护理天地

>首页>护理天地>护理课堂

2017年10月-德昌县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方案

  

目录
第一章  内科病区中医护理方案    6
一、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6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10
二、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12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15
三、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    17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20
四、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22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27
五、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29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33
六、肾水(肾病综合征)中医护理方案    35
肾水(肾病综合症)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39
七、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41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45
八、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47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53
九、肾风(IgA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56
肾风(IgA肾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60
十、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    63
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66
十一、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68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72
第二章  内科病区中医护理方案    74
一、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    74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79
二、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护理方案    81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85
三、胸痹心痛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88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92
四、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94
心衰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100
五、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103
促脉诊(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107
六、脑络痹(脑动脉硬化症)中医护理方案    109
脑络痹病(脑动脉硬化症)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112
七、痴呆病(血管性痴呆)中医护理方案    114
痴呆病(血管性痴呆)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117
第三章  内科病区中医护理方案    119
一、胃癌中医护理方案    119
胃癌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123
二、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125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131
三、肺癌中医护理方案    133
肺癌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138
第四章  外科病区中医护理方案    141
一、乳痈中医护理方案    141
乳痈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145
二、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147
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150
三、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    152
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156
四、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159
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162
五、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164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 168 -
六、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    - 171 -
乳腺癌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175
七、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178
丹毒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181
八、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184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187
九、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    189
混合痔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194
十、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196
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201
十一、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203
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208
十二、肛裂中医护理方案    210
肛裂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215
第五章  骨科病区中医护理方案    217
一、骨痿(骨质疏松症)中医护理方案    217
骨痿(骨质疏松症)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223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    225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230
三、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233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237
四、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    239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244
第六章  脑病科中医护理方案    247
一、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    247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253
二、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    256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260
三、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265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269
四、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272
心衰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278
第七章  传统疗法综合病区中医护理方案    281
一、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    281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288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    29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296
第八章  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方案    299
一、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    299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307
二、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310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314
三、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316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320
四、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322
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325
第九章  皮肤科中医护理方案    328
一、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328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332
二、湿疮(湿疹)中医护理方案    334
湿疮(湿疹)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340
三、粉刺(寻常性痤疮)中医护理方案    342
粉刺(寻常性痤疮)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346
四、白疕(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    348
白疕(银屑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354
第十章  其他中医护理方案    356
一、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356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360
二、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    362
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366
三、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368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372
四、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    374
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377
五、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380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383
六、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385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389
七、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    391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395
八、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    397
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400
九、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402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405
十、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407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411
十一、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413
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417
十二、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419
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422
十三、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425
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428
十四、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430
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432
附录1:    434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434
附录2:    436
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436
附录3:    448
《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448

















第一章  内科病区中医护理方案
一、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等穴。
6.遵医嘱药熨法,取胃脘部。
7.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肝胆等穴。
8.遵医嘱拔火罐,取脾俞、胃俞、肾俞、肝俞等穴。
(二)嗳气、反酸
1.观察嗳气、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发作时宜取坐位,可饮用温开水,若空腹时出现嗳气、反酸,应立即进食以缓解不适。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足三里、天突、中脘、内关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神阙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内关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合谷、天突、中脘、内关等穴。
(三)纳呆
1.观察饮食状况、口腔气味、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2.定期测量体重,并做好记录。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肝、小肠、心、交感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内关、丰隆、合谷、中脘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脾胃虚寒证汤剂宜热服,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应遵医嘱服用。
(2)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药熨法(详见附录2)。
3.穴位注射(详见附录2)。
4.艾灸(详见附录2)。
5.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6.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7.拔火罐(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无异味。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3.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4.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5.避免服用止痛药物,尤其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免掩盖病情及加重对胃黏膜的损害。避免服用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如解热镇痛药、强的松等。
6.观察患者大便颜色、性状、有无出血情况发生。
(二)饮食指导
忌油炸、辛辣食物、酒类等助火之品。避免过饥过饱。
1.肝胃不和证:宜食疏肝理气的食品,如佛手、山楂、山药、萝卜、生姜等。忌食壅阻气机的食物,如豆类、红薯、南瓜等。食疗方:山药粥、萝卜汤。
2.脾胃气虚证:宜食补中健胃的食品,如大枣、白扁豆、山药。食疗方:大枣山药粥。
3.脾胃虚寒证:宜食温中健脾的食品,如桂圆、大枣、生姜、羊肉等。食疗方:姜汁羊肉汤。
4.肝胃郁热证:宜食疏肝清热的食品,如薏苡仁、莲子、菊花等。食疗方:苡仁莲子粥等。
5.胃阴不足证:宜食健脾和胃的食品,如蛋类、莲子、山药、白扁豆、百合、大枣、薏苡仁、枸杞等。食疗方:山药百合大枣粥等。
(三)情志调理
1.责任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指导其保持乐观情绪,规律生活,避免过度紧张与劳累。
2.针对患者忧思恼怒、恐惧紧张等不良情志,指导患者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其注意力,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针对患者焦虑或抑郁的情绪变化,可采用暗示疗法或顺情从欲法,如精神放松法、呼吸控制训练法等,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及心理应急能力。
3.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4.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提高认识,增强治疗信心。
5.指导患者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住院号):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肝胃不和证□       脾胃气虚证□       脾胃虚寒证□        肝胃郁热证□      胃阴不足证□   其他:
一、中医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胃脘疼痛□    1.评估疼痛□ 评分:     
2.情志护理□
3.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药 熨 法□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拔 火 罐□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7.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疼痛评分:   
嗳气、反酸□    1.观    察□
2.体    位□
3.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注射□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纳呆□    1.口腔清洁□
2.监测体重□
3.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穴位贴敷                       
    药 熨 法                       
    穴位注射                       
    艾    灸                       
    耳穴贴压                       
    穴位按摩                       
    拔 火 罐                       
                           
健康指导    /    /    /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责任护士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二、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阴虚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同见)
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四肢困倦,气短声低,平素易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心烦失眠,或午后低热,尿频色黄,或有浮肿,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自汗、盗汗,尿频量多,口渴欲饮,大便偏干,舌质暗红,或舌暗红体瘦,舌苔薄黄或少苔,脉沉细或数。
(二)阳气虚血瘀证(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同见)
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易感,夜尿频多色清,或有浮肿,腰膝冷痛,畏寒肢冷,阳萎早泄,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手足背冷凉,大便溏稀,舌体胖大,舌质暗淡,有齿痕,舌苔白或灰腻水滑,脉沉细无力。
(三)阴阳俱虚血瘀证(气虚、阴虚、阳虚证、血瘀证同见)
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口干咽燥,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或有浮肿,怕冷怕热,阳萎早泄,妇女月经不调,或手足心热而手足背冷凉,或视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肤甲错,大便时干时稀,舌体胖大,舌质暗淡,或暗红,有齿痕,舌苔白或黄腻,或灰腻,脉沉细无力。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水肿
1.评估水肿程度,监测体重、腹围。
2.观察排尿的次数和量,使用利尿剂者观察电解质和生命体征变化。
3.阴囊水肿者可局部垫起,避免受压;严重胸、腹水时取半坐卧位。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肾、内分泌等穴,耳部水肿患者禁用。
5中药薰药水肿部位。
6、中药泡脚。
(二)皮肤瘙痒
1.着柔软棉织品,衣服鞋袜宽松,避免化纤、羽绒、羊绒等织品,沐浴或泡脚时水温40℃以下。
2.修剪指甲,指导患者勿搔抓皮肤。
3.遵医嘱给予中药涂药。
4.遵医嘱中药药浴,药液温度在40℃以下,药浴时间要短,以20分钟为宜。
5.遵医嘱中药熏洗、中药熏药,皮肤破溃者禁用。
(三)泡沫尿(蛋白尿)
1.观察尿泡沫多少及消散时间。
2.注意观察发热、劳累等因素对患者蛋白尿的影响。
3.遵医嘱艾灸,取足三里、肾俞、脾俞、气海、三阴交等穴。
(四)恶心呕吐
1.保持口腔清洁。
2.舌面上放鲜姜片,以缓解呕吐。
3.口中氨味者,予以冷开水或饮柠檬水漱口。
4.遵医嘱艾灸,取膈腧、胃腧、神阙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内关、合谷等穴。
(五)头胀肢乏
1.定时血压监测,高血压危象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立即报告医师。
2.保持大便通畅,勿屏气或用力排便。顺时针按摩腹部。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三阴交、足三里、风池、百会、太阳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脑干、神门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艾灸(详见附录2)。
4.中药涂药(详见附录2)。
5.中药薰药(详见附录2)。
6.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保证病室空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
2.做好个人卫生。
3.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程度进行评估,定期监测血糖。采用中低强度的有氧耐力运动项目,如步行、慢跑、骑车等。
4.指导患者进行中医养生功的锻炼,如八段锦、太极拳等。
5.透析前健康教育。让患者充分了解透析的最佳时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方式的适应症、禁忌症、优缺点等。
(二)饮食指导
加强个体化饮食管理,记录出入量。
1.气虚证:宜食补气的食品,如瘦肉、白扁豆、鹌鹑等。
2.血虚证:宜食补血的食品,如动物血制品、红皮花生、黑豆等。
3.阴虚证:宜食清凉类的食品,如银耳、莲子、玉竹等。
4.阳虚证:宜食性质温热、具有补益肾阳、温暖脾胃作用的食品,如鸡肉、韭菜、生姜、干姜、花椒等。
5.血瘀证:宜食活血化瘀的食品,如玫瑰花、油菜等。
6.减少粥和汤的摄入,饮水量应根据患者每日尿量而定,一般以前一日总出量加500ml水量为宜,增加动物蛋白的摄入。
(三)情志调理
1.多与患者沟通,使其了解本病与情志的关系,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
2.护理干预,存在颅内出血的危险时,应立即报告医生,观察患者有无抑郁、焦虑症状,针对不同的情志问题,采用释疑解惑、以情胜情等方法进行干预。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住院号):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气虚证□  血虚证□  阴虚证□  阳虚证□  血瘀证□  痰湿证□  湿浊证□  其他:
一、    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水肿□    1.水肿的评估□
2.尿量观察□
3.局部皮肤、体位□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熏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熏药□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皮肤瘙痒□    1.生活起居□
2.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涂药□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药浴□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熏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中药熏药□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泡沫尿
(蛋白尿)□    1.泡沫尿观察□
2.评估诱发因素□
3.其他护理措施:    1.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恶心、呕吐□    1.口腔清洁□
2.症状护理□
3.其他护理措施:     1.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头胀肢乏□    1.血压监测□
2.腹部按摩□
3.排便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耳穴贴压                       
    穴位按摩                       
    艾    灸                       
    中药熏洗                       
    中药涂药                       
    中药药浴                       
                           
健康指导    /    /    /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三、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郁热证: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胃脘灼痛,脘腹胀满,嗳气反食,心烦易怒,嘈杂易饥,舌红苔黄。
(二)胆热犯胃证:口苦咽干,烧心,脘胁胀痛,胸痛背痛,反酸,嗳气反流,心烦失眠,嘈杂易饥,舌红苔黄腻。
(三)中虚气逆证:反酸或泛吐清水,嗳气反流,胃脘隐痛,胃痞胀满,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
(四)气郁痰阻证: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膺不适,嗳气或反流,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半夜呛咳,舌苔白腻。
(五)瘀血阻络证:胸骨后灼痛或刺痛,后背痛,呕血或黑便,烧心,反酸,嗳气,胃脘隐痛,舌质紫暗或瘀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 烧心、反酸、嘈杂
1.观察烧心、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30分钟内不宜平卧,就寝时宜抬高床头30°。反酸明显者,用温淡盐水漱口。口苦、口臭、牙龈肿痛做好口腔护理,可遵医嘱应用中药含漱。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天枢、中脘、膈俞、天突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神门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胃俞、合谷、膈俞等穴。
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合谷等穴。
7.遵医嘱艾灸,取神阙、中脘、天枢等穴。
(二)胸骨后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
2.注意休息,少量饮温开水,可自上而下按摩胃脘部,使气顺而痛缓。
3.遵医嘱艾灸,取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膻中、中脘、胃俞等穴。
(三)嗳气、胃脘胀满
1.观察嗳气的时间、次数及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天枢、气海、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天枢、胃俞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神门、肝胆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合谷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中药以餐后少量频服为宜(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穴位注射(详见附录2)。 
3.艾灸(详见附录2)。     
4.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5.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季节变化时注意胃区保暖,避免受凉。
2.由于反流易发生在夜间,睡眠时应抬高床头30°。
3.餐后:宜取直立位或0.5~1.5小时后进行散步,运动时间30~40分钟,以身体发热、微汗、不感到疲劳为宜。
4.睡前:不进食,晚餐与入睡的间隔不少于3小时;腹部按摩:仰卧位双腿屈曲,用右手的掌心在腹部按顺时针方向做绕圈按摩,也可从上腹往下腹缓缓按摩,每天进行3~4次,每次5~10分钟左右。
(二)饮食指导
1.肝胃郁热证:宜食疏肝解郁,和胃清热的食品,如金橘根、猪肚;肝气犯胃者宜食理气降气的食品,如萝卜、佛手、生姜等。
2.胆热犯胃证:宜食疏肝利胆,清热和胃的食品,如猕猴桃、甘蔗(不宜空腹食用)、白菜、蚌肉、生姜等。
3.中虚气逆证:宜食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食品,如粳米、莲藕、香菇、山药、猪肚、莲子等。
4.气郁痰阻证:宜食理气止郁,健脾化痰的食品,如扁豆、佛手、萝卜等。
5.瘀血阻络证:宜食活血化瘀,理气通络的食品,如莲藕、丝瓜等。
6.烧心反酸的患者忌食生冷,少食甜、酸之品,戒烟酒、浓茶、浓咖啡、韭菜、茴香等,不宜过饱或过量饮水;胸骨后灼痛的患者忌食过热、过烫的食物以免损伤食道粘膜,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胃脘胀满的患者宜少量多餐,控制饮食摄入量,可进少量清淡易消化流食。
7.烹调方法。食物应切细煮软,烹调以烧、蒸、煮等软性烹调为主,忌煎、炸、熏烤及腌制食品。
(三)情志调理
 1.了解患者心理状态,指导患者避免忧思恼怒,保持乐观情绪。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针对患者不良情绪,指导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其注意力,淡化、消除不良情志;针对患者焦虑或抑郁的情绪变化,可采用暗示疗法,如言语暗示、药物暗示、情境暗示等,解除患者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
2.鼓励患者间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增强治疗信心。
五、护理难点
患者难以建立和保持健康饮食习惯
1.设计通俗易懂的吐酸病健康教育手册,便于患者学习。
2.加强患者出院后的延续护理,通过电话访视的方式定期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管理,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养成。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肝胃郁热证  □胆热犯胃证  □中虚气逆证  □气郁痰阻证  □瘀血阻络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烧心、反酸、嘈杂□    1.病情观察□
2.体    位□
3.口腔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穴位注射□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请注明,下同)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胸骨后灼痛□    1.疼痛观察□
2.胃脘部按摩□
3.其他护理措施:    1.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嗳气、胃脘胀满□    1.病情观察□
2.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穴位注射□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穴位贴敷                       
    穴位注射                       
    艾    灸                       
    穴位按摩                       
    耳穴贴压                       
                           
健康指导    /    /    /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四、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一、 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伏肾络证:面目或四肢浮肿,遇风发病或遇风复发或遇风加重或迁延日久不愈,四肢关节不适,尿中泡沫增多,面色晦暗,腰膝酸软,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黄或白。
(二)湿热蕴结证:遍体浮肿,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或溏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腻。
(三)肾络瘀阻证:肾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浮肿时发时止,面色黧黑或面色无华,骨痛。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
(四)肾虚湿瘀证:四肢浮肿不甚,面、唇、肤色晦滞黧黑,腹部青筋暴露,手足心热,腰膝酸软,或妇女经色暗红有紫块,或经少经闭,小便黄赤。舌质红或紫暗,苔黄腻。
(五)气阴两虚证:浮肿日久,面目四肢浮肿不甚,气短乏力,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头目眩晕,腰膝酸软,时见自汗或盗汗,小便短赤,舌红少苔或舌淡而边有齿痕。
(六)脾肾阳虚证:全身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呆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或腰部冷痛,小便短少。舌质淡胖,苔白滑或白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泡沫尿(蛋白尿)
1.观察尿泡沫多少及消散时间。遵医嘱留取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尿微量蛋白等。标本留取应正确、及时,避免尿液过度稀释或浓缩,防止标本污染或变性。
2.注意观察有无发热、剧烈运动,以及体位改变等因素对患者泡沫尿(蛋白尿)的影响。
3.大量泡沫尿(蛋白尿)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适度床旁活动。卧床时需定时翻身,做足背屈、背伸等动作,病情缓解后,可逐步增加活动量。
4.做好口腔、皮肤、会阴等护理,避免因感染致病情反复,蛋白尿增加。
5.遵医嘱艾灸,可取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位。
(二)水肿   
1.及时评估水肿程度、部位,监测体重、腹围、出入量等。重度水肿宜卧床休息,记24小时出入量,重点观察血压、心率、呼吸及肾功能等变化。下肢高度浮肿患者,需注意观察双下肢浮肿程度是否对称、有无疼痛感、皮温升高等情况,及时发现血栓性事件发生。
2.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衣着柔软宽松,定时翻身,防止皮肤破损、感染发生。头面眼睑水肿者应将枕头垫高;下肢水肿明显应抬高足部;阴囊水肿用阴囊托托起。严重胸水、腹水时
宜取半坐卧位。
3.适当控制饮水量,指导患者量出为入,保持出入量平衡。
4.使用攻下逐水剂或利尿剂时,应重视血压监测、观察尿量,及大便的次数和量,防止有效血容量减少导致的休克及电解质紊乱。
5.遵医嘱中药泡洗。
6.遵医嘱中药外敷。
7.遵医嘱中药熏蒸。
(三)血尿
1.辨尿色、性状。定期检查尿液,观察尿红细胞量增减、反复与日常生活的相关性,如活动、睡眠、疲劳等,以及有无感染等因素影响。
2.血尿辨证多属于或兼有肾络瘀阻证,遵医嘱予活血化瘀类中药,护理中应注意观察皮肤、口腔、牙龈等部位有无出血,女性患者月经期经量改变等。
(四)头晕、血压增高
1.加强巡视、监测血压。眩晕发生时,尽量使患者卧床休息。若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血压明显升高、视物模糊、立即报告医师,做好抢救准备。
2.应用降压药物时,注意监测血压动态变化,避免降压速度过快。并注意观察降压药物可能对肾功能产生的影响。一般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对于尿蛋白>1g/24小时,血压应控制在125/75mmHg。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肝、降压沟、心、交感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风池、百会、太阳等穴。
(五)尿量异常(少尿、无尿;多尿、夜尿)
1.少尿、无尿是肾风重症,关注血压、心率、呼吸、神志、24小时出入量等变化,尤其重视有无高钾、高血容量、酸中毒及其对心肺功能的影响。严格控制水分摄入,保持出入量平衡。
2.对多尿、夜尿患者应观察尿量、尿比重、尿渗透压、排尿次数等。
3.遵医嘱艾灸,取肾俞、关元、足三里与命门、气海、三阴交两组穴位交替、间歇应用。
4.遵医嘱中药全结肠灌洗。
(六)腰膝酸软
1.观察疼痛性质、部位、伴发症状,注意区别肾外因素导致的腰痛。
2.行肾穿刺患者术后往往有腰酸胀痛情况,一般术后3日内忌在腰部行各项物理治疗。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肾、腰骶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肾俞、气海、关元等穴。
5.遵医嘱中药外敷,取双侧肾俞、三焦俞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服补益类中药,应注意观察有无外感、伤食、气滞、湿困等征象,以防补益药滋腻助邪。应用活血消癥类中药,注意观察皮肤、粘膜、口腔等部位有无出血情况,肾穿刺前后应遵医嘱停用。祛风除湿中药如雷公藤多苷片,遵医嘱观察患者服药后有无胃肠道不适反应,并观察月经周期的改变,若出现月经紊乱、闭经等异常表现,及时向医生反映(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中药外敷:
(1)芒硝外敷:将芒硝捣碎成粉末或细颗粒状,入敷药专用袋内,均匀摊开,贴敷于治疗部位。每次敷药时间8~10小时,每日1次。
(2)药熨(中药热奄包):将中药制作成热奄包,以40~50℃为宜,外敷于双侧肾俞、三焦俞等穴位,治疗过程中注意保暖,询问有无不适感觉,如出现局部皮肤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治疗结束后用毛巾轻轻拭干皮肤。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其他详见附录2)。
2.中药泡洗:双下肢水肿患者中药泡洗时,膝关节以下皮肤应全部浸没于药液中。水温40~42℃,每日或隔日1次(其他详见附录2)。
3.中药熏蒸(详见附录2)。
4.中药全结肠灌洗(详见附录2)。
5.艾灸(详见附录2)。
6.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7.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保持病室静谧清爽,起居有时;顺应四时,避免六淫邪气入侵。
2.保持口腔、皮肤、会阴清洁,防止感染。
3.避免肾损害加重因素,如过度劳累等。慎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和食物。
4.定期监测血压,控制血压于合理范围。
5.适当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如太极运动、八段锦等。
6.指导患者进行中医特色的自我保健方法,如穴位按摩等。
(二)饮食指导
1.风伏肾络证:宜食祛风通络的食品,如木瓜、丝瓜、樱桃等。
2.湿热蕴结证:宜食清热利湿的食品,如薏苡仁、冬瓜、苦瓜、鲫鱼等。
3.肾络瘀阻证:宜食活血散结、补气行气的食品,如山楂、桃仁、香菇、海带、金橘等。
4.肾虚湿瘀证:宜食益肾活血、清热利湿的食品,如山药、桃仁、樱桃等。
5.气阴两虚证:宜食益气养阴的食品,如莲子、红枣、山药、黑米、枸杞等。
6.脾肾阳虚证:宜食健脾益肾、温阳利水的食品,如山药、木瓜、薏苡仁、
莲子、红枣、泥鳅等。
7.出现浮肿、高血压时应低盐饮食,建议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2~3g,忌食腌制品、含盐蔬菜(如茴香等)。高度浮肿时遵医嘱短期内无盐饮食。当肾功能不全(GFR ≤ 50ml/min)时,应限制蛋白质摄入,蛋白质0.6~0.8g/kg.d,且优质蛋白占50%以上。极低蛋白饮食(0.3~0.4g/kg.d)患者,还应配合α-酮酸治疗。必要时,可以麦淀粉替代部分主食,保证热量摄入充分。
(三)情志调理
1.本病病程长,病情易反复,患者抑郁善忧,情绪不宁,可采用顺情从欲方法,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以化郁为畅,疏泄情志。
2.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担心副作用,心理压力大,可采用说理开导方法,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心理状况,做好针对性解释工作,给予心理支持。当患者表现为郁怒、躁动等肝阳亢盛、血压增高现象时,应及时心理疏导,避免言语、行为、环境因素等不良刺激。
3.采用自我放松、分心移情的方法,如听音乐、放松操等;鼓励患者生活中培养兴趣爱好,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和社会活动,如种植花草、烹饪、棋艺等。
五、护理难点
服药依从性差
解决思路
1.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自身病情的认识,了解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用药注意事项,客观认识药物治疗的利弊,积极配合治疗。
2.制定随访制度,定期随访,提高治疗依从性。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风伏肾络证□   湿热蕴结证□   肾络瘀阻证□   肾虚湿瘀证□   气阴两虚证□   脾肾阳虚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泡沫尿
(蛋白尿)
□    1.泡沫尿观察□
2.休息与活动□
3.预防感染□
4.其他护理措施:     1.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请注明,下同)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水肿□    1.观察水肿消涨、并发症□
2.皮肤护理□
3.体 位□
4.保持出入量平衡□
5.利尿/攻下逐水等中药护理□
6.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外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熏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血尿□    1.辨尿色、性状□
2.活血化瘀等中药护理□
3.其他护理措施:    1.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头晕、血压增高
□    1.血压监测□
2.休息□
3.降压药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尿量异常
少尿、无尿□
多尿、夜尿□    1.尿量、排尿次数观察□
2.出入量记录□
3.生命体征监测□
4.并发症护理(如高钾、心衰)□
5.其他护理措施:     1.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全结肠灌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腰膝酸软
□    1.舒适体位□
2.休息与活动□
3.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外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中药外敷                       
    穴位按摩                       
    中药泡洗                       
    中药熏蒸                       
    中药全结肠灌洗                       
    艾    灸                       
    耳穴贴压                       
                           
                           
健康指导    /    /    /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五、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饮食伤胃证:呕吐酸腐、胃脘疼痛,脘腹胀满,恶心,厌食,嗳气,大便不爽,舌质红或暗红,苔厚腻。
(二)风寒袭胃证:突然呕吐,胃脘剧痛,吐出物清稀而无酸腐,头身疼痛,恶寒发热,口淡不渴,大便不调,或伴有肠鸣泄泻,舌质淡红或舌尖红,苔白腻。
(三)暑湿伤胃证:胸脘满闷疼痛,恶心呕吐,头身重痛,发热汗出,口渴或口中粘腻,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
(四)浊毒犯胃证:呕吐频繁,胃脘灼热疼痛或痞闷,心烦不寐,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或暗红,苔黄厚腻。
(五)湿浊中阻证:恶心呕吐,脘痞不食,头身困重,胸膈满闷,或心悸头眩,身热不扬,大便粘腻不爽,舌淡红或暗红,苔白腻。
(六)脾胃虚弱证:呕吐清水,胃脘隐痛,或脘腹满闷,纳谷不振,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淡红,苔薄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呕吐
1.观察和记录呕吐物颜色、气味、性质、量、次数及伴随症状。呕吐剧烈、量多,或呕吐物中带咖啡样物或鲜血时,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脾俞、胃俞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膈俞、胃俞、脾俞等穴。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或内关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贲门等穴。
6.遵医嘱药熨(中药封包)。
7.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二)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痛加剧,冷汗、面色苍白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血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梁丘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内关、梁丘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7.遵医嘱药熨。
8.遵医嘱拔火罐,取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
9.遵医嘱红外线照射,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或遵医嘱予荷叶药熨(中药封包)胃脘部配以红外线照射。
(三)脘腹胀满
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半小时适当运动,如慢走,以不超过20分钟为宜。保持大便通畅。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天枢、中脘等穴。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双侧足三里、合谷穴。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天枢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勿空腹服药,服药前宜先进食少量易消化食物,如稀粥等,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刺激;呕吐严重者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频服。服药期间禁食辛辣刺激之品,以免影响药效(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穴位注射(详见附录2)。
3.艾灸(详见附录2)。
4.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5.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6.药熨法(详见附录2)。
7.拔火罐(详见附录2)。
8.药熨法(中药封包):遵医嘱红外线治疗仪(TDP)照射中药封包,提醒患者勿擅自调节温度。若患者自觉温度过高或不能耐受,将封包稍放松或在封包与患处之间垫布,操作完毕后,嘱患者暂不吹风,记录中药封包的温度、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其他详见附录2)。
9.红外线照射:开启红外线后3~5分钟,询问患者的温热感是否适宜。照射过程中询问局部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灼伤,治疗结束时,将照射部位的汗液擦干,观察局部皮肤有无异常,于室内休息15分钟后方可外出。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保证睡眠。
2.保持口腔清洁,呕吐后及时用温水漱口。
3.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二)饮食指导
1.饮食伤胃证:宜食消食导滞的食品,如山楂、炒麦芽、陈皮、萝卜等。忌油腻、炙煿的食品,如肥肉、烤肉、炸油条等。
2.风寒袭胃证:宜食温中散寒的食品,如生姜、茴香、苏叶、葱白等。忌寒凉之品,如鸭肉、螃蟹、香蕉等。
3.暑湿伤胃证:宜食清暑化湿的食品,如赤小豆、紫苏叶、荷叶、藿香、白扁豆等。忌食助湿化热的食品,如羊肉、狗肉及煎熏烤炸之品。
4.浊毒犯胃证:宜食化浊解毒的食品,如苇根、荸荠、竹茹、绿豆、冬瓜、苦瓜等。忌食火热之品,如桂圆、羊肉、狗肉、驴肉、辣椒、韭菜、油炸食物等。
5.脾胃虚弱证:宜食健脾养胃的食品,如白扁豆、莲子肉、芡实、茯苓、山药、薏苡仁等。忌食易损伤脾胃的食品,如咖啡、韭菜、辣椒、酒类等。
6.湿浊中阻证:宜食利湿化浊的食品,如砂仁、白豆蔻、红豆、荷叶、薏苡仁等。忌油炸食物、羊肉、狗肉、辣椒、酒类等助火之品。
7.呕吐严重者4~6小时应禁食。呕吐停止后应遵循流食—半流食—软食—普食的原则。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三)情志调理
1.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其注意力。
2.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3.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饮食伤胃证□  风寒袭胃证□  暑湿伤胃证□  浊毒犯胃证□  湿浊中阻证□  脾胃虚弱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呕吐□    1. 观    察□
2. 饮    食□
3. 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穴位注射□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中药封包□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7.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胃脘疼痛
□    1.活    动□
2.观    察□
3.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药    熨□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拔 火 罐□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7.中药封包□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8.红外线照射□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9.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脘腹胀满
□    1.活    动□
2.观    察□
3.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注射□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穴位贴敷                       
    穴位注射                       
    艾灸                       
    耳穴贴压                       
    穴位按摩                       
    药熨法                       
    拔火罐                       
    中药封包                       
    红外线照射                       
                           
健康指导    /    /    /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六、肾水(肾病综合征)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湿热内蕴证:浮肿较剧、肌肤绷紧、腹大胀满、胸闷烦热、气粗口干、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脾肾阳虚水停证:全身高度浮肿、腹大胸满、卧则喘促、畏冷肢凉、疲倦乏力、面
色萎黄或苍白、纳少腹胀、小便短少、舌淡胖边有齿印、苍白、脉沉细。
(三)肝肾阴虚夹瘀证(根据临床经验分型):全身浮肿或不肿、腰酸腰痛、手足心热、
口咽干燥、脱发、尿血、舌质偏红、少苔、脉沉细数。
(四)痰瘀互结水停证(根据临床经验分型):病史冗长、病情反复难愈、面色黧黑萎黄、
肌肤有瘀点或色素沉着,全身浮肿或不肿,尿少,纳差、舌质暗、舌苔薄腻、脉弦或濡。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水肿
1.观察水肿的部位、程度、消长规律、小便量。
2.轻度水肿限制活动,重度水肿应卧床休息,下肢水肿应抬高患肢,有利水肿消退。
3.每日用温水清洗皮肤,预防尿路感染和圧疮。
4.饮食低盐、限制饮水量。多食消肿利尿之食如赤豆汤、冬瓜汤。
5.耳穴埋豆:肾、脾、肺、三焦。
6.中药外敷:水肿部位芒硝外敷1日1次。
7.中药浴足:利于局部循环,水温约40—45℃,每次30分钟。
(二)泡沫尿
1.观察尿的颜色、泡沫的多少。
2.早期给优质蛋白质饮食,出现肾功能损害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3.防止六淫邪气的侵袭,尤其是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4.耳穴埋豆:肾、脾、肺、三焦。
5.温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位以补益正气,强肾固本。
(三)发热
1.观察发热、汗出情况。
2.解表药热服,服后盖被以助发汗. 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汗出当风。
3.可食西瓜汁、冬瓜汤清热利水.用银花、芦根煎水代茶饮。
4.耳穴埋豆:肺、胃、大肠。
5.穴位按摩:大椎、曲池、合谷、内关等穴。
(四)咽干咽痛
1.饮食清淡,忌食辛辣香燥之品。
2.用银花、菊花、麦冬等煎水代茶,或乌梅汤频饮以清热利咽。
3.耳穴埋豆:肺、脾、肾、咽喉。
4.中药雾化:鱼腥草、双黄连注射液。
(五)疲倦乏力
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病情稳定者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2.进食补中益气类食物,如山药、鱼肉、香菇等。食疗方:乌鸡汤、香菇木耳汤、山药炖排骨。
3.遵医嘱艾灸,取穴气海、关元、足三里。
4.穴位按摩肾俞、脾俞、足三里以调节脏腑气血功能。
(六)腹胀纳差
1.注意休息,观察腹胀、纳食情况。
2.有胸水、腹水者取半卧位,氧气吸入。
3.可食健脾助运之品,如苡仁、扁豆等。不宜采用煎、炸、烤、烙等烹调方法。忌食寒凉伤脾之品如蟹、蛤蜊及寒性瓜果。
4.中药熨烫腹部:王不留行、小茴香。
5.艾条灸:气海、关元、足三里温阳行气。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中药宜浓煎,少量分次服。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夹瘀证温凉服;肝肾阴虚夹瘀、痰瘀互结水停证温服。
2激素治疗:激素宜饭后服用,以减少对胃的刺激,不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严格按医嘱服用。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积极预防感染。
(二)特色技术
1.中药外敷:
(1)芒硝外敷:将芒硝捣碎成粉末或细颗粒状,入敷药专用袋内,均匀摊开,贴敷于治疗部位。每次敷药时间8~10小时,每日1次。
(2)药熨:将中药制作成热奄包,以40~50℃为宜,外敷于双侧肾俞、三焦俞等穴位或腹部,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
2.中药泡洗:双下肢水肿患者中药泡洗时,膝关节以下皮肤应全部浸没于药液中。水温40~42℃,每日或隔日1次。
3.艾灸(详见附录2)。
4.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5.中药雾化(详见附录2)。
6.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起居有节,动静适度,节制房事,勿妊娠,以防耗其元气。
2.保持口腔、皮肤、会阴清洁,防止感染。
3.避免肾损害因素,慎用肾损害药物等。
4.适当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如太极运动等。
5.指导患者进行中医特色的自我保健方法,如按摩足三里、肾俞穴等,补益肾气。
(二)饮食指导
1.湿热内蕴证:宜食清热利湿之品,如西瓜汁、绿豆汤。可选白茅根、白菜根煎水服用清热利湿。可食赤小豆、冬瓜汤消肿利水。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及粗纤维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忌食辛辣香燥之品。
2.脾肾阳虚水停证:宜食清淡温补之品,如桂圆、核桃、人参。可选用扁豆、山药粥健脾利湿,可选用黄芪炖鸡温中补虚、利水消肿。
3.肝肾阴虚夹瘀证:宜食滋阴养肝肾之品,如枸杞、芹菜、淡菜、木耳、甲鱼等,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及粗纤维食物等润肠通便食物,忌辛辣香燥之品。
4.痰瘀互结水停证:宜食消痰化瘀、行气利水之品。选用山楂、香菇、大蒜、葱、姜等。
(三)情志调理
1.顺情从欲:本病病程长,病情易反复,患者抑郁善忧,情绪不宁,护士应积极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以化郁为畅,疏泄情志。
2.说理开导: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担心副作用,心理压力大,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做好针对性解释工作,给予心理支持。
3.自我放松:鼓励患者采用一些自我放松的方法,如听音乐、放松操等,达到怡养心神、舒畅情志的效果。
4.分心移情: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鼓励患者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和社会活动,如种花植草、烹饪、棋艺等。
五、护理难点
肾病综合征存在易复发,反复的感染是复发和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难治性肾病综合症者对激素副作用不能耐受以及反复复发患者的经济和心理压力是护理的难点。
解决思路
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获得家属的支持和配合,树立信心,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肾水(肾病综合征)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肾水(肾病综合症)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湿热内蕴证□   脾肾阳虚水停证□   肝肾阴虚夹瘀证□   痰瘀互结水停证□    其他:
一、    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水肿
□    1.症状观察□
2.皮肤护理□
3.饮食指导□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外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泡足□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泡沫尿
□    1.症状观察□
2.饮食指导□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艾条灸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发热
□    1.检测体温□
2.用药指导□
3.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咽干咽痛□    1.饮食指导
2.中药泡水代茶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雾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疲倦乏力□    1.休息指导
2.饮食指导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纳差腹胀□    1.症状观察
2.休息指导
3.饮食指导    1.艾条灸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熨烫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耳穴贴压                       
    穴位按摩                       
    艾条灸                       
    中药泡足                       
    中药雾化                       
    中药熨烫                       
                           
健康指导    /    /    /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签字)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七、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肾阴虚,湿热互结
病程反复发作,乏力,手足心热,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恶心呕吐,口中秽臭,口粘口苦,纳差腹胀,身痒,或有发热烦燥,舌红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二)脾肾气虚,湿毒内蕴
面色苍白或白,神疲乏力,纳差便溏或有水肿,口粘口淡不渴,腰膝酸软或腰冷痛,畏寒肢冷,夜尿频多清长,舌质淡,体胖,脉沉滞。
(三)脾肾阳虚,浊毒蕴结
水肿腰以下为甚,胸腹胀满,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舌黯淡,苔垢腻,脉沉涩。
(四)阴阳俱虚
乏力,畏寒肢冷,但手足心热,口中尿臭,口干欲饮,饮水不多,腰膝酸软,不思饮食,大便偏溏,小便黄赤,或大便干结,小便清长,舌淡胖有齿痕,脉象沉细或沉弱。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疲倦乏力
1.加强患者安全宣教,采取相关的安全措施
2.进食补中益气类食物,如山药、鱼肉、香菇等。食疗方:乌鸡汤、香菇木耳汤、山药炖排骨。
3.遵医嘱艾灸,取穴气海、关元、足三里。
4.穴位按摩:足三里、三阴交以调节脏腑气血功能。.
5.遵医嘱低频脉冲治疗,取中极、三阴交、阴陵泉等穴。
(二)腰膝酸软
1.指导患者起卧势缓。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
3.遵医嘱艾灸,取肾俞、气海、关元等穴位行温和灸。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肾、神门等穴。
5.遵医嘱低频脉冲治疗,取中极、三阴交、阴陵泉等穴。
    6.遵医嘱药熨肾俞、三焦俞等穴
(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1.观察及记录呕吐物的色、质、量,及时报告医师。
2.可食健脾助运之品,如苡仁、扁豆等。忌食寒凉伤脾之品如蟹、蛤蜊及寒性瓜果。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内关等穴。
4.艾条灸:气海、关元、足三里温阳行气。
(四)皮肤瘙痒
1.协助患者剪指甲,指导患者避免用力搔抓皮肤。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等穴。水肿明显者不宜采用。
3.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4.遵医嘱中药薰药。
5.遵医嘱中药薰洗。
(六)水肿
1.监测体重、腹围、出入量等指标。
2.重度水肿者宜卧床休息,头面眼睑水肿者应头高位,下肢水肿明显可抬高足部,阴囊
水肿可用阴囊托托起。
3.饮食低盐,多食消肿利尿之食如赤豆汤、冬瓜汤。
4.耳穴埋豆:肾、脾、肺、三焦。
5.中药泡洗,重度水肿者禁用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将1~2ml生姜汁与中药混匀后同服。
(2)服用通腑降浊类中成药,服药期间有便溏加重者,立即通知医师。
(3)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中药泡洗
(1)足部:浸泡温度为38~41℃,时间30~45分钟,每天1次,泡洗同时可按摩涌泉穴。
(2)动静脉内瘘的患者遵医嘱实施,先将术肢放置于70~80℃药液之上进行熏蒸15分钟,再将术肢浸泡于药液中15分钟。
(3)其他详见附录3。
2.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3.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4.艾灸(详见附录2)。
5.药熨法(详见附录2)。
6.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7.中药薰药(详见附录2)。
四、健康教育
(一)生活起居
1.指导患者晨起做深呼吸屏气运动,在家属或医护人员陪同下散步、练习八段锦等。
2.协助患者进行自我保健方法,如按摩足三里、肾俞等穴,早晚各1次,每次15分钟。
3.遵循运动的个体化原则,协助患者制定运动计划,鼓励患者长期坚持,持之以恒的原则。
4.做好皮肤护理,涂抹润肤品,减少皮肤瘙痒。
(一)饮食指导
     施行持续性饮食营养管理,记录出入量,增加优质蛋白摄入
1.肝肾阴虚,湿热互结:肝肾阴虚宜食补益肝肾,滋阴清热的食品,如红枣、枸杞子、山药、扁豆、薏苡仁等。食疗方:红枣山药粥。湿热互结宜食清热化湿的食品,如赤小豆、薏苡仁、冬瓜等。食疗方:苡仁煲鲫鱼。
2.脾肾气虚,湿毒内蕴:宜食健脾补肾益气的食品,如炖服红枣、肉桂等。食疗方:红枣煲鸡粥。服食期间不宜食萝卜。
    3.脾肾阳虚,浊毒蕴结:脾肾阳虚宜食温阳的食品,如肉桂、羊肉等。食疗方:羊骨粥等。浊毒蕴结宜食解毒化浊的食品,如绿豆、赤小豆、薏苡仁等。食疗方:绿豆苡仁粥。
4.阴阳俱虚:宜食阴阳双补的食品,如牛肉、羊肉、韭菜、山药等
(三)情志护理
1.语言疏导法:运用语言与患者沟通,引导患者化郁为畅,疏泄情志。
2.移情易志法:鼓励患者采用一些自我放松的方法,如听音乐、放松操等。
3.鼓励病友间相互交流体会。
4.加强肾脏替代治疗的宣教,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效果评价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肝肾阴虚,湿热互结□   脾肾气虚 湿毒内蕴□   脾肾阳虚,浊毒蕴结□   阴阳俱虚□   其他:
一、    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疲倦乏力□    1.休息指导□
2.饮食指导□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腰膝酸软□    1.症状观察□
2.休息指导□
3.饮食指导□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 药熨□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1.症状观察□
2.休息指导□
3.饮食指导□    1.艾条灸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熨烫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皮肤瘙痒
□    1.症状观察□
2.皮肤护理 □
3.饮食指导 □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熏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薰药□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中药灌肠□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水肿
□    1.症状观察□
2.皮肤护理□
3.饮食指导□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耳穴贴压                       
    穴位按摩                       
    艾条灸                       
    中药泡足                       
    中药熨烫                       
    中药结肠灌肠                       
    中药薰药                       
    中药薰洗                       
                           
健康指导    /    /    /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八、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阴虚热盛型:咽干口燥,心烦畏热,渴喜冷饮,多食易饥,舌红苔黄,脉细滑数或细弦数。
(二)气阴两虚型: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多食易饥,口渴喜饮,气短懒言,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脉细数或细弦。
(三)肝肾阴虚型:口干咽燥,头晕目眩,耳鸣,视物错花,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盗汗,少寐多梦,大便艰涩,舌红少苔,脉细弦或沉细。
(四)阴阳两虚型:咽干口燥,神病乏力,腰膝酸冷,手足畏寒,夜尿频多,头晕眼花,
心悸失眠,或男子阳不举,女子性冷淡。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五)湿热困脾证:胸脘腹胀,或食后饱满,头身困重,体形肥胖,心胸烦闷,四肢倦怠,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尿量增多
1.观察排尿次数、尿量及尿色。
2.嘱患者睡前少饮水。
3.指导患者饮食调理,适当进食芡实、枸杞等补肾之品,食疗方:芡实瘦肉汤。
4.艾灸:肾俞、脾俞、足三里、关元、气海以调节脏腑气血功能。
(二)口干多饮
1.保持病室空气温湿度适宜。
2.观察口干、口渴、每日饮水量。
3.多食生津润燥类食物,如百合、西葫芦等,可选用鲜芦根煎水代茶饮;口含乌梅,饮用菊花、苦丁茶以缓解口干口渴。食疗方:凉拌黄瓜、蓝莓山药、葛根鱼汤。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等穴位。
(三)多食易饥
1.询问饮食习惯及饮食量。宜选择混合餐,每餐进食种类包含主食、蔬菜、肉蛋类等;粗细粮合理搭配,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2.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燕麦、芹菜、韭菜等,以增加饱腹感,延缓食物吸收稳定血糖。
3.观察记录身高、体重、腰围、臀围。
4.遵医嘱耳穴贴压,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饥点等穴位。
(四)倦怠乏力
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
2.进食补中益气类食物,如山药、鱼肉、香菇等。食疗方:乌鸡汤、香菇木耳汤、山药炖排骨。
3.病情稳定者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4.遵医嘱艾灸,取穴足三里、关元、气海以调节脏腑气血功能。
(五)肢体麻木、疼痛、肢冷
1.进食活血化瘀食物,如黄鳝、木耳等。食疗方:洋葱烧黄鳝。
2.足部中药泡洗以祛风通络,活血通脉。
3.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涌泉穴等。
4.耳穴贴压,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足等穴位。
(六)视物模糊
1.注意视力变化,定期检查眼底,减少阅读、看电视及使用电脑,宜闭目养神,饮用菊花茶或银杞明目汤等。
2.按摩睛明、四白、丝竹空等穴位以辅助通络明目。
3.遵医嘱予珍珠明目液滴眼或中药眼部雾化以改善症状。
4.评估跌倒高危因素,落实防跌倒措施。
(七)皮肤瘙痒
1.指导患者洗澡忌用刺激性强的皂液,洗后皮肤涂抹润肤露,穿棉质内衣,避免搔抓、热水烫洗;修剪指(趾)甲。
2.中药泡洗:瘙痒甚者,遵医嘱予以清热燥湿洗剂,如苦参、苍术、黄柏、白花蛇草、连翘等煎汤外洗,亦可涂尿素乳膏防止皮肤干燥。
3.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油腻及海鲜之品。
(八)腰膝酸软
1.适当食用枸杞、黑豆等固肾之品。食疗方:韭菜炒虾仁,山药芡实瘦肉饮。
2.操练八段锦“两手攀足固肾腰”动作。
3.指导患者按摩肾俞、气海、关元、涌泉穴
4.艾灸肾俞、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
5.耳穴贴压,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肾、胰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结肠灌肠。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内服中药
遵医嘱用药,观察用药后反应;中药汤剂根据证型予温服或温凉服;中西药之间间隔30分钟以上。
1.汤剂类:阴虚热盛、肝肾阴虚温凉服,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湿热困证者宜温服。
2.口服降糖药注意服用时间、方法及不良反应。
(二)注射用药
1.中成药制剂建议单独使用,如需联合给药,应考虑时间间隔或中性液体过渡。
2.孕妇、有出血倾向者禁用丹红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
3.用药过程中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4.胰岛素治疗者注射方法、部位正确,观察有无低血糖反应。
(三)特色技术
1.中药泡洗:适用于下肢麻、凉、痛者,遵医嘱选用活血通络止痛之剂。水温以37~40℃
为宜,时间20~30分钟,严防烫伤(详见附录2)。
2.耳穴贴压: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耳穴(详见附录2)。
3.艾灸:适用于阳虚者,遵医嘱取肺俞、脾俞、大椎、神阙、足三里、关元等穴位(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5.中药结肠灌肠:适用于消渴病合并肾脏损害者,遵医嘱选用解毒泄浊之剂(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饮食指导
根据身高、体重、年龄、体力活动强度,计算每日的总热量,平衡膳食,定时定量进餐。
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0%~60%,蛋白质占总能量的15%~20%,脂肪占总能量20%~30%,食盐摄入量限制在6g/天以内,伴有高血压、水肿者每日摄入盐量不超过2克;少食含胆固醇高、坚果类、油炸类食物及甜食。
    1.阴虚火旺证:宜食滋阴降火之品,如甲鱼、老鸭、莲子、百合、银耳、茼蒿、枸杞子、桑椹等。食疗方:菊花茶、枸杞茶、银耳莲子百合饮等。
    2.气阴两虚证:宜食益气养阴之品,如瘦肉、蛋类、鱼肉、山药等。食疗方:皮蛋瘦肉粥
等。
    3.肝肾阴虚证:宜食滋阴养肾之食,忌辛辣燥火之品。可选用莲子、红枣、山药、木耳等食物、枸杞。
   4.阴阳两虚证:宜食温益肾阳、补肾滋阴之品,如牛肉、羊肉、虾仁、韭菜、猪胰、干姜、
黑豆、黑芝麻等等。食疗方:韭菜炒虾仁、香菇木耳汤等。
    5.湿热困脾证:宜食清热利湿之品,如山药、莲子、苦瓜、赤小豆、鱼肉等。食疗方苦瓜炒竹笋、山药芡实瘦肉饮等。
(二)运动指导
1.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有氧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八段锦、散步、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项目的选择要与患者的年龄、病情、经济、文化背景及体质相适应。
2.运动选择在晚饭后1小时(第一口饭记时)左右,运动频率和时间为每周至少150分钟,如一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运动后脉搏宜控制在170-年龄(次/分钟)左右,以周身发热、微微出汗、精神愉悦为宜。
3.血糖>16.7mmol/L、合并糖尿病急性代谢并发症及各种心、肾等器官严重慢性并发症者暂不宜运动。
4.血糖<5.5mmol/L运动前需适量补充含糖食物如饼干、面包等。
(三)生活起居
1.环境温、湿度适宜,顺应四时、及时增减衣物。
2.起居有常,戒烟限酒。
3.保持眼、口腔、会阴、皮肤等清洁卫生。
4.加强糖尿病健康宣教、个体化的饮食和运动指导,为患者提供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的个体化指导。
(四)情志调理
1.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增强其与慢性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保持乐观心态。
2.鼓励家属理解支持患者,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3.组织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病友活动,开展同伴支持教育,介绍成功的病例,鼓励参与社会活动。
4.应用中医七情归属,了解患者情志状态,指导采用移情易性的方法,分散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改变其不良习性。
(五)低血糖及酮症酸中毒的预防与处理
1.向患者讲解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的诱因、临床表现及应急救护措施。
2.生活有规律,定时定量进餐,不擅自停用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3.外出时随身携带急救卡和糖果、饼干。如运动量增加应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定时监测血糖。
4.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心慌、头晕、大汗、手抖、面色苍白、饥饿等低血糖症状,意识清楚者立即口服含糖15~20克糖类食物,15分钟后监测血糖;意识障碍者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20ml。
5.出现神昏、烦躁不安、呼吸深快、血压下降、肢冷、脉微欲绝时,及时报告医师,给予氧气吸入,针刺人中、十宣等穴,配合医师进行抢救。
(六)糖尿病足的预防
1.所有患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足部检查,包括足有否畸形、胼胝、溃疡、皮肤颜色变化;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皮肤温度以及有否感觉异常等。
2.预防关键点:定期检查、识别是否存在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教育患者及其家属重视足的保护;穿合适鞋袜,鞋底较厚而鞋内较柔软,透气良好;去除和纠正易引起溃疡的因素。
3.有危险因素的患者给予下列教育:注意足部卫生,洗足水温在37~40℃,洗后擦干,尤其注意擦干趾间;不宜用热水袋、电热器等直接暖足;避免赤足。
4.定期足部穴位按摩,如涌泉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等。
(七)自我监测
1.学会自我规范监测血糖、血压、体重、腰臀围等,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
2.每3个月检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心电图,每6个月检查肝肾功能、血脂、尿微量蛋白等。
3.每年至少筛查1次眼底及外周血管、周围神经病变等。
五、护理难点
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对健康生活方式依从性差
中年患者工作繁忙,家庭、事业压力较大,应酬多,来自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无法进入患者角色。老年患者记忆力下降,听力、视力减退,接受新知识能力弱,易丧失信心;加之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不能很好的控制饮食,且易漏服药物,致血糖控制不理想。
解决思路:
1.针对患者的特点、生活方式、文化程度等给予个性化指导,强调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2.老年患者以少文字、多图片、大图片、近距离、反复强化等健康教育方式,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3.中年患者可利用平面、电视、网络媒体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用日历、图标、时间表、定时器、单剂量储药盒等方式提醒患者按时服药。5.建立通讯录,对患者进行随访并提供咨询服务。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入院日期:
证候诊断:阴虚热盛型□    气阴两虚型□    肝肾阴虚型□    阴阳两虚型□    湿热困脾症□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尿量增多□    1.饮水指导□
2.观察尿量、频次□
3.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请注明,下同)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口干多饮□    1.饮食指导□
2.观察饮水量□
3.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多食易饥□    1.饮食指导□
2.记录身高、体重、腰/臀围□
3.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倦怠乏力□    1.运动指导□
2.饮食指导□
3.其他护理措施:     1.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肢体麻木、疼痛、发凉
□    1.皮肤护理□
2.适量运动□
3.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视物模糊□    1.眼部护理□
2.安全防护□
3.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眼部雾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耳穴贴圧□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皮肤瘙痒□    1.皮肤护理□
2.饮食指导□   
3.情志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外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腰膝酸软□    1.饮食指导□
2.适量运动□
3.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保留灌肠□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中药足部泡洗                       
    耳穴贴压                       
    中药雾化                       
    艾    灸                       
    穴位按摩                       
    中药保留灌肠                       
                           
健康指导    /    /    /           
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九、肾风(IgA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 常见证候要点
(一)热毒扰肾证:发热恶寒、咽痛、口干、小便深赤或深黄、尿频、尿痛,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或浮滑。
(二)心火炽盛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口舌生疮、尿赤色刺痛、或尿深黄、尿频数、
舌质红、苔黄、脉数。
(三)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视物昏花、尿赤或黄、舌质红、少苔、脉细。
(四)脾肾阳虚证:面色晄白、畏寒肢冷、腰酸腿软、纳呆便溏、夜尿频多、腿肿、舌
质嫩、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血尿:肾风病血尿可分肉眼血尿及镜下血尿。
1.辨尿色、性状。肾风病血尿具有无凝血块、无血丝,一般无疼痛、全程血尿等临床特征。
2.肾风病肉眼血尿,初发时可伴发热、咽痛等外感风热证候,应注意观察咽部及体温情况。
3.镜下血尿病程多数较长,且症状隐匿。应定期检查尿液,观察尿红细胞量增减。
4.镜下血尿辨证多有肾络瘀痹证,予活血化瘀治疗时,应注意观察尿红细胞的增减,观察皮肤、口腔、牙龈有无出血等。
5.日常应避风寒,防感染,动静相宜,以不疲劳为度。
(二)泡沫尿(蛋白尿)
1.观察尿泡沫多少及消散时间。检测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尿微量蛋白等。
2.注意观察发热、剧烈运动,以及体位改变等因素对患者泡沫尿(蛋白尿)的影响。
3.给予优质蛋白的摄入,出现肾功能衰竭时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4.防止六淫邪气的侵袭,尤其是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5.可温灸足三里、气海、关元穴以补益正气,强肾固本。
(三)水肿
1.观察水肿的部位、程度,消长情况,记24小时出入量。
2.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防止皮肤破损、感染发生。
3.使用攻下逐水剂或利尿剂时,监测血压、尿量,防止有效血容量减少导致休克及电解质紊乱。
4.可根据水肿程度,予无盐或低盐饮食。
5.遵医嘱选择荞麦、芒硝包外敷、中药泡洗等特色疗法,改善局部或全身性水肿。
(四)头晕、血压增高
1.头晕、脉弦,眩晕发生时,尽量使患者卧床休息。若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脉弦滑数、血压明显升高、视物模糊、立即报告医师,做好抢救准备。
2.肾风病患者出现郁怒、躁动等肝阳亢盛现象,应避免言语、行为、环境因素等不良刺激。应用降压药物时,观察服药后的血压动态变化及对肾功能的影响。
3.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
4. 穴位耳穴贴压:取神门、肝、降压沟、心、交感等改善睡眠,降低血压。5:穴位按摩:也可取风池、百会、太阳等穴位,按摩5~10分钟,缓解头晕头痛症状。
(五)尿量异常(少尿、无尿、多尿、夜尿)
1.对少尿、无尿患者必须关注舌象、脉象、血压、心率、呼吸、神志、24小时出入量等变化。
2.少尿、无尿是急进、危重的风湿扰肾症侯,应根据医嘱做好祛风湿、利尿、逐水药物的临床用药护理。
3.出现水气凌心射肺危象时,应帮助患者取半坐卧位,吸氧,并做好各种抢救准备。
4.对多尿、夜尿患者应观察尿量、尿比重、尿渗透压、排尿次数等。
5.多尿、夜尿是肾气(阳)虚弱、下元不固、摄纳无权所致,应注意休息,适度运动,如太极拳等,可增强体质,固护肾气。
6.温灸肾俞、关元、足三里与命门、气海、三阴交两组穴位交替、间歇应用,能益肾气、补精气,改善多尿、夜尿症状。
(六)腰痛、腰酸
1.对肾风病有腰痛主诉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并观察疼痛性质、部位、伴发症状,注意区别肾外因素导致的腰痛。
2.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肾、腰骶穴。
3.艾条温和灸:选择肾俞、气海俞、关元等穴位。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二)中药注射(详见附录1)
(三)特色技术
1.中药外敷:适用于肾络瘀痹证或风湿内扰证水肿患者。每次敷药8~12小时,每天1次(见附录2)。
2.中药泡洗:适用于肾风病水肿患者。每次泡洗时间以20~30分钟,药液温度一般以37~40℃为宜,每日1次(详见附录2)。
3.中药全结肠灌洗:适用于肾风病(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药液温度37~39℃;置管深度50cm(详见附录2)。
4.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5.艾条灸(详见附录2)。
6.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保持病室安静清爽,起居有时,避风寒,防感冒。
2.保持口腔、皮肤、会阴清洁,防止感染。
3.避免肾损害加重因素,慎用肾损害药物等。
4.适当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如太极运动等。
5.指导患者进行中医特色的自我保健方法,如按摩足三里、肾俞穴等,补益肾气。
(二)饮食指导
1.热毒扰肾证:宜食清热解毒之食物、忌辛辣燥火之品。可食用苦瓜,绿豆汤。菊花泡水、金钱草泡水代茶饮。
2.心火炽盛证;宜食清心泻心火之食物、忌辛辣燥火之品。可选用灯芯粥、竹叶芦根茶。
3.肝肾阴虚、宜食滋阴养肾之食,忌辛辣燥火之品。可选用莲子、红枣、山药、木耳等食物、枸杞。
4脾肾阳虚证:宜食健脾益肾、温阳利水的食品,如山药、木瓜、薏苡仁、
莲子、红枣、泥鳅等。
(三)情志调理
1.顺情从欲:本病病程长,病情易反复,患者抑郁善忧,情绪不宁,护士应积极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以化郁为畅,疏泄情志。
2.说理开导: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担心副作用,心理压力大,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做好针对性解释工作,给予心理支持。
3.自我放松:鼓励患者采用一些自我放松的方法,如听音乐、放松操等,达到怡养心神、舒畅情志的效果。
4.分心移情: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鼓励患者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和社会活动,如种花植草、烹饪、棋艺等。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肾风(IgA肾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肾风(IgA肾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入院日期:
证候诊断:热毒扰肾证□      心火炽盛证□      肝肾阴虚证□      脾肾阳虚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血 尿□    1.辨尿色、性状,评估出血量□
2.口、咽部护理□
3.活动与休息□
4.活血化瘀等中药护理□
5.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雾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它: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请注明,下同)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泡沫尿(蛋白尿)□    1.泡沫尿观察□
2.补益/祛风除湿等中药护理□
3.饮食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它: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水 肿□    1.水肿消涨评估□
2.皮肤护理□
3.体位□
4.活动与休息□
5.攻下逐水中药护理□
6.饮食护理□
7.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外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它: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头晕、血压增高□    1.血压监测□
2.休息□
3.降压药护理□
4.饮食护理□
5.情志护理
6.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它: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尿量异常
(少尿、无尿、多尿、夜尿)□    1.尿量、排尿次数、出入量观察□
2.生命体征监测□
3.急救:吸氧、体位、急救准备□
4.祛风湿、利尿逐水中药护理□
5.休息与运动□
6.其他护理措施:     1.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它: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腰痛、腰酸
□    1.腰酸、痛程度、伴发症状观察□
2.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它: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  医  护  理  技  术    耳穴贴压                       
    艾    灸                       
    中药雾化                       
    中药外敷                       
    中药泡洗                       
    中药全结肠灌洗                       
健康指导    /    /    /           
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十、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邪内扰型
起病较急,见有皮下紫癜,色红,大小不一,尤以下肢为多,或伴见皮肤瘙痒,或见有鼻衄,伴发热,微恶风寒,口干咽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二)胃经湿热型
皮肤紫癜反复发作,腹胀、腹痛,或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或尿频、尿急、尿痛、尿少,便血,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三)瘀毒内蕴型
皮肤紫癜色深,融合成片,发热,汗出,口干,或见鼻衄齿衄,尿血、便血,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舌红苔黄,脉滑数。
(四)脾气亏虚型
久病不愈,紫癜反复发作,紫癜颜色较淡,稀疏,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舌质淡,脉细弱。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皮肤紫癜
1.观察皮肤色泽和紫癜分布情况,以了解疾病发展情况。
2.加强皮肤护理,定期修剪指甲,避免抓伤引起感染。
3.患者衣被宜柔软、棉质为宜。
4.皮肤瘙痒时可用中药涂擦皮肤。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风溪、肺、肾上腺、内分泌等穴。
(二)关节肿痛
1.急性期患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尽量减少活动。
2.疼痛关节不宜热敷。
3.幼儿患者加床档,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肘、膝、肾上腺等穴。
(三)腹痛
1.注意观察腹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及有无呕吐等伴随症状;观察大便色、质、量。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三阴交、内关、足三里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胃、腹、肾上腺等穴。
(四)咽痛
1.注意观察咽部黏膜变化情况。
2.遵医嘱中药雾化:双黄连。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咽喉、扁桃体、肺、肾上腺等穴。
4.遵医嘱中药含漱,指导患者仰头含漱,含漱液含口中1~2分钟后吐出。
(五)发热
1.观察体温、有无汗出、恶风寒、头身痛等。
2.物理降温不宜使用酒精。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咽耳尖、肺、神门、咽喉、扁桃体等穴。
(六)血尿、蛋白尿
1.严重者需卧床休息,监测血压、评估出血量,观察皮肤、口腔、牙龈有无出血等。
2.应注意观察咽部及体温情况。鼓励饮水,也可用金银花、金钱草泡水代茶饮。
3.饮食上注意优质蛋白的摄入。
4.温灸足三里、气海、关元穴以补益正气,强肾固本。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耳穴贴压:急性期选穴以缓解症状为主,稳定期选穴原则以补益脾肾为原则,选穴以脾、
胃、肾为主。
2.穴位按摩:局部皮肤紫癜严重者不宜摩法,手法以按压为主。
3.艾条灸:补益肾气,强肾固本。足三里,气海
4.中药涂擦(详见附录2)。
5.中药超声雾化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避免接触过敏源。
2.避风寒,防外感诱发加重疾病。
3.注意安全,避免外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破损、划伤。
4.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急性期症状消失后,适度锻炼。
(二)饮食指导
1.风邪内扰型:宜食清热凉血的食品,如丝瓜、雪梨、苦瓜等。
2.胃经湿热:宜食清热除湿功效的食品,如绿豆汤、山药、薏苡仁、冬瓜等。阴虚火旺证:宜食滋阴降火的食品,如山药、枸杞、黄瓜等。
3.瘀毒内蕴型:宜食清热化瘀之品:如黄鳝、藕、苦瓜。
4.气虚不摄证:宜食益气养血的食品,如红枣、桂圆等。
5.腹痛患者,宜进半流食、少渣食物,少食多餐,不可饱餐。急性期禁动物性蛋白质,忌腥膻发物、辛辣刺激性食物、海鲜以及煎烤、固硬之物。
(三)情志调理
1.因病情反复发作引起的患者疑惑和顾虑,可采用以释疑解惑法,消除患者不良情绪。
2.对因饮食限制引起焦虑者,可采用移情易性法,尽量满足患者合理要求。
3.减少不良应激事件对患者的刺激,鼓励支持患者诉说自身感受,培养兴趣爱好,多听音乐、多与其他患者交流,可采用移情法,树立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和耐心。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风邪内扰□    胃经湿热□    瘀毒内蕴□    脾气亏虚□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皮肤紫癜□    1.皮肤护理□
2.观察皮肤紫癜情况□
3.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涂擦□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请注明,下同)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关节肿痛□    1.卧床休息□
2.患肢抬高□
3.安全防护□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腹痛□    1.卧床休息□
2.腹痛的性质、时间伴随症状□
3.记录便色质量□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咽痛□    1.观察口腔黏膜□
2.中药含漱、频饮□
3.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雾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发热□    1.病情观察□
2.物理降温□
3.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雾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血尿、蛋白尿□    1.卧床休息□
2.观察出血、蛋白尿情况□
3.中药含漱或代茶饮□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艾条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耳穴贴压                       
    中药雾化                       
    艾条灸                       
    穴位按摩                       
                           
健康指导                       
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十一、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暖气频仍;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厚;脉弦。
(二)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三)脾胃湿热证: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口臭,尿黄,腹脘痞闷,渴不欲饮。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脉滑、脉紧。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五)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临床上各症状要与证候相结合。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
6.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等穴位。
7.遵医嘱艾灸,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8.遵医嘱拔火罐,取穴:背腧穴。
(二)胃脘胀满
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根据食滞轻重控制饮食,避免进食过饱。
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郁怒、悲伤等情志刺激。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脾俞、胃俞、肾俞、天枢、神阙、中脘、关元等。
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合谷。
7.遵医嘱艾灸,取穴:神阙、中脘、下脘、建里、天枢等。
8.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三)嗳气、反酸
1.观察嗳气、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发作时宜取坐位,可饮用温开水;若空腹时出现,应立即进食以缓解不适。
3.忌生冷饮食,少食甜、酸之品,戒烟酒。
4.指导患者慎起居,适寒温,畅情志,避免恼怒、抑郁。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内关。
6.遵医嘱艾灸,取穴: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神阙等。
(四)纳呆
1.观察患者饮食状况、口腔气味、口中感觉、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2.定期测量体重,监测有关营养指标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指导患者少食多餐,宜进高热量、高优质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忌肥甘厚味、煎炸之品。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肝、小肠、心、交感等穴位。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见附录2)。
2.穴位注射(见附录2)。
3.艾灸(见附录2)。
4.耳穴贴压(见附录2)。
5.拔火罐(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适当运动,保证睡眠。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3.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制定推荐食谱,改变以往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4.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二)饮食指导
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定时进食、少量、多餐为原则;宜细嚼、慢咽,减少对胃粘膜的刺激;忌食辛辣、肥甘、过咸、过酸、生冷之品,戒烟酒、浓茶、咖啡。
1.肝胃不和证:进食疏肝理气的食物,如香橼、佛手、山楂、桃仁、山药、萝卜、生姜等。忌食壅阻气机的食物,如豆类、红薯、南瓜等。食疗方:金桔山药粟米粥等。
2.肝胃郁热证:进食疏肝清热的食物,如栀子、杏仁、薏苡仁、莲子、菊花等。食疗方:菊花饮等。
3.脾胃湿热证:进食清热除湿的食物,如荸荠、百合、马齿苋、赤小豆等。食疗方:赤豆粥等。
4.脾胃气虚证:进食补中健胃的食物,如鸡蛋、瘦猪肉、羊肉、大枣、桂圆、白扁豆、山药、茯苓。食疗方:莲子山药粥等。
5.脾胃虚寒证:进食温中健脾的食物,如猪肚、鱼肉、羊肉、鸡肉、桂圆、大枣、莲子、生姜等。食疗方:桂圆糯米粥等。
(三)情志调理
1.责任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指导其保持乐观情绪。
2.针对患者忧思恼怒、恐惧紧张等不良情志,指导患者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其注意力,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针对患者焦虑或抑郁的情绪变化,可采用暗示疗法或顺情从欲法。
3.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4.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提高认识,增强治疗信心。
5.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五、护理难点
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难以纠正
解决思路:
1.利用多种形式向患者介绍食疗及养生方法,鼓励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2.定期进行电话回访及门诊复查,筛查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
3.对目标人群进行定期追踪、随访和效果评价。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入院日期:
证候诊断:肝胃不和证□    肝胃郁热证□    脾胃湿热证□    脾胃气虚证□    脾胃虚寒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胃脘疼痛
□    1.活    动□
2.饮    食□
3.深呼吸/肌肉放松□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拔 火 罐□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请注明,下同)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胃脘胀满
□    1.活    动□
2.饮    食□
3.排便指导□
4.情志护理□
5.腹部按摩□
6.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注射□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嗳气反酸
□    1.体    位□
2.饮 食/水□   
3.情志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注射□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纳呆
□    1.口腔清洁□
2.监测营养指标□
3.饮    食□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穴位贴敷                       
    穴位注射                       
    艾灸                       
    耳穴埋豆(耳穴贴压)                       
    拔罐法                       
健康指导    /    /    /           
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护士长签字:                
 
第二章  内科病区中医护理方案
一、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中风病(脑梗死)发病2周至6个月处于恢复期患者的护理。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阳上亢证:头昏、头痛,走路不稳,舌红,苔白,脉弦。
(二)气虚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吞咽困难。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
(三)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四)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五)痰瘀阻络证: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半身不遂
1.观察四肢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2.根据疾病不同阶段,指导协助患者良肢位摆放、肌肉收缩及关节运动,减少或减轻肌肉挛缩及关节畸形。
3.尽早指导患者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包括翻身、床上移动、床边坐起、桥式运动等。如患者不能作主动活动,则应尽早进行各关节被动活动训练。
4.做好各项基础护理,满足患者生活所需。
5.遵医嘱选用以下中医护理特色技术1~2项:
(1)中频、低频治疗仪:遵医嘱选取上肢肩井、曲池、合谷、外关等穴,下肢委中、昆仑、悬钟、阳陵泉等穴,进行经络穴位电刺激,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适用于肢体萎软乏力、麻木,严禁直接刺激痉挛肌肉。
(2)拔罐疗法:遵医嘱选穴每日1次,留罐5~10分钟。适用于肢体萎缩、关节疼痛。
(3)艾灸治疗:遵医嘱取穴。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和痰火闭窍者不宜。
(二)舌强语蹇
1.建立护患交流板,与患者达到良好沟通,从患者手势及表情中理解其需要,可与患者共同协调设定一种表达需求的方法。无法用手势及语言表达的患者可利用物品或自制卡片,对于无书写障碍的失语患者可借助文字书写的方式来表达患者及亲属双方的要求。
2.训练有关发音肌肉,先做简单的张口、伸舌、露齿、鼓腮动作,再进行软腭提高训练,再做舌部训练,还有唇部训练,指导患者反复进行抿嘴、撅嘴、叩齿等动作。采用吞咽言语治疗仪电刺激发音肌群同时配合发音训练。
3.利用口形及声音训练采用“示教—模仿方法”,即训练者先做好口形与发音示范,然后指导患者通过镜子观察自己发音的口形,来纠正发音错误。
4.进行字、词、句训练,单音训练1周后逐步训练患者“单词—词组—短句”发音。从简单的单词开始,然后再说短句:阅读训练及书写训练,经过1~2周时间训练,掌握一般词组、短句后即能接受跟读或阅读短文的训练。
5.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共同参与语言康复训练。
6.穴位按摩:遵医嘱按摩廉泉、哑门、承浆、通里等穴,以促进语言功能恢复。
(三)吞咽困难
1.对轻度吞咽障碍以摄食训练和体位训练为主。
2.对中度、重度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间接训练为主,主要包括:增强口面部肌群运动、舌体运动和下颌骨的张合运动;咽部冷刺激;空吞咽训练;呼吸功能训练等。
3.有吸入性肺炎风险患者,给与鼻饲饮食。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内服中药
1.胶囊:如活血化瘀的通心络胶囊、脑安胶囊、丹灯通脑胶囊等,脑出血急性期忌服。
2.丸剂:如华佗再造丸,服药期间有燥热感,可用白菊花蜜糖水送服,或减半服用,必要时暂停服用1~2天。服安宫牛黄丸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之品,以免助火生痰。
3.颗粒:如服养血清脑颗粒忌烟、酒及辛辣、油腻食物,低血压者慎服。
(二)注射给药 
醒脑静注射液含芳香走窜药物,开启后立即使用,防止挥发;生脉注射液,用药宜慢,滴速<30滴/分钟,并适量稀释;脑水肿患者静脉滴注中药制剂时不宜过快,一般不超过30~40滴/分钟为宜。
(三)皮肤按摩
适用于长期卧床患者压疮的防治。
1.保持皮肤清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
2.操作者右手大鱼际处喷取适量1%当归红花液,于受压部位或骨突处中心向外旋转按摩,力量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
3.按摩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情况,如皮肤已有破损,严禁按摩。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调摄情志、建立信心,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戒烟酒、慎避外邪。
2.注意安全,防呛咳窒息、防跌倒坠床、防压疮、防烫伤、防走失等意外。
(二)饮食指导
  1.肝阳上亢: 饮食以清淡为主,宜食山楂、淡菜、紫菜、芹菜等,禁食辛辣、油腻及过咸之品。
2.气虚血瘀: 进食益气活血的食物,如山楂。食疗方:大枣滋补粥(大枣、枸杞、瘦猪肉)。
  3.风火上扰: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4.阴虚风动:可食黑芝麻,胡桃肉,山药,甲鱼,淡菜,银耳等滋阴之品
  5.痰瘀阻络证:进食祛风化痰开窍的食品,如山楂、荸荠、黄瓜。食疗方:鱼头汤。忌食羊肉、牛肉、狗肉等。
(三)情志调理
1.语言疏导法。运用语言, 鼓励病友间多沟通、多交流。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家庭温暖是疏导患者情志的重要方法。
2.移情易志法。通过戏娱、音乐等手段或设法培养患者某种兴趣、爱好,以分散患者注意力,调节其心境情志,使之闲情怡志。
3.五行相胜法。在情志调护中,护士要善于运用《内经》情志治疗中的五行制约法则,即“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同时,要注意掌握情绪刺激的程度,避免刺激过度带来新的身心问题。
(四)功能锻炼
1.良姿位的摆放
(1)仰卧位:①偏瘫侧肩放在枕头上,保持肩前伸,外旋;②偏瘫侧上肢放在枕头上,外展20~40°,肘、腕、指关节尽量伸直,掌心向上;③偏瘫侧臀部固定于枕头上;④偏瘫侧膝部膝外应放在枕头,防止屈膝位控制不住突然髋膝旋造成股内收肌拉伤,膝下垫一小枕保持患膝稍屈,足尖向上。
(2)患侧卧位:①躯干略后仰,背后放枕头固定;②偏瘫侧肩向前平伸外旋;③偏瘫侧上肢和躯干呈90°,肘关节尽量伸直,手掌向上;④偏瘫侧下肢膝关节略弯曲,髋关节伸直;⑤健侧上肢放在身上或枕头上;⑥健侧下肢保持踏步姿势,放枕头上,膝关节和踝关节略为屈曲。
(3)健侧卧位:①躯干略为前倾;②偏瘫侧肩关节向前平伸,患肩前屈90~100°左右;③偏瘫侧上肢放在枕头上;④偏瘫侧下肢膝关节、髋关节略为弯曲,下肢放在枕头上,避免足外翻;⑤健侧上肢摆放以患者舒适为宜;⑥健侧下肢膝关节、髋关节伸直。
2.功能锻炼方法
(1)防止肩关节僵硬:平卧于床上,两手相握,肘部保持伸直,以健侧手牵拉患侧肢体向上伸展,越过头顶,直至双手能触及床面。
(2)防止前臂伸肌挛缩:仰卧,屈膝,两手互握,环抱双膝,臂部稍用力伸展,使双肘受牵拉而伸直,臂也受牵拉伸展,重复做这样的动作,也可以只屈患侧腿,另一腿平置于床上。
(3)保持前臂旋转:坐在桌旁,两手掌心相对,手指互握,手臂伸直,身体略向患侧倾斜,以健侧手推动患侧手外旋,直至大拇指能触及桌面。反复锻炼,逐渐过渡到两手手指伸直对合,健侧手指能使患侧大拇指接触桌面。
(4)保持手腕背屈:双肘支撑于桌面,双手互握,置于前方,健侧手用力按压患侧手,使患侧手腕充分背屈。
(5)防止腕、指、肘屈肌挛缩:站立于桌前,双手掌对合,手指交叉互握,将掌心向下支撑于桌面,然后伸直手臂,将体重施加于上,使手腕充分背屈,屈肌群收到牵拉伸展;或坐于椅上,用健侧手帮助患侧手腕背屈,掌心置于椅面,并将蜷曲的患指逐一伸直,然后以健侧手保持患肢伸直,稍倾斜身体,将体重施加于患肢。
(6)防止跟腱缩短和脚趾屈曲:将一条毛巾卷成一卷,放在患肢脚趾下,站立起来,用健侧手按压患肢膝盖,尽量使足跟触地。站稳后,抬起健侧腿,让患肢承受体重,并反复屈曲膝关节。
(7)保持患臂水平外展:患者平卧,两手相握,向上举过头顶,然后由助手抓住患臂,保持伸直并慢慢水平移动,直至手臂平置于床面上,掌心向上,患肢与身体成90°;再将其大拇指拉直、外展,并将其余患指伸展。在锻炼时,患者背部垫枕头,可增强锻炼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使胸椎保持伸直。
五、护理难点
功能锻炼依从性差:
患者多表现为近期记忆力明显减退、反应迟钝、呆滞等,对康复锻炼配合不主动,康复锻炼效果差。
解决思路: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使其了解早期进行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制订可行的康复训炼计划和分阶段目标,积极指导康复锻炼;
3.鼓励病友间沟通、交流,争取亲友等社会支持。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入院日期:
证候诊断:痰瘀阻络证□    气虚血瘀证□    肝阳上亢证□    风火上扰证□    阴虚风动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半身不遂
□    1.体位□
2.皮肤护理□
3.功能锻炼□      次数/天
4.其他护理措施:     1. 拔罐疗法□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 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 穴位拍打□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 穴位电刺激□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舌强语蹇
□    1.体    位□
2.功能锻炼□      次数/天
3.口腔清洁□
4.情志护理□
5.其他护理措施:     1. 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吞咽困难
□    1.体    位□
2.功能锻炼□          次数/天
3.口腔清洁□
4.情志护理□
5.其他护理措施:     1.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拔罐疗法                       
    艾    灸                       
    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穴位按摩                       
    穴位拍打                       
    穴位电刺激                       
    中药贴敷                       
                           
                           
                           
                           
                           
健康指导    /    /    /           
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护士长签字:                  
 
二、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侯要点
(一)肝肾亏虚、血络瘀阻型
证候:眩晕、头痛、急躁易怒,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舌暗红,少苔,脉弦细。
(二)气虚血瘀证
证候:眩晕、头痛、少气倦怠。舌体胖大,淡暗有瘀点,苔白、脉涩无力。
(三)肝火上炎证
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四)痰湿壅盛型
证候:眩晕、头痛、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舌胖苔腻、脉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眩晕
1.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应动作缓慢,防止跌倒,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环境宜清静,避免声光刺激。
2.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3.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言蹇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者,要立即报告医师,并做好抢救准备。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神门、肝、脾、肾、降压沟、心、交感等穴位。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可选择百会、风池、上星、头维、太阳、印堂等穴位,每次20分钟,每晚睡前1次。
6.中药泡足,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中药制剂,每日1次。
7.遵医嘱穴位贴敷疗法:可选择的穴位双足涌泉穴,每日1次。
(二)头痛
1.观察头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伴随症状。
2.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血压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遵医嘱给予处理。
3.头痛时嘱患者卧床休息,抬高床头,改变体位时如起、坐、下床动作要缓慢,必要时有人扶持。
4.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环境嘈杂等不良因素。
5.遵医嘱穴位按摩,常用穴位有太阳、印堂、风池、百会等穴。
6.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内分泌、神门、皮质下、交感、降压沟等穴位。隔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
7.遵医嘱穴位贴敷:贴敷两侧太阳穴。
8.目赤心烦、头痛者,可用菊花泡水代茶饮。
(三)心悸气短
1.观察心悸发作是否与情志、进食、体力活动等变化有关。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呼吸、神色、汗出等变化。
3.心悸发作有恐惧感者,应有专人陪伴,并给予心理安慰。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安神类药物。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心、交感、神门、枕等穴位。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可选择内关、通里,配穴取大陵、心俞、膻中、劳宫、照海等穴位。
(四)呕吐痰涎
1.急性发作呕吐剧烈者暂禁食,呕吐停止后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易消化饮食。
2.出现恶心呕吐者及时清理呕吐物,指导患者采取正确体位,以防止发生窒息,可按揉双侧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以降血压止吐。
3.呕吐甚者,中药宜少量多次频服,并可在服药前口含鲜生姜片,或服少量姜汁。
4.呕吐停止后协助患者用温开水或淡盐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
5.饮食宜细软温热素食,如生姜枇杷叶粥或生姜陈皮饮,忌食生冷、肥甘、甜腻生痰之品。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中药与西药的服药时间应间隔1~2小时左右,肾气亏虚证中药宜温服,肝火亢盛证宜凉服。
(2)眩晕伴有呕吐者宜姜汁滴舌后服,并采用少量频服。
(3)遵医嘱服用调节血压的药物,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变化情况。
(4)汤药应少量多次顿服。
2.注射给药
静脉滴注扩血管药应遵医嘱调整滴速,并监测血压、心电图、肝肾功能等变化,指导患者在改变体位时要动作缓慢,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如出现头晕、眼花、恶心等应立即平卧。
(二)中药药枕:将夏枯草、菊花、草决明和晚蚕砂匀量装入布袋制成枕芯枕于头部,通过药物的发散作用以达到清肝明目、息风化痰之功效。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病室保持安静,舒适,空气新鲜,光线不宜过强。
2.眩晕轻者可适当休息,不宜过度疲劳。眩晕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闭目养神,减少头部晃动,切勿摇动床架,症状缓解后方可下床活动,动作宜缓慢,防止跌倒。
3.为避免强光刺激,外出时佩戴变色眼镜,不宜从事高空作业。
4.指导患者自我监测血压,如实做好记录,以供临床治疗参考。
5.指导患者戒烟限酒。
(二)饮食指导
1、指导患者正确选择清淡、高维生素、高钙、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饮食。
2、肝肾亏虚、血络瘀阻:饮食宜富营养,如甲鱼,淡菜,银耳等,忌食煎炸炙烤及辛辣烟酒。日常可以黑芝麻、核桃肉捣烂加适当蜂蜜调服。
    3、气虚血瘀:宜食用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少食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可常食小米、山药、大枣、胡萝卜、鸡肉。
4、肝火上炎:饮食以清淡为主,宜食山楂、淡菜、紫菜、芹菜等,禁食辛辣、油腻及过咸之品。
5、痰湿壅盛:少食肥甘厚腻、生冷荤腥。素体肥胖者适当控制饮食,高血压患者饮食不宜过饱,急性发作呕吐剧烈者暂时禁食,呕吐停止后可给予半流饮食。可配合食疗,如荷叶粥等。
(三)情志调理
1.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进行有效针对指导。
2.情绪易激动者,讲明情绪激动对疾病的不良影响,指导患者学会自我情绪控制。
3.眩晕较重,心烦焦虑者,减少探视人群,给患者提供安静的休养空间,鼓励患者听舒缓音乐,分散心烦焦虑感。
4.多与患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及治疗成功经验,增强患者信心,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四)功能锻炼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在医师指导下可适当选择舌操、降压操等进行功能锻炼,在眩晕缓解期,可在医师指导下进行眩晕康复操进行功能锻炼。
五、护理难点
患者服用降压药物依从性较差
解决思路:
1.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重视对眩晕患者的宣教,普及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知识。
2.让患者认识到高血压降压治疗是长期的,而且是终身的,因为降压治疗只能控制血压,但不能根治。因此,让患者了解到规律服药对疾病的转归有着重要的作用。
3.指导长期服用降压药者服从医师的安排,遵医嘱适时调整药物,可以避免药物副作用的发生。
4.讲解药膳饮食及调摄护理方面的知识。
5.建立眩晕病患者信息系统,对出院患者定期随访,增强患者对高血压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行为能力。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入院日期:
证候诊断:肝肾亏虚、血络瘀阻□    气虚血瘀□    痰湿壅盛证□    肝火上炎□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眩晕  □    1.体位□
2.监测血压□ 
3.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埋豆□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请注明,下同)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头痛  □    1.监测血压□ 
2.体位□
3.情志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埋豆□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心悸气短 □    1.活动□
2.情志护理□   
3.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埋豆□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呕吐痰涎 □    1.体位□
2.口腔清洁□
3.服药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耳穴埋豆(耳穴贴压)                       
    穴位贴敷                       
    中药泡洗                       
    穴位按摩                       
                           
                           
                           
健康指导    /    /    /           
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护士长签字:                 




 
三、胸痹心痛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急性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缓解期
1.心肾亏虚、血络瘀阻证:胸痛胸闷,心悸怔忡;腰膝酸软,耳鸣时作,听力减退,阳痿或遗精,小便频数余沥不尽,口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涩或弦。
2.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3.气阴两虚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4.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5.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6.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中医特色护理
(一)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
律、脉搏、血压等变化。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8.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
施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二)心悸、气短
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
症状。
2.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等穴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
交感、内分泌等穴位。
4.遵医嘱穴位按摩:选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位,伴汗出者加合谷、复
溜穴。
5.遵医嘱中药泡洗:选用红花、当归、川芎、薄荷、艾叶等药物,伴失眠者配合按摩涌泉
穴。
(三)便秘
1.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可用醋调大黄粉、吴茱萸粉或一捻金贴敷神阙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虚寒性便秘,取穴天枢、上巨虚等穴位;实热性便秘取穴足三里、支
沟、上髎、次髎等穴位;
4.晨起饮温水一杯约200~300ml(消渴患者除外),15分钟内分次频饮;
5.虚秘者服用苁蓉通便口服液;热秘者口服黄连上清丸或麻仁丸;热毒血瘀者遵医嘱大黄
煎剂200ml灌肠。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内服中药
1.中药汤剂一般饭后温服。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热毒血瘀者偏凉服。
2.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丹参滴丸舌下含服或口服。须密闭保存,置于阴凉
干燥处。
3.三七粉用少量温水调服,或装胶囊服用。
4.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宜饭后服用,如冠心丹参胶囊、通心络胶囊、血栓通胶囊、银杏叶片、
血府逐瘀口服液等。
5.宁心安神类药睡前半小时服用,如枣仁宁心胶囊、琥珀粉等。
6.补益类药饭前服用,如滋心阴口服液、补心气口服液等。
(二)注射给药
1.中药注射剂应单独输注,须使用一次性精密输液器;与西药注射剂合用时,建议用生理
盐水间隔,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2.使用活血化瘀药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常用药物有丹参、丹红、红景天、血栓通、参芎、
舒血宁、红花、灯盏细辛、苦碟子等注射液。
(三)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见附录2)。
2.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见附录2)。
3.中药泡洗(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见附录2)。
5.艾灸(见附录2)。
    四、健康教育
(一)生活起居
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避免劳累、饱餐、情绪激动、寒冷、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戒烟限酒。
3.起居有常,发作时休息,缓解期适当锻炼,如快步走、打太极拳等,以不感疲劳为度。
(二)饮食指导
1.寒凝血瘀证: 宜食热性食物,多食辛温通阳之品,如大蒜、肉桂、桂圆、羊肉、薤白、生姜等,少量饮酒,以葡萄酒为佳,以开痹散寒。忌生冷瓜果等寒凉之品。
    2.气滞血瘀:宜食行气活血之品,如山药、山楂、桃仁、木耳、白萝卜等;少食红薯、豆浆等壅阻气机之品。食疗方:陈皮桃仁粥等。
    3.心肾亏虚、血络瘀阻:饮食宜清淡,不可过饱。多食益肾化瘀之品,如枸杞子、山药、三七粉、山楂等。
4.气虚血瘀证:宜食益气活血之品,如鸡肉、牛肉、蛇肉、山药、木耳、大枣、薏苡仁等。食疗方:海蜇煲猪蹄等
5.气阴两虚:饮食宜食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品,如甲鱼、鸭肉、海参、木耳、香菇、山药、荸荠、甘蔗、百合、莲子、藕汁等。食疗方:山药粥、百合莲子羹等。
6.痰阻血瘀:肥胖者注意饮食。忌寒凉、油腻厚味及过甜食物。多食通阳泄浊之品,如胡萝卜、白萝卜、陈皮、山楂、干姜、洋 葱、海蜇、薤白、山药等以建脾化痰开结。
7.热毒血瘀证:宜食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品,如百合、芹菜、菊叶、苦瓜、绿豆、莲子芯、黑木耳、荸荠、马齿苋等;忌食羊肉、荔枝、龙眼肉等温燥、动火之品。食疗方:绿豆汤、菊花决明子粥等。
(三)情志调理
1.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刺激。
2.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针对性给予心理支持。
3.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转移法。
五、护理难点
(一)服药依从性差
解决思路:
1.建立目标人群档案,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干预。
2.对目标人群进行定期追踪、随访和效果评价。
(二)不良生活方式
解决思路:
1.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并进行个体化指导,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2.定期门诊复查。
3.筛查危险因素(不良生活习惯、便秘等),进行针对性干预。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入院日期:
证候诊断:发作期:寒凝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    缓解期:心肾亏虚、血络瘀阻证□    气虚血瘀证□    气阴两虚证□   
痰阻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    热毒血瘀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胸闷、胸痛□    1.体    位□
2.活    动□
3.情志护理□(方案中无)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心悸、气短□    1.活    动□
3.情志护理□(方案中无)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便秘□    1.饮    水□
2.腹部按摩□
3.排便指导□(方案中无)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方案中无)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中药灌肠□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耳穴贴压                       
    穴位按摩                       
    穴位贴敷                       
    中药足浴                       
    中药灌肠                       
    艾灸                       
                           
                           
健康指导    /    /    /           
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护士长签字:                 
 
四、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慢性稳定期
1.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咯白痰,面色苍白,或有紫绀。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3.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胸闷气喘、心悸、咳嗽、咯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心悸,动辄气短,时尿少浮肿。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或口干咽燥。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
(二)急性加重期
1.阳虚水泛证:喘促气急,痰涎上涌,咳嗽,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口唇青紫,汗出肢冷,烦躁不安,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促。
2.阳虚喘脱证:面色晦暗,喘悸不休,烦躁不安,或额汗如油,四肢厥冷,尿少肢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微细欲绝或疾数无力。
3.痰浊壅肺证:咳喘痰多,或发热形寒,倚息不得平卧;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甚,尿少肢肿,或颈脉显露。舌淡或略青,苔白腻,脉沉或弦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喘促
1.观察患者面色、血压、心率、心律、脉象及心电示波变化,慎防喘脱危象。(张口抬肩、稍动则咳喘欲绝,烦躁不安,面色灰白或面青唇紫,汗出肢冷,咳吐粉红色泡沫样痰)。
2.遵医嘱控制输液速度及总量。
3.遵医嘱准确使用解痉平喘药物。使用强心药物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现纳差、恶心、呕吐、头痛、乏力、黄视、绿视及各型心律失常等洋地黄中毒的症状。
4.穴位按摩风门、肺俞、合谷等以助宣肺定喘。
5.喘脱的护理
   (1)立即通知医师,配合抢救,安慰患者,稳定患者恐惧情绪。
(2)给予端坐位或双下肢下垂坐位,遵医嘱予20%~30%乙醇湿化、中高流量面罩吸氧。
(3)遵医嘱准确使用镇静、强心药,如吗啡、洋地黄类药物等。
(二)胸闷、心悸
1.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加强生活护理,限制探视,减少气血耗损,保证充足的睡眠。
2.予间断低流量吸氧,观察吸氧后的效果。
3.嘱患者平淡情志,勿七情过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紧张及过度兴奋。
4.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消除其恐惧感,避免不良的情绪刺激,必要时让亲属陪伴,给予亲情支持。
(三)神疲乏力
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减少交谈,限制探视,减少气血耗损。
2.加强生活护理,勤巡视,将常用物品放置患者随手可及的地方。注意患者安全。如:加设床挡,外出检查时有人陪同,防跌倒、坠床等。
3.大便秘结时,可鼓励多食蜂蜜、水果、粗纤维蔬菜。予腹部按摩中脘、中极、关元等穴位,促进肠蠕动,帮助排便。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缓泻药。
(四)尿少肢肿 
1.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限制摄入量(入量比出量少200~300ml),正确测量每日晨起体重(晨起排空大小便,穿轻薄衣服,空腹状态)。
2.遵医嘱给予少盐、易消化、高维生素、高膳食纤维饮食,忌饱餐。选用有利尿作用的食品,如芹菜、海带、赤小豆、西瓜等,也可用玉米须煎水代茶饮。
3.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定时翻身,协助患者正确变换体位,避免推、拉、扯等动作,预防压疮。可使用减压垫、气垫床、翻身枕等预防压疮的辅助工具。温水清洁皮肤,勤换内衣裤、勤剪指甲。会阴部水肿患者做好会阴清洗,防止尿路感染,男性患者可予吊带托起阴囊防止摩擦,减轻水肿。下肢水肿者,可抬高双下肢,利于血液回流。
4.应用利尿剂后观察用药后效果,定期复查电解质,观察有无水、电解质紊乱。
5.形寒肢冷者注意保温,可艾叶煎水浴足,温阳通脉促进血液循环。
6.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多次温服,攻下逐水药宜白天空腹服用。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根据医师诊疗要求,辨证施护指导中药汤剂及中成药服用方法,汤剂宜浓煎,每剂100ml分上下午服用。服药期间不宜进食辛辣刺激之品,以免影响药效。红参、西洋参宜另煎,宜上午服用。
(2)中成药适用于慢性稳定期患者,宜饭后半小时服用,以减少胃粘膜的刺激,服药期间根据治疗药物服用注意事项、禁忌,做好饮食调整。
2.注射给药
    (1)根据医嘱辨证选择适宜中药输注的静脉。用药前询问患者过敏史。
    (2)输液过程加强巡视,严格遵医嘱控制液体的入量及输入速度。
(二)特色技术 
1.中药泡洗(中药浴足)
(1)适宜心衰病稳定期。
(2)方药遵医嘱执行。如气虚、血瘀者可选用:红花、银花、当归、玄参、泽泻、生甘草等。阳虚、水停者可选用经验方(足疗老中医袁海波)桂枝、鸡血藤、凤仙草、食盐、芒硝等。
2.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1)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随症配穴。如:心悸主穴:心、小肠、皮质下,配穴:心脏点、交感、胸、肺、肝。水肿主穴:肾、肾俞、输尿管、膀胱,配穴:交感、肾上腺、神门、三焦、内分泌。便秘主穴:大肠、三焦、脾、皮质下,配穴:肺、便秘点等。
3.灸法
(1)遵医嘱取穴,随症配穴。如:心俞、足三里、肺俞、百会、内关、肾俞、三焦俞、关元等。
4.穴位贴敷
(1)适宜心衰病稳定期。
(2)遵医嘱准确选定穴位,按药方将研末好药物用食醋调成糊状,贴敷于选定穴位,每日1次,每次6~8小时。
(3)穴位和药物组方按医嘱执行。
5.中医特色锻炼
(1)太极拳:每天1次,每次20分钟。可改善不良心理状态,疏通经络气血,具有保精、养气和存神的作用。
(2)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可按医嘱进行“三伏贴”、“三九贴”疗法,减少慢性心力衰竭复发率。指导患者在贴敷后注意:
①局部避免挤压。
②贴药后皮肤产生的轻度灼热感为正常现象。
③无特别治疗要求者,可在3~4小时后可将药物自行除去,切忌贴药时间过长。
④贴药当日禁食生冷寒凉辛辣之物,忌食海鲜、鹅、鸭等。并用温水洗澡。
⑤此疗法对皮肤有较强烈的刺激,孕妇、年老体弱、皮肤过敏者慎用。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指导患者制定适宜的作息时间表,在保证夜间睡眠时间的基础上,尽量安排有规律的起床和入睡时间,最好在上午、下午各有一次卧床休息或短暂睡眠的时间,以30分钟为宜,不宜超过1小时。
2.强调动静结合,根据心功能情况,进行适当活动和锻炼。活动中若出现明显胸闷、气促、眩晕、面色苍白、紫绀、汗出、极度疲乏时,应停止活动,就地休息。
(1)心功能Ⅳ级者:绝对卧床休息。1~2天病情稳定后从被动运动方式活动各关节到床上主动活动,再到协助下床坐直背扶手椅,逐步增加时间。在日常生活活动方面,帮助床上进食、洗漱、翻身、坐盆大小便等。
(2)心功能Ⅲ级:卧床休息,严格限制一般的体力活动。床边站立,移步,扶持步行练习到反复床边步行,室内步行。在日常生活活动方面,帮助床边进餐,坐椅,上厕所,坐式沐浴到患者自行顺利完成。
(3)心功能Ⅱ级:多卧床休息,中度限制一般的体力活动,避免比较重的活动。室外步行,自行上1层楼梯,逐步过渡到通过步行测验,制定步行处方。在日常生活活动能自行站位沐浴,蹲厕大小便,轻松文娱活动,如广播操、健身操、太极拳等。
(4)心功能Ⅰ级:不限制一般的体力活动,但必须避免重体力活动。增加午睡和晚上睡眠时间,全天控制在10小时内为宜。
3.恢复期可采用静坐调息法。有助降低基础代谢率,减少心脏耗氧量的功能。方法:患者取坐位,双手伸开,平放于大腿上,双脚分开与肩等宽,膝关节、髋关节匀成90度沉肩坠肘,含胸收腹双眼微闭,全身放松。病重者可盘坐于床上。有意识的调整呼吸,采用自然腹式呼吸,要求呼吸做到深、长、细、匀、稳、悠。呼气时轻轻用力,使腹肌收缩,膈肌上抬。呼气完毕后不要憋气,立即吸气,使胸廓膨胀,膈肌下移,腹壁鼓起,要求做到自然柔和,缓慢松弛,避免紧张。呼气和吸气时间之比为3:2,每分钟呼气10~15次,疗程视病情而定。
(二)饮食指导
1.饮食调节原则: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
(1)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宜食温热,忌生冷、寒凉、粘腻食物。宜益气温阳、化瘀利水之品,如海参、鸡肉、羊肉、桃仁、木耳、大枣、冬瓜、玉米须等。可选食莲子山药饭等。
(2)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饮食宜甘温,忌生冷肥腻之品。宜食补益心肺、活血化瘀之品,如莲子、大枣、蜂蜜、花生等。可选食红糖银耳羹等。
(3)肾精亏虚、阴阳两虚证:宜食温,忌辛辣寒凉之物。填精化气、益阴通阳之品,如:芝麻、黑豆、枸杞、鹌鹑、牡蛎、鸽肉、桑椹等。可选食山药鸡蛋羹等。
(4)阳虚水泛证:宜食温阳利水、泻肺平喘之品,如牛鞭、海参、羊肉、冬瓜等。
(5)痰浊壅肺证:宜食宣肺化痰之品,如橘皮薏苡仁粥等。
2.控制液体摄入量:减轻心脏负荷,24小时入量比出量少200~300ml为宜。
3.控制钠盐摄入量:限制量视心衰的程度而定。遵医嘱轻度者每日供给食盐不超过5克,中度者每日不超过3克,重度者每日不超过1克。
4.进食的次数:宜少量多餐,每日进餐4~6次,每晚进食宜少,避免饱餐。
(三)情志调理
1.指导患者注意调摄情志,宜平淡静志,避免七情过激和外界不良刺激,不宜用脑过度,避免情绪波动。
2.劝慰患者正确对待因病程较长造成的体虚、易急躁的情绪变化,帮助患者保持心情愉快,消除因此产生的紧张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利于疾病的好转或康复。
3.告知患者诱发心力衰竭的各种因素,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积极主动加强自我保健,增强遵医行为。
五、护理难点
如何加强和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知识及行为,提高依从性
心衰病为慢性疾病,患者在院期间对于治疗、护理的依从性较好,而出院后患者的依从性降低,病情易复发和加重。自身知识及行为的加强对患者再住院率、住院时间及死亡率均有明显的改善。
解决思路:
1.入院时评估患者及照顾者在知识及行为方面的欠缺程度,据此制定有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内容,出院时及出院后建立患者档案,电话及门诊追访患者,提高其依从性。
2.可通过完善社区护理的职能而起到监督工作,加强患者意识,增加患者在各个方面的依从性,减少疾病复发和加重。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心衰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入院日期:
证候诊断:慢性稳定期: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    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    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 
急性加重期:阳虚水泛证□                   痰浊壅肺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喘促
□    1.体位□
2.活动□
3.情志护理□
4.强心药用药护理
5.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方案中无)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方案中无)
3.灸    法□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方案中无)
4.中药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方案中无)
5.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胸闷/心悸
□    1.体位□
2.活动□
3.情志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方案中无)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方案中无)
3.灸    法□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方案中无)
4.中药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方案中无)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神疲乏力
□    1.限制活动□
2.生活照顾□
3.排便护理□
2.皮肤护理□(方案中无)
3.情志护理□(方案中无)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1.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方案中无)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方案中无)
3.灸    法□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方案中无)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尿少肢肿
□    1.准确记录出入量□
2.正确测量体重□
3.合理体位□
4.饮食护理□
5.皮肤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方案中无)
3.灸    法□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方案中无)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艾    灸                       
    穴位按摩                       
    中药外敷                       
    中药泡洗                       
                           
                           
健康指导                       
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护士长签字:             
 
五、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舌红少苔。
(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白。
(三)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舌红苔黄腻。
(四)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心悸
1.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重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工作。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内关、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二)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
4.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
6.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内关、气海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姜灸,取心俞、膻中、关元、气海等穴;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气阴两虚、痰热内扰病证者慎用此方法。
(三)气短乏力
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减少探视。
2.加强巡视和生活护理,做好患者安全防护。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内关、神门、关元、气海等穴。
(四)夜寐不安
1.环境安静舒适,光线宜暗,床被褥松软适宜,避免噪音。
2.遵医嘱穴位按摩,睡前按摩神门、三阴交、中脘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脾、神门、三焦、皮质下、肝等穴。
4.遵医嘱中药泡洗,每晚睡前半小时遵医嘱予中药泡足。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气阴两虚型、心虚胆怯型及气虚血瘀型中汤药剂宜热服;痰热内扰型中汤药剂宜温服;利水药需浓煎空腹或饭前服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宜饭后服用(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
(1)严格按医嘱调节输注速度,可选用输液泵控制速度。
(2)严密观察药物反应,尤其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如出现纳差、恶心、呕吐、头痛、乏力、黄绿视心律失常等症状,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3)其他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2.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3.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5.艾灸:应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患者,避免应用(其他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协助患者制定合理作息时间,不宜晚睡,睡前不宜过度兴奋。最好在上午、下午各有一次卧床休息或短暂睡眠的时间,以30分钟为宜。
2.季节交替温差变化大时,注意预防感冒。
3.发作期静卧休息,缓解期适当锻炼,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活动计划,活动量应按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不引起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为度,活动中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呼吸、血压变化,如有头晕、气促、汗出、胸闷痛等症状要停止活动,休息缓解,严重不适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指导患者养成每天定时排便习惯,排便时勿过于用力屏气,保持排便通畅。
(二)饮食指导
1.气阴两虚证:宜食补气、性平、味甘或甘温,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品,如大枣、花生、山药等。忌食破气耗气、生冷性凉、油腻厚味、辛辣的食品,避免煎炸食物。
2.心虚胆怯证:宜食滋阴清热养阴安神的食品,如柏子玉竹茶。忌食辛辣香燥食品。
3.痰热内扰证:宜食清化痰热,补中益气,滋养心阴的食品,如荸荠、甘蔗等;也可选用薏苡仁、大枣、山药、莲子等熬粥食用。
4.气虚血瘀证:宜食补气、化瘀通络,行气活血的食品,如山药、菱角、荔枝、葡萄、鲢鱼、鳝鱼等。也可食用桃仁、油菜等活血祛瘀的食品。忌食破气耗气、生冷酸涩、油腻厚味、辛辣等食品。
(三)情志护理
1.对心悸发作时自觉心慌恐惧的患者专人守护,稳定情绪。
    2.指导患者平淡静志,避免七情过激和外界不良刺激。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利于疾病的好转或康复。
3.告知患者诱发促脉证的各种因素,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积极主动加强自我保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五、护理难点
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差,疾病复发率高。
解决思路:
1.教会患者自测脉搏,甄别房颤节律,一旦疾病发作时能够早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2.建立促脉证患者自我疾病认知调查档案,对患者及家属的疾病认知进行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协同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护理计划,逐步实施。
3.针对出院后的患者进行定期电话随访监控,出院后15天、30天、60天。随访内容为:用药依从性、生活起居规律性、自我疾病管理的自律性。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促脉诊(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气阴两虚证□    心虚胆怯证□    痰热内扰证□      气虚血瘀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心悸□    1.病情观察□
2.体    位□
3.氧    疗□
4.用药护理□
5.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请注明,下同)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胸闷胸痛□    1.病情观察□
2.氧    疗□
3.生命体征监测□
4.用药护理□
5.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艾   灸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气短乏力□    1.体    位□
2.安全防护□
3.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夜寐不安□    1.生活护理□
2.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艾    灸                       
    穴位贴敷                       
    耳穴贴压                       
    穴位按摩                       
    中药泡洗                       
                           
健康指导    /    /    /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六、脑络痹(脑动脉硬化症)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肾虚血瘀证:头晕健忘、腰酸软而痛、耳鸣、听力减退、足痿无力、阳痿或遗精、小便频数余沥不尽、夜尿频、口唇爪甲紫暗、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涩或弦。
(二)痰瘀内阻证:头痛而重,眩晕,恶心欲呕,健忘,纳少,舌暗苔腻,脉弦滑。
(三)肝阳化风证:头部胀痛,眩晕目胀,失眠口苦,急躁易怒,手足麻木,舌红,苔薄,脉弦。
(四)气虚血瘀证:头昏头痛,神疲乏力,气短懒言,或见肢体麻木,舌暗红有瘀斑,脉虚而涩。
(五)肝肾阴虚证: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口燥咽干,肢体麻木,腰膝酸软,头重脚轻,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六)阴阳两虚证:眩晕耳鸣,体瘦神疲,畏寒肢冷,五心烦热,舌淡少津,脉弱而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头痛
1、观察头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伴随症状。
2、头痛时嘱患者卧床休息,抬高床头,改变体位时如起、坐、下床动作要缓慢,必要时有人扶持。
3、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环境嘈杂等不良因素。
4、遵医嘱穴位按摩,常用穴位有太阳、印堂、风池、百会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内分泌、神门、皮质下、交感、降压沟等穴位。隔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
6、遵医嘱穴位贴敷:贴敷两侧太阳穴。
(二)眩晕
1.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应动作缓慢,防止跌倒,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环境宜清静,避免声光刺激。
2.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神门、肝、脾、肾、降压沟、心、交感等穴位。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可选择百会、风池、上星、头维、太阳、印堂等穴位,每次20分钟,每晚睡前1次。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中医特色治疗
1、体针:交替针刺人中、四神聪、本神、足三里、太溪、悬钟及百会、大椎、命门、肝俞、肾俞2组穴位和中脘、丰隆、内关及涌泉、人迎、风池2组穴位等。
2、穴位注射:人参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于双侧肾俞、足三里、三阴交行穴位注射。
3、耳针:取神门、皮质下、肾、脑点、枕等耳穴,每日1次,每次2~3穴,20次为1个疗程。
(二)用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温服。在药物治疗时,应了解药物的作用、用法及不良反应等。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环境与休息:保持病室环境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室内光线宜柔和稍暗,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
2.重症宜卧床休息,病情轻者可适当活动并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身心过度疲劳,作息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保证睡眠的时间和质量。
(二)饮食指导
1.肾虚血瘀:饮食宜补肾活血 ,可食枸杞子、山药等。
 2.痰瘀内阻:宜食通阳泄浊,活血化瘀之品,如海参、海蜇、薏苡仁、荸荠、冬瓜、海带、白萝卜、蘑菇、百合、扁豆、桃仁、柚子等。食疗方:薏苡仁桃仁粥等。
 3.肝阳化风:饮食以低胆固醇为宜,可用玉米油 菜油烹调,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4.气虚血瘀:宜食益气活血之品,如鸡肉、牛肉、蛇肉、山药、木耳、大枣、薏苡仁等。食疗方:海蜇煲猪蹄等。
    5.肝肾阴虚:可食黑芝麻,胡桃肉,山药,甲鱼,淡菜,银耳等滋阴补肾之品
 6.阴阳两虚:可食胡桃肉,山药,银耳等滋补食品。
(三)情志调理
1.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进行有效针对指导患者保持乐观、豁达、平和的心情,避免长期焦虑、抑郁和烦躁等不良情绪。
2.多与患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及治疗成功经验,增强患者信心,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五、护理难点
头痛和失眠症状缓解不明显,病员情绪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
解决思路: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使其了解劳逸结合,保持乐观、开朗情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交流,举例说明一些成功案例,增加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3.鼓励病友间沟通、交流,争取亲友等社会支持。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脑络痹病(脑动脉硬化症)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脑络痹病(脑动脉硬化症)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入院日期:
证候诊断:肾虚血瘀□  肝阳化风□  痰瘀内阻□  气虚血瘀□  肝肾阴虚□  阴阳两虚□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眩晕  □    1.体位□
2.监测血压□ 
3.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埋豆□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请注明,下同)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头痛  □    1.监测血压□ 
2.体位□
3.情志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埋豆□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健忘耳鸣 □    1.活动□
2.情志护理□   
3.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埋豆□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呕吐痰涎 □    1.体位□
2.口腔清洁□
3.服药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耳穴埋豆(耳穴贴压)                       
    穴位贴敷                       
    中药泡洗                       
    穴位按摩                       
                           
                           
                           
健康指导    /    /    /           
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护士长签字:                
 
七、痴呆病(血管性痴呆)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肾虚血瘀
证候:表情迟钝,性格改变,记忆力减退。耳鸣,齿动,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舌质瘀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或结代。
(二)髓海不足
证候:头晕耳鸣,发枯齿摇,骨软痿弱,记忆力减退明显,舌体瘦而色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三)脾肾两虚
证候:气短懒言,口涎外溢,纳呆乏力,腰膝酸软,便溏腹胀。舌体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白滑,脉沉细弱。
(四)肝肾亏虚
证候:颧红如陀,眩晕盗汗,耳鸣如蝉,腰膝酸软,心烦失眠。舌瘦质红,无苔或少苔,脉弦细数,或沉细无力。
   (五)痰浊蒙窍
证候:哭笑无常或呆若木鸡,伴头重如裹,痞满不适,口多涎沫。舌质淡,苔白厚腻,脉细滑或濡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眩晕
1.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应动作缓慢,防止跌倒,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环境宜清静,避免声光刺激。
2.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二)记忆力减退
1.加强病人的监护工作,需24小时留陪护,严防出现病人外走事故。
2.病人可随身携带写有家族住址、电话等内容的联系卡,以便发生意外等情况时能及时与家人、亲属等联系。病人应避免单独外出。
三、中医特色治疗及护理
1.艾条灸取百会、神门、神阙、足三里等穴位,每穴灸15分钟,1天1次。
耳穴埋豆
2.耳穴埋豆:常用穴位:耳背沟、肝、心、交感、肾上腺、肾。常用穴每次取3-4穴,使患者感胀痛及耳郭发热。每2天换帖1次,每次1耳,两耳交替,15次为一疗程。
3.穴位按摩:行四神聪、百会、风池、内关等穴位指压。
四、健康教育
(一)生活起居护理
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起居规律,对活动无耐力,易疲惫者,为其提供舒适的便于活动的病房,常用物品放于显眼和易于拿取的地方,利于患者日常活动。
3.鼓励病人力所能及的自理日常生活,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对于一些记忆力严重减退,定向力障碍的病人需24小时留陪护。
(二)情志护理
1.做好心理护理,耐心与之沟通,使用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给予病人心理支持。
2.病人家庭和睦、子女孝顺对病人的情绪有良好影响,因此,要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配合护理。
(三)饮食护理
1.肾虚血瘀: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鼓励病人食用补肾之品如桂圆大枣汤、山药瘦肉汤等。忌辛辣寒凉食物。
2.髓海不足:饮食宜食入黑芝麻、核桃、胡桃肉等生髓之品。
3.脾肾两虚:宜食入补脾益肾之品,如山药,枸杞子。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如芹菜、豆芽、黄瓜、香蕉、桔子等,忌辛辣肥甘厚味和刺激性食物。
4.肝肾亏虚:饮食宜清淡、低脂,注意食物的多样化。嘱病人多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忌油腻、生冷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可服用蜂蜜、麻仁丸等。
    5.痰浊蒙窍:宜食入白萝卜、荸荠、紫菜、薏苡仁、红小豆儿祛浊之品等,少食肥甘厚味。
五、护理难点
功能锻炼依从性差,患者多表现为近期记忆力明显减退、反应迟钝、呆滞等,对康复锻炼配合不主动,康复锻炼效果差。
解决思路: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使其了解早期进行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制订可行的康复训炼计划和分阶段目标,积极指导康复锻炼;
3.鼓励病友间沟通、交流,争取亲友等社会支持。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痴呆病(血管性疾呆)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痴呆病(血管性痴呆)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入院日期:
证候诊断:肾虚血瘀□  髓海不足□  脾肾两虚□  肝肾亏虚□  痰浊蒙浊□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头痛  □    1.监测血压□ 
2.体位□
3.情志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埋豆□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灸  法□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请注明,下同)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健忘耳鸣 □    1.活动□
2.情志护理□   
3.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埋豆□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痞满不适 □    1.体位□
2.口腔清洁□
3.服药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灸  法□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耳穴埋豆(耳穴贴压)                       
    灸  法                       
    穴位按摩                       
                           
                           
                           
                           
健康指导    /    /    /           
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护士长签字:                
 
第三章  内科病区中医护理方案
一、胃癌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脾气虚证:纳少、腹胀、便溏、气短、乏力,舌淡苔白。
(二)胃阴虚证:胃脘嘈杂、灼痛,饥不欲食,口干、口渴、便干,舌红少苔乏津。
(三)血虚证:体表肌肤黏膜组织呈现淡白,头晕乏力,全身虚弱,舌质淡。
(四)脾肾阳虚证:久泄久痢、水肿、腰腹冷痛、肢冷、便溏、乏力,舌淡胖,苔白滑。
(五)热毒证:胃脘灼痛、消谷善饥、面赤、口渴喜冷饮、便干,舌红苔黄。
(六)痰湿证:脾胃纳运功能障碍及胸脘痞闷、纳差,苔腻。
(七)血瘀证:固定疼痛、肿块、出血,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
(八)肝胃不和证:脘胁胀痛、嗳气、吞酸、情绪抑郁,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胃脘痛
1.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总结疼痛发作规律。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注意防寒保暖。
3.指导患者采用转移注意力或松弛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音乐等,以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
4.遵医嘱耳穴埋豆,取脾、胃、交感、神门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
(二)吞酸、嗳气
1.观察吞酸、嗳气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遵医嘱使用粘膜保护剂与抑酸剂。粘膜保护剂应在餐前半小时服用,以起保护作用;抑酸剂应在餐后1小时服用,以中和高胃酸;抗菌药时应在餐后服用,减少抗菌素对胃粘膜的刺激。
3.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发作时宜取坐位,可小口频服温开水;若空腹时出现反酸、嗳气症状,应立即进食以缓解不适。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穴。
5.遵医嘱耳穴埋豆,取脾、胃、交感、神门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胃俞、足三里、中脘等穴。
(三)腹胀
1.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排便、排气情况及伴随症状。
2.患者宜卧床休息,给予半坐卧位。鼓励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遵医嘱给予肛管排气,观察排便、排气情况。
4.遵医嘱中药外敷,保留时间6~8小时。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肝俞等穴。
(四)便溏
1.观察排便次数、量、性质及有无里急后重感。
2.遵医嘱指导患者正确使用缓泻剂,保持肛周皮肤清洁。
3.严重便溏者适量饮淡盐水。
4.遵医嘱耳穴埋豆,取大肠、小肠、胃、脾等穴。
5.遵医嘱艾灸(回旋灸)腹部, 以肚脐为中心,上、下、左、右旁开1~1.5寸,时间5~10分钟。
(五)便秘
1.观察排便次数、性状、排便费力程度及伴随症状。
2.指导患者规律排便,适度增加运动量,餐后1~2小时,取平卧位,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摩揉腹部,促进肠蠕动,排便时忌努责。
3.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穴。
4.遵医嘱耳穴埋豆,取大肠、小肠、胃、脾等穴。
5.遵医嘱中药导管滴入。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
(1)鸦胆子油乳剂:①少数患者有油腻感,厌食等消化道不适反应;②油乳剂如有分层停止使用。
(2)其他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注射(详见附录2)。
2.艾灸(详见附录2)。
3.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
4.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5.中药导管滴入(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虚寒型患者住向阳病室为宜,阴虚型患者室温宜略低,凉爽湿润。
2.做好安全评估,防呕吐窒息、昏厥摔伤、自杀倾向等意外。
3.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
(二)饮食指导
1.脾气虚证:宜食补中健脾的食品,如鸡蛋、瘦猪肉、羊肉、大枣、桂圆、白扁豆、山药、茯苓。
2.胃阴虚证:宜食滋补胃阴的食品,如莲子、山药、百合、大枣、薏苡仁、枸杞等。
3.血虚证:宜食补气养血的食品,如大枣、桂圆、山药。
4.脾肾阳虚证:宜食温补脾肾的食品,如羊肉、桂圆、肉桂、生姜等。
5.热毒证:宜食疏肝清热的食品,如海带、紫菜、杏仁、绿豆、藕粉、菊花、蒲公英、金银花等。
6.痰湿证:宜食清热除湿的食品,如荸荠、马齿苋、赤小豆等。
7.血瘀证:宜食活血祛瘀的食品,如桃仁、山楂、大枣、赤小豆等。忌粗糙、坚硬、油炸、厚味之品,忌食生冷性寒之物。
8.肝胃不和证:宜食疏肝和胃的食品,如山楂、山药、萝卜、生姜、桂花等。
9.指导患者戒烟酒,宜食健脾养胃的食品,如山药、红枣等。根据食滞轻重控制饮食,避免进食过饱。
10.便秘者,指导患者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11.腹胀者,指导患者进食增加肠动力的食物,如苹果、番茄、白萝卜等,避免产气食物的摄入。
12.吞酸、嗳气者,应避免产酸的食物,如山楂、梅子、菠萝等。
(三)情志调理
1.针对患者忧思恼怒、恐惧紧张等不良情志,指导患者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其注意力。
2.针对患者焦虑或抑郁的情绪变化,可采用暗示疗法或顺情从欲法。
3.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指导患者和家属掌握缓解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安慰,精神支持。
4.鼓励病友间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提高认识,增强治疗信心。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胃癌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胃癌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脾气虚证□   胃阴虚证□  血虚证□  脾肾阳虚证□  热毒证□   痰湿证□  血瘀证□  肝胃不和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胃脘痛□    1.活    动□
2.饮食护理□
3.松弛疗法□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埋豆□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请注明:下同)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吞酸、嗳气
□    1.体    位□
2.饮    食□
3.胃黏膜保护剂/抑酸剂护理□
3.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注射□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埋豆□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腹胀□    1.体    位□
2.活    动□
3.饮食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外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便溏□    1.皮肤护理□
2.饮食护理□
3.其他护理措施:    2.耳穴埋豆□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艾灸(回旋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便秘□    1.饮食护理□
2.排便指导□
3.摩揉腹部□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注射□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埋豆□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导管滴入□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中药外敷                       
    穴位贴敷                       
    艾    灸                       
    耳穴贴压                       
    穴位按摩                       
    中药导管滴入                       
                           
健康指导    /    /    /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二、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或弦紧。
(二)风热犯肺证:发热,恶风或恶热,头痛、肢体酸痛,咳嗽咽痛,气急,痰黄质稠。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脉浮数。
(三)痰浊雍肺证:咳嗽喘息,咯唾痰涎,量多色灰白,心胸憋闷,气短,不得平卧,脘痞纳少。苔白腻,脉弦滑。
(四)肺气郁闭证: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甚,或无痰声。平素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五)痰热阻肺证:但热不寒,气急胀满,咳喘烦躁,痰黄粘稠,不易咯出,面红,口干但饮水不多,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浮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咳嗽咳痰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等。
2.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以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3.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增进食欲。
4.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
5.加强气道湿化,痰液粘稠时多饮水,在心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每天饮水1500ml以上,必要时遵医嘱行雾化吸入,痰液粘稠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6.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7.指导患者正确留取痰标本,及时送检。
8.遵医嘱给予止咳、祛痰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9.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10.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三伏天时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穴位。
1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避免油腻、辛辣刺激及海腥发物。可适当食用化痰止咳的食疗方,如杏仁、梨、陈皮粥等。
(二)喘息气短
1.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刺激性气味。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给予吸氧,一般给予鼻导管、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1~2L/分钟,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吸氧的方式和浓度,以免引起二氧化碳潴留,氧疗时间每天不少于15小时。
3.根据喘息气短的程度及伴随症状,取适宜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必要时安置床上桌,以利患者休息;鼓励患者缓慢深呼吸,以减缓呼吸困难。
4.密切观察患者喘息气短的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短期内突然加重的征象,评价缺氧的程度。观察有无皮肤红润、温暖多汗、球结膜充血、搏动性头痛等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
5.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常用的锻炼方式有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
6.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位。
7.艾灸疗法:遵医嘱艾灸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大椎、肺俞、命门、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
8.指导患者进食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忌食辛辣、煎炸之品。
9.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
(三)发热
1.保持病室整洁、安静,空气清新流通,温湿度适宜。
2.体温37.5℃以上者,每6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体温39.0℃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3.采用温水擦浴、冰袋等物理降温措施,患者汗出时,及时协助擦拭和更换衣服、被服,避免汗出当风。
4.做好口腔护理,鼓励患者经常漱口,可用金银花液等漱口,每日饮水≥2000ml。
5.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为原则。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进食清热生津之品,如:苦瓜、冬瓜、绿豆、荸荠等,忌煎炸、肥腻、辛辣之品。
6.遵医嘱使用发汗解表药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
(四)腹胀纳呆
1.保持病室整洁、空气流通,避免刺激性气味,及时倾倒痰液,更换污染被褥、衣服,以利促进患者食欲。
2.保持口腔清洁,去除口腔异味,咳痰后及时用温水或漱口液漱口。
3.与患者有效沟通,积极开导,帮助其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情志刺激。
4.鼓励患者多运动,以促进肠蠕动,减轻腹胀。病情较轻者鼓励下床活动,可每日散步20~30分钟,或打太极拳等。病情较重者指导其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等主动运动,或予四肢被动运动,每日顺时针按摩腹部10~20分钟。
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三焦、胰、胆等穴位。
7.穴位注射:遵医嘱穴位注射,可选择足三里。
8.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甜腻之品,正餐进食量不足时,可安排少量多餐,避免在餐前和进餐时过多饮水,避免豆类、芋头、红薯等产气食物的摄入。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中药汤剂、中成药)(详见附录1)
2.中药静脉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
3.穴位注射(详见附录2)
 4.艾灸(详见附录2)
5.雾化吸入:遵医嘱用药,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
(三)物理治疗
1.抹胸拍肺:两手交替由一侧肩部由上至下呈斜线抹至另侧肋下角部,各重复10次。两手自两侧肺尖部开始沿胸廓自上而下拍打各10次。注意事项:拍肺力度适中。
2.胸部叩击:患者侧卧位或在他人协助下取坐位,叩击者两手手指弯曲并拢,使掌侧呈杯状,以手腕力量,从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迅速而有节律地叩击胸壁。每一肺叶叩击1~3分钟,每分钟叩击120~180次,叩击时发出一种空而深的拍击音则表明叩击手法正确。注意事项:①叩击前听诊评估;②用单层薄布覆盖叩击部位;③叩击时避开乳房、心脏、骨突部位及衣服拉链、纽扣等处;④叩击力量应适中,宜在餐后2小时至餐前30分钟完成。
3.有效咳嗽:指导患者尽可能采用坐位,先进行深而慢的腹式呼吸5~6次,然后深吸气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气3~5秒,继而缩唇,缓慢的经口将肺内气体呼出,再深吸一口气屏气3~5秒,身体前倾,从胸腔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咳嗽时同时收缩腹肌,或用手按压上腹部,帮助痰液咳出。注意事项:①不宜在空腹、饱餐时进行,宜在饭后1~2小时进行为宜;②有效咳嗽时,可让患者怀抱枕头。
4.振动排痰:可采用振动排痰机每日治疗2~4次,每次15~20分钟。注意事项:①不宜在饱餐时进行,宜在餐前或餐后1~2小时为宜;②叩击头应避开胃肠、心脏,脊柱等部位。③建议使用一次性纸制叩击头罩,避免交叉感染。
(四)呼吸功能锻炼 
1.腹式呼吸:患者取立位、坐位或平卧位,两膝半屈或膝下垫小枕,使腹肌放松。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部,用鼻缓慢吸气时膈肌最大幅度下降,腹肌松弛,腹部手感向上抬起,胸部手在原位不动,抑制胸廓运动;呼气时腹肌收缩帮助膈肌松弛,膈肌随腹腔内压增加而上抬,增加呼气潮气量。同时可配合缩唇呼气法,每天进行锻炼,时间由短到长,逐渐习惯于平稳而缓慢的腹式呼吸。
2.缩唇呼吸: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然后通过缩唇(吹口哨样)缓慢呼气,同时收缩腹部,吸气和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尽量深吸慢呼,每分钟呼吸7~8 次,每次1O~20分钟,每日锻炼2次。
3.呼吸操(坐式呼吸操):坐于椅上或床边,双手握拳,肘关节屈伸4~8次,屈吸伸呼;平静深呼吸4~8次;展臂吸气,抱胸呼气4~8次;双膝交替屈伸4~8次,伸吸屈呼;双手抱单膝时吸气,压胸时呼气,左右交替4~8次;双手分别搭同侧肩,上身左右旋转4~8次,旋吸复呼。
4.注意事项:①呼吸功能锻练时,全身肌肉要放松,节奏要自然轻松,动作由慢而快。②呼吸功能锻练不可操之过急,要长期坚持锻练。③呼吸功能锻练不宜空腹及饱餐时进行,宜在饭后1~2小时进行为宜。④呼吸操一般每日练习2~3次,每次5~10分钟,根据个人病情进行,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指导 
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温湿度适宜。指导患者戒烟,室内勿放鲜花等可能引起过敏的物品,避免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的吸入。
2.在寒冷季节或气候转变时,及时增减衣物,勿汗出当风,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感受外邪诱发或加重病情。
3.劳逸结合,起居有常,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病情加重时减少活动量。
4.经常做深呼吸,腹式呼吸和缩唇呼气联合应用,提高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
5.自我保健锻炼
(1)步行:每日步行500~1500米,运动量由小到大。开始时,可用自己习惯的中速步行,以后可采用中速—快速—慢速的程序步行。
(2)按摩保健穴位:经常按摩睛明、迎香、颊车、合谷、内关、足三里、肾俞、三阴交等。
(3)足底按摩:取肾、输尿管、膀胱、肺、喉、气管、肾上腺等反射区,每个反射区按摩3分钟,每日3次。
(4)叩齿保健:指导患者叩齿,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3分钟左右。叩齿时可用双手指有节律的搓双侧耳孔,提拉双耳廓直到发热为止。
(5)传统养生操:可选择五禽戏、太极拳或八段锦,每周进行3次以上,每次15分钟。
(二)饮食指导
1.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和高维生素为宜,并补充适量无机盐,同时避免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及易产气食物。多吃绿叶蔬菜及水果,食物烹饪以蒸、煮为宜,食物宜软烂,以利于消化吸收,同时忌辛辣、肥腻、过甜、过咸及煎炸之品。
2.外寒内饮证:宜进食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的食物,如紫苏粥、白果煲鸡等。
3.风热犯肺证:宜进食疏风清热、宣肺化痰的食物,如金银花茶。
4.痰浊雍肺证:宜进食清肺化痰、理气止咳的食物,如雪梨银耳百合汤等。
5.肺气郁闭证:宜进食开郁宣肺、降气平喘的食物,如杏仁粥、萝卜生姜汁等。
6.痰热阻肺证:宜进食清热化痰、理气止咳的食物,如冬瓜汤、罗汉果、橘子等。
(三)情志调理
1.本病缠绵难愈,患者精神负担较重,常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责任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时予以心理疏导。
2.责任护士应主动介绍疾病知识,使患者了解引起肺胀病的原因和转归,指导排痰和呼吸功能锻炼,鼓励患者积极防治,消除消极悲观态度及焦虑情绪,克服对疾病的恐惧心理,改善其治疗依从性。
3.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防治疾病的经验,指导患者学会自我排解烦恼及忧愁,通过适当运动,音乐欣赏、书法绘画等移情易性,保持乐观开朗情绪,避免忧思恼怒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4.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增强其治疗疾病的信心。
五、护理难点
患者对呼吸功能锻炼的配合及依从性较差
患者年龄较大,对呼吸功能锻炼的方法较难掌握;同时对锻炼效果期望过高,但实际效果并非立竿见影,故容易失去坚持锻炼的信心。
    解决思路:
    1.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使患者了解呼吸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护士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制订切实可行的呼吸功能锻炼方案。
3.采用多种教育方法,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指导,使患者易于接受和理解。
4.鼓励病友间沟通、交流,争取亲友等社会支持,提高患者训练的信心。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入院日期:
证候诊断:外寒内饮证□     风热犯肺证□     痰浊雍肺证□     肺气郁闭证□    痰热阻肺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咳嗽/咳痰
□    1.体    位□
2.有效咳痰/深呼吸□
3.口腔护理□
4.气道湿化□
5.翻身拍背□          次数/天
6.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请注明,下同)    好  □     较好□一般□     差  □
喘息/气短
□    1.体    位□
2.氧    疗□(方案中无)
3.活    动□(方案中无)
2.缓慢深呼吸□
4.缩唇/腹式呼吸训练□
5.情志护理□(方案中无)
6.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发热
□    1.监测体温□
2.物理降温□
3.口腔护理□ 
4.皮肤护理□
5.其他护理措施:    1.刮    痧□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较好□      一般□  差 □
腹胀/纳呆
□    1.口腔清洁□
2.情志护理□
3.运动指导□
4.饮食调护
5.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注射□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艾灸疗法                       
    穴位贴敷                       
    穴位注射                       
    雾化吸入                       
                           
    健康指导    /    /    /           
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护士长签字:                  
 
三、肺癌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肺脾气虚证:久咳痰稀,胸闷气短,神疲乏力,腹胀纳呆,浮肿便溏。舌质淡苔薄、边有齿痕。
(二)气滞血瘀证:咳嗽气短而不爽,气促胸闷,心胸刺痛或胀痛,痞块疼痛拒按,唇暗。舌紫暗或有瘀血斑、苔薄。
(三)气虚痰阻证:痰多咳重,痰黄黏稠,气憋胸闷,发热。舌质红,苔黄腻或黄。
(四)气阴两虚证:咳嗽有痰或无痰,神疲乏力,汗出气短,午后潮热,手足心热,时有心悸。舌质红苔薄,或舌质胖有齿痕。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咳嗽/咳痰
1.观察呼吸、咳嗽状况,有无咳痰,痰液的性质、颜色、量;遵医嘱雾化吸入后观察有无咳痰以及痰液的性质、颜色、量。
2.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及刺激性气味。
3.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少说话;痰液粘稠难咯者,可变换体位。
4.协助翻身拍背(咯血及胸腔积液者禁翻身拍背),教会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5.保持口腔清洁,咳痰后以淡盐水或漱口液漱口。
6.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7.进食健脾益气补肺止咳食物,如山药、白果等。持续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或薄荷叶泡水代茶饮,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二)咯血
1.密切观察咯血的性质、颜色、量及伴随症状,监测生命体征、尿量、皮肤弹性等,准确、及时记录。
2.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3.指导患者不用力吸气、屏气、剧咳,喉间有痰轻轻咳出。
4.少量咯血静卧休息;大量咯血绝对卧床,头低脚高位,头偏向健侧,尽量少语、少翻身。
5.及时清除口腔积血,淡盐水擦拭口腔。
6.消除恐惧、焦虑不安的情绪,禁恼怒、戒忧愁、宁心神。
7.少量出血者可进食凉血养血、甘凉滋养之品,如黑木耳、茄子等;大量咯血者遵医嘱禁食。
(三)发热
1.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病室凉爽,光线明亮,空气保持湿润。
3.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避免劳累。
4.协助擦干汗液,温水清洗皮肤,及时更换内衣,切忌汗出当风。
5.进食清热生津之品,如苦瓜、冬瓜、猕猴桃、荸荠等,忌辛辣、香燥、助热动火之品。阴虚内热者,多进食滋阴润肺之品,如蜂蜜、莲藕、杏仁、银耳、梨等。协助多饮温开水,漱口液漱口。
(四)胸痛
1.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遵医嘱予止痛剂后观察用药反应。
2.保持环境安静,光线柔和,色调淡雅,避免噪音及不必要的人员走动。
3.给予舒适体位,避免体位突然改变。胸痛严重者,宜患侧卧位。
4.避免剧烈咳嗽,必要时用手按住胸部疼痛处,以减轻胸痛。
5.指导采用放松术,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音乐等。
6.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神门、皮质下、交感、肺等穴位。
7.遵医嘱使用理气活血通络中药外敷。
(五)气促胸闷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给予吸氧。
2.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刺激性气味。
3.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减少说话等活动,避免不必要的体力消耗。
4.与患者有效沟通,帮助其保持情绪稳定,消除紧张、焦虑等。
5.教会患者进行缓慢的腹式呼吸。
6.病情允许情况下,鼓励患者下床适量活动,以增加肺活量。
7.遵医嘱协助胸腔穿刺抽水或胸腔药物灌注,治疗后观察症状、生命体征变化,指导患者进高热量、高营养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8.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脾、肾等穴位。
9.遵医嘱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
(六)便溏
1.观察排便次数、量、性质及有无里急后重感。
2.保持肛周皮肤清洁。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大肠、小肠、胃、脾、交感、神门
等穴位。
4.遵医嘱艾灸(回旋灸)腹部,以肚脐为中心,上、下、左、右旁开1~1.5寸,时间5~10分钟。
5.进食健脾养胃及健脾利湿食物,如胡萝卜、薏苡仁、赤小豆、栗子等。严重便溏者适量饮淡盐水。
(七)纳呆
1.病室空气流通、新鲜。
2.做好心理疏导,化解不良情绪。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脾、胃、交感等穴位。
4.穴位注射,可选择足三里等穴位。
5.进食增加肠动力的食物,如苹果、番茄、白萝卜、菠萝等,忌肥甘厚味、甜腻之品,少食多餐。
(八)便秘
1.指导患者规律排便,适度增加运动量。
2.餐后1~2小时,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
3.指导患者正确使用缓泻剂。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大肠、胃、脾、交感、皮质下、便秘点等穴位。
5.遵医嘱给予中药灌肠。
6.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菱藕、粗粮等,适当增加液体的摄入。
(九)恶心呕吐
1.保持病室整洁,光线色调柔和,无异味刺激。
2.遵医嘱及时、准确给予止吐药物,必要时记录出入量。
3.保持口腔及床单位清洁,协助淡盐水或漱口水漱口。
4.体质虚弱或神志不清者呕吐时应将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误入气管,引起窒息。
5.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山药、小米、百合等;少食多餐,每天4~6餐;避免进食易产气、油腻或辛辣的食物;呕吐后不要立即进食,休息片刻后进清淡的流食或半流食;频繁呕吐时,宜进食水果和富含电解质的饮料,以补充水分和钾离子。
6.因呕吐不能进食或服药者,可在进食或服药前先滴姜汁数滴于舌面,稍等片刻再进食,以缓解呕吐。
7.指导采用放松术,如聆听舒缓的音乐、做渐进式的肌肉放松等。
8.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脾、胃、神门等穴位。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止咳糖浆:①不要用水稀释;②避免污染瓶口;③存放在阴凉避光处。
(2)鳖甲癌中消汤剂:饭后半小时温服。
2.注射给药
(1)康艾注射液:①建议使用中心静脉置管给药;②使用一次性精密输液器。
(二)特色技术
1.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①遵医嘱阿是穴贴敷;②保留时间6~8小时。
2.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
3.艾灸(详见附录2)。
4.中药灌肠(详见附录2)。
5、穴位注射(足三里)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避免受凉,勿汗出当风。
2.保证充分的休息,咳血者绝对卧床。
3.经常做深呼吸,尽量把呼吸放慢。
4.戒烟酒,注意避免被动吸烟。
(二)饮食指导
1.肺脾气虚证:进食补益肺气、脾气的食品,如糯米、山药、鹌鹑、乳鸽、牛肉、鱼肉、鸡肉、大麦、白扁豆、南瓜、蘑菇等。食疗方:糯米山药粥。
2.气滞血瘀证:进食行气活血,化瘀解毒的食品,如山楂、桃仁、大白菜、芹菜、白萝卜、生姜、大蒜等。食疗方:白萝卜丝汤。
3.进食清肺化痰的食品,如生梨、白萝卜、荸荠等,咳血者可吃海带、荠菜、菠菜等。食疗方:炝拌荸荠海带丝。
4.气阴两虚证:进食益气养阴的食品,如莲子、桂圆、瘦肉、蛋类、鱼肉,山药、海参等。食疗方:皮蛋瘦肉粥、桂圆山药羹。
(三)情志调理
1.采用暗示疗法、认知疗法、移情调志法,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情志状态。
2.指导患者倾听五音中的商调音乐,抒发情感,缓解紧张焦虑的心态,达到调理气血阴阳的作用。
3.指导患者进行八段锦、简化太极拳锻炼。
4.责任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时予以心理疏导。
5.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亲朋好友给予情感支持。
6.鼓励病友间相互交流治疗体会,提高认知,增强治疗信心。
五、护理难点
(一)上腔静脉综合症患者的静脉通路问题
解决思路:
1.探索不易导致感染的下腔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2.制定股静脉置管的护理规范及操作流程。
3.只能选择下肢浅静脉穿刺时,首选外踝前静脉。
(二)强迫体位患者如何预防压疮
解决思路:
1.合理选择护理器具,如多功能护理床、翻身板、防压疮气垫/软垫等。
2.中医药特色预防措施的挖掘。
3.提高患者对皮肤护理的依从性。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肺癌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肺癌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入院日期:
证候诊断:肺脾气虚证□     气滞血瘀证□    气虚痰阻证□    气阴两虚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咳嗽/咳痰
□    1.体位□
2.咳痰/深呼吸训练□
3.拍背□          次数/天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请注明,下同)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咯血
□    1.体    位□
2.咳痰方法□
3.口腔清洁□
4.情志护理□
5.其他护理措施:     1.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发热
□    1.活    动□
2.皮肤护理□   
3.其他护理措施:    1.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胸痛
□    疼痛评分:    分
1.体    位□
2.咳痰方法□  
3.情志护理□
4.音乐疗法□
5.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外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胸闷气促
□    1.体    位□
2.情志护理□
3.腹式呼吸□
4.活    动□
5.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
6.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便溏
□    1.皮肤护理□
2.饮食/水□
3.其他护理措施:     1.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纳呆
□    1.饮    食□
2.情志护理□   
3.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注射□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便秘
□    1.饮    食□
2.腹部按摩□
3.排便指导□
4.中药灌肠 □ 
5.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灌肠□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恶心呕吐
□    1.口腔清洁□ 
2.饮    食□
3.情志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术    耳穴贴压
(耳穴埋豆)                       
    艾    灸                       
    穴位注射                       
    中药外敷                       
    中药灌肠                       
                           
                           
健康指导    /    /    /           
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护士长签字:                  

 
第四章  外科病区中医护理方案
一、乳痈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滞热壅证:乳汁淤积结块,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渴,便秘。苔黄,脉数。
(二)热毒炽盛证:壮热,乳房肿痛,皮肤焮红灼热,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或切开排脓后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消,有“传囊”现象。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
(三)正虚毒恋证: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全身乏力,面色少华,或低热不退,饮食减少。舌质淡,苔薄,脉弱无力。 
二、常见症状
(一)郁滞期(气滞热壅证)相当于气滞热壅证,初起常有乳头皲裂,哺乳时感觉乳头刺痛,伴有乳汁郁积不畅或结块,有时可有一二个乳管阻塞不通。继而乳房局部肿胀疼痛,结块或有或无,伴压痛,皮色微红或不红,皮肤不热或微热。全身症状不明显或伴有全身感觉不适,恶寒发热,头痛胸闷,心烦易怒,食纳不佳,大便干结。舌淡红或红,苔薄黄微腻,脉弦或浮数。
(二)成脓期(热毒炽盛证)相当于热毒炽盛证,患乳肿块不消或逐渐增大,皮肤红肿焮热,局部疼痛明显加重,如鸡啄样或搏动性疼痛,患处拒按。伴高热不退,头痛,口苦咽干,恶心厌食,溲赤便秘,同侧腋淋巴结肿大压痛,舌红或红绛,苔黄或腻,脉弦滑数。此时肿块中央渐软,按之有波动应指感,查血象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局部穿刺抽吸有脓
(三)溃后期(气虚毒恋证)相当于正虚毒恋证,急性脓肿成熟时,可自行破溃出脓,或手术切开排脓。若溃后脓出通畅,局部肿消痛减,寒热渐退,疮口逐渐愈合。若脓腔部位较深,或有多个脓腔,溃后脓出不畅,肿势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而形成袋脓或传囊乳痈。若久治不愈,乳汁夹杂有清稀脓液自疮口溢出,则成乳漏,收口缓慢,至断奶后方能收口。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外治法
1.郁滞期:
(1)中药外敷法: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鲜菊花叶、鲜蒲公英等捣汁调敷患处;或用仙人掌去刺捣烂外敷。
(2)中药熏洗热敷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用蒲公英煎汤趁热在皮肤或患处进行熏蒸、淋洗的治疗方法(一般先用药汤蒸气熏,待药液温时再洗);或用蒲公英煎汤沾湿毛巾趁热外敷于乳房或患处等中药塌渍治疗。
2.成脓期:
(1)中医辨脓法或超声定位乳房脓肿穿刺抽脓术
脓肿形成时,在中医辨脓法或超声定位后,在波动感及压痛最明显处及时穿刺抽脓,采用注射器针筒抽吸脓液。
(2)超声定位火针洞式烙口穿刺引流排脓术
应用电火针治疗仪予以洞式烙口引流,以针代刀排脓,刺烙后使引流通道内壁产生焦痂附着,形成内壁光滑的圆形通道,直达脓腔,防止引流口闭合,不出血或减少出血,提脓药捻插入脓腔引流,促使坏死组织液化排出。
(3)中医辨脓法或超声定位乳房脓肿切开排脓术
脓肿形成时,在中医辨脓法或超声定位后,在波动感及脓腔的低垂位及时切开排脓。
3.溃后期:若溃后乳漏收口缓慢,可采用中药化腐清创术,药捻引流治疗,乳腺窦道搔刮术等。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郁滞期
治法:疏肝清胃,通乳消肿
推荐方药:瓜蒌牛蒡汤加减,全瓜蒌、牛蒡子、柴胡、赤芍、蒲公英、橘叶、青皮、丝瓜络、鹿角霜。
2.成脓期
治法: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推荐方药:瓜蒌牛蒡汤合透脓散加减,全瓜蒌、炮山甲(先煎)、皂角刺、赤芍、当归、黄芪、牛蒡子、连翘、蒲公英、丝瓜络、柴胡、甘草。
3.溃后期
治法:益气和营托毒
推荐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黄芪、党参、白术、 茯苓、当归、炮山甲(先煎)、皂角刺、蒲公英、白芷、甘草。
(三)揉抓排乳手法
1.手法1:揉散法治疗急性乳腺炎初期技术
适应症:气滞热壅型乳痈,20至40岁,病程小于7天,哺乳期妇女,伴发热恶寒,体温39°C以下,乳汁排泄不畅,或有乳头破碎,乳房局部结块,肿胀疼痛,可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局部肿块经诊断尚无成脓。
操作方法:
手法:揉法、散法(抹推、拿捏)。
取穴及部位:肩井、膻中、乳根、灵墟、屋翳、期门、内关、梁丘、足三里、太冲,乳房。
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先在患部周围作轻摩,揉法5分钟,再用两手的四指托住乳房,两手的拇指在肿块上交替抹推数次,方向从肿块上方开始,
向下到乳头,最后用左手托住乳房,右手拇指和食指捏拿肿块,由上向下到乳头。根据患者忍受程度,渐渐增强捏拿的力量,如此捏拿数遍,尽可能疏通为主,同时可辅以按揉膻中、乳根、灵墟、屋翳约5-10分钟。
每次治疗时间20分钟,每日一次,五天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严格掌握适应症;操作前后密切观察安全性指标;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保证安全性。
2.手法2:直接作用于患处,除宿乳消壅滞。患者取坐位,先在患乳搽以少量润滑剂(如食用油),术者左手托起乳房,右手五指顺着乳络方向,首先轻拿提拉乳头及乳晕部,沿放射状从乳房基底部向乳晕方向按摩3-5分钟,待乳汁郁积于乳晕部时,再以右手拇指与食指夹持患侧乳晕及乳头部,不断轻拉揪提,宿乳即呈喷射状排出,直至结块消失、乳房松软、淤乳排尽、疼痛明显减轻为度。
四、疗效评价与分析
乳痈是以乳房红肿疼痛,乳汁排出不畅,以致结脓成痈的急性化脓性病证。多发于产后哺乳的产妇,尤其是初产妇更为多见。俗称奶疮。根据发病时期的不同,又有几种名称:发生于哺乳期者,称外吹乳痈;发生于怀孕期者,名内吹乳痈;在非哺乳期和非怀孕期发生者,名非哺乳期乳痈。现代医学之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属于乳痈范畴。
乳痈一旦成脓,西医多采用回乳和切开引流治疗。我们采用中药内服、金黄散外敷、手法排乳、火针洞式引流等方式单用或联合运用治疗乳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了评价,试验结果表明:此治疗方案具有操作简便、安全、组织损伤小的优点,是目前治疗乳痈最常用的方法。
我科对于入院治疗的乳痈患者,依照诊疗方案,入院后首先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气滞热雍证,热毒炽盛证,正虚毒恋证 )分别给予中药内服治疗。 给予外治法,包括: 金黄散外敷、火针洞式烙口排脓,中药药捻化腐生肌引流等,并辨证予以中药汤剂口服治疗。将内治法、中西医结合手术疗法、外治法融于整个治疗过程,验证了中医药的优势,提升了临床疗效,避免、减轻了术后并发症。
五、健康指导
1.常规护理:负责入院介绍、入院评估、健康宣教。
2.心理护理: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解释,以消除患者忧虑和恐惧,保持乐观的情绪。
3.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低脂食品,多食新鲜蔬菜,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4.外治疗法护理:患乳外敷中药时,应注意观察有无皮肤过敏、浸渍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乳痈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乳痈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郁滞期(气滞热壅证)□   成脓期(热毒炽盛证)□   溃后期(正虚毒恋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治疗后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疼痛出血□
伤口肿胀□    1.体位□
2.活动□
3.情志护理□
4.用药指导
5.其他护理措施:     1.乳房按摩□    应用次数:    次, 应用时间:       天
2.激光疗法□    应用次数:    次, 应用时间:       天
3.灸    法□    应用次数:    次, 应用时间:       天
4.电    针□    应用次数:    次, 应用时间:       天
5.放血疗法□    应用次数:    次, 应用时间:       天
6.拔罐疗法□    应用次数:    次, 应用时间:       天
7.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它: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术    乳房按摩                       
    激光疗法                       
    灸法                        
    电针                       
    放血疗法                       
    拔罐疗法                       
健康指导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二、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胆蕴热证:胁肋灼痛或刺痛,胁下拒按或痞块。伴畏寒发热,口干口苦,恶心呕吐,身目微黄,大便干结。舌质微红,苔薄白或微黄。
(二)肝胆湿热证:胁肋胀痛,身目发黄。伴发热,纳呆呕恶,小便黄,胁下痞块拒按,便溏或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疼痛
1.评估疼痛的部位、诱因、程度、性质、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出现剧烈绞痛、腹膜炎或出现厥脱先兆应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2.卧床休息,取屈膝仰卧位或右侧卧位,缓慢深呼吸。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右侧的肝俞、胆俞,强刺激胆囊穴、侠溪、太冲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腹痛点、脾俞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肝俞、胆俞等穴。
(二)发热
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汗湿的衣被。
2.高热者宜卧床休息,恶寒时注意保暖,根据需要物理降温。
3.保持口腔清洁,遵医嘱使用中药漱口液漱口。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大椎、曲池、合谷等穴。
5.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三)黄疸
1.观察巩膜、皮肤的色泽、黄染程度、二便颜色及伴随症状。
2.皮肤瘙痒时,告知患者勿搔抓,修剪指甲,用温水清洗,禁用肥皂水擦洗。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胆、脾、胃等穴。
4.遵医嘱予中药保留灌肠。
(四)恶心呕吐
1.观察呕吐物的色、质、量,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呕吐时取半卧位,从上至下按摩胃部,以降胃气。
3.可含服姜片,以缓解呕吐。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神门等穴。
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等穴。
(五)便秘
1.评估排便次数、排便费力程度,观察大便性状、量。
2.腹部按摩。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胃俞、脾俞、内关、足三里、天枢、关元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大肠、胃、脾、交感、皮质下、便秘点等穴。
5.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按摩(见附录2)。
2.耳穴贴压(见附录2)。
3.中药保留灌肠(见附录2)。
4.穴位注射(见附录2)。
5.穴位贴敷(见附录2)。
6.腹部按摩(见附录2)。
7.中药热奄包(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避免受凉,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保证充足休息和睡眠。
2.避免终日静坐少动,适度运动,如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等。
3.着棉质、透气、柔软衣服,勿搔抓皮肤,禁用碱性淋浴用品。
(二)饮食指导
规律进食,禁烟酒、煎炸等食品,减少高脂肪食品的摄入。
1.肝胆蕴热证:宜食疏肝解郁、清热利胆的食品,如萝卜、丝瓜、绿豆等。
2.肝胆湿热证:宜食清热利胆、化湿通下的食品,如苦瓜、冬瓜、绿豆等。
3.便溏者:宜食山楂、乌梅,少食粗纤维的食品,如芹菜、韭菜等。
4.便秘者:宜食清热、润肠通便的食品,如白萝卜等。
5.食材宜采用煮、蒸、烩的烹饪方法。
6.含钙食品勿与富含草酸、植酸的食品混合烹制、同餐食用。
(三)情志调理
1.指导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心胸豁达,精神愉快。
2.主动介绍疾病知识,使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
3.鼓励病友间相互交流治疗体会,提高认知度,增强治疗信心。
4.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情感支持。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肝胆湿热证□     肝胆蕴热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疼痛□    1.评估疼痛□ 评分:     
2.体位□
3.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4.中药热奄包□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疼痛评分:   
发热□    1.病情观察□
2.发热护理□
3.口腔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保留灌肠□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黄疸□    1.观察黄染情况□
2.皮肤护理□
3.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保留灌肠□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恶心呕吐□    1.观察呕吐物情况□
2.体位□
3.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穴位注射□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中药热奄包□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便秘□    1.评估排便情况□
2.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保留灌肠□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腹部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护理技
术    穴位按摩                       
    耳穴贴压                       
    中药保留灌肠                       
    腹部按摩                       
    穴位注射                       
    穴位贴敷                       
    中药热奄包                       
健康指导    /    /    /           
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责任护士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三、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脾肾阳虚证:腹胀隐痛,久泻不止,大便夹血,血色黯淡,或腹部肿块,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薄白。
(二)肝肾阴虚证:腹胀痛,大便形状细扁,或带粘液脓血或便干,腰膝酸软,失眠,口干咽燥,烦躁易怒,头昏耳鸣,口苦,肋胁胀痛,五心烦热。舌红少苔。
(三)气血两亏证:体瘦腹满、面色苍白、肌肤甲错,食少乏力、神疲乏力,头昏心悸。舌质淡,苔薄白。
(四)痰湿内停证:里急后重,大便脓血,腹部阵痛。舌质红或紫暗,苔腻。
(五)瘀毒内结证:面色黯滞,腹痛固定不移,大便脓血,血色紫暗,口唇黯紫,或舌有瘀斑,或固定痛处。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腹胀
1.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脾俞、大肠俞、肺俞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大肠、脾、胃、交感、皮质下等穴。
4.遵医嘱肛管排气或中药保留灌肠。
5.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取神阙、大肠俞、内关、脾俞、胃俞、肺俞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神阙、关元、足三里等穴。
(二)腹痛
1.评估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二便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如出现腹痛剧烈、痛处拒按、冷汗淋漓、四肢不温、呕吐不止等症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2.协助取舒适体位,避免体位突然改变。
3.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双侧足三里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大肠、小肠、交感等穴。
5.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腹泻
1.观察排便次数、量、性质及有无里急后重感,有无诱发因素。
2.遵医嘱艾灸,取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内关、足三里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
(四)粘液血便
1.观察大便性质、出血程度、排便时间。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百会、足三里、三阴交、脾俞、梁门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肾上腺、皮质下、神门等穴。
4.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五)便秘
1.观察排便次数、量、性质。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大横、腹衰、足三里等穴,气虚者加取关元、气海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便秘点、大肠、内分泌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关元、神阙、气海、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等穴。
5.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
(1)复方苦参注射液:静脉输液速度不超过40滴/分钟。
(2)鸦胆子油注射液:静脉输液速度不超过50滴/分钟。
(3)榄香烯注射液:稀释后宜在4小时内输注完成;建议使用中心静脉置管给药。
(4)康艾注射液:急性心衰、急性肺水肿、对人参、黄芪过敏者禁用。
(5)其他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
(二)特色技术
1.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2.中药保留灌肠。
(1)患者左侧卧位、抬高臀部10cm,保留药液20分钟左右。
(2)其他详见附录2。
3.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4.艾灸(详见附录2)。
5.穴位注射(详见附录2)。
6.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7.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8.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9.中药热奄包(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防止感冒。
2.指导患者有序进行八段锦、简化太极拳锻炼。
(二)饮食指导
饮食宜清淡,忌烟酒、肥甘厚味、甜腻和易胀气的食品。
1.脾肾阳虚证:宜食温阳健脾的食品,如山药、桂圆、大枣、南瓜等。忌生冷瓜果、寒凉食品。食疗方:桂圆大枣粥。
2.肝肾阴虚证:宜食滋阴补肝肾的食品,如芝麻、银耳、胡萝卜、桑椹等。忌温热之品。食疗方:银耳羹。
3.气血两亏证:宜食益气养血的食品,如大枣、桂圆、莲子、鸡蛋等。食疗方:桂圆莲子汤。
4.痰湿内停证:宜食化痰利湿的食品,如白萝卜、莲子、薏苡仁、赤小豆、等。忌大温大热之品。食疗方:赤小豆苡仁粥。
5.瘀毒内结证:宜食化瘀软坚的食品,如桃仁、紫菜、苋菜、油菜等。禁食酸敛类果品,如柿子、杨梅、石榴等。食疗方:桃仁紫菜汤。
6.急性腹痛患者诊断未明确时应暂禁食;腹泻患者宜食健脾养胃及健脾利湿的食品,如胡萝卜、薏苡仁等。严重腹泻者适量饮淡盐水。
(三)情志调理
1.多与患者沟通,及时予以心理疏导。
2.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亲朋好友给予情感支持。
3.指导采用暗示疗法、认知疗法、移情调志法,建立积极的情志状态。
4.人工造瘘患者自我形象紊乱突出,帮助患者重新认识自我并鼓励其参加社会活动。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脾肾阳虚证□    肝肾阴虚证□   气血两亏证□   痰湿内停证□   瘀毒内结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腹胀□    1.观察□
2.肛管排气□
2.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保留灌肠□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中药离子导入□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中药热奄包□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7.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腹痛□    1.评估疼痛□ 评分:     
2.体位□
3.观察□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注射□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外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疼痛评分:     
腹泻□    1.观察□
2.其他护理措施:    1.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粘液血便□    1.观察□
2.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保留灌肠□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便秘□    1.观察□
2.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中药保留灌肠□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穴位按摩                       
    中药保留灌肠                       
    耳穴贴压                       
    艾    灸                       
    穴位注射                       
    中药离子导入                       
    穴位贴敷                       
    中药外敷                       
    中药热奄包                       
健康指导    /    /    /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四、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滞血瘀证:肛缘肿物突起,排便时可增大,有异物感,可有胀痛或坠痛,局部可触及硬性结节。舌紫暗,苔薄黄。
(二)湿热下注证:肛缘肿物隆起,灼热疼痛或局部有分泌物,便干或溏。舌质红,苔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疼痛
1.观察疼痛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避免肛周挤压、牵拉。便后清洗肛周,使用柔软纸巾蘸干,防止皮肤破损,保持清洁干燥。
3.遵医嘱物理治疗,中频理疗取内关、合谷、承山、长强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神门、大肠、直肠下段、肛门等穴。
5.遵医嘱中药熏洗。
6.遵医嘱中药药浴。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外敷。
(二)肛周肿胀
1.观察水肿程度、周围皮肤完整性,有无破损、出血等。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避免久坐、久站。
3.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4.保持大便畅通,排便时勿久蹲及努挣。
5.遵医嘱物理疗法。
6.遵医嘱中药熏洗。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便秘
1.保持大便畅通,排便时勿久蹲及努挣。
2.晨起饮温开水不少于500ml,无糖尿病患者可饮蜂蜜水,每日饮水量2000ml以上。
3.腹部按摩。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大肠、小肠、直肠下段、三焦、内分泌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曲池、合谷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2.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3.中药药浴(详见附录2)。
4.中药湿敷(详见附录2)。
5.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6.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7.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8.腹部按摩(详见附录2)。
(三)围手术期的中医护理
1.遵医嘱中药熏洗。
2.排尿困难。
(1)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
(2)热敷下腹部。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关元、阴陵泉、三阴交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脑、肾、膀胱、交感、神门、皮质下等穴。
(5)遵医嘱药熨,取气海、关元、阴陵泉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中极等穴。
(7)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等穴。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每次排便不宜超过10分钟,排便时勿努挣及看书、看报、吸烟等;指导患者不因恐惧疼痛而忍便,便后用温水或中药熏洗。
2.选择棉质、宽松的内裤,便纸宜柔软细腻。
3.忌久坐、久立或久蹲,避免坐于过热、过冷、潮湿物体或地面。
4.教会患者做提肛运动。方法:深吸气时收缩并提肛门,呼气时将肛门缓慢放松,一收一放为1次;每日晨起及睡前各做20~30次。
(二)饮食指导
忌食酒及辛辣、发物等。
1.气滞血瘀证:宜食理气通络、活血化瘀的食物,如苹果、玫瑰花、萝卜等。食疗方:玫瑰茶。
2.湿热下注证:宜食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赤小豆、丝瓜、藕等。食疗方:赤小豆粥。
(三)情志调理
1.说理开导法。向患者解释思虑伤脾以及心烦气躁易致气机逆乱的道理,引导患者自觉地克服不良心理因素。
2.解惑释疑法。重视患者主诉,及时解答疑问;组织同病种患者交流会;指导家属多鼓励、安慰患者,增加信心。
3.五行相胜法。对于忧思者指导多看多听喜剧、相声以及欢快的乐曲等;对于易怒焦躁者,引导行深呼吸、冥想放松,听音乐如“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曲目。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湿热下注证□     气滞血郁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疼痛□    1.评估疼痛□ 评分:     
2.皮肤护理□
3.物理治疗□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熏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药浴□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中药湿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中药外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疼痛评分:   
肛周肿胀□    1.观察□
2.体位□
3.皮肤护理□
4.排便护理□
5.物理治疗□
6.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熏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湿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外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便秘□    1.排便护理□
2.饮水指导□
3.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腹部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它: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护理技
术    耳穴贴压                       
    中药熏洗                       
    中药药浴                       
    中药湿敷                       
    中药外敷                       
    穴位按摩                       
    穴位贴敷                       
    腹部按摩                       
                           
健康指导    /    /    /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五、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胆郁滞证:右胁胀满疼痛,痛引右肩,遇怒加重,胸闷脘胀,善太息,嗳气频作,吞酸嗳腐。苔白腻。
(二)肝胆湿热证:右胁胀满疼痛,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口苦心烦,大便粘滞,或见黄疸。舌红苔黄腻。
(三)气滞血瘀证:右胁刺痛较剧,痛有定处而拒按,面色晦暗,口干口苦。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斑。
(四)肝郁脾虚证:右胁胀痛,倦怠乏力,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腹胀,嗳气叹息,口苦,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大便稀溏或便秘。舌淡或暗,苔白。
(五)胆腑郁热证:右胁灼热疼痛,或绞痛或胀痛或钝痛或剧痛。疼痛放射至右肩胛,脘腹不舒,恶心呕吐,大便不畅或见黄疸或伴发热。舌质红,苔黄。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右胁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及缓解因素,与饮食、体位、睡眠的关系。若疼痛剧烈、可能有出血或出现休克现象者,立即报告医生。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禁饮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胆囊穴、章门、期门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右侧肝俞、右侧胆俞、太冲、侠溪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胆、交感、神门等穴。
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胆囊等穴。
7.遵医嘱肝病治疗仪治疗。
(二)右胁胀满不适
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腹部行顺时针方向按摩。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神阙、中脘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胆囊等穴。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胆、大肠、交感等穴。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胆囊、天枢等穴。
(三)嗳气、恶心、呕吐
1.观察嗳气、恶心、呕吐的频率、程度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
3.呕吐患者汤药宜少量频服,服药前用生姜汁数滴滴于舌面或姜片含于舌下,以减轻呕吐。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双侧足三里、胆囊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中脘、胆囊等穴。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胆囊、胃、内分泌、交感、神门等穴。
7.遵医嘱艾灸,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8.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肝俞、胆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四)纳呆
1.观察患者饮食状况、口腔气味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脾俞、胃俞、中脘、阳陵泉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小肠、大肠、神门等穴。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胃俞、足三里等穴。
(五)发热
1.观察体温变化。
2.保持皮肤清洁,汗出后及时擦干皮肤、更换衣被,忌汗出当风。
3.遵医嘱穴位注射,取曲池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肝郁脾虚证中药宜温服,恶心呕吐者宜浓煎频服,湿热证者宜凉服。
(2)服用含有大黄成分的中成药后,要注意观察大便的次数及性质,尤其关注年老体弱的患者。
(3)其他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3.穴位注射(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5.艾灸(详见附录2)。
6.中药热奄包治疗(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二)饮食指导
1.肝胆郁滞证:宜食疏肝利胆的食品,如苦瓜、芹菜、白菜、丝瓜等。忌食壅阻气机的食品,如豆类、红薯、南瓜等。
2.肝胆湿热证:宜食清热利湿的食品,如薏苡仁、黄瓜、芹菜、冬瓜等。
3.气滞血瘀证:宜食疏肝理气,活血祛瘀的食品,如山楂、大枣等。
4.肝郁脾虚证:宜食疏肝健脾的食品,如莲藕、山药等。
5.胆腑郁热证:宜食清热泻火的食品,如冬瓜、苦瓜、菊花泡茶饮等。
(三)情志调理
1.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指导其保持乐观情绪。
2.指导患者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其注意力。针对患者焦虑或抑郁的情绪变化,可采用暗示疗法或顺情从欲法。
3.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相关知识,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4.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提高认识,增强治疗信心。
五、护理难点
患者建立正确的饮食习惯较困难
解决思路:
1.利用多种形式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食疗及养生方法。
2.利用图表等形式向患者演示饮食不当诱发胆囊炎的机理,使患者了解疾病与饮食的相关性,并嘱家属协同做好督促工作。
3.定期进行电话回访,鼓励坚持正确的饮食习惯。定期门诊复查,筛查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肝胆郁滞证□  肝胆湿热证□  气滞血瘀证□  肝郁脾虚证□  胆腑郁热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右胁疼痛
□    1.观察□
2.肝病治疗仪□
3.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穴位注射□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请注明,下同)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右胁胀满不适
□    1.观察□
2.活动□
3.腹部按摩□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注射□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嗳气、恶心、呕吐□    1.观察□
2.体位□
3.服药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注射□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艾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纳呆□    1.口腔清洁□
2.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发热□    1.监测体温□
2.皮肤护理□
3.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注射□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穴位贴敷                       
    穴位注射                       
    耳穴贴压                       
    穴位按摩                       
    艾    灸                       
                           
                           
健康指导    /    /    /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六、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滞痰凝证:乳房肿块胀痛,两胁作胀,心烦易怒。或口苦,头晕目眩。舌苔薄白或薄黄。
(二)冲任失调证:乳房肿块胀痛,两胁作胀,头晕目眩。或月经失调,腰腿酸软,五心烦热,目涩,口干。舌质红,苔少有裂纹。
(三)毒热蕴结证:乳房肿块迅速增大,疼痛或红肿甚至溃烂翻花,分泌物臭秽等,或发热,心烦,口干,便秘。舌质暗红,舌苔黄白或黄厚腻。
(四)气血两虚证:疲倦乏力,精神不振,食欲不振,失眠多梦,口干少津,二便失调。舌淡,苔薄白。
(五)气阴两虚证:乏力、口干苦、喜饮,纳差,乏力,腰腿酸软,五心烦热。舌质干红,少苔或薄苔。
(六)瘀毒互结证:肿瘤增长迅速,神疲乏力,纳差消瘦,面色晦暗。或伴有疼痛,多为刺痛或胀痛,痛有定处。或伴有乳房肿物坚韧,若溃破则腐肉色败不鲜。舌淡或淡暗,苔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肢体肿胀
1.评估患侧肢体水肿程度,如出现肿胀加重及时报告医生。
2.平卧时抬高患肢,使其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患肢不宜进行静脉输液及测血压。
3.指导患者做患肢握拳活动,每次5~10分钟,每日2~3次。
4.遵医嘱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仪治疗,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5.遵医嘱中药外敷。
6.遵医嘱中药湿敷。
(二)疼痛
1.采用《疼痛评估量表》进行评估。
2.指导患者使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如读书、看报、与人交流等。
3.教会患者使用放松术,如全身肌肉放松、缓慢的深呼吸、听舒缓音乐等。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乳腺、腋下、肝、交感、内分泌等穴。
5.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心烦易怒
1.多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及时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帮助其排忧解难。
2.帮助患者取得爱人、家属的理解和关爱。
3.推荐患者听轻音乐,舒缓情绪。焦虑患者:听安静、柔和、婉约的乐曲,如高山流水、古筝等;抑郁患者:听冥想式的乐曲,如沉思、古琴等。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俞、肝俞、神门、脑、皮质下等穴。
(四)恶心、呕吐(化疗期间)
1.观察呕吐物的量、色、性质,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2.呕吐后,遵医嘱以温开水或中药漱口液漱口。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膈等穴位。
4.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关元、足三里、神阙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合谷、内关及两侧脊穴等穴。
(五)四肢麻木(化疗期间)
1.保证环境安全,避免烫伤、灼伤、磕碰等。
2.注意四肢保暖,穿棉袜,带棉质手套,防止受凉。
3.遵医嘱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仪治疗,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手三里、太冲、阳陵泉、曲池、内关等穴。
5.遵医嘱中药泡洗。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以清热解毒为主的中药餐后半小时服用,以减少其对胃粘膜的刺激。
(2)气滞痰凝证:汤药宜三餐后凉服;气血两虚证:汤药宜三餐后温热服。
(3)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
(1)华蟾素注射液:建议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给药。
(2)艾迪注射液:①使用前后应以0.9%NS冲洗;②关注患者的肝肾功能检查(含斑蝥有毒)。
(二)特色技术
1.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2.中药湿敷(详见附录2)。
3.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5.艾灸(详见附录2)。
6.中药泡洗:毒热蕴结证温度为30℃;气滞痰凝证、冲任失调证、气血两虚证、气阴两虚证及瘀毒互结症温度为37~40℃。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定期对健侧乳房进行自我检查,乳房切除的患者建议佩戴义乳。
2.适当锻炼:如太极拳、气功、八段锦、伸展运动等。
(二)饮食指导
1.气滞痰凝证:宜食疏肝理气,化痰散结的食品,如陈皮、丝瓜、李子、海带、紫菜等。食疗方:海带汤。
2.冲任失调证:宜食调理冲任,补益肝肾的食品,如红枣、甲鱼、桑葚、黑木耳等。食疗方:红杞鲫鱼汤。
3.毒热蕴结证:宜食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食品,如莲藕、苦瓜、葡萄、柠檬、大白菜、茄子、香菇等。食疗方:菱角汤或菱角薏米粥。
4.气血两虚证:宜食益气养血,健脾补肾的食品,如龙眼肉、大枣、茯苓、山药、黑芝麻等,多食瘦肉、牛奶及蛋类等。食疗方:小米大枣粥。
5.气阴两虚证:宜食益气养阴的食品,如黑木耳、银耳、鸭肉等。食疗方:莲藕小米粥。
6.瘀毒互结证:宜食解毒化瘀的食品,如苦瓜、丝瓜、海带、海蜇、马蹄等。食疗方:绿豆粥。
7.恶心者,宜食促进消化、增加胃肠蠕动的食品,如生白萝卜捣汁饮用;呕吐者,进食止呕和胃的食品,如频服姜汤(生姜汁1汤匙,蜂蜜2汤匙,加开水3汤匙调匀)。
8.化疗期间,宜食促进消化、健脾开胃、补益气血的食品,如萝卜、香菇、陈皮、菠菜、桂圆、金针菇等,禁食辛辣及油炸的食品。
9.放疗期间,宜食生津养阴、清凉甘润的食品,如藕汁、雪梨汁、萝卜汁、绿豆汤、冬瓜汤、竹笋、西瓜、橙子、蜂蜜、甲鱼等。
(三)情志调理
1.鼓励患者主动抒发心中的不良情绪,保持心态稳定。
2.鼓励病友间相互交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指导患者使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如阅读、倾听(音乐、广播)、写作、绘画、练书法等。
4.鼓励家属多与患者交谈,多陪伴。
五、护理难点
双侧乳癌患者的静脉通路建立与维护较难
解决思路:
1.短期置管:可选择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置管。
2.长期置管:探索下腔静脉的PICC置管。
3.管道维护:建立长、短期中心静脉置管维护的操作流程及规范。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乳腺癌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乳腺癌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气滞痰凝证□  冲任失调证□  毒热蕴结证□  气血两虚证□  气阴两虚证□  瘀毒互结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肢体肿胀
□    1.症状评估□
2.抬高患肢与心脏同一水平□
3.患肢握拳活动□________次/天
4.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仪治疗□
5.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外敷□    应用次数:_____次,应用时间:_____天
2.中药湿敷□    应用次数:_____次,应用时间:_____天
3.其他:_______ 应用次数:_____次,应用时间: _____天
(请注明,下同)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疼痛□    1.采用《疼痛评估量表》评估□
2.转移注意力□
3.放松疗法□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_____次,应用时间:_____天
2.中药外敷□    应用次数:_____次,应用时间:_____天
3.其他:___ __  应用次数:_____次,应用时间:_____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心烦易怒
□    1.沟通交流□
2.家庭支持□
3.音乐疗法□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_____次,应用时间:_____天
2.其他:__ ___  应用次数:_____次,应用时间:_____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恶心、呕吐
(化疗期间)
□    1.呕吐物观察□
2.口腔护理□
3.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_____次,应用时间:_____天
2.艾    灸□    应用次数:_____次,应用时间:_____天
3.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_____次,应用时间:_____天
4.其他:___ __  应用次数:_____次,应用时间:_____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四肢麻木
(化疗期间)
□    1.安全护理□
2.四肢保暖□
3.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仪治疗□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_____次,应用时间:_____天
2.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_____次,应用时间:_____天
3.其他:_____   应用次数:_____次,应用时间:_____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术    中药外敷                       
    中药湿敷                       
    耳穴贴压                       
    穴位按摩                       
    艾    灸                       
    中药泡洗                       
健康指导    /    /    /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七、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伴恶寒发热,胃纳不香。舌质红,苔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局部红赤肿胀
1.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告知患者戒烟、酒。
2.抬高患肢30~40°,穿着合适的鞋袜和棉制衣物,避免穿着化纤毛织品,减少摩擦、搔抓,避免强烈阳光直射患部皮肤。
3.观察红赤肿胀的部位、性质、范围,每日定时、定位用软尺测量患肢肿胀部位的周径,以了解肿胀变化情况。患侧肢体严禁静脉输液。
4.每日用碘伏消毒清洗创面。尽可能暴露水肿部分,避免翻身时擦伤、剥脱、局部挤压,防止炎症扩散。
5.遵医嘱中药泡洗(未溃期)。
6.遵医嘱中药外敷。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熏洗。
9.遵医嘱中药熏蒸。
(二)发热
1.监测体温等情况。寒战者注意保暖,加盖衣被。高热者遵医嘱采取相应的退热措施。
2.鼓励患者多饮水约1500~2000ml/天,遵医嘱可选用清热解毒中药煎汤代茶频频饮服,如菊花、金银花等。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大椎、合谷、曲池等穴,按摩手法用泻法。
(三)疼痛
1.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脑、交感、枕、肾上腺、皮质下等穴。
4.遵医嘱中药外敷。
5.遵医嘱中药湿敷。
6.遵医嘱中药塌渍。
(四)水疱
1.水疱超过3cm者,遵医嘱抽吸疱液。
2.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忌用强刺激性沐浴品及热水烫洗局部皮肤,避免摩擦、搔抓及强烈阳光直接照射皮肤等,以免造成再次感染。
3.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中药外敷:药物涂抹厚度约1~2mm,敷药面积应超过红肿部位1~2cm,一般敷药4~6小时(其他详见附录2)。
2.中药湿敷:适用于周围皮肤瘙痒、渗出较多或伴有水疱糜烂者,每日2次。温度以24~31℃为宜,定时淋药以保持局部湿润。一般敷药4~6小时(其他详见附录2)。
3.中药熏蒸:适用于肢体肿胀、疼痛、溃疡创面不敛、久不收口者等。应用中药熏蒸设备,喷气口与皮肤之间最佳距离为25~30cm,防止烫伤(其他详见附录2)。
4.中药熏洗:早期不宜选用,一周后若局部红肿减轻,颜色转淡红,可行中药熏洗,每日1次(其他详见附录2)。
5.中药塌渍(详见附录2)。
6.中药泡洗: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
7.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8.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注意与他人隔离,洁具专用,每日用温水洗脚,忌用热水烫洗局部皮肤。
2.有足癣者,可用纯米醋或白醋,加温至30℃,每晚睡前泡脚一次,以浸入患处即可,每次30分钟。
(二)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宜食清热利湿,富含维生素、高蛋白和烟酸的食品,如扁豆、赤小豆、绿豆、冬瓜、苦瓜、猕猴桃、鲜油菜叶、蛋、奶、花生、香菇、蕃茄等。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的食品,如羊肉、鲐鱼、香椿、虾、蟹、葱、蒜、辣椒等。
(三)情志调理
1.对待对病情不了解,对治疗护理产生顾虑的患者,制定健康教育手册,并按手册内容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使其消除顾虑配合治疗。
2.对待焦虑、抑郁的患者,采用言语开导法及移情疗法。
3.对待疼痛紧张的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并指导患者练习各种养生保健操:放松操、拍打操、太极拳等。
4.组织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病友活动,开展同伴支持教育,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防治疾病的经验,介绍成功的病例。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情感支持。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丹毒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丹毒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湿热毒蕴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局部红赤肿胀
□    1.体    位□
2.观察疮面皮肤情况□
3.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外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湿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中药熏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请注明,下同)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发热□    1.监    测□
2.物理降温□
3.饮食、饮水□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   差  □
疼痛□    1.评估疼痛□
2.情志护理□
3.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外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中药湿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中药塌渍□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水疱□    1.体    位□
2.皮肤护理□   
3.创面暴露□
4.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外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中药外敷                       
    中药湿敷                       
    中药泡洗                       
    中药熏蒸                       
    中药熏洗                       
    中药塌渍                       
    穴位按摩                       
    耳穴贴压                       
                           
                           
健康指导    /    /    /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八、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
(二)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
(三)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
(四)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腹痛
1.密切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发作时间及诱发因素,腹部剧烈疼痛时,注意观察患者神志、血压、心率变化。
2.疼痛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天枢、胃俞、关元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大肠、脾、胃、神门、交感、腹、内分泌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天枢、三阴交、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关元、天枢、大肠俞等穴。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大肠俞、天枢等穴。
8.遵医嘱红外线照射,取神阙、天枢、关元、气海等穴。
(二)泄泻
1.观察大便的频率、次数、颜色、性状等,观察是否有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发生,并及时报告医师。
2.保持肛门及会阴部的清洁,便后用软纸擦拭,用温水清洗。
3.遵医嘱艾灸(回旋灸)腹部,取神阙、中脘、天枢、关元、气海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小肠、大肠、胃、脾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天枢、神阙、关元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大肠俞、天枢等穴。
(三)便秘
1.餐后1~2小时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上巨虚、大肠俞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大肠、直肠、脾、皮质下、便秘点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穴位注射(详见附录2)。
3.艾灸回旋灸:以神阙为中心,上、下、左、右旁开1~1.5寸,时间5~10分钟。
4.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5.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6.激光针照射:在相应穴位进行照射,探头距离患者皮肤30cm,每次照射20分钟。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腹痛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2.减少增加腹压的姿势,如下蹲、屏气。不宜久坐、久立、久行和劳累过度。
(二)饮食指导
1.湿瘀阻滞证:宜食行气化湿的食品,如陈皮、薏苡仁、姜黄,少食马铃薯、汽水等。忌食生冷油腻的食品。
2.肠道湿热证:宜食清利湿热的食品,如白萝卜、荸荠、蒲公英、百合、马齿苋等,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的通畅。忌食辣椒、酒等。
3.气滞血瘀证:宜食补脾理气的食品,如柑橘、姜、海带、白萝卜、桃仁。少食甘薯、芋艿、蚕豆、栗子等容易胀气的食品。忌食冷饮、雪糕。
4.脾虚夹瘀证:宜食健脾理气的食品,如山药、瘦猪肉、羊肉、白扁豆等。忌食生冷油腻的食品。
5.指导便秘患者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平时可饮蜂蜜水,保持大便的通畅。
(三)情志调理
1.患者出现情绪烦躁时,使用安神静志法,指导患者闭目静心全身放松,平静呼吸。也可指导患者通过适当运动、欣赏音乐、书法、绘画等移情易性,保持乐观开朗情绪。
2.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提高认识,增强治疗信心。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湿瘀阻滞证□    肠道湿热证□    气滞血瘀证□    脾虚夹瘀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腹痛□    1.活    动□
2.饮    食□
3.深呼吸/放松术 □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穴位注射□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红外线照射□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7.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请注明,下同)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泄泻□    1.活动□
2.饮食 □
3.监测营养指标 □
4.排便指导 □
5.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便秘□    1.活动 □
2.饮食 □
3.腹部按摩 □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术    穴位贴敷                       
    耳穴贴压                       
    穴位注射                       
    穴位按摩                       
    艾    灸                       
    激光针照射                       
                           
健康指导    /    /    /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 □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九、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伤肠络 :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或有肛门瘙痒,苔薄白或薄黄脉数。
(二)湿热下注: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缩,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三)气滞血瘀: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肛缘有血栓,水肿,触痛明显,舌暗红,苔白或黄,脉弦细涩。 
(四)脾虚气陷:肛门坠胀,肛内肿物外脱,需手法复位。便血色鲜或淡,可出现贫血,面色少华,头昏懒言,纳少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弱。
(五)大肠实热:口渴喜饮、唇燥咽干,大便燥结、小便短赤,便时出血较多,滴血或射血,血色鲜红,痔核脱出,糜烂不能回缩,灼热疼痛,舌质红,苔黄,脉洪数。
(六)阴虚肠燥:头昏咽干,五心烦热,盗汗,形体消瘦,大便秘结,便时肛门疼痛,痔核下脱,滴血,舌红,少苔或苔薄黄,脉细数无力等。
二、常见术后并发症/证候施护
(一)小便困难
1.评估小便困难的原因。常见于术后24小时内,系由腰骶神经反射引起的反应。医务人员耐心讲解小便困难的原因,如术后疼痛,精神紧张、肛门填塞敷料过多引起异物刺激反应等。
2.心理辅导:医务人员耐心讲解小便困难的原因,如术后疼痛,精神紧张、肛门填塞敷料过多引起异物刺激反应等。消除其顾虑,鼓励排尿信心,可做暗示疗法引尿。
3.用车前子12g煎汤代茶,或小腹部热敷。也可针灸关元、三阴交、中极等穴、鼓励病人服萝卜汤、冬瓜汤或多汁食品,促进尿量增多,刺激膀胱以利排尿。
4.遵医嘱用新斯的明1mg,肌肉注射。
5.上述1-4点方法处理后仍无效且膀胱充盈明显,在无菌操作下行导尿术。
(二)出血
1.评估出血诱因,量,颜色,性质。
2.局部创面出血用三七粉或云南白药纱条压迫止血。
3.创面渗血量多,同时病人感到下腹部胀痛,有便意感,并逐渐发生疲劳、四肢无力、头晕、冷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情况,提示有内出血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大出血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备好手术器械、气囊袋和止血药。
4.作好病人心理疏导,避免恐惧、紧张、急躁情绪,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三)疼痛
1.评估疼痛诱因,位置,性质。
2.遵医嘱针灸承山、足三里、神门穴强刺激或取出部分填塞物。
3.保持肛周清洁,换药时操作轻巧,药物涂抹要均匀,感染时外敷中药消炎膏,必要时遵医嘱给服止痛片或肌肉注射止痛针,强痛定或杜冷丁。
(四)水肿
1.用石榴皮15g、卧芙蓉叶30g、黄柏15g、五倍子15g、厚朴6g、芒硝9g煎汤加水3000ml熏洗,外敷消痔膏。
2.用频谱治疗仪、红外线照射等理疗,活血化瘀消肿。
(五)大便困难
1.是术后常见反应之一。多数发生在术后几日内,病人困惧大便时疼痛而不敢大便,造成大便干结,难以排便。再有术后少吃、少活动影响正常排便习惯,一般术后2日内不做处理,2日后仍便秘者给予润肠丸5丸睡前顿服。
2.多饮水,多食蔬菜、蜂蜜、香蕉等,适当下床活动,鼓励排便,习惯性便秘者平卧时作腹部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按摩,各20次,每日2次,以促进肠蠕动而排便。
3.精血亏虚、肠液干燥引起的大便困难者,以养阴润肠通便之法治疗,每晚服蜂蜜1勺,或鲜首乌30g煎汤代茶。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中药坐浴熏洗疗法的护理
1.治疗前告知患者熏药方法,目的,熏洗时间,询问患者有无中药过敏史,及配合注意事项。
2.测量药液温度是否符合要求。
3.熏药过程中询问患者的舒适度,注意防寒保暖,用毛巾覆盖患者腿部。
4.保护患者隐私,熏洗前关门关窗,必要时准备屏风。
(二)激光针的护理
1. 治疗前告知患者治疗方法,目的,治疗时间,及配合注意事项。
2.遵医嘱选择合适的体位(侧卧位),使肛门切口充分暴露,使患者舒适持久。
3.治疗时保护患者隐私,关好门窗,必要时准备屏风。
4.注意防寒保暖,用大毛巾或薄被覆盖患者身体。
(三)围手术期护理
1.术前护理     
(1)解释手术的必要性,解除病人紧张恐惧心理,高度紧张者术前晚口服镇静剂,保证睡眠。
(2)观察病人有无咳嗽,发热,腹泻或月经来潮等。了解有无手术禁忌证,如高血压、糖尿病、出血倾向等。了解药物过敏史,做好麻醉药的药敏试验,并记录。
(3)术前一天让病人沐浴更衣,做好肛门周围皮肤准备。
(4)术前禁食12小时禁饮4-6小时。手术头一天及当日早晨给予清洁灌肠,便后用中药汤剂熏洗(30°C15分钟),保持肛周清洁干燥。
(5)手术前再次测量体温、脉搏、血压、核对有关药敏试验及各项检查报告,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
2.术后护理
(1)术后去枕平卧6-8小时,以防止低颅压性头痛发生,同时也有利于压迫止血。注意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并记录。
(2)术后禁食禁饮6小时,6小时后宜进食普食或半流质,不要因怕解大便而减少进食量,引起营养不良及低血糖性眩晕,并注意饮食卫生,慎防腹泻,腹泻不利于伤口的愈合。
(3)术后5-15天为结扎痔核残端脱落期,应适当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便时不可过分用力,熏洗时间不可过长,水温不宜过高,(术后熏洗温度30°C15分钟,拆线后温度42°C30分钟)以防脱核期出血。勿拖拉结扎线及痔核保留之残端。
(4)观察术后并发症,如小便困难、出血、疼痛、水肿、大便困难等,并及时对症处理。
(5)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换药前大便后用中药苦参汤熏洗20分。
(6)指导病人多卧床休息,创口未愈不宜作剧烈活动或久坐久蹲,以免影响伤口愈合。
(四)术后腹泻、便秘给予腹部灸法、中药热奄包进行中医治疗。
四、健康指导
(一)病室环境
病室安静、整洁、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
(二)情志护理
混合痔嵌顿伴发炎发生疼痛使患者坐立不安,情志不遂,烦躁易引起肝郁气滞,予解释开导,并了解其心理活动,解除忧虑,否者对痔病恢复不利。
(三)体位于安全
混合痔嵌顿发炎,或突发血栓时应卧床休息。取健侧卧位。
(四)清洁护理
(1)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大便后换药前先用聚维酮碘稀释液清洗后,再用中药苦参汤熏洗、保持创面清洁干燥。 
(2)内裤应是纯棉制品,宽松、柔软、透气,经常更换、洗涤,不穿紧身化纤之品,防止局部创面受损引起不适。
(五)给药护理
(1)润肠通便药,宜在早晨空腹或睡前1小时服用;清热泻火中药汤剂宜凉服,以助药力降泻;中成药宜在睡前服用。观察用药后效果与不良反应。
(2)局部创面换药,按换药要求进行,注意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六)排泄护理
(1)便秘者平时多饮水,每日晨起饮用1杯淡盐水或以蜂蜜2匙冲饮代茶,以润肠通便。必要时给服通便药。养成每日排便的良好习惯,忌久蹲,努责。
(2)天冷注意保暖,防受寒引起腹泻。腹泻不利于伤口愈合。
(七)病情观察
(1)观察肛缘皮肤红肿程度,表面有无破溃成脓,出血、疼痛是否明显,有否青紫、水肿、坠胀、增生、脱出等。
(2)观察出血是否与粪便相混,便中带血还是排便前后滴血或射血。观察出血量多少、颜色以及病人的面色、神态、脉象等。必要时测血压建立静脉通道,做好配血输血的准备。
(3)观察病人的体温、舌苔、脉象、二便等变化,如疼痛时间长,皮瓣水肿或表面糜烂伴感染,有分泌物和臭味可能为内痔嵌顿,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八)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辨证分型的不同,科学合理指导饮食,使患者达到最大程度的康复,在指导患者饮食期间,动态观察患者的胃纳情况和舌苔变化,随时更改饮食计划。
1.风伤肠络型: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品如:雪梨,莲藕,荸荠,百合,银耳,花生,蜂蜜等清热化火之品。
2.湿热下注型:加强饮食调养,可服马齿苋粥清热利湿,木耳羹粥凉血止血。忌辛辣、燥热之品,以免滋生湿热,损伤脾胃。术后暂忌当归炖鸡。
3.气滞血瘀型:防止便秘,给予饮食指导,睡前或晨起可服扶正润肠丸,消痔合剂、蜂蜜淡盐水200ml,并可食用香蕉、芝麻油帮助排便。
4.脾虚气陷型:饮食宜富营养,多食补中益气,补血之品,如大枣、莲子、黄芪、党参炖鸡、全鳖猪大肠汤。忌酸冷食物。
5.大肠实热型:宜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以流质半流质为宜,且嘱病人多饮水及水果汁,忌食辛辣,炙膊之品。
6.阴虚肠燥:
(1)阴亏液虚大便干结时,应补充足够水分,平时用温开水冲蜂蜜,胡萝卜马蹄水,菊花茶,绿色蔬菜汤等补充津液。
(2)阴虚肠燥可食百合、莲子、甲鱼、银耳等滋阴生津之品。
五、护理难点
自觉改善不良习惯依从性差。
 解决思路:
1.加强对患者康复保健知识教育,告知患者不良习惯对混合痔的影响,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2.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使患者掌握正确的生活方式、饮食调理、坐立行的方法。
3.根据患者的情况,做到因人施护,制定可行的康复锻炼方法,积极指导患者康复训练。
4.定期随访,调查患者依从性,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混合痔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混合痔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湿热下注证□  脾虚气陷证□  风伤肠络证□  气滞血郁证□  大肠实热证□  阴虚肠燥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术后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疼痛出血
□    1.体位□
2.活动□
3.情志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熏药□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熏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灸    法□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激光针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中药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7.耳穴埋豆□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8.中药热奄包□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9.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中药熏药                       
    中药熏洗                       
    艾灸灸                       
    激光针                       
    中药贴敷                       
    穴位按摩                       
    耳穴埋豆                       
    中药热奄包                       
健康指导                       
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护士长签字:                  
 
十、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湿热下注:肛周经常流脓,脓质稠厚,肛门胀痛,局部灼热,肛周有溃口,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舌红、舌苔黄、脉悬或滑。
(二)正虚邪恋:肛周流脓,质地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漏口时溃时愈,肛周有溃口,按之质较硬,或有脓液从渍口流出,且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舌淡,舌苔薄,脉濡。 
(三)阴液亏虚证:肛周有溃口,颜色淡红,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
二、常见术后并发症/证候施护
(一)小便困难
1.评估小便困难的原因。常见于术后24小时内,系由腰骶神经反射引起的反应。医务人员耐心讲解小便困难的原因,如术后疼痛,精神紧张、肛门填塞敷料过多引起异物刺激反应等。
2.心理辅导:医务人员耐心讲解小便困难的原因,如术后疼痛,精神紧张、肛门填塞敷料过多引起异物刺激反应等。消除其顾虑,鼓励排尿信心,可做暗示疗法引尿。
3.用车前子12g煎汤代茶,或小腹部热敷。也可针灸关元、三阴交、中极等穴、鼓励病人服萝卜汤、冬瓜汤或多汁食品,促进尿量增多,刺激膀胱以利排尿。
4.遵医嘱用新斯的明1mg,肌肉注射。
5.上述1-4点方法处理后仍无效且膀胱充盈明显,在无菌操作下行导尿术。
(二)出血:
 1.评估出血诱因,量,颜色,性质。
2.局部创面出血用三七粉或云南白药纱条压迫止血。
3.创面渗血量多,同时病人感到下腹部胀痛,有便意感,并逐渐发生疲劳、四肢无力、头晕、冷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情况,提示有内出血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大出血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备好手术器械、气囊袋和止血药。
4.作好病人心理疏导,避免恐惧、紧张、急躁情绪,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三)疼痛
1.评估疼痛诱因,位置,性质。
2.遵医嘱针灸承山、足三里、神门穴强刺激或取出部分填塞物。
3.保持肛周清洁,换药时操作轻巧,药物涂抹要均匀,感染时外敷中药消炎膏,必要时遵医嘱给服止痛片或肌肉注射止痛针,强痛定或杜冷丁。
(四)水肿
1.用石榴皮15g、卧芙蓉叶30g、黄柏15g、五倍子15g、厚朴6g、芒硝9g煎汤加水3000ml熏洗,外敷消痔膏。
2.用频谱治疗仪、红外线照射等理疗,活血化瘀消肿。
(五)大便困难
1.是术后常见反应之一。多数发生在术后几日内,病人困惧大便时疼痛而不敢大便,造成大便干结,难以排便。再有术后少吃、少活动影响正常排便习惯,一般术后2日内不做处理,2日后仍便秘者给予润肠丸5丸睡前顿服。
2.多饮水,多食蔬菜、蜂蜜、香蕉等,适当下床活动,鼓励排便,习惯性便秘者平卧时作腹部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按摩,各20次,每日2次,以促进肠蠕动而排便。
3.精血亏虚、肠液干燥引起的大便困难者,以养阴润肠通便之法治疗,每晚服蜂蜜1勺,或鲜首乌30g煎汤代茶。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中药坐浴熏洗疗法的护理
1.治疗前告知患者熏药方法,目的,熏洗时间,询问患者有无中药过敏史,及配合注意事项。
2.测量药液温度是否符合要求。
3.熏药过程中询问患者的舒适度,注意防寒保暖,用毛巾覆盖患者腿部。
4.保护患者隐私,熏洗前关门关窗,必要时准备屏风。
(二)激光针的护理
1. 治疗前告知患者治疗方法,目的,治疗时间,及配合注意事项。
2.遵医嘱选择合适的体位(侧卧位),使肛门切口充分暴露,使患者舒适持久。
3.治疗时保护患者隐私,关好门窗,必要时准备屏风。
4.注意防寒保暖,用大毛巾或薄被覆盖患者身体。
(三)围手术期护理
1.术前护理     
(1)解释手术的必要性,解除病人紧张恐惧心理,高度紧张者术前晚口服镇静剂,保证睡眠。
(2)观察病人有无咳嗽,发热,腹泻或月经来潮等。了解有无手术禁忌证,如高血压、糖尿病、出血倾向等。了解药物过敏史,做好麻醉药的药敏试验,并记录。
(3)术前一天让病人沐浴更衣,做好肛门周围皮肤准备。
(4)术前禁食12小时禁饮4-6小时。手术当日早晨排空二便,大便困难者开塞露2只纳肛,便后用中药汤剂熏洗(42℃,30分钟),,保持肛周清洁干燥。
(5)手术前再次测量体温、脉搏、血压、核对有关药敏试验及各项检查报告,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
2.术后护理
(1)术后去枕平卧6-8小时,以防止低颅压性头痛发生,同时也有利于压迫止血。注意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并记录。
(2)术后禁食禁饮6小时,6小时后宜进食普食或半流质,不要因怕解大便而减少进食量,引起营养不良及低血糖性眩晕,并注意饮食卫生,慎防腹泻,腹泻不利于伤口的愈合。
(3)术后5-15天为结扎痔核残端脱落期,应适当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便时不可过分用力,熏洗时间不可过长,水温不宜过高,以防脱核期出血。勿拖拉结扎线及痔核保留之残端。
(4)观察术后并发症,如小便困难、出血、疼痛、水肿、大便困难等,并及时对症处理。
(5)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换药前大便后用中药苦参汤熏洗(42℃,30分钟).
(6)指导病人多卧床休息,创口未愈不宜作剧烈活动或久坐久蹲,以免影响伤口愈合。
(四)术后腹泻、便秘给予腹部灸法、中药热奄包进行中医治疗。
四、健康指导
(一)病室环境
宜整洁、安静、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有条件的科放置花草、盆栽,使环境舒适,气氛和谐,减少对病人的不良刺激。
(二)情志护理
时而流脓,久治不愈,病人情绪低落,郁郁寡欢,了解其心理活动,开导解释,介绍周围成功病例,解除忧虑,保持心情舒畅。易烦易怒,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三)体位与安全
避免劳累过度,保证充足的睡眠,继发感染和手术后病人取健侧卧位,有利于引流通畅。中药水煎后坐浴,注意温度,避免烫伤皮肤及粘膜。
(四)清洁护理
1.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以防脓水刺激引起肛周湿疹。大便后用聚维酮碘稀释液清洗,再用中药汤剂熏洗(42℃,30分钟),,减轻疼痛。坐浴盆应专人使用,避免交叉感染。
2.瘘管内脓液流出,刺激局部皮肤,污染内裤,使肛周潮湿瘙痒,并极易造成感染。所以,内裤应经常更换清洗,阳光暴晒,保持清洁干燥,内裤宜宽松、柔软,不穿化纤紧身之裤,因紧身裤压束疮面,不利于疮口引流。
(五)饮食护理
宜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及高纤维,如冬瓜、海带、荠菜、芹菜、绿豆、萝卜等。以荠菜250g、瘦肉100g、粳米100g煮粥食疗,忌肥甘油腻、辛辣刺激性之物,戒烟酒,免助湿内生,加重病情。
(六)给药护理
1.清热泻火中药汤剂宜凉服,以助药力;滋补类中药宜温服;润肠通便药宜在晨起空腹或饭前1小时服用;中成药宜在睡前服用。抗生素类药物应饭后服用。观察用药效果与反应,并记录。
2.外用把脓祛腐类药物,避免撤在正常皮肤上,粘贴胶布应经常更换部位,防止皮肤过敏。腐肉已脱,脓水将尽,应逐步减少把脓祛腐药的使用。
3.油膏摊贴应薄而均匀,渗出液多时应勤换药,保证局部引流通畅。操作时注意无菌,动作轻柔,以防病人疼痛而害怕换药。污染敷料作焚毁处理。换药器械浸泡消毒后,再高压消毒备用。
(七)排泄护理
1.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忌久蹲、久坐、努责。便后坐浴,坐浴完,半蹲30秒,以防药水淤积瘘管腔内。保持肛周清洁。使用柔软清洁的卫生纸,减少对肛门皮肤的檫伤和污染。
2.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每天清晨空腹喝1杯淡盐水或以蜂蜜2匙冲饮代茶,以润肠通便。平时可做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每天1—2次,每次50—100下,促进肠蠕动,促进排便
(八)病情观察
1.观察瘘管外口流出脓液的量、色泽、气味,有无肛门疼痛、瘙痒等局部的变化。观察有无发热、贫血、消瘦、食欲不振,观察苔脉二便等全身症状,防止再次感染引起新的瘘管。
2.观察肛门功能,有无大便失禁现象,发现异样报告医生处理。
3.挂线治疗者,鼓励病人适当活动,有利于创面引流。
4.肛门周围大面积的组织坏死,要考虑坏死性筋膜炎的可能。该病是由细菌感染而成,病变范围广,发病急,常蔓延至皮下组织及筋膜,向前侵犯阴囊部,可能形成瘘管。
(九)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辨证分型的不同,科学合理指导饮食,使患者达到最大程度的康复,在指导患者饮食期间,动态观察患者的胃纳情况和舌苔变化,随时更改饮食计划。
    1.湿热下注型:多食西瓜、绿豆、赤小豆、冬瓜、丝瓜等。少食糖类、牛奶胀气之物。平时以苡仁30g、粳米100g煮粥食疗。用金银花12g泡饮代茶。肛瘘经久不愈者,科选用健脾和胃,益气补血,含有丰富蛋白质,维生素的食品,如鸡蛋、瘦肉、豆腐、鱼、番茄等。可辅以清热利湿之药膳以利康复。饮食节制,不暴饮暴食,忌辛辣刺激及油腻食物,忌烟酒。
    2.正虚邪恋型: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且富有营养,多食鸡蛋、瘦肉、豆腐、鱼、番茄、芝麻、冬瓜等。以马兰花60g,瘦肉100g,粳米100g煮粥食疗。用黄芪30g、红枣10枚煎汤代茶。以获补气补血之效。忌生冷刺激食物。
    3.阴液亏虚证:平时多吃雪梨、莲子、甲鱼、银耳、甘蔗、瘦肉等滋阴生津润肺之品。以百合60g,麦冬12g,糯米100g煮粥食疗。用芦根50g煎汤代茶。中药汤剂宜空腹或饭前1小时服用,服药期间饮食以素食为主,忌辛辣、粘腻之品。局部肿痛以消炎膏外敷,苦参汤(苦参60g,蛇床子30g,白芷15g,金银花30g,菊花60g,黄柏15g,地肤子15g,大菖蒲9g)煎水熏洗,勤换内裤,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五、护理难点
自觉改善不良习惯依从性差
 解决思路:
1.加强对患者康复保健知识教育,告知患者不良习惯对混合痔的影响,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2.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使患者掌握正确的生活方式、饮食调理、坐立行的方法。
3.根据患者的情况,做到因人施护,制定可行的康复锻炼方法,积极指导患者康复训练。
4.定期随访,调查患者依从性,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湿热下注证□      正虚邪恋证□      阴液亏虚证□      其他:
一、    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术后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疼痛出血
□    1.体位□
2.活动□
3.情志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 中药熏药□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熏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灸    法□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  激光针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 中药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7.耳穴埋豆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8.中药热奄包□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9.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中药熏药                       
    中药熏洗                       
    艾灸灸                       
    激光针                       
    中药贴敷                       
    穴位按摩                       
    耳穴埋豆                       
    中药热奄包                       
健康指导                       
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护士长签字:                  
 
十一、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小便赤、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掀热,舌红、苔薄黄、脉数。
(二)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持续数日,痛如鸡啄,难以入寐,同时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舌红、苔黄、脉弦滑。
(三)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皮色暗红,成脓时间长,溃后脓出稀薄,疮口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二、常见术后并发症/证候施护
(一)小便困难
1.评估小便困难的原因。常见于术后24小时内,系由腰骶神经反射引起的反应。医务人员耐心讲解小便困难的原因,如术后疼痛,精神紧张、肛门填塞敷料过多引起异物刺激反应等。
2.心理辅导:医务人员耐心讲解小便困难的原因,如术后疼痛,精神紧张、肛门填塞敷料过多引起异物刺激反应等。消除其顾虑,鼓励排尿信心,可做暗示疗法引尿。
3.用车前子12g煎汤代茶,或小腹部热敷。也可针灸关元、三阴交、中极等穴、鼓励病人服萝卜汤、冬瓜汤或多汁食品,促进尿量增多,刺激膀胱以利排尿。
4.遵医嘱用新斯的明1mg,肌肉注射。
5.上述1-4点方法处理后仍无效且膀胱充盈明显,在无菌操作下行导尿术。
(二)出血:
1.评估出血诱因,量,颜色,性质。
2.局部创面出血用三七粉或云南白药纱条压迫止血。
3.创面渗血量多,同时病人感到下腹部胀痛,有便意感,并逐渐发生疲劳、四肢无力、头晕、冷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情况,提示有内出血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大出血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备好手术器械、气囊袋和止血药。
4.作好病人心理疏导,避免恐惧、紧张、急躁情绪,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三)疼痛
1.评估疼痛诱因,位置,性质。
2.遵医嘱针灸承山、足三里、神门穴强刺激或取出部分填塞物。
3.保持肛周清洁,换药时操作轻巧,药物涂抹要均匀,感染时外敷中药消炎膏,必要时遵医嘱给服止痛片或肌肉注射止痛针,强痛定或杜冷丁。
(四)水肿
1.用石榴皮15g、卧芙蓉叶30g、黄柏15g、五倍子15g、厚朴6g、芒硝9g煎汤加水3000ml熏洗,外敷消痔膏。
2.用频谱治疗仪、红外线照射等理疗,活血化瘀消肿。
(五)大便困难
1.是术后常见反应之一。多数发生在术后几日内,病人困惧大便时疼痛而不敢大便,造成大便干结,难以排便。再有术后少吃、少活动影响正常排便习惯,一般术后2日内不做处理,2日后仍便秘者给予润肠丸5丸睡前顿服。
2.多饮水,多食蔬菜、蜂蜜、香蕉等,适当下床活动,鼓励排便,习惯性便秘者平卧时作腹部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按摩,各20次,每日2次,以促进肠蠕动而排便。
3.精血亏虚、肠液干燥引起的大便困难者,以养阴润肠通便之法治疗,每晚服蜂蜜1勺,或鲜首乌30g煎汤代茶。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中药坐浴熏洗疗法的护理
1.治疗前告知患者熏药方法,目的,熏洗时间,询问患者有无中药过敏史,及配合注意事项。
2.测量药液温度是否符合要求。
3.熏药过程中询问患者的舒适度,注意防寒保暖,用毛巾覆盖患者腿部。
4.保护患者隐私,熏洗前关门关窗,必要时准备屏风。
(二)激光针的护理
1. 治疗前告知患者治疗方法,目的,治疗时间,及配合注意事项。
2.遵医嘱选择合适的体位(侧卧位),使肛门切口充分暴露,使患者舒适持久。
3.治疗时保护患者隐私,关好门窗,必要时准备屏风。
4.注意防寒保暖,用大毛巾或薄被覆盖患者身体。
(三)围手术期护理
1.术前护理     
(1)解释手术的必要性,解除病人紧张恐惧心理,高度紧张者术前晚口服镇静剂,保证睡眠。
(2)观察病人有无咳嗽,发热,腹泻或月经来潮等。了解有无手术禁忌证,如高血压、糖尿病、出血倾向等。了解药物过敏史,做好麻醉药的药敏试验,并记录。
(3)术前一天让病人沐浴更衣,做好肛门周围皮肤准备。
(4)术前禁食12小时禁饮4-6小时。手术当日早晨排空二便,大便困难者开塞露2只纳肛,便后用中药汤剂熏洗(42°C,30分钟),保持肛周清洁干燥。
(5)手术前再次测量体温、脉搏、血压、核对有关药敏试验及各项检查报告,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
2.术后护理
(1)术后去枕平卧6-8小时,以防止低颅压性头痛发生,同时也有利于压迫止血。注意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并记录。
(2)术后禁食禁饮6小时,6小时后宜进食普食或半流质,不要因怕解大便而减少进食量,引起营养不良及低血糖性眩晕,并注意饮食卫生,慎防腹泻,腹泻不利于伤口的愈合。
(3)术后5-15天为结扎痔核残端脱落期,应适当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便时不可过分用力,熏洗时间不可过长,水温不宜过高,以防脱核期出血。勿拖拉结扎线及痔核保留之残端。
(4)观察术后并发症,如小便困难、出血、疼痛、水肿、大便困难等,并及时对症处理。
(5)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换药前大便后用中药苦参汤熏洗(42°C,30分钟)。
(6)指导病人多卧床休息,创口未愈不宜作剧烈活动或久坐久蹲,以免影响伤口愈合。
(四)术后腹泻、便秘给予腹部灸法、中药热奄包进行中医治疗。
四、健康指导
(一)病室环境
宜清洁、舒适、空气新鲜,温湿度适中,避免直接吹风,直接吹风可加重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
(二)情志护理
疼痛致坐立不安,特别是实证者,湿重火盛,易烦易怒,有恐俱感。做好解释工作,了解其心理活动,解除恐惧,保持心情舒畅,气血调和,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三)体位与安全
 高热及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取侧卧位,疼痛剧烈,避免坐位,以免加重局部疼痛。脓肿部位不宜挤压,碰撞,以免毒邪扩散。中药煎水熏洗坐浴,注意温度,避免烫伤皮肤,黏膜。
(四)清洁护理
(1)酿脓期或成脓初期,脓肿未溃应加强肛周保护及清洁护理,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大便后用聚维酮碘稀释液清洗肛门,后用苦参汤熏洗(42°C,30分钟)。以清洁肛周的污秽,减轻疼痛。
(2)内裤应宽松、柔软,保持干燥、透气,不穿化纤、紧身内裤。
(3)脓液较多者,应注意肛门清洁,干燥,勤换敷料和垫褥 ,以防脓液侵渍皮肤引起湿疹。
(五)饮食护理
饮食要有节制(不偏食,不嗜食,不多食),忌食肥甘、厚味、海腥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为减少排便对局部的刺激,不可食肉类、动物肝脏、鱼虾、葱蒜等。实证病人可选食米粥、面条汤、新鲜蔬菜水果,高热伤津者:可多食梨汁、鲜芦根汁、西瓜汁。虚证者,应多食维生素、高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瘦肉等。
    (六)给药护理
    (1)润肠通便药,汤剂宜在早晨空腹或饭前1小时服,中成药宜在睡前服用;清热泻火汤药宜冷服,以助药力。选用合适的抗生素静脉滴注,抗生素要现配现用,青霉素类皮试阴性方可使用。观察用药后效果及不良反应。
    (2)局部外敷消炎膏,油膏摊制厚薄均匀,以利活血化瘀,软键散结,消肿止痛。自溃出脓,选择适宜的纱条或药捻等引流,保证引流通畅。污敷料作焚毁处理。器械严格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七)排泄护理
    (1)排便后使用清洁柔软的卫生纸擦拭肛门,减少对肛门皮肤的擦伤和污染。
  (2)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忌久蹲,久坐,努责,预防肛周疾病。便秘者坚持每天清晨空腹喝一杯淡盐水或以蜂蜜冲饮代茶,以清肠泻火。平时做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每天1~2次,每次50~100下,促进肠蠕动,以利排便。
  (3)小便困难,用热水坐浴,必要时在无菌操作下行导尿术。
  (八)病情观察
  (1)密切观察局部皮肤红肿热痛程度,范围,有无肤温增高或波动感。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及发热,寒战,乏力,干,便秘,小便赤,苔黄,脉数等。并做好记录。
  (2)观察术后伤口情况,如成脓溃破者,观察脓液的颜色,数量,性质。如高热不退,疼痛加剧或脓破溃引流不畅,切开排脓液。如引流物稀薄,味臭或有渗血,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保持局部引流通畅,如发现袋脓需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九)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辨证分型的不同,科学合理指导饮食,使患者达到最大程度的康复,在指导患者饮食期间,动态观察患者的胃纳情况和舌苔变化,随时更改饮食计划。
    1.火毒蕴结证:多食冬瓜、丝瓜、黄花菜、香蕉、芹菜等,亦可以用荠菜250g、粳米100g煮粥食疗或以马齿苋30g煎汤代茶。疼痛剧烈者,为减少排便对局部的刺激,可予少渣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2.热毒炽盛证:饮食宜进清热解毒之品,如冬瓜、西瓜、丝瓜、荠菜、豆腐、荸荠等,以绿豆30g、粳米10g煮粥食疗,菊花9g沸水泡代茶饮。同时饮食忌食鱼腥发物。
3.阴虚毒恋型:饮食以素食为主,平时多吃生梨、甘蔗、香蕉、瘦肉、绿豆等,以百合25g、麦冬12g、粳米100g煮粥食疗,或用芦根30g煎汤代茶。也可用菊花麦冬泡饮代茶或淡盐水饮服防止阴液耗伤。忌辛辣粘腻之品。
五、护理难点
自觉改善不良习惯依从性差
 解决思路:
1.加强对患者康复保健知识教育,告知患者不良习惯对混合痔的影响,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2.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使患者掌握正确的生活方式、饮食调理、坐立行的方法。
3.根据患者的情况,做到因人施护,制定可行的康复锻炼方法,积极指导患者康复训练。
4.定期随访,调查患者依从性,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火毒蕴结证□  热毒炽盛证□  阴虚毒恋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术后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疼痛出血
□    1.体位□
2.活动□
3.情志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 中药熏药□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熏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灸    法□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  激光针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 中药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7.耳穴埋豆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8.中药热奄包□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9.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术    中药熏药                       
    中药熏洗                       
    艾灸灸                       
    激光针                       
    中药贴敷                       
    穴位按摩                       
    耳穴埋豆                       
    中药热奄包                       
健康指导                       
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护士长签字:                
 
十二、肛裂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血热肠燥 :大便二三日一行,质子硬,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肛门疼痛,腹部胀满,小便赤,裂口色红。舌偏红,舌苔黄燥,脉弦数。
(二)阴虚津亏: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裂口深红。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三)气滞血瘀:肛门刺痛,便时便后尤甚,肛门紧缩,裂口色紫暗。舌紫暗,脉弦或涩。
二、常见术后并发症/证候施护
(一)小便困难
1.评估小便困难的原因。常见于术后24小时内,系由腰骶神经反射引起的反应。医务人员耐心讲解小便困难的原因,如术后疼痛,精神紧张、肛门填塞敷料过多引起异物刺激反应等。
2.心理辅导:医务人员耐心讲解小便困难的原因,如术后疼痛,精神紧张、肛门填塞敷料过多引起异物刺激反应等。消除其顾虑,鼓励排尿信心,可做暗示疗法引尿。
3.用车前子12g煎汤代茶,或小腹部热敷。也可针灸关元、三阴交、中极等穴、鼓励病人服萝卜汤、冬瓜汤或多汁食品,促进尿量增多,刺激膀胱以利排尿。
4.遵医嘱用新斯的明1mg,肌肉注射。
5.上述1-4点方法处理后仍无效且膀胱充盈明显,在无菌操作下行导尿术。
(二)出血:
 1.评估出血诱因,量,颜色,性质。
2.局部创面出血用三七粉或云南白药纱条压迫止血。
3.创面渗血量多,同时病人感到下腹部胀痛,有便意感,并逐渐发生疲劳、四肢无力、头晕、冷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情况,提示有内出血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大出血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备好手术器械、气囊袋和止血药。
4.作好病人心理疏导,避免恐惧、紧张、急躁情绪,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三)疼痛
 1.评估疼痛诱因,位置,性质。
2.遵医嘱针灸承山、足三里、神门穴强刺激或取出部分填塞物。
3.保持肛周清洁,换药时操作轻巧,药物涂抹要均匀,感染时外敷中药消炎膏,必要时遵医嘱给服止痛片或肌肉注射止痛针,强痛定或杜冷丁。
(四)水肿
1.用石榴皮15g、卧芙蓉叶30g、黄柏15g、五倍子15g、厚朴6g、芒硝9g煎汤加水3000ml熏洗,外敷消痔膏。
2.用频谱治疗仪、红外线照射等理疗,活血化瘀消肿。
(五)大便困难
1.是术后常见反应之一。多数发生在术后几日内,病人困惧大便时疼痛而不敢大便,造成大便干结,难以排便。再有术后少吃、少活动影响正常排便习惯,一般术后2日内不做处理,2日后仍便秘者给予润肠丸5丸睡前顿服。
2.多饮水,多食蔬菜、蜂蜜、香蕉等,适当下床活动,鼓励排便,习惯性便秘者平卧时作腹部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按摩,各20次,每日2次,以促进肠蠕动而排便。
3.精血亏虚、肠液干燥引起的大便困难者,以养阴润肠通便之法治疗,每晚服蜂蜜1勺,或鲜首乌30g煎汤代茶。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中药坐浴熏洗疗法的护理
1.治疗前告知患者熏药方法,目的,熏洗时间,询问患者有无中药过敏史,及配合注意事项。
2.测量药液温度是否符合要求。
3.熏药过程中询问患者的舒适度,注意防寒保暖,用毛巾覆盖患者腿部。
4.保护患者隐私,熏洗前关门关窗,必要时准备屏风。
(二)激光针的护理
1. 治疗前告知患者治疗方法,目的,治疗时间,及配合注意事项。
2.遵医嘱选择合适的体位(侧卧位),使肛门切口充分暴露,使患者舒适持久。
3.治疗时保护患者隐私,关好门窗,必要时准备屏风。
4.注意防寒保暖,用大毛巾或薄被覆盖患者身体。
    (三)围手术期护理
1.术前护理
(1)情志护理:解释手术的必要性,解除病人紧张、恐惧心理。过度紧张者,按医嘱术前晚口服镇静剂。
(2)了解手术禁忌症,如发热、咳嗽、月经来潮、高血压、糖尿病,或有出血倾向者,需做好止血准备。了解病人过敏史,做好麻醉药物及青霉素等抗菌药物的过敏试验并记录。
(3)术前一天让病人沐浴、更衣,进行肛周皮肤准备。
(4)便秘者术前一晚,给润肠片6片口服,或番泻叶6g沸水泡服,以润肠通便。
(5)术前禁食12小时禁饮4-6小时。
(6)手术当日早晨排空二便,便后用温水坐浴,保持肛周清洁。
(7)术前再一次测量体温、脉搏、血压,核对麻醉药的药敏试验及各项检查报告,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
2.术后护理
(1)术后去枕平卧6-8小时,以防止低颅压性头痛发生,同时也有利于压迫止血。注意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并记录。
(2)术后禁食禁饮6小时,6小时后适量饮水,保证首次排尿通畅。24小时内控制不排便,临厕不努责,防止肛缘水肿、出血。
(3)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禁食6小时后给予不同的饮食(如流质、半流质、普食),不要因害怕解大便而减少进食量。注意饮食卫生,慎防腹泻。
(4)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排便后、换药前用聚维酮碘稀释液清洗,后用苦参汤熏洗温度30°C15分钟,水温适中,以防烫伤局部。
(5)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有无出血、疼痛、肛缘皮肤水肿、大小便困难等术后并发症。
(6)指导病人多休息,创口未愈合不宜做剧烈运动,以免影响愈合。
    (四)术后腹泻、便秘给予腹部灸法、中药热奄包进行中医治疗。
四、健康指导
(一)病室环境
宜整洁安静,阳光充足,温湿度适宜。过于燥热,会增加病人的津液耗损。有条件可放置一些盆景花卉,使环境幽雅。
(二)情志护理
病人常因排便后肛门疼痛而情绪低落。终日忧虑,夜寝不安,应予情绪上的安慰、劝导,消除恐惧,紧张心理,避免因疼痛不敢排便,导致便秘加剧。
(三)体位与安全
疼痛剧烈,宜卧床休息或取俯卧位。中药坐浴时,注意温度,避免烫伤皮肤黏膜。
(四)清洁护理
(1)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大便后用干净柔软的卫生纸擦拭,用聚维酮碘稀释液清洗,再用苦参汤熏洗(术后熏洗温度30°C15分钟,拆线后温度42°C30分钟),清除肛周的污秽,减轻疼痛,预防感染。
(2)内裤宜宽松,柔软、透气,经常更换清洗曝晒,保持清洁干燥。
(五)饮食护理
饮食宜含丰富的纤维素和维生素,防止便秘。血热肠燥型多食蔬菜、水果;气滞血瘀型给理气活血食品,如刀豆、菠菜、或以桃仁15g、粳米100g煮粥食疗。阴虚津亏者多进滋阴增液之品,如银耳、百合,以扁豆100g、粳米100g、石斛12g煮粥食疗,戒烟酒。特别是偏食辣椒、葱蒜、生姜者应劝告阻止,以免增加肠间燥热。忌辛辣刺激及海腥发物。
(六)给药护理
润肠通便药,宜在早晨空腹或睡前1小时服用:清热泻火中药汤剂宜凉服,以助药力降泻;中成药宜在睡前服用。观察用药后效果和反应。局部创面换药,注意无菌操作,预防交叉感染。
(七)排泄护理
(1)每天按时排便,保持大便通畅,柔软易解,并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忌久蹲、久坐、努责。  
(2)便秘者坚持每天清晨空腹喝一杯淡盐水,以清热泻火,平时做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每天1-2次,每次50-100下,以促进肠蠕动,促使排便。
(八)病情观察
(1)观察肛门疼痛性质、程度与持续时间、大便是否带血。出血量多者,应及时与医生联系。
(2)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热痛,警惕并发肛痈,炎性外痔。
(3)在肛门前后正中线以外的多发性裂口,疼痛可不严重,病程迁延,应及时提醒医生,有结核性溃疡可能。
(九)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辨证分型的不同,科学合理指导饮食,使患者达到最大程度的康复,在指导患者饮食期间,动态观察患者的胃纳情况和舌苔变化,随时更改饮食计划。
1.血热肠燥型:多食清淡、易消化及富含纤维素食物,如荠菜、竹笋、黄花菜、蜂蜜、香蕉等,以麻油拌菠菜食疗或以蜂蜜、甘蔗汁冲饮代茶,早晚各一杯。
2.阴虚津亏型:平时多出生梨、橘子、白木耳、香蕉、百合、瘦肉等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以黑芝麻15g、粳米100g、白糖适量煮粥食疗。也可用中药石斛9g,麦冬9g,枸杞12g,泡茶饮服,以养阴,生津,通便。
五、护理难点
自觉改善不良习惯依从性差
 解决思路:
1.加强对患者康复保健知识教育,告知患者不良习惯对混合痔的影响,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2.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使患者掌握正确的生活方式、饮食调理、坐立行的方法。
3.根据患者的情况,做到因人施护,制定可行的康复锻炼方法,积极指导患者康复训练。
4.定期随访,调查患者依从性,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肛裂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肛裂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血热肠燥证□  阴虚津亏证□  气滞血瘀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术后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疼痛出血
□    1.体位□
2.活动□
3.情志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 中药熏药□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熏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灸    法□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  激光针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 中药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7.耳穴埋豆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8.中药热奄包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9.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中药熏药                       
    中药熏洗                       
    艾灸灸                       
    激光针                       
    中药贴敷                       
    穴位按摩                       
    耳穴埋豆                       
    中药热奄包                       
健康指导                       
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护士长签字:                 

 
第五章  骨科病区中医护理方案
一、骨痿(骨质疏松症)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阳虚湿阻证: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虽静卧亦不减或反加重,遇寒冷及阴雨天疼痛加剧,舌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二)气滞血瘀证:骨节疼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筋肉挛缩,骨折,多有久病或外伤史,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三)脾气虚弱证:腰背酸痛,肢体倦怠无力,消瘦,少气懒言,纳少,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无力。 
(四)肝肾阴虚证:腰膝酸痛,膝软无力,驼背弯腰,患部痿软微热,形体消瘦,眩晕耳鸣,或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男子遗精,女子经少经闭,舌红少津,少苔,脉沉细数。 
(五)肾阳虚衰证:腰背冷痛,酸软无力,甚则驼背弯腰,活动受限,畏寒喜暖,遇冷加重,尤以下肢为甚,小便频多,或大便久泻不止,或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舌淡苔白,脉沉细或弦。 
(六)肾精不足证:患部酸楚隐痛,筋骨痿软无力,动作迟缓,早衰,发脱齿摇耳鸣健忘,男子精少,女子经闭,舌淡红,脉细弱。 
(七)气血两虚证:腰脊酸痛,肢体麻木软弱,患部肿胀,神疲乏力,面白无华,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腰背酸痛  初期时出现腰背痛,此后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 有时可伴有四肢放射性痛和麻木感。 
1.评估疼痛的诱因、性质、部位,时间情况。
2.体位护理:急性期严格卧床休息,不睡软床,保持脊柱平直。恢复期,下
床活动时,注意起床姿势,宜先行翻身侧卧,再用手臂支撑用力后缓缓起床,借助手杖、助步器保持身体平衡。改变体位时动作宜慢,避免体位的突然改变。
3.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避免风寒侵袭。
4.遵医嘱予局部运用中药湿敷、拔火罐、中药熏蒸,艾灸等治疗,观察治疗后的效果,及时向医师反馈。
(二)身长缩短,驼背   身材缩短 坐高与身高的比例缩小,是骨质疏松的特点之一 
1.评估患者脊椎椎体前倾程度,驼背曲度大小,身长缩短程度,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防止跌倒及其他意外事件发生。
2.做好健康教育,教会患者正确的起床方式以及活动的注意事项,借助辅助工具行走。
3.卧床期间或活动困难患者,教会患者正确的卧姿与翻身,指导患者进行四肢关节主动运动,提高肌肉强度和耐力。
4.保持病室环境安全,物品放置有序,方便患者拿放,协助患者生活料理。
5.遵医嘱予物理治疗如中频脉冲、红外线照射、日光浴等;或采用中药湿敷、中药熏蒸等治疗。
(三)骨折  是骨质疏松的主要后果。
1.评估骨折部位、程度以及伴随的症状,并做好记录。
2.给予患者做好骨折的整复与固定,必要时患肢制动,恢复期加强功能训练,增进患者舒适度,并询问感受。
3.遵医嘱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增加钙与维生素D的摄入。
4.遵医嘱局部予中药熏蒸、中药湿敷与按摩等治疗,注意防止皮肤烫伤及损伤,观察治疗效果。
5.遵医嘱适当休息,采取支具与矫形器加以保护,做好体位护理。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阳虚湿阻证   
治法:散寒祛湿,温通经络  
方药:肾着汤加减  干姜6g甘草6g茯苓12g牛膝15g苍术12g仙灵脾15g加减偏寒加附子6g偏湿加薏米12g防己9g。 
2.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疼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秦艽9g羌活12g香附9g川芎15g桃仁9g没药9g牛膝12g地龙6g甘草6g
3.脾气虚弱证 
治法:健脾益气壮骨 
方药:人参白术茯苓汤加减  人参10g茯苓15g白术10g山药12g陈皮10g薏苡仁10g莲子8g砂仁3g桔梗6g甘草8g  
4.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养阴填精
方药:左归丸加减  熟地黄20g山药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牛膝15g茯苓12g鹿角胶12g(烊化)龟甲胶12g(烊化)菟丝子12g 
5.肾阳虚衰证    
治法:补肾健阳,强身健骨   
方药:右归丸加减  熟地黄20g附子9g(先煎)肉桂6g山药12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杜仲12g菟丝子12g鹿角胶12g补骨脂20g   
6.肾精不足证    
治法:滋肾填精,养髓壮骨   
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  紫河车粉3g熟地黄15g杜仲12g天冬12g龟甲9g黄柏9g炙牛膝6g。  
7.气血两虚    
治法:气血双补,养髓壮骨   
方药:八珍汤加减  人参9g白术12g茯苓12g川芎15g当归15g白芍15g熟地黄15g炙甘草6 g。
(二)特色技术:
1.推拿
(1)推拿前告知患者推拿方法及配合注意事项。   
(2)推拿后注意观察患者的疼痛、活动度、双下肢感觉运动及大小便等情况。
(3)推拿时手法要轻柔,刚中兼柔,力道要均匀有力,持久而熟练,不宜用力
过大过过猛,温和的补法为主。
(4)推拿时如有严重骨质疏松症、肿瘤结核、骨折、有自发性骨折或倾向、按
摩部位皮肤损伤者不得推拿。
2.灸法 
取穴:肾俞、脾俞、足三里、大椎、大杼、命门、神阙、中脘、关元 痛处所属经脉络穴。应直接灸或隔药饼灸(详见附录2)。
3.中药外敷 
防风100克 威灵仙100克 川乌100克 草乌100克 续断100克 狗脊100克 红花60克 葛根100克 蛇床子100克 牛膝100克  白芍100克 黄芪120克 淫羊藿60克 杜仲60克共研细末,每次用50—100克醋调外敷,装纱布袋上加热水袋覆于皮肤上,每次30分钟,每天1—2次,30天一疗程(详见附录2)。  
4.电针:取穴:肾俞、脾俞、神阙、中脘、关元。
5.拔火罐:取穴:足三里、大椎、大杼、命门、神阙、中脘、关元 痛处所属经脉络穴(详见附录2)。
6.中药薰药:腰背部(详见附录2)。
四、临证(症)施护
(一)饮食调护
1.给病人调配滋补肝肾,理气活血的食谱。如首乌肝片,麦冬鸡丝,桂圆核桃羮,黑豆羊脊粥,猪肝粥,三七红参鸡肉汤。
肝肾两虚型可多食红枣、肝脏、百合莲子粥、绿豆汤等补益之品。
脾气虚弱型可多食益气健脾食物如山药、莲子等。
血瘀型可给予清淡、素爽流汁或半流饮食。
2.食用含钙丰富的食物,主要有牛奶、奶制品、大豆、豆制品、虾皮等。食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蘑菇、鱼。选用优质蛋白如蛋类、瘦肉、鸡等。食用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新鲜蔬果、黑木耳、松仁、板栗、香菇等荤素搭配,可保持营养均衡。
3.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烟酒不易钙质的吸收,应低盐、少糖为佳,戒烟和少饮酒,忌辛辣油腻、煎炸品等。
(二)生活起居 
1.平时注意避免跌倒,以防范骨折的发生,不睡软床,穿合适的鞋子、衣裤、选 择地面平整、干燥、光线充足的场所进行活动锻炼。上、下楼梯时扶扶手,借助手杖、助步器保持身体平衡。改变体位时动作宜慢,夜间床旁备便器。外出检查、治 疗有专人陪伴、搀扶等。
2.养成良好的饮食及生活习惯,使骨量维持相对稳定,减少其丢失。多食含钙及蛋白质的食物,多喝牛奶及豆制品。因为牛奶及豆制品含钙较多,鱼、鸡、牛肉蛋白质含量丰富。多食深绿色蔬菜。避免过度吸烟、炊酒,服用过多的咖啡因,应控制服用影响钙的利用的药物或营养物,如含铝的制酸药,长期严格素食或低盐饮食者更应注意钙的补充。对于绝期后妇女可考虑小剂量雌激素治疗。
3.适当的多晒太阳,使皮肤维生素D合成增加,有利于钙质的吸收。避免暴晒,晒太阳时要保护眼睛。
4.适量运动,要持之以恒,根据自身感觉,呼吸频率,脉搏的变化来控制运动量。患者应避免从事太激烈、负重太大的运动。这样可以改善骨骼的血液供应,增加骨密度。
5.保持正确姿势,不要经常采取跪坐的姿势。防止各种意外伤害,尤其是跌倒容易造成手腕、股骨等处的骨折。
6.老年人应慎用药物,如利尿剂、四环素、异烟肼、抗癌药、强的松等均可影响骨质的代谢。
7.定期接受骨质疏松检查。如拍X光片,查血钙,尿钙,血磷,吡啶酚和脱氧吡啶酚,骨钙素,还有内分泌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性腺功能检查等。
(三)情志调理
1.了解患者的情绪,使用言语开导法做好安慰工作,保持情绪平和、神气清净。
2.用移情疗法,转移或改变患者的情绪和意志,舒畅气机、怡养心神,有益患者的身心健康。
3.疼痛时出现情绪烦躁,使用安神静志法,要患者闭目静心全身放松,平静呼吸,以达到周身气血流通舒畅。
(四)药物治疗 治疗根据具体情况,到达补肾、活血、止痛、健胃的目的。疼痛明显或有骨折的病人应卧硬板床休息,给予消炎止痛的药物并对症处理结合中药热敷、理疗。平时增加钙片、维生素D、雌激素的补充。
(五)早期预防 应大力宣传骨质疏松症医学知识,强化健康教育,增强防治意思,从青少年起多食含钙、磷的食物,戒烟,少喝酒,少喝浓咖啡、浓茶。哺乳期不宜过长。对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症的病人进行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开展骨密度的检测,提高生活质量。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更加强预防措施,积极预防骨折,从中医来讲“起居有常,饮食有节”。
(六)根据病人的不同症型,因人而异运用辨证施护的方法,配合饮食、运动、药物等治疗措施,使病人及家属对骨质疏松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走出了治疗的误区。做好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工作,有利于病人提高生活质量,对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五、健康指导
(一)心理护理:护士应与患者交朋友,应理解尊重他们,做到关心、耐心、细心,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认真倾听患者的感受,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生活情况,对有心理问题的患者给以开导,帮助他们纠正心理失衡状态,鼓励他们参加社交活动,适当娱乐、听音乐、冥想,使情绪放松以减轻疼痛。这样不仅有利于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症状,提高疗效,促进康复,还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二)饮食护理:通过膳食来来源达到最佳钙摄入是最优先的方法。在饮食上要注意要合理配餐,烹调时间不宜过长。
(三)运动指导:运动项目的选择应依据个体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体能等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时间、强度等。
(四)用药护理:指导患者根据不同的疏松程度,按医嘱及时、正规用药,严密注意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掌握合理的用药途径,每种药的用法、注意事项必须详细告诉患者,如使用激素时要注意乳腺癌、中风和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预防。
(五)改变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做到营养搭配合理;避免酗酒、嗜烟、饮过量的浓茶、浓咖啡及碳酸饮料;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加户外活动,适当日晒。
(六)注意营养:注意增加营养,重视蛋白质、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D)和钙、磷的补充,改善膳食结构,多摄取富含钙质的食物,如牛乳、豆制品、水果及新鲜蔬菜等。
(七)戒烟酒:酒精中毒可导致骨质疏松,吸烟过多能增加血液酸度,
使骨质溶解。
(八)重视运动:经常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如散步、走路、太极拳、健身操、小跑步、轻跳及游泳等,但不宜剧烈运动。应养成每日适度运动的良好习惯,并长期坚持。
(九)多接受日光浴:多到户外适量日光浴,以增加维生素D的生产,并注意防寒保暖。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骨痿(骨质疏松症)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骨痿(骨质疏松症)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阳虚湿阻证□  气滞血瘀证□  脾气虚弱证□  肝肾阴虚证□  肾阳虚衰证 □    肾精不足证□   气血两虚证□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疼痛
□    1.评估疼痛/活动度□
2.选择硬板床□
3.体位□
4.活动方法□
5.保暖□
6.其他护理措施:     1. 中药湿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熏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拔 火 罐□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 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请注明,下同)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身长缩短 驼背
□    1.评估驼背程度□
2.肢体保暖□
4.四肢关节屈伸活动□
5.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熏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 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骨折
□    1.评估骨折程度□
2.安全防护 □
3.活动方法 □
4.功能锻炼 □
5.其他护理措施:    1.物理治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湿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熏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术    推拿                       
    灸法                       
    中药                       
    电针                       
    拔火罐                       
    中药外敷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护士长签字: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血瘀气滞证: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
(二)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伴下肢活动受限,舌质胖淡,苔白腻。
(三)湿热痹阻证:腰筋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活动受限,口渴不欲饮,苔黄腻。
(四)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舌质淡胖。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腰腿疼痛
1.评估疼痛的诱因、性质、腰部活动、下肢感觉、运动情况。
2.体位护理:急性期严格卧床休息,卧硬板床,保持脊柱平直。恢复期,下床活动时佩戴腰托加以保护和支撑,注意起床姿势,宜先行翻身侧卧,再用手臂支撑用力后缓缓起床,忌腰部用力,避免体位的突然改变。
3.做好腰部、腿部保暖,防止受凉。
4.遵医嘱腰部予中药贴敷、中药熏蒸、等等治疗,观察治疗后的效果,及时向医师反馈。
5.给予骨盆牵引,牵引重量是患者体重1/3~1/2左右,也可根据患者的耐受进行牵引重量调节。
(二)肢体麻木
1.评估麻木部位、程度以及伴随的症状,并做好记录。
2.协助患者按摩拍打麻木肢体,力度适中,增进患者舒适度,并询问感受。
3.麻木肢体做好保暖,指导患者进行双下肢关节屈伸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三)下肢活动受限
1.评估患者双下肢肌力及步态,对肌力下降及步态不稳者,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防止跌倒及其他意外事件发生。
2.做好健康教育,教会患者起床活动的注意事项,使用辅助工具行走。
3.卧床期间或活动困难患者,指导患者进行四肢关节主动运动及腰背肌运动,提高肌肉强度和耐力。
4.保持病室环境安全,物品放置有序,协助患者生活料理。
5.遵医嘱予物理治疗如激光等;或采用中药熏洗、中药敷药等治疗。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腰椎牵引的护理
1.牵引治疗前做好解释工作,告知患者注意事项以取得配合。
2.遵医嘱选择合适的体位(三曲位、仰卧位、俯卧位)及牵引重量、牵引角度,牵引时上下衣分开,固定带松紧适宜,使患者舒适持久。
3.牵引时嘱患者全身肌肉放松,以减少躯干部肌肉收缩抵抗力,疼痛较甚不能平卧的患者可使用三角枕垫于膝下缓解不适。
4.牵引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感受,观察患者是否有胸闷、心慌等不适,及时调整。出现疼痛加重等不适立即停止治疗,通知医师处理。
5.注意防寒保暖,用大毛巾或薄被覆盖患者身体。
6.腰椎牵引后患者宜平卧20分钟再翻身活动。
(三)围手术期护理
1.术前护理
(1)做好术前宣教与心理护理,告知手术注意事项及相关准备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
(2)术前2天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及俯卧位训练。
(3)对于吸烟者劝其戒烟,预防感冒;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咳嗽和排痰的方法。
(4)为患者选择合适腰围,指导正确佩戴方法。
(5)常规进行术区皮肤准备、药物过敏试验及交叉配血等。
2.术后护理
(1)术后妥善安置患者,搬运患者时,保持脊椎一条直线,防止扭曲,使用过床板平托过床。翻身时,采取轴线翻身方法。
(2)根据不同的麻醉方式,正确指导患者进食,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3)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肌力等神经功能的变化。
(4)观察伤口敷料渗出情况,保持伤口负压引流管通畅,定时倾倒引流液,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观察引流液色、质、量的变化,并正确记录,如引流液为淡黄色液体,怀疑脑脊液应通知医师及时处理,并将引流球负压排空,暂停负压引流。
(5)指导患者进行足趾、踝部等主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评估患者下肢疼痛改善情况,循序渐进指导患者进行蹬腿、直腿抬高、五点支撑及飞燕式等功能锻炼。
(6)根据手术方式,术后1~3天协助患者佩戴腰托取半坐卧位或坐于床边,适应体位变化后,慢慢练习下地行走,行走时姿势正确,抬头挺胸收腹,护理上做好安全防护。
(7)积极进行护理干预,预防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下肢静脉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8)对排尿困难者,可采取艾灸关元、气海、中极等穴位,或予中药热熨下腹部,配合按摩,以促进排尿。对于便秘患者,采取艾灸神阙、天枢、关元等穴位,或进行腹部按摩,每天4次,为晨起、午睡醒后、早餐及晚餐后l~3小时进行,顺时针方向按摩,以促进排便。
(9)卧床期间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满足各项需求。
(四)药物治疗(详见附录1)
(五)特色技术
1.中药敷药(见附录2)
    2.中药熏蒸(见附录2)
    3.拔火罐(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急性期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采取舒适体位。下床活动时戴腰托加以保护和支撑,不宜久坐。
2.做好腰部保护,防止腰部受到外伤,尽量不弯腰提重物,减轻腰部负荷。告知患者捡拾地上的物品时宜双腿下蹲腰部挺直,动作要缓。
3.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注意对腰部的保健,提倡坐硬板凳,宜卧硬板薄软垫床。工作时要做到腰部姿势正确,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同时还要防止寒冷等不良因素的刺激。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打喷嚏的方法,注意保护腰部,避免诱发和加重疼痛。
5.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程长、恢复慢,鼓励患者应保持愉快的心情,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疾病。
6.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要注意持之以恒。主要锻炼方法有:卧位直腿抬高,交叉蹬腿及五点支撑、飞燕式的腰背肌功能锻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
(1)飞燕式锻炼:患者俯卧位,双下肢伸直,两手贴在身体两旁,下半身不动,抬头时上半身向后背伸,每日3组,每组做10次。逐渐增加为抬头上半身后伸与双下肢直腿后伸同时进行。腰部尽量背伸形似飞燕,每日5~10组,每组20次。
(2)五点支撑锻炼:患者取卧位,以双手叉腰作支撑点,两腿半屈膝90°,脚掌置于床上,以头后部及双肘支撑上半身,双脚支撑下半身,成半拱桥形,当挺起躯干架桥时,膝部稍向两旁分开,速度由慢而快,每日3~5组,每组10~20次。适应后增加至每日10~20组,每组30~50次。以锻炼腰、背、腹部肌肉力量。
7.腰托使用健康指导:
(1)腰托的选用及佩戴:腰托规格要与自身腰的长度、周径相适应,其上缘须达肋下缘,下缘至臀裂,松紧以不产生不适感为宜。
(2)佩戴时间:可根据病情掌握佩戴时间,腰部症状较重时应随时佩戴,轻症患者可在外出或较长时间站立及固定姿势坐位时使用,睡眠及休息时取下。
(3)使用腰托期间应逐渐增加腰背肌锻炼,防止和减轻腰部肌肉萎缩。
(二)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辨证分型的不同,科学合理指导饮食,使患者达到最大程度的康复,在指导患者饮食期间,动态观察患者的胃纳情况和舌苔变化,随时更改饮食计划。
1.血瘀气滞证:饮食宜进行气活血化瘀之品,如黑木耳、金针菇、桃仁等。
2.寒湿痹阻证:饮食宜进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之品,如砂仁、羊肉、蛇酒等,药膳方:肉桂瘦肉汤、鳝鱼汤、当归红枣煲羊肉。忌凉性食物及生冷瓜果、冷饮。
3.湿热痹阻证:饮食宜清热利湿通络之品,如丝瓜、冬瓜、赤小豆、玉米须等。药膳方:丝瓜瘦肉汤。忌辛辣燥热之品,如葱、蒜、胡椒等。
4.肝肾亏虚证:
(1)肝肾阴虚者宜进食滋阴填精、滋养肝肾之品,如枸杞子、黑芝麻、黑白木耳等。药膳方:莲子百合煲瘦肉汤。忌辛辣香燥之品。
(2)肝肾阳虚者宜进食温壮肾阳,补精髓之品,如黑豆、核桃、杏仁、腰果、黑芝麻等。食疗方:干姜煲羊肉。忌生冷瓜果及寒凉食物。
(三)情志调理
1.了解患者的情绪,使用言语开导法做好安慰工作,保持情绪平和、神气清净。
2.用移情疗法,转移或改变患者的情绪和意志,舒畅气机、怡养心神,有益患者的身心健康。
3.疼痛时出现情绪烦躁,使用安神静志法,要患者闭目静心全身放松,平静呼吸,以达到周身气血流通舒畅。
五、护理难点
自觉改善不良习惯依从性差
 解决思路:
1.加强对患者康复保健知识教育,告知患者不良习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响,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2.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使患者掌握正确的生活方式、饮食调理、坐立行的方法、腰部保健、预防不良姿势等相关护理知识。
3.根据患者的情况,做到因人施护,制定可行的康复锻炼方法,积极指导患者康复训练。
4.定期随访,调查患者依从性,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入院日期:
证候诊断:血瘀气滞证□    寒湿痹阻证□    湿热痹阻证□    肝肾亏虚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腰腿疼痛
□    1.评估疼痛/活动度□
2.选择硬板床□
3.体位□
4.活动方法□
5.保暖□
6.其他护理措施:     1. 中药敷药□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牵   引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熏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拔火罐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推拿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电    针□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7.灸    法□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8. 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请注明,下同)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肢体麻木
□    1.评估麻木部位、程度□
2.按摩拍打麻木肢体□
3.肢体保暖□
4.下肢关节屈伸活动□
5.其他护理措施:     1.电  针□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 灸  法□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激光针□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红外线照射□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下肢活动受限
□    1.评估下肢肌力□
2.安全防护 □
3.活动方法 □
4.功能锻炼 □
5.其他护理措施:    1.灸    法□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敷药□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电    针□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中药熏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中药敷药                       
    电针                       
    中药熏蒸                       
    牵引                       
    拔火罐                         
    灸法                       
    激光针                       
    红外线照射                       
    推拿按摩                       
    物理治疗                       
                           
                           
健康指导    /    /    /           
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护士长签字:                  
 
三、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舌质淡,苔白腻,脉紧或濡。
(二)风湿热痹证: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三)瘀血闭阻证:肢体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局部有僵硬感,或麻木不仁,舌质紫暗,苔白而干涩。
(四)肝肾亏虚证:膝关节隐隐作痛,腰膝酸软无力,酸困疼痛,遇劳更甚,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膝部疼痛
注意休息,勿劳累,适度活动,尽量在平地上行走,少爬山或不爬山,非得上下楼梯时,最好用手扶着栏杆,以减少压力。 注意走路和劳动姿势,避免长时间下蹲、久站,不要拖着腿走路和劳动,应穿厚、软底有弹性的鞋,女士不要穿高跟鞋。
(二)关节僵硬  
膝关节的保暖,避免外寒侵袭。避免长期居住于潮湿和严寒的生活环境。
(三)关节功能受限
患者应避免强力劳动、久立、远行或剧烈的体育运动。因关节活动量增加,可使关节腔温度升高,加重关节软骨磨损,使症状加重。
(1)急性期:关节有红肿热痛时,应尽量避免站立行走,多卧床休息,指导病人进行踝泵运动及股四头肌收缩练习(直抬腿锻炼)。
(2)缓解期:鼓励病人逐步做膝关节的主动练功,应注意练功必须循序渐进。开始时练习行走,逐步增加至上下楼梯,做卧位或坐位蹬腿动作,每天三次,次数逐渐增加,还可以进行太极拳、骑自行车、游泳锻炼等。练功时,以关节不感到过度疲劳。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基础手法
推摩下肢:患者仰卧和俯卧,术者用手掌推摩大腿、小腿各方肌群,从大腿至膝和小腿,以大腿前侧、小腿后侧和膝部各方为重点推摩,约3分钟。
捏拿下肢肌肉:用手指捏拿大腿、小腿各方肌群,重点在髌腱和膝周肌腱,约2分钟。
揉拨膝周:用拇指揉拨髌骨上下,膝关节内外侧及腘窝处肌腱韧带,重点在髌腱和侧副韧带,约2分钟。
推磨髌骨:患者仰卧,膝下垫枕。术者用手掌压住髌骨,上、下、左、右推磨髌骨各10次,然后从顺时针和反时针方向推磨髌骨各10次。
屈伸旋膝:患者仰卧,术者一手握住踝部,一手扶住膝前,屈膝屈髋,内旋小腿,顺势伸直下肢,再屈膝屈髋、外旋小腿,顺势伸直,往复10遍。动作应轻柔协调,不用暴力。
叩击膝关节:患者仰卧,膝下垫枕。术者五指张开放松,用侧掌叩击膝关节上下,内外及髌骨,重点在髌腱和髌骨处约2分钟。适用于肿胀不明显和原发性患者。
(二)电针治疗
1.体位:坐位或仰卧位,膝关节屈曲90°。
2.取穴
局部取穴: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犊鼻穴、膝眼。
远道取穴:昆仑、悬钟、三阴交、太溪。
(三)灸法:灸条灸。
(四)激光针。取穴
局部取穴: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犊鼻穴、膝眼。
远道取穴:昆仑、悬钟、三阴交、太溪。
(五)手术治疗和护理
1.关节腔注射治疗:每周一次,五次一疗程。
(1)暴露膝关节(伸直或屈曲),取内外膝眼任意一处。
(2)常规消毒,铺巾。
(3)玻璃酸钠注射液2.5ml关节腔内缓慢注射。
(4)出针,无菌包扎。
2.关节冲洗臭氧治疗:
(1)手术适应症:
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临床症状明显,如关节积液明显,关节疼痛明显。
(2)操作要点:必须在手术室或无菌治疗室进行。
①患者仰卧位,患膝下垫薄枕保持微屈曲位。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麻。
②穿刺点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医生各人经验而定。一般内侧为进液穿刺点,外侧为出液
穿刺点。
③穿刺成功后先后予0.9%生理盐水500ml加庆大霉素针16万μ、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0.9%生理盐水500ml加庆大霉素针16万μ进行冲洗。
④冲洗完毕后抽净关节内剩余液体,注入浓度为35 ug/ml的臭氧10~50ml。
⑤无菌敷料覆盖穿刺点,加压包扎,患肢钢丝托板固定48小时。
3.术后处理
①抗感染治疗
②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治疗
③营养关节软骨治疗
4.术后护理:
①肢端循环,感觉
②针眼有无出血,感染
5.术后指导:行股四头肌舒缩及无负重情况下膝关节功能锻炼
四、健康教育
1.使用硬质护膝,保护膝关节的稳定性。
2.防止节气转变对人体的影响,要防寒保暖,
3.避免超负荷一旦因劳累而出现膝关节不适或酸痛,应减少关节运动,防止滑膜水肿,进一步损害关节软骨,以减轻膝关节的负担,及时就诊。
4.饮食宜清淡,滋补肝肾,强筋壮骨之品,忌厚味辛辣,多吃蛋白质、钙质、胶原蛋白多的食物;如杜仲牛膝猪脚筋汤,胡桃栗子大枣炖鹌鹑,冬虫草水鱼炖瘦肉,多进食奶制品、黑木耳、鱼虾、牛蹄筋等。忌食辛辣、燥热之品,如辣椒、油炸品或肥肉,少吃海鲜。
5.功能锻炼
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以增加膝关节的稳定性,防止腿部的肌肉萎缩,如股四头肌锻炼,直腿抬高锻炼。
有益的锻炼——游泳、散步、脚踏、水上健美操、原地滑雪机、仰卧直腿抬高或抗阻力训练、不负重位关节屈伸活动。
有害运动——增加关节扭力或关节面负荷过大的训练,如爬楼梯,蹲下起立,爬山等
避免膝关节外伤,尽量少穿高跟鞋,减轻膝关节负重压力,高跟鞋负重压力是正常人的3 倍。
现推荐一种既简单易学、行之有效的膝关节按摩功能锻炼操:俯卧屈膝、仰卧屈膝、推擦大腿、指推小腿、按揉髌骨、拳拍膝四周。
五、护理难点
注意双膝保暖,勿久走久站。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        
证候诊断:风寒湿痹证□       风湿热痹证□       瘀血闭阻证□      肝肾亏虚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膝关节疼痛□    1.评估疼痛□ 活动评分:     
             静息评分:     
2.物理治疗□
3.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熏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离子导入□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拔 火 罐□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疼痛评估
活动评分:     
静息评分:     
膝关节肿胀□    1.评估□
2.测量腿围□
3.冰敷□
4.物理治疗□
5.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熏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塌渍□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外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膝关节僵硬□    1.评估□
2.其他护理措施:    1.药 熨 法□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熏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中药熏洗                       
    中药塌渍                       
    中药外敷                       
    药 熨 法                       
    中药离子导入                       
    耳穴贴压                       
    艾    灸                       
    拔 火 罐                       
    穴位按摩                       
                           
健康指导    /    /    /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四、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二)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三)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红,苔厚腻,脉弦滑。
(四)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舌红少苔,脉弦。
(五)气血亏虚证:全身乏力,脉细数,舌淡红。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颈肩疼痛
1.疼痛诱因、性质、部位、持续时间,与体位的关系,做好疼痛评分。
2.慎起居、避风寒,防风寒阻络致经脉不通,引发疼痛。
3.根据疼痛规律,对夜间疼痛甚者,适当增加牵引等治疗次数。
4.遵医嘱正确应用镇痛药,并观察用药后反应及效果。
(二)眩晕
1.评估眩晕的性质、发作或持续时间,及与体位改变的关系。
2.避免诱发眩晕加重的姿势或体位。
3.做好防护,外出有人陪同,动作应缓慢,避免快速转头、低头,防跌倒。
(三)肢体麻木
1.评估肢体麻木范围、性质、程度及与体位的关系。
2.注意肢体保暖。
3.遵医嘱行颈椎牵引,及时巡视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如有麻木加重,告知医师,适当调整牵引角度、重量、时间等。
(四)颈肩及上肢活动受限
1.评估活动受限的范围和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2.患者生活用品放置应便于取用。
3.指导协助患者正确的体位移动,按摩活动受限肢体,提高患者舒适度。
4.指导并协助四肢关节功能锻炼,防肌肉萎缩。
5.遵医嘱进行中药熏蒸、电针等。
(五)不寐 
1.枕头高度适宜,避免颈部悬空。
2.保持病房安静、整洁,通风良好。
3.睡前服热牛奶、温水泡脚,按摩双侧太阳穴,印堂穴,听舒缓轻音乐,不宜饮浓茶或咖啡。
4.遵医嘱行开天门、耳穴贴压(耳穴埋豆)等治疗。
5.遵医嘱应用镇静安神药物,并观察用药后反应及效果。
6.因夜间疼痛影响睡眠时可给予颈椎小重量持续牵引。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手法治疗的护理
1.松解类手法的护理
(1)治疗前向患者讲解松解手法治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2)嘱患者放松,协助患者摆放体位。
(3)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和反应,询问有无眩晕、恶心等不适。
(4)治疗结束后协助患者卧床休息半小时。
2.整复类手法的护理
(1)治疗前告知患者和家属相关注意事项,取得配合。
(2)治疗过程中,嘱患者颈部自然放松,配合固定体位。
(3)观察患者面色和反应,询问有无胸闷、眩晕、恶心等不适,必要时停止治疗,并给予吸氧或药物治疗。
(4)手法整复后颈部制动,平卧位小重量持续牵引6~24小时,牵引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停止牵引或调整牵引的重量或角度。
(5)整复位后下床时要佩戴颈托,教会患者正确使用颈托,患者体位改变时动作要缓慢,给予协助和保护,防跌倒。
(二)佩戴颈托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型号和材质的颈托。颈托的大小、高低要适宜,松紧以能放入2个手指为宜。高度为限制颈部活动,保持平视为宜。
2.使用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颈部皮肤状况,防止颈部及耳廓、下颌部皮肤受压,必要时可在颈托内衬垫小毛巾、软布等,定时清洁颈托和局部皮肤。
3.起床时,先将前托放置好位置(将下颌放在前托的下颌窝内),一手固定前托,一手放置患者颈枕部,扶患者坐起,将后托放置好(一般长托在下),调节松紧度,固定粘扣。
4.患者由坐位到平卧位时,先松开粘扣,去掉后托,一手扶持前托,一手放置患者颈枕部,协助患者躺下,去掉前托,调节好枕头位置及高度。
5.颈托佩戴时间,一般以2~3周为宜,一般整复后第1周内全天佩戴(睡觉时去除),第2周间断佩戴,不活动时可去除颈托,活动时佩戴,第3周坐车及颈部剧烈活动时佩戴。
6.佩戴颈托时须配合颈部肌肉锻炼,以保持颈部的稳定性。
(三)枕颌带牵引的护理
1.牵引治疗前告知患者和家属牵引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取得配合。
2.枕颌带牵引分坐位和卧位,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牵引体位和牵引角度(前屈、水平位、背伸位)、重量、时间。
3.根据牵引角度调节枕头高度,保持有效的牵引力线,颈部不要悬空。
4.牵引过程中观察枕颌带位置是否舒适,耳廓有无压迫,必要时下颌或面颊部可衬垫软物;男患者避免压迫喉结,女患者避免头发压在牵引带内。
5.牵引时颈部制动。
6.疼痛较甚的患者去除牵引时要逐渐减轻重量,防止肌肉快速回缩。必要时可小重量持续牵引。
7.牵引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患者有无疼痛加重、头晕、恶心、心慌等不适,并根据情况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8.牵引结束后,颈部应制动休息10~20分钟,同时做好记录。
(四)各种针刺、小针刀、封闭、穴位注射等治疗
(五)特色技术
1.中药熏蒸(详见附录2)。
2.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3.灸法(详见附录2)。
4.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
5.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6.刮痧(详见附录2)。
7.拔火罐(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体位指导
1.急性期卧床制动,头部前屈,枕头后部垫高,避免患侧卧位,保持上肢上举或抱头等体位,必要时在肩背部垫软垫,进行治疗或移动体位时动作要轻柔。
2.缓解期可适当下床活动,避免快速转头、摇头等动作;卧位时保持头部中立位,枕头水平。
3.康复期可下床进行肩部、上肢活动,在不加重症状的情况下逐渐增大活动范围。
(二)生活起居
1.避免长时间低头劳作,伏案工作时,每隔1~2小时,活动颈部,如仰头或将头枕靠在椅背上或转动头部。
2.座椅高度要适中,以端坐时双脚刚能触及地面为宜。
 3.避免长时间半躺在床头,曲颈斜枕看电视、看书。
4.睡眠时应保持头颈部在一条直线上,避免扭曲,枕头长要超过肩,不宜过高,为握拳高度(平卧后),枕头的颈部稍高于头部,可以起到良好放松作用。避免颈部悬空。
5.注意颈部保暖,防风寒湿邪侵袭。
6.及时防治如咽炎、扁桃体炎、淋巴腺炎等咽喉部疾病。
7.乘车、体育锻炼时做好自我保护,避免头颈部受伤。开车、乘车注意系好安全带或扶好扶手,防止急刹车颈部受伤等,避免头部猛烈扭转。
(三)饮食指导
1.风寒痹阻证:宜进祛风散寒温性食物,如大豆、羊肉、狗肉、胡椒、花椒等。食疗方:鳝鱼汤、当归红枣煲羊肉等。忌食凉性食物及生冷瓜果、冷饮,多温热茶饮。
2.血瘀气滞:宜进食行气活血,化瘀解毒的食品,如山楂、白萝卜、木耳等。食疗方:醋泡花生等。避免煎炸、肥腻、厚味。
3.痰湿阻络:宜进健脾除湿之品,如山药、薏苡仁、赤小豆等。食疗方:冬瓜排骨汤等。忌食辛辣、燥热、肥腻等生痰助湿之品。
4.肝肾不足:①肝肾阴虚者宜进食滋阴填精、滋养肝肾之品:如枸杞子等。药膳方:虫草全鸭汤,忌辛辣香燥之品。②肝肾阳虚者宜进食温壮肾阳,补精髓之品:黑豆、核桃、杏仁、腰果等。食疗方:干姜煲羊肉。忌生冷瓜果及寒凉食物。
5气血亏虚:进食红枣。芝麻,核桃
(四)情志护理
1.向患者介绍本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取得患者理解和配合,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社会状况,及时消除不良情绪。
2.介绍成功病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给患者必要的生活协助,鼓励家属参与。
4.有情绪障碍者,必要时请心理咨询医师治疗。
五、护理难点  
枕头高度和枕头位置影响颈椎牵引的角度
解决思路:
研制一种可调式颈椎治疗枕,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后确定枕头的高度和位置,便于掌握,避免操作者因个人操作习惯影响治疗效果。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入院日期:
证候诊断:风寒痹阻证□  血瘀气滞证□  痰湿阻络证□  肝肾不足证□  气血亏虚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颈肩疼痛
□    疼痛评分:    分
1.体位□
2.按疼痛规律施护□
3.牵引□          次数/天
5.其他护理措施:     1.牵引□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电针□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推拿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请注明,下同)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眩晕
□    1.体位□
2.防跌倒□
3.佩戴颈托□
4.其他护理措施:     1.灸法□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激光针□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肢体麻木
□    1. 牵引□          次数/天
2. 叩击、按摩□ 
3. 其他护理措施:    1.红外线照射□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颈肩及上肢活动受限
□    1.体位□
2.活动□  
3.生活起居□
4.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熏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灸法□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不寐
□    1.体位□
2.放松疗法□
3.牵引□
4.环境□
5.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开天门□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牵引                       
    电针                       
    中药熏蒸                       
    激光针                       
    推拿按摩                       
    耳穴埋豆                       
                           
健康指导    /    /    /           
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护士长签字:                

 
第六章  脑病科中医护理方案
一、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
3.元气败脱证:昏语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
(二)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5.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意识障碍
1.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汗出等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2.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避免人多惊扰。
3.取适宜体位,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用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4.定时变换体位,用温水擦身,保持局部气血运行,预防压疮发生。
5.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或涂金霉素眼膏;遵医嘱取藿香、佩兰、金银花、荷叶等煎煮后做口腔护理。
6.遵医嘱鼻饲流质饮食,如肠外营养液、匀浆膳、混合奶、米汤等。
7.遵医嘱留置导尿,做好尿管护理。
8.遵医嘱给予醒脑开窍药枕,置于患者枕部,借中药之辛散香窜挥发性刺激头部腧穴,如风池、风府、哑门、大椎等。
(二)半身不遂
1.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2.加强对患者的安全保护,如床边上床挡,防止坠床摔伤,每日用温水擦拭全身1~2次,按摩骨隆突处和经常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发生等。
3.协助康复医师进行良肢位摆放,经常观察并及时予以纠正,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伸屈、抬肢等被动运动,注意患肢保暖防寒。
4.遵医嘱穴位按摩,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5.遵医嘱艾条灸,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6.遵医嘱中药熏洗:在辨证论治原则下给予具有活血通络的中药局部熏洗患肢,每日1次或隔日1次。
(三)眩晕
1.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遵医嘱监测血压,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等变化,及时通知医师,做好抢救准备。
2.向患者讲解发生眩晕的病因、诱因,指导患者避免诱因的方法,如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避免急躁、发怒等不良情绪刺激,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防止摔倒。
3.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头部稍抬高,呕吐时取侧卧位,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流通,光线调暗,避免光刺激。多做解释工作以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4.遵医嘱穴位按摩:适用于风痰阻络,阴虚风动引起的眩晕头痛。取穴百会、太阳、风池、内关、曲池等,每日4~5次,每次30分钟。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神门、肝、脾、肾、降压沟、心、交感等,每日按压3~5次,每次3分钟,隔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双足涌泉穴,每日1次。
(四)痰多息促
1.密切观察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外感风寒。
3.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每日用中药漱口液清洁口腔2次;痰液黏稠时多饮水,或遵医嘱予雾化吸入,促进痰液排出;神昏或痰多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4.循经拍背法:排痰前,沿脊柱两侧膀胱经,由下往上轻扣,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根据痰液的多少,增加力度、时间、次数。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
(五)高热
1.遵医嘱定时观测体温,监测生命体征及汗出情况,及时擦干皮肤,更换汗湿的衣服、被褥等,保持皮肤和床单位清洁、干燥。
2.遵医嘱采用亚低温治疗仪、中药擦浴、头部冷敷等物理降温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大椎、合谷、曲池等。
4.指导多饮温开水,漱口液漱口,使用中药时应遵医嘱。
5.进食清热生津之品,如:西瓜、荸荠等。忌辛辣、香燥、助热动火之品。
(六)二便失禁
1.观察排便次数、量、质及有无里急后重感;尿液的色、质、量,有无尿频、尿急、尿痛感。
2.保持会阴及肛周皮肤清洁干燥,使用便器时动作轻缓,避免拖、拉,以免擦伤患者的皮肤,每次便后将会阴部及肛周擦洗揩干。如留置导尿,做好留置导尿护理。
3.进食健脾养胃益肾食物,遵医嘱进行肠内营养补充。
4.遵医嘱艾条灸:适用于气虚及元气衰败所致的二便失禁,取穴神阙、气海、关元、百会、三阴交、足三里等。
5.遵医嘱穴位按摩:适用于气虚及元气衰败所致的二便失禁,取穴肾俞穴、八髎穴、足三里、天枢等。
(七)便秘
1.观察排便次数、性状、排便费力程度及伴随症状。
2.指导患者保持生活规律,适当运动,定时排便,忌努挣。习惯性便秘者畅情志,克服对排便的恐惧与焦虑。
3.鼓励患者多饮水,建议每天饮水量在1500ml以上,饮食以粗纤维为主,多吃有利于通便的食物,如黑芝麻、蔬菜、瓜果等;多饮水,戒烟酒,禁食产气多刺激性的食物,如甜食、豆制品、圆葱等。热秘患者以清热、润肠、通便饮食为佳,可食用白萝卜、蜂蜜汁;气虚便秘患者以补气血,润肠通便饮食为佳,可食用核桃仁、松子仁,芝麻粥适用于各种症状的便秘。
4.穴位按摩,遵医嘱取穴:胃俞、脾俞、内关、足三里、中脘、关元等穴,腹胀者加涌泉,用揉法。
5.腹部按摩:取平卧位,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揉腹部。以腹内有热感为宜,每次20~30周。每日2~3次。
6.遵医嘱艾灸:取神阙、天枢、气海、关元等穴。
(八)言语蹇涩
1.观察患者语言功能情况,建立护患交流板,与患者达到良好沟通,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共同参与语言康复训练。
2.鼓励患者开口说话,随时给予肯定,在此过程中,尽量减少纠正,更不应责难,以增强患者的信心。对遗忘性患者应有意识地反复进行,以强化记忆。
3.配合康复治疗师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包括放松疗法、发音器官运动训练、呼吸训练、发音训练及语言矫治等,初期可用手势或书面笔谈,加强沟通,进而从简单的字、音、词开始。鼓励患者读书看报,适当听收音机。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廉泉、哑门、承浆、大椎等穴。
(八)吞咽困难
1.协助医师进行吞咽试验以观察有无呛水、呛食等情况。
2.遵医嘱胃管鼻饲,做好留置胃管的护理。
3.对轻度吞咽障碍以摄食训练和体位训练为主。如采用改变食物性状和采取代偿性进食方法如姿势和手法等改善患者吞咽状况,一般先用糊状或胶状食物进行训练,少量多次,逐步过渡到普通食物。
4.对中度、重度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间接训练为主,主要包括:增强口面部肌群运动、舌体运动和下颌骨的张合运动;咽部冷刺激;空吞咽训练;呼吸功能训练等。
5.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减少进餐时分散注意力的干扰因素,如关闭电视、收音机等,指导患者进餐时不要讲话,防止误吸。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康复护理
1.安全防护:康复锻炼时必须有人陪同,防外伤,防跌倒,防坠床。
2.落实早期康复计划,鼓励患者坚持锻炼,如肢体运动、语言功能、吞咽功能训练等,增强自我照顾的能力。
3.康复过程中经常和康复治疗师联系,及时调整训练方案。
(三)特色技术
(1)穴位按摩:避免对痉挛组肌肉群的强刺激。常用的按摩手法有揉法、捏法,亦可配合其它手法如弹拨法、叩击法、擦法等(详见附录2)。
(2)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3)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4)艾灸(详见附录2)。
(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病室宜安静,整洁,光线柔和,避免噪声、强光等一切不良刺激。
2.指导患者起居有常,慎避外邪,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勿努挣。
3.注意安全。防呛咳窒息、防跌倒坠床、防烫伤等意外。做好健康宣教,增强患者及家属的防范意识。
(二)饮食指导
中脏腑昏迷或吞咽困难者,根据病情予禁食或鼻饲喂服,以补充足够的水分及富有营养的流质,如米汤、匀浆膳、混合奶等,饮食忌肥甘厚味等生湿助火之品。
(三)情志调理
1.关心尊重患者,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时予以心理疏导。
2.解除患者因突然得病而产生的恐惧、焦虑、悲观情绪:可采用释放、宣泄法,使患者心中的焦躁、痛苦释放出来。
3.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亲朋好友多探视,多给予情感支持。
4.鼓励病友间相互交流治疗体会,提高认知,增强治疗信心。
五、护理难点
患者及家属对治疗与护理依从性差
解决思路: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使患者了解及早开展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和反复宣教。
3.制定可行的康复锻炼计划,积极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入院日期:
证候诊断:中脏腑  痰蒙清窍证□  痰热内闭证□  元气败脱证□  
中经络  风火上扰证□  风痰阻络证□  痰热腑实证□       气虚血瘀证□     阴虚风动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意识障碍
□    1.体    位□
2.观    察□
3.皮肤口腔护理□
4.饮    食□
5.其他护理措施:     1.药枕□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请注明,下同)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半身不遂
□    1.观    察□
2.安全保护□
3.功能锻炼□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皮 肤 针□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中药熏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眩晕头痛
□    1.观    察□
2.避免诱因□
3.卧床休息□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穴位敷贴□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痰多息促
□    1.观    察□
2.环    境□
3.排    痰□
4.其他护理措施:     1.循经拍背□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敷贴□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高热
□    1.监    测□
2.物理降温□
3.饮    食□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便失禁
□    1.观    察□
2.皮肤护理□  
3.饮食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腹胀便秘
□    1.观    察□
2.饮食护理□
3.其他护理措施:     1.艾灸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腹部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言语蹇涩
□    1.观    察□
2.语言功能训炼□
3.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吞咽困难
□    1.评    估□
2.鼻 饲 管□
3.吞咽功能训练□
4.其他护理措施:     1.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穴位按摩                       
    中药熏洗                       
    穴位敷贴                       
    艾    灸                       
    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中药药枕                       
                           
健康指导    /    /    /           
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护士长签字:                  
 
二、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肾气亏虚证:腰脊痠痛(外伤性除外),胫痠膝软和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二)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胸痛(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三)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四)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眩晕
1.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应动作缓慢,防止跌倒,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环境宜清静,避免声光刺激。
2.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3.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言蹇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者,要立即报告医师,并做好抢救准备。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神门、肝、脾、肾、降压沟、心、交感等穴位。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可选择百会、风池、上星、头维、太阳、印堂等穴位,每次20分钟,每晚睡前1次。
6.中药泡足,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中药制剂,每日1次。
7.遵医嘱穴位贴敷疗法:可选择的穴位双足涌泉穴,每日1次。
(二)头痛
1.观察头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伴随症状。
2.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血压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遵医嘱给予处理。
3.头痛时嘱患者卧床休息,抬高床头,改变体位时如起、坐、下床动作要缓慢,必要时有人扶持。
4.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环境嘈杂等不良因素。
5.遵医嘱穴位按摩,常用穴位有太阳、印堂、风池、百会等穴。
6.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内分泌、神门、皮质下、交感、降压沟等穴位。隔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
7.遵医嘱穴位贴敷:贴敷两侧太阳穴。
8.目赤心烦、头痛者,可用菊花泡水代茶饮。
(三)心悸气短
1.观察心悸发作是否与情志、进食、体力活动等变化有关。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呼吸、神色、汗出等变化。
3.心悸发作有恐惧感者,应有专人陪伴,并给予心理安慰。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安神类药物。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心、交感、神门、枕等穴位。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可选择内关、通里,配穴取大陵、心俞、膻中、劳宫、照海等穴位。
(四)呕吐痰涎
1.急性发作呕吐剧烈者暂禁食,呕吐停止后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易消化饮食。
2.出现恶心呕吐者及时清理呕吐物,指导患者采取正确体位,以防止发生窒息,可按揉双侧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以降血压止吐。
3.呕吐甚者,中药宜少量多次频服,并可在服药前口含鲜生姜片,或服少量姜汁。
4.呕吐停止后协助患者用温开水或淡盐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
5.饮食宜细软温热素食,如生姜枇杷叶粥或生姜陈皮饮,忌食生冷、肥甘、甜腻生痰之品。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中药与西药的服药时间应间隔1~2小时左右,肾气亏虚证中药宜温服,肝火亢盛证宜凉服。
(2)眩晕伴有呕吐者宜姜汁滴舌后服,并采用少量频服。
(3)遵医嘱服用调节血压的药物,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变化情况。
2.注射给药
(1)静脉滴注扩血管药应遵医嘱调整滴速,并监测血压、心电图、肝肾功能等变化,指导患者在改变体位时要动作缓慢,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如出现头晕、眼花、恶心等应立即平卧。
(二)五音疗法
     根据不同证型选择不同的音乐,如肝火亢盛者,可给予有商调式音乐,有良好制约愤怒和稳定血压作用,如《江河水》、《汉宫秋月》等;如阴虚阳亢者,可给予羽调的音乐,其柔和清润的特点可有助滋阴潜阳的作用,如《二泉映月》、《寒江残雪》等。
(三)中药药枕:将夏枯草、菊花、草决明和晚蚕砂匀量装入布袋制成枕芯枕于头部,通过药物的发散作用以达到清肝明目、息风化痰之功效。
(四)特色技术 
1.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2.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3.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病室保持安静,舒适,空气新鲜,光线不宜过强。
2.眩晕轻者可适当休息,不宜过度疲劳。眩晕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闭目养神,减少头部晃动,切勿摇动床架,症状缓解后方可下床活动,动作宜缓慢,防止跌倒。
3.为避免强光刺激,外出时佩戴变色眼镜,不宜从事高空作业。
4.指导患者自我监测血压,如实做好记录,以供临床治疗参考。
5.指导患者戒烟限酒。
(二)饮食指导
1.指导患者正确选择清淡、高维生素、高钙、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饮食。
2.肾气亏虚证:饮食宜富营养,如甲鱼,淡菜,银耳等,忌食煎炸炙烤及辛辣烟酒。日常可以黑芝麻、核桃肉捣烂加适当蜂蜜调服。
3.痰瘀互结证:少食肥甘厚腻、生冷荤腥。素体肥胖者适当控制饮食,高血压患者饮食不宜过饱,急性发作呕吐剧烈者暂时禁食,呕吐停止后可给予半流饮食。可配合食疗,如荷叶粥等。
4.肝火亢盛证:饮食以清淡为主,宜食山楂、淡菜、紫菜、芹菜等,禁食辛辣、油腻及过咸之品。
5.阴虚阳亢证:饮食宜清淡和富于营养、低盐,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芹菜、萝卜、海带、雪梨等,忌食辛辣烟酒、动物内脏等。可配合菊花泡水代茶饮。
(三)情志调理
1.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进行有效针对指导。
2.肝阳上亢情绪易激动者,讲明情绪激动对疾病的不良影响,指导患者学会自我情绪控制。
3.眩晕较重,心烦焦虑者,减少探视人群,给患者提供安静的休养空间,鼓励患者听舒缓音乐,分散心烦焦虑感。
4.多与患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及治疗成功经验,增强患者信心,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四)功能锻炼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在医师指导下可适当选择舌操、降压操等进行功能锻炼,在眩晕缓解期,可在医师指导下进行眩晕康复操进行功能锻炼(详见附件)。
五、护理难点
患者服用降压药物依从性较差
解决思路:
1.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重视对眩晕患者的宣教,普及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知识。
2.让患者认识到高血压降压治疗是长期的,而且是终身的,因为降压治疗只能控制血压,但不能根治。因此,让患者了解到规律服药对疾病的转归有着重要的作用。
3.指导长期服用降压药者服从医师的安排,遵医嘱适时调整药物,可以避免药物副作用的发生。
4.讲解药膳饮食及调摄护理方面的知识。
5.建立眩晕病患者信息系统,对出院患者定期随访,增强患者对高血压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行为能力。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入院日期:
证候诊断:肾气亏虚证□     痰瘀互结证□     肝火亢盛证□     阴虚阳亢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眩晕  □    1.体位□
2.监测血压□ 
3.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埋豆□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请注明,下同)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头痛  □    1.监测血压□ 
2.体位□
3.情志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埋豆□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心悸气短 □    1.活动□
2.情志护理□   
3.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埋豆□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呕吐痰涎 □    1.体位□
2.口腔清洁□
3.服药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耳穴埋豆(耳穴贴压)                       
    穴位贴敷                       
    中药泡洗                       
    穴位按摩                       
                           
                           
                           
健康指导    /    /    /           
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护士长签字:                  
 
附件:
降压操
1.预备动作:坐在椅子或沙发上,姿势自然端正,正视前方两臂自然下垂,双手手掌放在大腿上膝关节呈90度角,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全身肌肉放松,呼吸均匀。
2.按揉太阳穴:顺时针旋转一周为一拍,约做32拍。
3.按摩百会穴:用手掌紧贴百会穴旋转,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
4.按揉风池穴:用双手拇指按揉双侧风池穴,顺时针旋转,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
5.摩头清脑:两手五指自然分开,用小鱼际从前额向耳后按摩,从前至后弧线行走一次为一拍,约做32拍 。
6.擦颈:用左手掌大鱼际擦抹右颈部胸锁乳突肌,再换右手擦左颈,一次为一拍,共做32拍。
7.揉曲池穴:按揉曲池穴,先用右手再换左手,旋转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
8.揉关宽胸:用大拇指按揉内关穴,先揉左手后揉右手,顺时针方向按揉一周为一拍,共32拍。
9.引血下行:分别用左右手拇指按揉左右小腿的足三里穴,旋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
10.扩胸调气:两手放松下垂,然后握空拳,屈肘抬至肩高,向后扩胸,最后放松还原。

舌操
1.第一节伸舌运动:舌向口外缓慢用力伸出。主要锻炼舌内肌群中的舌垂直肌和部分舌外肌功能。八拍为一套动作共循环做4次。
2.第二节卷舌运动:舌尖抵上犬齿龈,沿着硬腭用力向后卷舌。主要锻炼舌内肌群中的舌上纵肌和部分舌外肌功能。八拍为一套动作,共循环做4次。
3.第三节顶腮运动:舌尖用力顶在左腮部,主要锻炼左侧舌内肌群及其舌横肌和颊部各肌群等。复位后同法锻炼右侧各肌群。四拍为一套动作,共循环做8次。
4.第四节咬舌运动:用上、下齿轻咬舌面,边咬边向外伸,同法缩回口内,咬一下发一声“da”。主要锻炼舌内肌群中的舌垂直肌,部分舌外肌和口轮匝肌等。八拍为一套动作,共循环做4次。
5.第五节弹舌运动:舌尖抵至硬腭后快速在口内上下弹动。主要缎炼舌内肌群中的舌上下纵肌部分舌外肌。四拍为一套动作,共循环做8次。
眩晕康复操
姿势: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两眼平视,均匀呼吸,站坐均可。
1.双掌擦颈:十指交叉贴于后颈部,左右来回摩擦100次。
2.左顾右盼:头先向左后向右转动30次,幅度宜大,以自觉酸胀为好。
3.前后点头:头先前再后,前俯时颈项尽量前伸拉长30次。
4.旋臂舒颈:双手置两侧肩部,掌心向下,两臂先由后向前旋转20~30次,再由前向后旋转20~30次。
5.颈项争力:两手紧贴大腿两侧,两腿不动,头转向左侧时,上身旋向右侧,头转向右侧时,上身旋向左侧10次。
6.摇头晃脑:头向左一前一后旋转5次,再反方向旋转5次。
7.头手相抗:双手交叉紧贴后颈部,用力顶头颈,头颈应向后用力,相互抵抗5次。
8.翘首望月:头用力左旋、并尽量后仰,眼看左上方5秒钟,复原后,再旋向右,看右上方5秒钟。
9.双手托天:双手上举过头,掌心向上,仰视手背5秒钟。
10.放眼观景:手收回胸前,右手在外,劳宫穴相叠,虚按膻中,眼看前方,5秒钟,收操。













三、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
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
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
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
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
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9.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二)心悸、气短
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等穴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位。
4.遵医嘱穴位按摩:选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位,伴汗出者加合谷、复溜穴。
5.遵医嘱中药泡洗:选用红花、当归、川芎、薄荷、艾叶等药物,伴失眠者配合按摩涌泉穴。
(三)便秘
1.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可用醋调大黄粉、吴茱萸粉或一捻金贴敷神阙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虚寒性便秘,取穴天枢、上巨虚等穴位;实热性便秘取穴足三里、支沟、上髎、次髎等穴位;
4.晨起饮温水一杯约200~300ml(消渴患者除外),15分钟内分次频饮;
5.虚秘者服用苁蓉通便口服液;热秘者口服黄连上清丸或麻仁丸;热毒血瘀者遵医嘱大黄煎剂200ml灌肠。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内服中药
1.中药汤剂一般饭后温服。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热毒血瘀者偏凉服。
2.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丹参滴丸舌下含服或口服。须密闭保存,置于阴凉干燥处。
3.三七粉用少量温水调服,或装胶囊服用。
4.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宜饭后服用,如冠心丹参胶囊、通心络胶囊、血栓通胶囊、银杏叶片、血府逐瘀口服液等。
5.宁心安神类药睡前半小时服用,如枣仁宁心胶囊、琥珀粉等。
6.补益类药饭前服用,如滋心阴口服液、补心气口服液等。
(二)注射给药
1.中药注射剂应单独输注,须使用一次性精密输液器;与西药注射剂合用时,建议用生理盐水间隔,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2.使用活血化瘀药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常用药物有丹参、丹红、红景天、血栓通、参芎、舒血宁、红花、灯盏细辛、苦碟子等注射液。
(三)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
3.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5.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6.艾灸(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避免劳累、饱餐、情绪激动、寒冷、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戒烟限酒。
3.起居有常,发作时休息,缓解期适当锻炼,如快步走、打太极拳等,以不感疲劳为度。
(二)饮食指导
1.寒凝血瘀者,宜食温阳散寒、活血通络之品,如龙眼肉、羊肉、韭菜、荔枝、山楂、桃仁、薤白、干姜、大蒜等;少食苦瓜等生冷、寒凉之品。食疗方:薤白粥等。
2.气滞血瘀者,宜食行气活血之品,如山药、山楂、桃仁、木耳、白萝卜等;少食红薯、豆浆等壅阻气机之品。食疗方:陈皮桃仁粥等。
3.气虚血瘀者,宜食益气活血之品,如鸡肉、牛肉、蛇肉、山药、木耳、大枣、薏苡仁等。食疗方:海蜇煲猪蹄等。
4.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者,宜食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品,如甲鱼、鸭肉、海参、木耳、香菇、山药、荸荠、甘蔗、百合、莲子、藕汁等。食疗方:山药粥、百合莲子羹等。
5.痰阻血瘀者,宜食通阳泄浊,活血化瘀之品,如海参、海蜇、薏苡仁、荸荠、冬瓜、海带、白萝卜、蘑菇、百合、扁豆、桃仁、柚子等。食疗方:薏苡仁桃仁粥等。
6.热毒血瘀者,宜食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品,如百合、芹菜、菊叶、苦瓜、绿豆、莲子芯、黑木耳、荸荠、马齿苋等;忌食羊肉、荔枝、龙眼肉等温燥、动火之品。食疗方:绿豆汤、菊花决明子粥等。
(三)情志调理
1.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刺激。
2.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针对性给予心理支持。
3.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转移法。
五、护理难点
(一)服药依从性差
解决思路:
1.建立目标人群档案,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干预。
2.对目标人群进行定期追踪、随访和效果评价。
(二)不良生活方式
解决思路:
1.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并进行个体化指导,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2.定期门诊复查。
3.筛查危险因素(不良生活习惯、便秘等),进行针对性干预。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入院日期:
证候诊断:发作期:寒凝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
          缓解期:气虚血瘀证□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痰阻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  热毒血瘀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胸闷、胸痛□    1.体    位□
2.活    动□
3.情志护理□(方案中无)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中药离子导入□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7.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心悸、气短□    1.活    动□
3.情志护理□(方案中无)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便秘□    1.饮    水□
2.腹部按摩□
3.排便指导□(方案中无)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方案中无)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中药灌肠□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耳穴贴压                       
    艾    灸                       
    穴位按摩                       
    穴位贴敷                       
    中药足浴                       
    中药灌肠                       
                           
                           
健康指导    /    /    /           
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护士长签字:                  
 
四、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慢性稳定期
1.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咯白痰,面色苍白,或有紫绀。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3.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胸闷气喘、心悸、咳嗽、咯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心悸,动辄气短,时尿少浮肿。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或口干咽燥。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
(二)急性加重期
1.阳虚水泛证:喘促气急,痰涎上涌,咳嗽,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口唇青紫,汗出肢冷,烦躁不安,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促。
2.阳虚喘脱证:面色晦暗,喘悸不休,烦躁不安,或额汗如油,四肢厥冷,尿少肢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微细欲绝或疾数无力。
3.痰浊壅肺证:咳喘痰多,或发热形寒,倚息不得平卧;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甚,尿少肢肿,或颈脉显露。舌淡或略青,苔白腻,脉沉或弦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喘促
1.观察患者面色、血压、心率、心律、脉象及心电示波变化,慎防喘脱危象。(张口抬肩、稍动则咳喘欲绝,烦躁不安,面色灰白或面青唇紫,汗出肢冷,咳吐粉红色泡沫样痰)。
2.遵医嘱控制输液速度及总量。
3.遵医嘱准确使用解痉平喘药物。使用强心药物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现纳差、恶心、呕吐、头痛、乏力、黄视、绿视及各型心律失常等洋地黄中毒的症状。
4.穴位按摩风门、肺俞、合谷等以助宣肺定喘。
5.喘脱的护理
(1)立即通知医师,配合抢救,安慰患者,稳定患者恐惧情绪。
(2)给予端坐位或双下肢下垂坐位,遵医嘱予20%~30%乙醇湿化、中高流量面罩吸氧。
(3)遵医嘱准确使用镇静、强心药,如吗啡、洋地黄类药物等。
(二)胸闷、心悸
1.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加强生活护理,限制探视,减少气血耗损,保证充足的睡眠。
2.予间断低流量吸氧,观察吸氧后的效果。
3.嘱患者平淡情志,勿七情过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紧张及过度兴奋。
4.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消除其恐惧感,避免不良的情绪刺激,必要时让亲属陪伴,给予亲情支持。
(三)神疲乏力
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减少交谈,限制探视,减少气血耗损。
2.加强生活护理,勤巡视,将常用物品放置患者随手可及的地方。注意患者安全。如:加设床挡,外出检查时有人陪同,防跌倒、坠床等。
3.大便秘结时,可鼓励多食蜂蜜、水果、粗纤维蔬菜。予腹部按摩中脘、中极、关元等穴位,促进肠蠕动,帮助排便。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缓泻药。
(四)尿少肢肿 
1.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限制摄入量(入量比出量少200~300ml),正确测量每日晨起体重(晨起排空大小便,穿轻薄衣服,空腹状态)。
2.遵医嘱给予少盐、易消化、高维生素、高膳食纤维饮食,忌饱餐。选用有利尿作用的食品,如芹菜、海带、赤小豆、西瓜等,也可用玉米须煎水代茶饮。
3.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定时翻身,协助患者正确变换体位,避免推、拉、扯等动作,预防压疮。可使用减压垫、气垫床、翻身枕等预防压疮的辅助工具。温水清洁皮肤,勤换内衣裤、勤剪指甲。会阴部水肿患者做好会阴清洗,防止尿路感染,男性患者可予吊带托起阴囊防止摩擦,减轻水肿。下肢水肿者,可抬高双下肢,利于血液回流。
4.应用利尿剂后观察用药后效果,定期复查电解质,观察有无水、电解质紊乱。
5.形寒肢冷者注意保温,可艾叶煎水浴足,温阳通脉促进血液循环。
6.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多次温服,攻下逐水药宜白天空腹服用。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根据医师诊疗要求,辨证施护指导中药汤剂及中成药服用方法,汤剂宜浓煎,每剂100ml分上下午服用。服药期间不宜进食辛辣刺激之品,以免影响药效。红参、西洋参宜另煎,宜上午服用。
(2)中成药适用于慢性稳定期患者,宜饭后半小时服用,以减少胃粘膜的刺激,服药期间根据治疗药物服用注意事项、禁忌,做好饮食调整。
(3)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
(1)根据医嘱辨证选择适宜中药输注的静脉。用药前询问患者过敏史。
(2)输液过程加强巡视,严格遵医嘱控制液体的入量及输入速度。
(3)执行药物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中药泡洗(中药浴足)(详见附录2)
(1)适宜心衰病稳定期。
(2)方药遵医嘱执行。如气虚、血瘀者可选用:红花、银花、当归、玄参、泽泻、生甘草等。阳虚、水停者可选用经验方(足疗老中医袁海波)桂枝、鸡血藤、凤仙草、食盐、芒硝等。
2.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
(1)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随症配穴。如:心悸主穴:心、小肠、皮质下,配穴:心脏点、交感、胸、肺、肝。水肿主穴:肾、肾俞、输尿管、膀胱,配穴:交感、肾上腺、神门、三焦、内分泌。便秘主穴:大肠、三焦、脾、皮质下,配穴:肺、便秘点等。
3.灸法(详见附录2)
(1)遵医嘱取穴,随症配穴。如:心俞、足三里、肺俞、百会、内关、肾俞、三焦俞、关元等。
4.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1)适宜心衰病稳定期。
(2)遵医嘱准确选定穴位,按药方将研末好药物用食醋调成糊状,贴敷于选定穴位,每日1次,每次6~8小时。
(3)穴位和药物组方按医嘱执行。
5.中医特色锻炼
(1)太极拳:每天1次,每次20分钟。可改善不良心理状态,疏通经络气血,具有保精、养气和存神的作用。
(2)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可按医嘱进行“三伏贴”、“三九贴”疗法,减少慢性心力衰竭复发率。指导患者在贴敷后注意:
①局部避免挤压。
②贴药后皮肤产生的轻度灼热感为正常现象。
③无特别治疗要求者,可在3~4小时后可将药物自行除去,切忌贴药时间过长。
④贴药当日禁食生冷寒凉辛辣之物,忌食海鲜、鹅、鸭等。并用温水洗澡。
⑤此疗法对皮肤有较强烈的刺激,孕妇、年老体弱、皮肤过敏者慎用。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指导患者制定适宜的作息时间表,在保证夜间睡眠时间的基础上,尽量安排有规律的起床和入睡时间,最好在上午、下午各有一次卧床休息或短暂睡眠的时间,以30分钟为宜,不宜超过1小时。
2.强调动静结合,根据心功能情况,进行适当活动和锻炼。活动中若出现明显胸闷、气促、眩晕、面色苍白、紫绀、汗出、极度疲乏时,应停止活动,就地休息。
(1)心功能Ⅳ级者:绝对卧床休息。1~2天病情稳定后从被动运动方式活动各关节到床上主动活动,再到协助下床坐直背扶手椅,逐步增加时间。在日常生活活动方面,帮助床上进食、洗漱、翻身、坐盆大小便等。
(2)心功能Ⅲ级:卧床休息,严格限制一般的体力活动。床边站立,移步,扶持步行练习到反复床边步行,室内步行。在日常生活活动方面,帮助床边进餐,坐椅,上厕所,坐式沐浴到患者自行顺利完成。
(3)心功能Ⅱ级:多卧床休息,中度限制一般的体力活动,避免比较重的活动。室外步行,自行上1层楼梯,逐步过渡到通过步行测验,制定步行处方。在日常生活活动能自行站位沐浴,蹲厕大小便,轻松文娱活动,如广播操、健身操、太极拳等。
(4)心功能Ⅰ级:不限制一般的体力活动,但必须避免重体力活动。增加午睡和晚上睡眠时间,全天控制在10小时内为宜。
3.恢复期可采用静坐调息法。有助降低基础代谢率,减少心脏耗氧量的功能。方法:患者取坐位,双手伸开,平放于大腿上,双脚分开与肩等宽,膝关节、髋关节匀成90度沉肩坠肘,含胸收腹双眼微闭,全身放松。病重者可盘坐于床上。有意识的调整呼吸,采用自然腹式呼吸,要求呼吸做到深、长、细、匀、稳、悠。呼气时轻轻用力,使腹肌收缩,膈肌上抬。呼气完毕后不要憋气,立即吸气,使胸廓膨胀,膈肌下移,腹壁鼓起,要求做到自然柔和,缓慢松弛,避免紧张。呼气和吸气时间之比为3:2,每分钟呼气10~15次,疗程视病情而定。
(二)饮食指导
1.饮食调节原则: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
(1)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饮食宜甘温,忌生冷肥腻之品。宜食补益心肺、活血化瘀之品,如莲子、大枣、蜂蜜、花生等。可选食红糖银耳羹等。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宜食甘凉,忌食辛辣、温燥、动火之食物。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品,如山药、银耳、百合、莲子、枸杞子等。
(3)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宜食温热,忌生冷、寒凉、粘腻食物。宜益气温阳、化瘀利水之品,如海参、鸡肉、羊肉、桃仁、木耳、大枣、冬瓜、玉米须等。可选食莲子山药饭等。
(4)肾精亏虚、阴阳两虚证:宜食温,忌辛辣寒凉之物。填精化气、益阴通阳之品,如:芝麻、黑豆、枸杞、鹌鹑、牡蛎、鸽肉、桑椹等。可选食山药鸡蛋羹等。
(5)阳虚水泛证:宜食温阳利水、泻肺平喘之品,如牛鞭、海参、羊肉、冬瓜等。
(6)痰浊壅肺证:宜食宣肺化痰之品,如橘皮薏苡仁粥等。
2.控制液体摄入量:减轻心脏负荷,24小时入量比出量少200~300ml为宜。
3.控制钠盐摄入量:限制量视心衰的程度而定。遵医嘱轻度者每日供给食盐不超过5克,中度者每日不超过3克,重度者每日不超过1克。
4.进食的次数:宜少量多餐,每日进餐4~6次,每晚进食宜少,避免饱餐。
(三)情志调理
1.指导患者注意调摄情志,宜平淡静志,避免七情过激和外界不良刺激,不宜用脑过度,避免情绪波动。
2.劝慰患者正确对待因病程较长造成的体虚、易急躁的情绪变化,帮助患者保持心情愉快,消除因此产生的紧张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利于疾病的好转或康复。
3.告知患者诱发心力衰竭的各种因素,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积极主动加强自我保健,增强遵医行为。
五、护理难点
如何加强和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知识及行为,提高依从性
心衰病为慢性疾病,患者在院期间对于治疗、护理的依从性较好,而出院后患者的依从性降低,病情易复发和加重。自身知识及行为的加强对患者再住院率、住院时间及死亡率均有明显的改善。
解决思路:
1.入院时评估患者及照顾者在知识及行为方面的欠缺程度,据此制定有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内容,出院时及出院后建立患者档案,电话及门诊追访患者,提高其依从性。
2.可通过完善社区护理的职能而起到监督工作,加强患者意识,增加患者在各个方面的依从性,减少疾病复发和加重。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心衰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入院日期:
证候诊断:慢性稳定期: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  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 
急性加重期:阳虚水泛证□            阳虚喘脱证□            痰浊壅肺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喘促
□    1.体位□
2.活动□
3.情志护理□
4.强心药用药护理
5.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方案中无)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方案中无)
3.灸    法□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方案中无)
4.中药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方案中无)
5.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胸闷/心悸
□    1.体位□
2.活动□
3.情志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方案中无)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方案中无)
3.灸    法□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方案中无)
4.中药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方案中无)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神疲乏力
□    1.限制活动□
2.生活照顾□
3.排便护理□
2.皮肤护理□(方案中无)
3.情志护理□(方案中无)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方案中无)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方案中无)
3.灸    法□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方案中无)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尿少肢肿
□    1.准确记录出入量□
2.正确测量体重□
3.合理体位□
4.饮食护理□
5.皮肤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方案中无)
3.灸    法□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方案中无)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艾    灸                       
    穴位按摩                       
    中药外敷                       
    中药泡洗                       
                           
                           
健康指导                       
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护士长签字:             
 
第七章  传统疗法综合病区中医护理方案
一、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寒湿证: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   动不利,恶寒畏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二)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三)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四)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苔,脉弦。
(五)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颈肩疼痛
1.疼痛诱因、性质、部位、持续时间,与体位的关系,做好疼痛评分。
2.慎起居、避风寒,防风寒阻络致经脉不通,引发疼痛。
3.配合医师行颈椎牵引,及时评估牵引效果及颈肩部疼痛情况。
4.遵医嘱行推拿、中药熏蒸、刮痧、中药离子导入、拔火罐等治疗。痛点处可行刺络拔罐。
5.根据疼痛规律,对夜间疼痛甚者,适当增加中药热奄包、TDP照射等治疗。
6.遵医嘱正确应用镇痛药,并观察用药后反应及效果。
(二)眩晕
1.评估眩晕的性质、发作或持续时间,及与体位改变的关系。
2.避免诱发眩晕加重的姿势或体位。
3.做好防护,外出有人陪同,动作应缓慢,避免快速转头、低头,防跌倒。
4.指导患者正确佩戴颈托。
5.遵医嘱给予耳穴贴压(耳穴埋豆)、中药离子导入等治疗。
(三)肢体麻木
1.评估肢体麻木范围、性质、程度及与体位的关系。
2.指导患者主动活动麻木肢体,可用梅花针或指尖叩击、拍打按摩麻木部位,减轻或缓解症状。
3.注意肢体保暖。
4.遵医嘱给予叩刺、电针、刮痧等治疗,避免烫伤或意外损伤。
5.遵医嘱行颈椎牵引,及时巡视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如有麻木加重,告知医师,适当调整牵引角度、重量、时间等。
(四)颈肩及上肢活动受限
1.评估活动受限的范围和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2.患者生活用品放置应便于取用。
3.指导协助患者正确的体位移动,按摩活动受限肢体,提高患者舒适度。
4.指导并协助四肢关节功能锻炼,防肌肉萎缩。
5.遵医嘱进行中药熏蒸、中药离子导入、艾灸等治疗,注意防烫伤。
(五)不寐 
1.枕头高度适宜,避免颈部悬空。
2.保持病房安静、整洁,通风良好。
3.睡前服热牛奶、温水泡脚,按摩双侧太阳穴,印堂穴,听舒缓轻音乐,不宜饮浓茶或咖啡。
4.遵医嘱行开天门、耳穴贴压(耳穴埋豆)等治疗。
5.遵医嘱应用镇静安神药物,并观察用药后反应及效果。
6.因夜间疼痛影响睡眠时可给予颈椎小重量持续牵引。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中医特色技术
1.推拿
点压、拿捏、弹拨、指揉等手法,是颈椎病常用的按摩手法,具有疏筋活血、和络止痛之效。手法治疗每次约20分钟,每次按摩应以患者有舒适感为宜。手法要揉和稳重,以免引起疼痛不适的感觉。
2.刺络拔罐
消毒后用皮肤针重叩背脊两侧和关节病痛部位,使出血少许,加拔火罐,促进痛处的淤血排出,改善血液循环。
3.中药熏蒸
舒筋通络,刺激相关反射区的同时引火下行,实现眩晕症状的改善,每日一次。
4.穴位注射
采用当归、香丹等注射液,在病痛部位选穴,每穴注入0.5~1毫升,注意勿注入关节腔内,隔日注射1次。
5.牵引疗法
适用于各种颈椎病,对早期病例更为有效。
6.中药离子导入
中药离子导入是将药物导入和中频按摩溶为一体,调制中频电流能促进皮肤电阻下降,扩张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具有消炎、消肿、镇痛、疏通经络、松解粘连,调节和改善局部循环的一种治疗方法。
7.刮痧
   刮痧是指用边缘钝滑的刮痧板等器具,在体表的某些部位反复刮动,使皮下出现红色或紫色瘀斑,以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方法,具有开泄腠理、祛邪外出、调理气血之功效。
8.拔火罐
拔罐疗法是指拔火罐法,即运用特殊的玻璃罐或陶罐、竹罐,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空气,以使罐内形成负压,吸附在皮肤或穴位上,引起皮肤充血或瘀血的治疗方法。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止痛消肿、拔毒排脓等功效。
9.叩刺
以三寸毫针10支捆为一束,整理针尖为一水平面待用,取电针仪一组线,两头分别上与普针针刺处和3寸针束上,根据患者耐受度调节电针仪强度,以针束间断垂直叩刺皮肤,有促进受压神经恢复功能,改善肢体麻木的功效。
10.耳穴贴压
耳穴压豆法,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又称耳廓穴区压迫疗法。
(二)佩戴颈托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型号和材质的颈托。颈托的大小、高低要适宜,松紧以能放入2个手指为宜。高度为限制颈部活动,保持平视为宜。
2.使用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颈部皮肤状况,防止颈部及耳廓、下颌部皮肤受压,必要时可在颈托内衬垫小毛巾、软布等,定时清洁颈托和局部皮肤。
3.起床时,先将前托放置好位置(将下颌放在前托的下颌窝内),一手固定前托,一手放置患者颈枕部,扶患者坐起,将后托放置好(一般长托在下),调节松紧度,固定粘扣。
4.患者由坐位到平卧位时,先松开粘扣,去掉后托,一手扶持前托,一手放置患者颈枕部,协助患者躺下,去掉前托,调节好枕头位置及高度。
5.颈托佩戴时间,一般以2~3周为宜,一般整复后第1周内全天佩戴(睡觉时去除),第2周间断佩戴,不活动时可去除颈托,活动时佩戴,第3周坐车及颈部剧烈活动时佩戴。
6.佩戴颈托时须配合颈部肌肉锻炼,以保持颈部的稳定性。
(三)运动疗法
1.急性颈部制动,避免进行功能锻炼,防止症状加重。
    2.缓解期指导患者在保护进行适当的颈部运动:如旋颈耸肩等锻练。
3.康复期可间断佩戴颈围,开始进行仰首观天、翘首望月、项臂争力等锻练,每天2~3次,每次2~3组动作,每个动作10~15次。
4.康复后要长期坚持做耸肩、扩胸、项臂争力等锻炼,保持颈部肌肉的强度及稳定性,预防复发。
5.眩晕的患者慎做回头望月、保健“米字操”等转头动作,或遵医嘱进行。
6.各种锻炼动作要缓慢,以不疲劳为度,要循序渐进。
附几种功能锻炼方法:
(1)拔项法:吸气时头顶向上伸展,下颌微收,双肩下沉,使颈部后方肌肉紧张用力,坚持3秒钟,然后呼气放松。
(2)项臂争力:两手交叉,屈肘上举,用手掌抱颈项部,用力向前,同时头颈尽量用力向后伸,使两力相对抗,随着一呼一吸有节秦地进行锻炼。
(3)耸肩:双手叉腰,头保持正直,挺胸拔颈,然后两肩同时尽量向上耸起(注意,不是缩颈),让颈肩有破胀感。两肩耸起后,停1秒钟,再将两肩用力下沉。一耸一沉为1次,16次为1组。每天早晚坚持做3~5组。当然也可以随时随地做,一有空就做。但每天累计总数应力求达到100~120次。
(4)回头望月(旋颈):头部缓慢转向一侧,头顶偏向另外一侧,双眼极力向后上方观望,如回头望月状,坚持片刻,进行对侧锻炼。
(四)枕颌带牵引的护理
1.牵引治疗前告知患者和家属牵引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取得配合。
2.枕颌带牵引分坐位和卧位,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牵引体位和牵引角度(前屈、水平位、背伸位)、重量、时间。
3.根据牵引角度调节枕头高度,保持有效的牵引力线,颈部不要悬空。
4.牵引过程中观察枕颌带位置是否舒适,耳廓有无压迫,必要时下颌或面颊部可衬垫软物;男患者避免压迫喉结,女患者避免头发压在牵引带内。
5.牵引时颈部制动。
6.疼痛较甚的患者去除牵引时要逐渐减轻重量,防止肌肉快速回缩。必要时可小重量持续牵引。
7.牵引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患者有无疼痛加重、头晕、恶心、心慌等不适,并根据情况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8.牵引结束后,颈部应制动休息10~20分钟,同时做好记录。
(五)各种针刺、小针刀、封闭、穴位注射等治疗
1.治疗前询问患者有无晕针史,告知治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2.嘱患者放松,配合医师摆放合适体位,选择穴位,暴露治疗部位。
3.治疗时密切观察患者面色,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心慌等不适,及时停止治疗,给予处理。
4.治疗结束后注意观察局部有无出血、血肿等,注意局部保暖,12小时内避免洗澡。
5.有晕针史、酒后、饥饿、情绪紧张时不宜进行治疗。有严重高血压、糖尿病、高血压要慎用该治疗。
(六)物理疗法的护理
1.电疗、磁热疗法、超声波等物理治疗前评估患者皮肤情况,讲解治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
2.电疗仪电极片要和皮肤紧密接触,必要时用固定带、沙袋固定。
3.治疗时要及时询问患者感觉情况,及时调整电流的大小。治疗过程中忌中断电源,防止瞬间电流击伤患者。
4.治疗结束后观察皮肤情况,如有红肿、水泡要及时观察处理。
5.中药熏洗、TDP灯照射时,保持有效的照射距离,询问患者感受,观察局部皮肤情况,防烫伤。
四、健康指导
(一)体位指导
1.急性期卧床制动,头部前屈,枕头后部垫高,避免患侧卧位,保持上肢上举或抱头等体位,必要时在肩背部垫软垫,进行治疗或移动体位时动作要轻柔。
2.缓解期可适当下床活动,避免快速转头、摇头等动作;卧位时保持头部中立位,枕头水平。
3.康复期可下床进行肩部、上肢活动,在不加重症状的情况下逐渐增大活动范围。
(二)生活起居
1.避免长时间低头劳作,伏案工作时,每隔1~2小时,活动颈部,如仰头或将头枕靠在椅背上或转动头部。
2.座椅高度要适中,以端坐时双脚刚能触及地面为宜。
 3.避免长时间半躺在床头,曲颈斜枕看电视、看书。
4.睡眠时应保持头颈部在一条直线上,避免扭曲,枕头长要超过肩,不宜过高,为握拳高度(平卧后),枕头的颈部稍高于头部,可以起到良好放松作用。避免颈部悬空。
5.注意颈部保暖,防风寒湿邪侵袭。
6.及时防治如咽炎、扁桃体炎、淋巴腺炎等咽喉部疾病。
7.乘车、体育锻炼时做好自我保护,避免头颈部受伤。开车、乘车注意系好安全带或扶好扶手,防止急刹车颈部受伤等,避免头部猛烈扭转。
(三)饮食指导
1. 风寒湿型:宜进祛风散寒温性食物,如大豆、羊肉、狗肉、胡椒、花椒等。食疗方:鳝鱼汤、当归红枣煲羊肉等。忌食凉性食物及生冷瓜果、冷饮,多温热茶饮。
2.血瘀气滞:宜进食行气活血,化瘀解毒的食品,如山楂、白萝卜、木耳等。食疗方:醋泡花生等。避免煎炸、肥腻、厚味。
3.痰湿阻络:宜进健脾除湿之品,如山药、薏苡仁、赤小豆等。食疗方:冬瓜排骨汤等。忌食辛辣、燥热、肥腻等生痰助湿之品。
4.肝肾不足:①肝肾阴虚者宜进食滋阴填精、滋养肝肾之品:如枸杞子等。药膳方:虫草全鸭汤,忌辛辣香燥之品。②肝肾阳虚者宜进食温壮肾阳,补精髓之品:黑豆、核桃、杏仁、腰果等。食疗方:干姜煲羊肉。忌生冷瓜果及寒凉食物。
5.气血亏虚:宜进食益气养阴的食品,如莲子、红枣、桂圆等。食疗方:桂圆莲子汤,大枣圆肉煲鸡汤等。
(四)情志护理
1.向患者介绍本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取得患者理解和配合,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社会状况,及时消除不良情绪。
2.介绍成功病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给患者必要的生活协助,鼓励家属参与。   
4.有情绪障碍者,必要时请心理咨询医师治疗。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风寒湿证□    血瘀气滞证□    痰湿阻络证□    肝肾不足证□    气血亏虚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颈肩疼痛
□    疼痛评分:    分
1.体位□
2.按疼痛规律施护□
3.牵引□          次数/天
5.其他护理措施:     1.刮  痧□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拔火罐□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离子导入□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请注明,下同)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眩晕
□    1.体位□
2.防跌倒□
3.佩戴颈托□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熏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肢体麻木
□    1. 牵引□        次数/天
2. 叩刺
3.按摩□ 
4. 其他护理措施:    1.叩刺□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颈肩及上肢活动受限
□    1.体位□
2.活动□  
3.生活起居□
4.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熏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离子导入□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不寐
□    1.体位□
2.放松疗法□
3.牵引□
4.环境□
5.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按摩(开天门)□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中药熏蒸                       
    中药塌渍                       
    艾灸                       
    中药离子导入                       
    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健康指导    /    /    /           
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护士长签字: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血瘀气滞证: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
(二)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伴下肢活动受限,舌质胖淡,苔白腻。
(三)湿热痹阻证:腰筋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活动受限,口渴不欲饮,苔黄腻。
(四)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舌质淡胖。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腰腿疼痛
1.评估疼痛的诱因、性质、腰部活动、下肢感觉、运动情况。
2.体位护理:急性期严格卧床休息,卧硬板床,保持脊柱平直。恢复期,下床活动时佩戴腰托加以保护和支撑,注意起床姿势,宜先行翻身侧卧,再用手臂支撑用力后缓缓起床,忌腰部用力,避免体位的突然改变。
3.做好腰部、腿部保暖,防止受凉。
4.遵医嘱腰部予中药贴敷、拔火罐、中药熏蒸、中药离子导入等治疗,观察治疗后的效果,及时向医师反馈。
5.给予骨盆牵引,牵引重量是患者体重1/3~1/2左右,也可根据患者的耐受进行牵引重量调节。
6.遵医嘱使用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减轻疼痛。常用穴位:神门、交感、皮质下、肝、肾等。
(二)肢体麻木
1.评估麻木部位、程度以及伴随的症状,并做好记录。
2.协助患者按摩拍打麻木肢体,力度适中,增进患者舒适度,并询问感受。
3.麻木肢体做好保暖,指导患者进行双下肢关节屈伸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4.遵医嘱局部予中药熏洗、艾灸、叩刺等治疗,注意防止皮肤烫伤及损伤,观察治疗效果。
5.遵医嘱予穴位注射,常用穴位:足三里、环跳、委中、承山等。
(三)下肢活动受限
1.评估患者双下肢肌力及步态,对肌力下降及步态不稳者,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防止跌倒及其他意外事件发生。
2.做好健康教育,教会患者起床活动的注意事项,使用辅助工具行走。
3.卧床期间或活动困难患者,指导患者进行四肢关节主动运动及腰背肌运动,提高肌肉强度和耐力。
4.保持病室环境安全,物品放置有序,协助患者生活料理。
5.遵医嘱予物理治疗如TDP灯照射、中频脉冲、激光、微波等;或采用中药熏洗、穴位贴敷等治疗。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腰椎整复的护理
1.整复前告知患者整复方法及配合注意事项。
2.整复后注意观察患者腰部疼痛、活动度、双下肢感觉运动及大小便等情况。
3.卧床休息,定时双人直线翻身,增加患者舒适度,仰卧时腰部加腰垫,维持生理曲度。
4.复位3天后,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佩戴腰托下床。下床时先俯卧位,在床上旋转身体,脚着地后缓慢起身,上床则反之。下床后扶持患者,观察有无头晕等不适,入厕时避免久蹲,防止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发生跌倒。
5.复位3天后逐渐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二)腰椎牵引的护理
1.牵引治疗前做好解释工作,告知患者注意事项以取得配合。
2.遵医嘱选择合适的体位(三曲位、仰卧位、俯卧位)及牵引重量、牵引角度,牵引时上下衣分开,固定带松紧适宜,使患者舒适持久。
3.牵引时嘱患者全身肌肉放松,以减少躯干部肌肉收缩抵抗力,疼痛较甚不能平卧的患者可使用三角枕垫于膝下缓解不适。
4.牵引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感受,观察患者是否有胸闷、心慌等不适,及时调整。出现疼痛加重等不适立即停止治疗,通知医师处理。
5.注意防寒保暖,用大毛巾或薄被覆盖患者身体。
6.腰椎牵引后患者宜平卧20分钟再翻身活动。
(三)药物治疗(详见附录1)
(四)特色技术
1.中药贴敷(详见附录2)
急性期用定痛膏及其他活血止痛类膏药;缓解期及康复期用狗皮膏及其他温经通络的膏
药。每日一贴。
2.中药熏蒸(详见附录2)
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将煎煮好的中药汤剂,先以热气熏蒸患处,待水温适度时再用药水
浸洗患处。每日一次,每次15—20分钟。
3.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将煎煮好的中药汤剂,用离子导入的方式,深透入腰部。每日一日,
每次15—20分钟。
4.艾灸(详见附录2)
灸法就是用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熏灸,借助温热性和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
血,燥湿祛寒,消肿散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对寒湿痹阻型疼痛效果显著。
5.拔火罐(详见附录2)
拔罐疗法是指拔火罐法,即运用特殊的玻璃罐或陶罐、竹罐,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空气,
以使罐内形成负压,吸附在皮肤或穴位上,引起皮肤充血或瘀血的治疗方法。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止痛消肿等功效。
6、耳穴贴压
耳穴压豆法,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
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又称耳廓穴区压迫疗法。
7、叩刺
以三寸毫针10支捆为一束,整理针尖为一水平面待用,取电针仪一组线,两头分别上
与普针针刺处和3寸针束上,根据患者耐受度调节电针仪强度,以针束间断垂直叩刺皮肤,有
促进受压神经恢复功能,改善肢体麻木的功效。
8、刺络拔罐
消毒后用皮肤针重叩背脊两侧和关节病痛部位,使出血少许,加拔火罐,促进痛处的淤血
排出,改善血液循环,对疼痛且痛有定处有显著改善。
9、穴位注射
采用当归、香丹等注射液,在病痛部位选穴,或遵医嘱选穴,常用穴位:足三里、环跳、
委中、承山等,每穴注入0.5~1毫升,注意勿注入关节腔内,隔日注射1次。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急性期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采取舒适体位。下床活动时戴腰托加以保护和支撑,不宜久坐。
2.做好腰部保护,防止腰部受到外伤,尽量不弯腰提重物,减轻腰部负荷。告知患者捡拾地上的物品时宜双腿下蹲腰部挺直,动作要缓。
3.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注意对腰部的保健,提倡坐硬板凳,宜卧硬板薄软垫床。工作时要做到腰部姿势正确,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同时还要防止寒冷等不良因素的刺激。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打喷嚏的方法,注意保护腰部,避免诱发和加重疼痛。
5.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程长、恢复慢,鼓励患者应保持愉快的心情,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疾病。
6.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要注意持之以恒。主要锻炼方法有:卧位直腿抬高,交叉蹬腿及五点支撑、飞燕式的腰背肌功能锻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
(1)飞燕式锻炼:患者俯卧位,双下肢伸直,两手贴在身体两旁,下半身不动,抬头时上半身向后背伸,每日3组,每组做10次。逐渐增加为抬头上半身后伸与双下肢直腿后伸同时进行。腰部尽量背伸形似飞燕,每日5~10组,每组20次。
(2)五点支撑锻炼:患者取卧位,以双手叉腰作支撑点,两腿半屈膝90°,脚掌置于床上,以头后部及双肘支撑上半身,双脚支撑下半身,成半拱桥形,当挺起躯干架桥时,膝部稍向两旁分开,速度由慢而快,每日3~5组,每组10~20次。适应后增加至每日10~20组,每组30~50次。以锻炼腰、背、腹部肌肉力量。
7.腰托使用健康指导:
(1)腰托的选用及佩戴:腰托规格要与自身腰的长度、周径相适应,其上缘须达肋下缘,下缘至臀裂,松紧以不产生不适感为宜。
(2)佩戴时间:可根据病情掌握佩戴时间,腰部症状较重时应随时佩戴,轻症患者可在外出或较长时间站立及固定姿势坐位时使用,睡眠及休息时取下。
(3)使用腰托期间应逐渐增加腰背肌锻炼,防止和减轻腰部肌肉萎缩。
(二)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辨证分型的不同,科学合理指导饮食,使患者达到最大程度的康复,在指导患者饮食期间,动态观察患者的胃纳情况和舌苔变化,随时更改饮食计划。
1.血瘀气滞型:饮食宜进行气活血化瘀之品,如黑木耳、金针菇、桃仁等。
2.寒湿痹阻型:饮食宜进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之品,如砂仁、羊肉、蛇酒等,药膳方:肉桂瘦肉汤、鳝鱼汤、当归红枣煲羊肉。忌凉性食物及生冷瓜果、冷饮。
3.湿热痹阻型:饮食宜清热利湿通络之品,如丝瓜、冬瓜、赤小豆、玉米须等。药膳方:丝瓜瘦肉汤。忌辛辣燥热之品,如葱、蒜、胡椒等。
4.肝肾亏虚型:
(1)肝肾阴虚者宜进食滋阴填精、滋养肝肾之品,如枸杞子、黑芝麻、黑白木耳等。药膳方:莲子百合煲瘦肉汤。忌辛辣香燥之品。
(2)肝肾阳虚者宜进食温壮肾阳,补精髓之品,如黑豆、核桃、杏仁、腰果、黑芝麻等。食疗方:干姜煲羊肉。忌生冷瓜果及寒凉食物。
(三)情志调理
1.了解患者的情绪,使用言语开导法做好安慰工作,保持情绪平和、神气清净。
2.用移情疗法,转移或改变患者的情绪和意志,舒畅气机、怡养心神,有益患者的身心健康。
3.疼痛时出现情绪烦躁,使用安神静志法,要患者闭目静心全身放松,平静呼吸,以达到周身气血流通舒畅。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入院日期:
证候诊断:血瘀气滞证□  寒湿痹阻证□  湿热痹阻证□  肝肾亏虚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腰腿疼痛
□    1.评估疼痛/活动度□
2.选择硬板床□
3.体位□
4.活动方法□
5.保暖□
6.其他护理措施:     1. 中药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刺络拔罐□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熏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拔 火 罐□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骨盆牵引□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7.中药离子导入□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8. 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请注明,下同)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肢体麻木
□    1.评估麻木部位、程度□
2.按摩拍打麻木肢体□
3.肢体保暖□
4.下肢关节屈伸活动□
5.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熏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 艾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叩刺□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方案中未涉及)
4.穴位注射□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下肢活动受限
□    1.评估下肢肌力□
2.安全防护 □
3.活动方法 □
4.功能锻炼 □
5.其他护理措施:    1.物理治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熏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术    中药贴敷                       
    刺络拔罐                       
    中药熏蒸                       
    叩刺                       
    拔火罐                         
    耳穴贴压                       
    骨盆牵引                       
    中药离子导入                       
    艾灸                       
    穴位注射                       
    物理治疗                       
健康指导    /    /    /           
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护士长签字:                  
 
第八章  针灸康复科中医护理方案
一、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中风病(脑梗死)发病2周至6个月处于恢复期患者的护理。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痰瘀阻证: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
(二)气虚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
(三)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半身不遂
1.观察四肢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2.根据疾病不同阶段,指导协助患者良肢位摆放、肌肉收缩及关节运动,减少或减轻肌肉挛缩及关节畸形。
3.尽早指导患者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包括翻身、床上移动、床边坐起、桥式运动等。如患者不能作主动活动,则应尽早进行各关节被动活动训练。
4.做好各项基础护理,满足患者生活所需。
5.遵医嘱选用以下中医护理特色技术1~2项:
(1)舒筋活络浴袋洗浴:先熏蒸,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肢浸入药液中洗浴;或将毛巾浸入药液中同煮15分钟,煮沸后调至保温状态,用长镊子将毛巾捞起,拧至不滴药液为宜,待温度适宜后,再敷于患肢。
(2)中频、低频治疗仪:遵医嘱选取上肢肩井、曲池、合谷、外关等穴,下肢委中、昆仑、悬钟、阳陵泉等穴,进行经络穴位电刺激,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适用于肢体萎软乏力、麻木,严禁直接刺激痉挛肌肉。
(3)拔罐疗法:遵医嘱选穴每日1次,留罐5~10分钟。适用于肢体萎缩、关节疼痛。
(4)艾灸治疗:遵医嘱取穴。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和痰火闭窍者不宜。
(5)穴位拍打:遵医嘱用穴位拍打棒循患肢手阳明大肠经(上肢段)、足阳明胃经(下肢段)轻轻拍打,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有下肢静脉血栓者禁用,防止栓子脱落,造成其他组织器官血管栓塞。
(6)中药热熨:遵医嘱取穴。中药籽装入药袋混合均匀,微波加热≥70℃,放于患处相应的穴位上适时来回或旋转药熨15~30分钟,每日1~2次,达到温经通络,消肿止痛,以助于恢复肢体功能。
(二)舌强语蹇
1.建立护患交流板,与患者达到良好沟通,从患者手势及表情中理解其需要,可与患者共同协调设定一种表达需求的方法。无法用手势及语言表达的患者可利用物品或自制卡片,对于无书写障碍的失语患者可借助文字书写的方式来表达患者及亲属双方的要求。
2.训练有关发音肌肉,先做简单的张口、伸舌、露齿、鼓腮动作,再进行软腭提高训练,再做舌部训练,还有唇部训练,指导患者反复进行抿嘴、撅嘴、叩齿等动作。采用吞咽言语治疗仪电刺激发音肌群同时配合发音训练。
3.利用口形及声音训练采用“示教—模仿方法”,即训练者先做好口形与发音示范,然后指导患者通过镜子观察自己发音的口形,来纠正发音错误。
4.进行字、词、句训练,单音训练1周后逐步训练患者“单词—词组—短句”发音。从简单的单词开始,然后再说短句:阅读训练及书写训练,经过1~2周时间训练,掌握一般词组、短句后即能接受跟读或阅读短文的训练。
5.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共同参与语言康复训练。
6.穴位按摩:遵医嘱按摩廉泉、哑门、承浆、通里等穴,以促进语言功能恢复。
(三)吞咽困难
1.对轻度吞咽障碍以摄食训练和体位训练为主。
2.对中度、重度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间接训练为主,主要包括:增强口面部肌群运动、舌体运动和下颌骨的张合运动;咽部冷刺激;空吞咽训练;呼吸功能训练等。
3.有吸入性肺炎风险患者,给与鼻饲饮食。
(四)便秘
1.气虚血瘀证患者大多为慢传输型便秘,可教会患者或家属用双手沿脐周顺时针按摩,每次20~30周,每日2~3次,促进肠蠕动。
2.鼓励患者多饮水,每天在1500ml以上;养成每日清晨定时排便的习惯,克服长时间入厕、忌努挣。
3.饮食以粗纤维为主,多吃增加胃肠蠕动的食物,如黑芝麻、蔬菜、瓜果等;多饮水,戒烟酒,禁食产气多刺激性的食物,如甜食、豆制品、圆葱等。热秘患者以清热、润肠、通便饮食为佳,可食用白萝卜、蜂蜜汁;气虚便秘患者以补气血,润肠通便饮食为佳,可食用核桃仁、松子仁,芝麻粥适用于各种症状的便秘。
4.遵医嘱选用以下中医护理特色技术1~2项:
(1)穴位按摩:取穴胃俞、脾俞、内关、足三里、中脘、关元等穴,腹胀者加涌泉,用揉法。
(2)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取主穴大肠、直肠、三焦、脾、皮质下。配穴:小肠、肺。
(3)艾条温和灸:遵医嘱脾弱气虚者选穴脾俞、气海、太白、三阴交、足三里。肠道气秘者选穴:太冲、大敦、大都、支沟、天枢。脾肾阳虚者选穴:肾俞、大钟、关元、承山、太溪。于腹部施回旋灸,每次20分钟。
(4)葱白敷脐(行气通腑):取适量青葱洗净沥干、用葱白,加适量食盐,置于研钵内捣烂成糊状后敷贴于脐周,厚薄约0.2~0.3cm,外用医用胶贴包裹,用纱布固定,每日1~2次,每次1~2小时。
(5)必要时遵医嘱番泻叶泡水顿服。气虚血瘀肝肾亏虚的患者不适用。
(五)二便失禁
1.观察排便次数、量、质及有无里急后重感;尿液的色、质、量,有无尿频、尿急、尿痛感。
2.保持会阴皮肤清洁干燥,如留置导尿,做好留置导尿护理。
3.进食健脾养胃益肾食物,如山药、薏苡仁、小米、木瓜、南瓜、胡萝卜等。
4.遵医嘱选用以下中医护理特色技术1~2项:
(1)艾条灸穴位:神阙、气海、关元、百会、三阴交、足三里。适用于气虚及元气衰败所致的二便失禁。
(2)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取主穴大肠、小肠、胃、脾,配穴:交感、神门。
(3)穴位按摩:遵医嘱取穴肾腧穴、八髎穴、足三里、天枢等穴。适用于气虚及元气衰败所致的二便失禁。
(4)中药贴敷加红外线灯照射。中药置于患者中脘或神阙穴,予红外线灯在距离相应穴位或病变部位30~50cm处直接照射,治疗30分钟,注意防烫伤。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内服中药
1.胶囊:如活血化瘀的通心络胶囊、脑安胶囊、丹灯通脑胶囊等,脑出血急性期忌服。
2.丸剂:如华佗再造丸,服药期间有燥热感,可用白菊花蜜糖水送服,或减半服用,必要时暂停服用1~2天。服安宫牛黄丸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之品,以免助火生痰。
3.颗粒:如服养血清脑颗粒忌烟、酒及辛辣、油腻食物,低血压者慎服。
(二)注射给药 
醒脑静注射液含芳香走窜药物,开启后立即使用,防止挥发;生脉注射液,用药宜慢,滴速<30滴/分钟,并适量稀释;脑水肿患者静脉滴注中药制剂时不宜过快,一般不超过30~40滴/分钟为宜。
(三)外用中药
紫草油外涂(清热凉血、收敛止痛),适用于二便失禁或便溏所致的肛周潮红、湿疹。涂药次数视病情而定,涂药后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如有皮疹、奇痒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时,应立即停止用药,并将药物拭净或清洗,遵医嘱内服或外用抗过敏药物。
(四)特色技术
1.药熨(详见附录2)。
2.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3.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五)皮肤按摩
适用于长期卧床患者压疮的防治。
1.保持皮肤清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
2.操作者右手大鱼际处喷取适量1%当归红花液,于受压部位或骨突处中心向外旋转按摩,力量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
3.按摩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情况,如皮肤已有破损,严禁按摩。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调摄情志、建立信心,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戒烟酒、慎避外邪。
2.注意安全,防呛咳窒息、防跌倒坠床、防压疮、防烫伤、防走失等意外。
(二)饮食指导
1.风痰瘀阻证:进食祛风化痰开窍的食品,如山楂、荸荠、黄瓜。食疗方:鱼头汤。忌食羊肉、牛肉、狗肉等。
2.气虚血瘀证:进食益气活血的食物,如山楂。食疗方:大枣滋补粥(大枣、枸杞、瘦猪肉)。
3.肝肾亏虚证:进食滋养肝肾的食品,如芹菜黄瓜汁、清蒸鱼等。食疗方:百合莲子薏仁粥。
4.神智障碍或吞咽困难者,根据病情予禁食或鼻饲喂服,以补充足够的水分及富有营养的流质,如果汁、米汤、肉汤、菜汤、匀浆膳等,饮食忌肥甘厚味等生湿助火之品。
5.注意饮食宜忌,如糖尿病患者注意控制葡萄糖及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高血脂患者注意控制总热量、脂肪、胆固醇的摄入等。
(三)情志调理
1.语言疏导法。运用语言, 鼓励病友间多沟通、多交流。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家庭温暖是疏导患者情志的重要方法。
2.移情易志法。通过戏娱、音乐等手段或设法培养患者某种兴趣、爱好,以分散患者注意力,调节其心境情志,使之闲情怡志。
3.五行相胜法。在情志调护中,护士要善于运用《内经》情志治疗中的五行制约法则,即“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同时,要注意掌握情绪刺激的程度,避免刺激过度带来新的身心问题。
(四)功能锻炼
1.良姿位的摆放
(1)仰卧位:①偏瘫侧肩放在枕头上,保持肩前伸,外旋;②偏瘫侧上肢放在枕头上,外展20~40°,肘、腕、指关节尽量伸直,掌心向上;③偏瘫侧臀部固定于枕头上;④偏瘫侧膝部膝外应放在枕头,防止屈膝位控制不住突然髋膝旋造成股内收肌拉伤,膝下垫一小枕保持患膝稍屈,足尖向上。
(2)患侧卧位:①躯干略后仰,背后放枕头固定;②偏瘫侧肩向前平伸外旋;③偏瘫侧上肢和躯干呈90°,肘关节尽量伸直,手掌向上;④偏瘫侧下肢膝关节略弯曲,髋关节伸直;⑤健侧上肢放在身上或枕头上;⑥健侧下肢保持踏步姿势,放枕头上,膝关节和踝关节略为屈曲。
(3)健侧卧位:①躯干略为前倾;②偏瘫侧肩关节向前平伸,患肩前屈90~100°左右;③偏瘫侧上肢放在枕头上;④偏瘫侧下肢膝关节、髋关节略为弯曲,下肢放在枕头上,避免足外翻;⑤健侧上肢摆放以患者舒适为宜;⑥健侧下肢膝关节、髋关节伸直。
2.功能锻炼方法
(1)防止肩关节僵硬:平卧于床上,两手相握,肘部保持伸直,以健侧手牵拉患侧肢体向上伸展,越过头顶,直至双手能触及床面。
(2)防止前臂伸肌挛缩:仰卧,屈膝,两手互握,环抱双膝,臂部稍用力伸展,使双肘受牵拉而伸直,臂也受牵拉伸展,重复做这样的动作,也可以只屈患侧腿,另一腿平置于床上。
(3)保持前臂旋转:坐在桌旁,两手掌心相对,手指互握,手臂伸直,身体略向患侧倾斜,以健侧手推动患侧手外旋,直至大拇指能触及桌面。反复锻炼,逐渐过渡到两手手指伸直对合,健侧手指能使患侧大拇指接触桌面。
(4)保持手腕背屈:双肘支撑于桌面,双手互握,置于前方,健侧手用力按压患侧手,使患侧手腕充分背屈。
(5)防止腕、指、肘屈肌挛缩:站立于桌前,双手掌对合,手指交叉互握,将掌心向下支撑于桌面,然后伸直手臂,将体重施加于上,使手腕充分背屈,屈肌群收到牵拉伸展;或坐于椅上,用健侧手帮助患侧手腕背屈,掌心置于椅面,并将蜷曲的患指逐一伸直,然后以健侧手保持患肢伸直,稍倾斜身体,将体重施加于患肢。
(6)防止跟腱缩短和脚趾屈曲:将一条毛巾卷成一卷,放在患肢脚趾下,站立起来,用健侧手按压患肢膝盖,尽量使足跟触地。站稳后,抬起健侧腿,让患肢承受体重,并反复屈曲膝关节。
(7)保持患臂水平外展:患者平卧,两手相握,向上举过头顶,然后由助手抓住患臂,保持伸直并慢慢水平移动,直至手臂平置于床面上,掌心向上,患肢与身体成90°;再将其大拇指拉直、外展,并将其余患指伸展。在锻炼时,患者背部垫枕头,可增强锻炼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使胸椎保持伸直。
五、护理难点
功能锻炼依从性差
患者多表现为近期记忆力明显减退、反应迟钝、呆滞等,对康复锻炼配合不主动,康复锻炼效果差。
解决思路: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使其了解早期进行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制订可行的康复训炼计划和分阶段目标,积极指导康复锻炼;
3.鼓励病友间沟通、交流,争取亲友等社会支持。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入院日期:
证候诊断:风痰瘀阻证□  气虚血瘀证□  肝肾亏虚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半身不遂
□    1.体位□
2.皮肤护理□
3.功能锻炼□      次数/天
4.其他护理措施:     1. 拔罐疗法□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 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 中药热熨□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 穴位拍打□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 穴位电刺激□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 中药塌渍□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7.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舌强语蹇
□    1.体    位□
2.功能锻炼□      次数/天
3.口腔清洁□
4.情志护理□
5.其他护理措施:     1. 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吞咽困难
□    1.体    位□
2.功能锻炼□      次数/天
3.口腔清洁□
4.情志护理□
5.其他护理措施:     1.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腹胀便秘
□    1.饮    食□
2.腹部按摩□
3.排便指导□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敷脐疗法□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便失禁
□    1.皮肤护理□
2.饮食/水□
3.其他护理措施:     1.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中药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拔罐疗法                       
    艾    灸                       
    中药热熨                       
    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穴位按摩                       
    敷脐疗法                       
    中药塌渍                       
    穴位拍打                       
    穴位电刺激                       
    中药贴敷                       
                           
                           
健康指导    /    /    /           
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护士长签字:                  
 
二、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
(二)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
(三)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
(四)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口眼歪斜
1.观察患者口眼歪斜的程度和方向。
2.指导患者面肌运动,包括:抬眉训练、闭眼训练、耸鼻训练、示齿训练、努嘴训练、鼓腮训练等。
3.遵医嘱红外线照射患侧面部。
4.遵医嘱面部中药湿敷。
5.遵医嘱面部中药熏洗。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翳风、迎香等穴。
(二)眼睑闭合不全
1.观察患侧眼睑闭合的程度。
2.眼部护理:注意眼部卫生,擦拭时尽量闭眼,由上眼睑内侧向外下侧轻轻擦拭。
3.在睡觉或外出时应佩戴眼罩或有色眼镜,避免强光刺激眼球。遵医嘱给予营养、润滑、抗感染眼药水滴眼或眼膏涂眼,以保护角膜及预防眼部感染。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印堂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三)颜面麻木
1.遵医嘱患侧面部中药湿敷。
2.指导患者面肌运动,包括:抬眉训练、闭眼训练、耸鼻训练、示齿训练、努嘴训练、鼓腮训练等。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翳风、迎香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面颊、肝、口、眼、皮质下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患处颊车、地仓、太阳、翳风等穴。
6.遵医嘱面部中药熏洗。
(四)面部抽搐
1.注意观察面肌痉挛患者抽搐发生的时间、性质、程度等情况。
2.遵医嘱艾灸,风寒袭络证者取翳风、四白、颊车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颊车、地仓、迎香、四白等穴。
4.遵医嘱面部中药熏洗。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2.穴位注射(详见附录2)。
3.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4.艾灸(详见附录2)。
5.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6.中药湿敷(详见附录2)。
7.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8.红外线照射:照射面部时,应用纱布遮盖双眼,开启红外线后3~5分钟,询问患者的温热感是否适宜。照射过程中询问局部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灼伤,治疗结束时,将照射部位的汗液擦干,观察局部皮肤有无异常,于室内休息15分钟后方可外出。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病室避免对流风,慎避外邪,注意面部和耳后保暖,热水洗脸,外出佩戴口罩。
2.保持口腔清洁,餐后漱口,遵医嘱予清热解毒类中药汤剂口腔护理,预防感染。
(二)饮食指导
1.风寒袭络证:宜食辛温祛风散寒的食品,如大豆、葱白、生姜等。忌食凉性食物及生冷瓜果等食品。
2.风热袭络证:宜食疏风清热的食品,如丝瓜、冬瓜、黄瓜、赤小豆等。忌辛辣燥热的食品。
3.风痰阻络证:宜食通阳泄浊的食品,如海参、海蜇、荸荠、白萝卜、百合、桃仁、蘑菇、柚子等。忌食肥甘厚味的食品。
4.气虚血瘀证:宜食益气活血的食品,如桃仁等。忌食辛香行窜、滋腻补血的食品。
(三)情志调理
1.面瘫患者易致紧张或悲观情绪。关心尊重患者,疏导其紧张情绪,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共同帮助患者正视疾病。
2.指导患者倾听舒心的音乐或喜悦的相声,抒发情感,排解悲观情绪,达到调理气血阴阳的作用。
3.鼓励病友间相互交流治疗体会,提高认知,调摄情志,增强信心。
(四)康复指导
1.抬眉训练:抬眉动作的完成主要依靠枕额肌额腹的运动。嘱患者上提健侧与患侧的眉目,有助于抬眉运动功能的恢复。用力抬眉,呈惊恐状。每次抬眉10~20次,每日2~3次。
2.闭眼训练:闭眼的功能主要依靠眼轮匝肌的运动收缩完成。训练闭眼时,嘱患者开始时轻轻地闭眼,两眼同时闭合10~20次,如不能完全闭合眼睑,露白时可用食指的指腹沿着眶下缘轻轻的按摩1次,然后再用力闭眼10次,有助于眼睑闭合功能的恢复。
3.耸鼻训练:耸鼻运动主要靠提上唇肌及压鼻肌的运动收缩来完成。耸鼻训练可促进压鼻肌、提上唇肌的运动功能恢复。
4.示齿训练:示齿动作主要靠颧大、小肌、提口角肌及笑肌的收缩来完成。嘱患者口角向两侧同时运动,避免只向一侧用力练成一种习惯性的口角偏斜运动。
5.努嘴训练:努嘴主要靠口轮匝肌收缩来完成。进行努嘴训练时,用力收缩口唇并向前努嘴,努嘴时要用力。口轮匝肌恢复后,患者能够鼓腮,刷牙漏水或进食流口水的症状随之消失。训练努嘴时同时训练了提上唇肌、下唇方肌及颏肌的运动功能。
6.鼓腮训练:鼓腮训练有助于口轮匝肌及颊肌运动功能的恢复。鼓腮漏气时,用手上下捏住患侧口轮匝肌进行鼓腮训练。患者能够进行鼓腮运动,说明口轮匝肌及颊肌的运动功能可恢复正常,刷牙漏水、流口水及食滞症状消失。此方法有助于防治上唇方肌挛缩。
五、护理难点
眼睑闭合不全导致暴露性结膜炎
解决思路:
1.保护眼睛:闭眼、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减少用眼。
2.外出时戴墨镜,睡觉时可眼罩或盖纱布块等保护措施。
3.遵医嘱给患者患侧眼睛滴眼药水或涂药膏,既可以起到润滑、消炎、营养眼睛的作用,又可以预防眼睛感染。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风寒袭络证□    风热袭络证□    风痰阻络证□    气虚血瘀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口眼歪斜□    1.观察评估□
2.面肌训练□
3.其他护理措施:    1.红外线照射□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湿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熏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请注明,下同)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眼睑闭合不全
□    1.观察评估□
2.眼部护理□
3.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注射□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颜面麻木□    1.面部湿热敷□
2.面肌训练□
3.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湿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中药熏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面部抽搐□    1.观察评估□
2.其他护理措施:    1.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熏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穴位按摩                       
    穴位注射                       
    穴位贴敷                       
    艾    灸                       
    中药熏洗                       
    耳穴贴压                       
    中药湿敷                       
    红外线照射                       
                           
                           
健康指导    /    /    /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三、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湿痹阻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有肿胀,痛处游走不定, 关节屈伸不利,舌淡红苔白腻。
(二)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冷痛,肿胀、屈伸不利,局部畏寒,得寒痛剧,得热痛减,舌胖,舌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
(三)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
(四)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
(五)气血两虚证:关节肌肉酸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
(六)肝肾不足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关节发凉,畏寒喜暖,舌红,苔白薄。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晨僵
1.观察晨僵持续的时间、程度及受累关节。
2.注意防寒保暖,必要时配戴手套、护膝、袜套、护腕等。
3.晨起用力握拳再松开,交替进行50~100次(手关节锻炼前先温水浸泡);床上行膝关节屈伸练习30次。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双膝眼、曲池、肩髃、阿是穴等穴。
5.遵医嘱艾灸:悬灸阿是穴。
6.遵医嘱中药泡洗。
7.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8.遵医嘱中药熏洗。
(二)关节肿痛
1.观察疼痛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
2.疼痛剧烈的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受损关节保持功能位。
3.局部保暖并在关节处加护套。
4.勿持重物,可使用辅助工具,减轻对受累关节的负重。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阿是穴。局部皮肤色红,禁止穴位贴敷。
6.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7.遵医嘱中药药浴。
(三)关节畸形
1.做好安全评估,如日常生活能力、跌倒/坠床等,防止跌倒或其他意外事件发生。
2.遵医嘱艾灸:取阿是穴。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阿是穴。
(四)疲乏无力
1.急性期多卧床休息,恢复期适量活动,防止劳累,减少弯腰、爬高、下蹲等动作。
2.遵医嘱艾灸:取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风寒湿痹者中药宜温服;热痹者中药宜偏凉服(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中药泡洗:建议在晨晚间进行;温度在37~40℃,以患者耐受为宜;夏季温度可偏凉,冬季温度可适当调高(其他详见附录2)。
2.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3.艾灸(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5.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6.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7.中药药浴
(1)湿热痹阻证:温度38-40℃左右。
(2)寒湿痹阻证:温度40-43℃左右。
(3)夏季温度可偏凉,冬季温度可适当调高。
(4)其他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居室环境宜温暖向阳、通风、干燥,避免寒冷刺激。
2.避免小关节长时间负重,避免不良姿势,减少弯腰、爬高、蹲起等动作。
3.每日适当晒太阳,用温水洗漱,坚持热水泡足。
4.卧床时保持关节功能位,行关节屈伸运动。
(二)饮食指导
1.风湿痹阻:宜食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食品,如鳝鱼、薏苡仁、木瓜、樱桃等。食疗方:薏仁粥、葱豉汤。
2.寒湿痹阻:宜食温经散寒、祛湿通络的食品,如牛肉、山药、枣、红糖、红小豆等。食疗方:红枣山药粥、黄酒烧牛肉等。
3.湿热痹阻:宜食清热祛湿的食品,如薏苡仁、红豆、黄瓜、苦瓜、冬瓜、丝瓜、绿豆芽、绿豆等。食疗方:丝瓜绿豆汤、冬瓜薏仁汤。
4.痰瘀痹阻:宜食活血化瘀的食品,如山楂、桃仁、陈皮、薏苡仁、绿豆等。食疗方:薏苡仁桃仁汤、山芋薏仁粥等。
5.气血两虚:宜食补益气血的食品,如大枣、薏苡仁、赤小豆、山药、阿胶、鸡肉、牛肉、乌骨鸡、黑芝麻、龙眼肉等。食疗方:大枣山药粥、乌鸡汤。
6.肝肾不足:宜食补益肝肾的食品,如甲鱼、山药、枸杞子、鸭肉、鹅肉、芝麻、黑豆等。食疗方:山药芝麻糊、枸杞鸭汤等。
(三)情志调理
1.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同时鼓励患者与他人多交流。
2.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情感支持。
(四)康复指导
1.保持关节的功能位,并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做康复运动,活动量应循序渐进的增加,避免突然剧烈活动。
2.病情稳定后,可借助各种简单工具与器械,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如捏核桃、握力器、手指关节操等,锻炼手指关节功能;空蹬自行车,锻炼膝关节;踝关节屈伸运动等。逐步可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练气功等锻炼。
五、护理难点 
患者坚持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差
解决思路:
1.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2.制定个体化的康复锻炼计划。
3.多与患者(家属)沟通及随访。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风湿痹阻证□  寒湿痹阻证□  湿热痹阻证□  痰瘀痹阻证□ 气血两虚证□ 肝肾不足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晨僵□    1.关节保暖□
2.关节锻炼□
3.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艾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中药离子导入□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中药熏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请注明,下同)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关节肿痛□    1.保持功能位□
2.局部保暖□
3.避免关节负重□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离子导入□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药浴□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关节畸形□    1.安全评估□
2.其他护理措施:    1.艾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离子导入□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疲乏无力□    1.活动指导□
2.其他护理措施:    1.艾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中药泡洗                       
    中药离子导入                       
    艾    灸                       
    穴位按摩                       
    穴位贴敷                       
    中药熏洗                       
    中药药浴                       

                           
                           
健康指导    /    /    /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四、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湿热瘀结证:下腹胀痛或刺痛,病处固定;腰骶胀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次症:神疲乏力,经期腹痛加重,月经量多或伴经期延长,小便黄,大便于燥或溏而不爽。 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涩。
(二)气滞血瘀证:主症:少腹胀痛或刺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次症:经期腹痛加重,月经量多有块,瘀块排出则痛减。舌质紫黯,有瘀斑、瘀点,苔薄,脉弦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小腹疼痛或胀痛
1.评估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诱因等。若出现剧痛难忍,应立即告知医师,配合抢救。
2.体位护理:急性期以半卧位卧床休息为主,恢复期,可适当下床活动。
3.做好腹部保暖,防止受凉。
4.遵医嘱使用耳穴埋豆或穴位贴敷,减轻疼痛。常用穴位:神门、子宫、三阴交等。
5.观察排便情况,避免便秘及腹泻。   
6.中药保留灌肠。
(二)带下量多
1.检查白带是否正常,要从量、色、质地、气味几方面观察。
2.保持会阴清洁,勤换内裤。
3.使用苦参洗液会阴护理,予以清热利湿、止痒。
(三)月经不调
1.从周期、月经量、月经血方面观察月经不调的症状,若患者出现月经量多不止、头晕、面色苍白等贫血状,应及时告知医师,配合处理。
2.尽量避免引起月经不调的诱因,如寒冷、情绪、节食、嗜好烟酒等刺激,戒掉不良生活习惯,饮食宜清淡,多吃些易消化,富营养的食物。
3.经期要防寒避湿,避免淋雨、涉水、游泳、喝冷饮等,尤其要防止下半身受凉,注意保暖。
4.痛经时可使用暖宫贴外敷于神阙穴,或使用艾灸神阙。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四逆四妙散金玲子散加减。
柴胡10g,枳壳15g,赤芍15g,苍术12g,黄柏12g,薏苡仁24g,川牛膝15g,延胡索15g,川楝子10g,生蒲黄20g。
加减:腰骶胀痛明显酌加怀牛膝15g,川续断15g;湿热明显者酌加大血藤20g,败酱草15g,蒲公英30g,带下量多色黄酌加贯众15g,土茯苓15g;形成盆腔包块者酌加三棱15g,莪术15g,连翘20g。
中成药治疗:湿热瘀结证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康妇炎胶囊 1.2g 口服,tid×14天。
(二)外治:
1.直肠给药
中药保留灌肠基本方:大血藤20g,败酱草15g,丹参15g,蒲公英15g,赤芍15g,延胡索15g,三棱15g,莪术15g。水煎浓缩200ml,温度39~41℃,分两次灌肠,1次100ml/日。灌肠前嘱病人排空大便,取左侧卧位,用小枕抬高臀部10㎝;肛管(为了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可使用一次性尿管)插入深度15~20㎝,保留5个小时以上,从经净后开始用药,每日1次。
注意事项:①灌肠后患者若觉下腹部胀痛、肠鸣、腹泻,或保留时间短者,可适当调整灌注药物的速度和温度。②插入肛管时手法应轻柔,以免擦伤直肠粘膜。③如患者患有严重痔疮,保留灌肠应慎用。④经期停用。
2.腹部激光针治疗
下腹部激光针治疗,1日1次,每次20分钟,连续治疗14天,经期停止治疗。
3.针刺治疗
选穴:水道、关元、归来、子宫、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1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4.穴位埋线
选穴:肝俞、足三里、三阴交、关元、归来、子宫、阴陵泉等。1月1次,非经期埋线,连续三个月。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适当运动,保证睡眠。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3.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外阴清洁。、
4.指导患者注意保暖,加强锻炼,增强抵抗力。
(二)饮食指导
1.湿热瘀结证: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及瓜果,如西瓜、冬瓜、芹菜、薏苡仁、赤小豆、百合汤等,忌辛辣刺激油腻肥甘之品;
2.气滞血瘀证: 加强营养,根据不同体质,加强饮食调护,可多食健脾利湿之品,如淮山、白果、莲子、茨实、薏米等,急性盆腔炎发热期宜多饮水,可喝西瓜汁或绿豆汤、鲜果汁等
3.月经期多吃含有铁和滋补性的食物,补充足够的铁质,以免发生缺铁性贫血。多吃乌骨鸡、鱼子、青虾、对虾、黑豆、海参、胡桃仁等滋补性的食物。
(三)情志调理
1.责任护士多与患者沟通,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诱因、治疗手段、疗程等,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
2.针对患者忧虑、烦躁等不良情志,应介绍治疗效果好的相同病种患者予以认识,解除思想顾虑,树立治疗的信心。
3.指导患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让患者知晓保持良好的心态是治疗疾病的基础。
五、护理难点
部分患者依从性差,疗程不够,使本疾病容易复发。
解决思路:
1.指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促进其配合治疗。
2.生育期妇女要坚持个人卫生保健。
3.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4.急性盆腔炎、阴道炎、淋病等妇科疾病要及时彻底治愈。防止转为慢性炎症。
六.护理评价
1.患者下腹疼痛改善情况,白带多少,月经异常改善情况,包括经量、色、质、期。
2.是否按照盆腔炎饮食要求进行,情志改善情况,如:焦虑、抑郁、烦躁。
七、护理效果评价
附: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湿热瘀结证□      气滞血瘀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疼痛□    1.评估疼痛□ 评分:     
2.体位□
3.保暖□
4.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保留灌肠□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药 熨 法□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离子导入□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中药湿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7.中药熏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8.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疼痛评分:     
带下异常□    1.观察□
2.外阴清洁□
3.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外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月经异常□    1.观察□
2.外阴清洁□
3.监测体温□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外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药 熨 法□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穴位按摩                       
    中药保留灌肠                       
    中药外敷                       
    药 熨 法                       
    激光针治疗                       
    中药湿敷                       
    中药熏洗                       
    艾    灸                       
    中药外洗                       
    耳穴贴压                       
                           
健康指导    /    /    /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附件:
盆腔康复操
一、盆腔康复操步骤
1.第一节腹肌训练操:采取平躺、脸朝上的姿势,双腿并拢,保持双腿伸直并缓慢向上抬起,当脚抬至20~30厘米高度时,再将双腿缓慢放下。以上动作,每次持续5~10秒,重复进行3~5次。
2.第二节臂髋配合操:脸朝上,平躺在床或垫子上,先抬左臂,同时弯曲右侧髋部和膝关节,使右侧大腿尽量靠近腹部;做完后恢复原位。再换成右臂和左侧髋关节及膝关节,进行相同的动作。重复3~5次后恢复原位。
3.第三节:抬足跟收肛操:采取脸朝上平躺的姿势,双脚脚跟同时缓慢抬起,离开所躺平面的同时吸气做提肛运动,维持5秒后,缓慢放下双腿同时呼气。重复3~5次。
4.第四节屈腿压腹操:脸朝上,平躺,双臂侧平举,手心向上,弯曲双膝,同时将双腿缓慢抬起.使大腿部位逐渐接近腹部,此时双臂抱膝压腹,借助腿部用力挤压小腹部,臀部下方离开床平面。然后将双手放开.双腿缓慢伸直,恢复到平躺的原位。重复做这些动作3~5次。
5.第五节抬身收肛操:脸朝上,平躺,双手在身体两侧,手心朝下,慢慢吸气,收缩腹部,双手按压所躺的床面,借助按压的力量让上体缓慢坐起同时收缩肛门,然后再将上体缓慢地躺下恢复原位。将这些动作重复做3~5次。
6.第六节分膝操:脸朝上,平躺,膝部缓慢弯曲。让双膝缓慢地向外侧分开,并尽力使双膝分开到最大程度,然后再向内闭合,缓慢恢复至原位。将这些动作重复做3~5次。
二、盆腔康复操注意事项
1.练盆腔运动操时要保持自然舒服的呼吸节奏。
2.运动时要量力而行,次数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从少到多,逐渐增加。
3.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女性,更要循序渐进。
4.有急性盆腔炎、腹腔恶性肿瘤的患者,不宜在家自行锻炼。



 
第九章  皮肤科中医护理方案
一、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经郁热证:常见于急性期。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
(二)脾虚湿蕴证:皮损色淡,疱壁松弛,伴疼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或白腻。
(三)气滞血瘀证:常见于后遗神经痛期。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暗有瘀斑,苔白。
(四)阳虚血凝证:皮损颜色瘀暗,伴疼痛,畏寒,四肢逆冷。舌质淡,苔薄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疼痛
1.评估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强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肝、内分泌、皮质下、肾上腺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阳陵泉、太冲等穴;后遗神经痛期取阿是穴。
4. 遵医嘱火针早期放出疱液,减少毒素吸收,减轻疼痛。遵医嘱予以刺络拔罐法,祛瘀通络缓解疼痛。
5.遵医嘱穴位注射甲钴胺及夹脊穴埋线等。
6.遵医嘱使用中医诊疗设备,如微波、低频、光疗、电疗、磁疗等,以减轻疼痛。
7.遵医嘱给予电针配合重灸理气、通络止痛。
  8.根据疼痛规律进行护理,对晚上疼痛更甚者让患者日间少睡。指导病人使用一种或联合使用以下技术:(1)想象:集中注意力想象一幅画面或其他事件,从而转移对疼痛的注意;(2)分散注意力;(3)放松技术(4)适时按摩病变部位周围,以降低肌肉张力,增加舒适。
  9.给予精神安慰和心理疏导,嘱其减少局部摩擦以免增加疼痛。
    (二)丘疹及水疱
1.评估皮损部位、水疱大小、疱液性状、疱壁紧张度等。
2.指导患者修剪指甲,避免摩擦、搔抓。保持皮损处清洁干燥,忌用热水肥皂烫洗局部皮肤,忌用化学洗涤剂洗涤衣物,避免对皮肤造成刺激。
3.指导患者采取健侧卧位,防止挤压引起疱疹破裂。
4.皮损累及眼部时,鼓励患者多做眨眼运动,防止粘连。遵医嘱使用眼药水和眼药膏,白天每2~3小时滴眼药水1次,晚上涂眼药膏后纱布覆盖。注意观察眼部病情变化及视力变化,防止眼睑粘连及溃疡性角膜炎的发生。
5.皮损发生于头皮、腋下、外阴等毛发部位时,应剪去局部毛发,保持创面清洁。
6.遵医嘱火针早期放出疱液,减少毒素吸收,减轻疼痛。
7.遵医嘱使用中医诊疗设备,如微波、低频、光疗、电疗、磁疗等,促进疱液吸收、减轻疼痛。
8. 艾灸促进疱液吸收,皮损结痂。
(三)便秘
1.指导患者规律排便,适度增加运动量。
2.餐后1~2小时,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
3.指导患者正确使用缓泻剂。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大肠、胃、脾、交感、皮质下、便秘点等穴位。
5.穴位按摩,可选择天枢、脾腧、肓腧、大肠腧等穴位,寒证可加灸。
6.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洗。
7.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菱藕、粗粮等,适当增加液体的摄入。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肝经郁热症:中药汤剂宜凉服,服药期间,应注意病情变化,若出现食欲减退、胸闷恶心、腹痛便溏时应停服;脾虚湿蕴证、阳虚血凝症: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期间忌食生冷瓜果、荤腥、油腻,以免影响药物疗效。
2.注射给药:中成药制剂建议单独使用,如需联合给药,应考虑时间间隔或中性液体过渡。滴速不宜过快,不宜超过40滴/分钟,孕妇及哺乳期慎用。 用药过程中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3.外用中药:二味拔毒散:雄黄、枯矾1:1研细。以浓绿茶水调成糊状,涂于色红有水疱的皮疹上,待水疱完全干涸后停用,可解毒、杀虫,收敛。复方马齿苋合剂:红斑、水疱、渗出皮疹给予煎水患处湿敷。
(二)特色技术
1.耳穴贴压:可选择大肠、胃、脾、交感、皮质下、便秘点等穴位。每日按压3-5次,每次1分钟,可保留2-3日。
2.拔火罐: 祛瘀通络,取疼痛处及红斑水疱处(头面部一般不用)刺血拔罐时,应注意无菌操作。
3.中药湿敷:六层纱布浸透药液,以不滴水为宜
4.穴位按摩: 可选择天枢、脾腧、肓腧、大肠腧等穴位,寒证可加灸。
5.电针治疗:适用于疱疹早期,取阿是穴(皮损部位)、夹脊穴(与患侧皮损相应神经节段及上下各一节段)、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6.重灸治疗:温阳通络止痛,促进皮损结痂,防止感染。阿是穴(皮损处和疼痛部位)。夹脊穴:与患侧皮损相对应的夹脊穴(病变相应神经节段及上下各一节段,后正中线棘突下旁开0.5寸)。如果疱液清稀、色淡,加灸足三里、气海、关元等穴。
7.火针治疗:早期使用促进水疱消退结痂,有效预防疱疹后遗神经痛。
8.刺络拔罐法(头面部一般不用):疼痛处及红斑水疱处,常规消毒,一次性针头垂直点刺疼痛、红斑、水疱处,点刺后将适合型号的火罐吸附,留罐5~8min。注意:局部皮肤有创伤及溃疡者,有出血性疾病及出血倾向者不宜。
9.穴位埋线:取夹脊穴、足三里、肺俞、膈俞、脾俞等,视情况取2~5穴。每周治疗1次,穴位交替使用;同一穴位埋线至少间隔2周。注意穴位埋线处24小时内禁止沾水。埋线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皮肤有无过敏现象,出现皮疹、水疱、肿块等要及时处理并暂停埋线。
10.穴位注射:取穴:足三里、阳陵泉、夹脊、支沟等,轮流取穴,每次1穴双侧。常选用黄芪注射液、维生素B12、甲钴胺等。注意:注射后穴位有酸胀感是正常反应。注射后1天内不沾水。若局部出现瘀斑或硬结可以热敷。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保持床单及衣物的整洁,穿宽松、棉质衣物,以避免摩擦皮损,造成不适或创面感染。
2.注意手卫生,勤修剪指甲,避免搔抓皮损。
3.鼓励患者适当运动,如散步、做八段锦、打太极拳等。
(二)饮食指导
1.肝经郁热证:宜食清肝胆之火的食品,如:新鲜绿叶蔬菜、西瓜、冬瓜、黄瓜、橙子、苦瓜、绿豆,忌食腥发之品。
2.脾虚湿蕴证:宜食健脾利湿的食品,如:山药、扁豆、大枣、红薯、苡米,忌食生冷之品。
3.气滞血瘀证:宜食行气、活血化瘀的食品,如:白萝卜、柑橘、木耳、油菜、黑豆,忌食甜食及易胀气食品。
4.阳虚血凝证:忌食生冷,补充蛋白质,可食用鸡蛋、牛奶、瘦肉等,食疗方:大枣、桂圆粥。
(三)情志调理
1.主动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消除陌生感和紧张感。使患者愉快地配合治疗及护理。避免急躁、动怒,肝郁气滞有加重病情的可能,特别要制怒,肝火旺盛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2.向患者讲解引起本病疼痛的原因、疾病的病程及缓解疼痛的方法,消除患者对疼痛的恐惧心理。
3.指导患者通过聊天、听广播等放松,转移注意力,以减轻疼痛。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症候诊断:肝经郁热证□      脾虚湿蕴证□    气滞血瘀证□    阳虚血凝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疼痛□    1.评估疼痛□
评分:     
2. 情志护理□
3. 深呼吸/肌肉放松□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拔火罐(刺血拔罐)□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重灸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穴位埋线□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穴位注射□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7.电针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8.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疼痛评分:   
丘疹水疱□    1.评估□
2.体位□
3.修剪指甲□
4.疱疹护理□
5.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湿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火针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半导体激光□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便秘
□    1.饮食□
2.腹部按摩□
3.排便指导□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术    耳穴贴压                       
    穴位按摩                       
    拔火罐(刺血拔罐)                       
    中药湿敷                       
    火针                       
    重灸                       
    电针                       
    穴位埋线                       
    穴位注射                       
    半导体激光                       
健康指导    /    /    /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二、湿疮(湿疹)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湿热蕴肤证:发病快,病程短,皮损潮红,有丘疱疹,灼热瘙痒无休,抓后渗出,伴身热不扬、心烦口渴,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二)脾虚湿蕴证: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伴有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
(三)血虚风燥证:病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肥厚,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舌淡、苔白,脉细弦。
(四)阳虚湿盛:病久,皮损颜色淤暗,瘙痒,抓后糜烂渗出,伴畏寒,四肢逆冷。,舌淡,苔白腻,脉细弱。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瘙痒
1.评估瘙痒程度,观察皮肤有无抓痕、血痂、感染,是否影响睡眠等。
2.宜选用干净柔软的纯棉衣服,可用手轻轻拍打痒处。
3.保持皮肤清洁,选用温和、刺激性小的洗涤用品,水温适宜。避免一切异常气味及粉尘的刺激,切断过敏原。
4.遵医嘱给予穴位注射维丁胶性钙。
5.遵医嘱给予针灸,选神庭、头维、曲池、合谷、三阴交等穴。
6.遵医嘱给予地休洗剂和复方樟脑乳膏交替外搽止痒
7.耳穴埋豆:选心、肝脾、肺、神门、内分泌、皮质下等,左右耳交替进行一周2-3次,3次一疗程。
(二)红斑丘疹
1.注意观察红斑丘疹发生时间、部位、颜色、伴随症状。
2.注意观察发疹是否与进食、睡眠、感染有关,是否有过敏史。
3.平时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澡,修平指甲,病变处忌搔抓,忌用胶布类粘粘,以免破溃后感染加重病情。
4.遵医嘱皮损局部放血或背部肺俞、大椎刺络放血。
5.遵医嘱给予清肤洗剂湿敷及硼酸霜外搽。
(三)糜烂渗出
1.注意观察糜烂渗出的部位、面积、渗出液的性质及伴随症状
2.观察体温变化,伴高热者按高热病人护理,观察大小便、苔脉变化,必须时应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用药后效果与反应,并记录。
3.局部皮肤保持清洁、干燥,忌用热水烫洗或用碱性肥皂、碱水、盐水、辣椒水等刺激物清洗,忌搔抓,以免糜烂面扩大。
4.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以利毒素排泄。
5.遵医嘱清肤洗剂湿敷。
6.遵医嘱灸法治疗,选皮损局部或中脘。
7.遵医嘱半导体照射皮损局部。
8.遵医嘱背部肺俞、脾俞刺络放血
(四)皮损肥厚浸润、经久不愈
1.观察皮损部位、颜色、形状、苔癣情况
2.遵医嘱蛇黄膏或青黛紫草膏涂擦,涂后可选用塑料薄膜或纱布封包患处。
3.遵医嘱中药熏蒸或中药薰药,中药熏蒸隔日一次,每次20-30分钟,皮肤渗出、破损者禁用。
4.遵医嘱火以消退皮损。手掌、足底部点刺易感染,点刺宜浅、散,不能太密集。
5.遵医嘱UVB光照射,注意剂量,遮盖眼睛及会阴区。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口服给药:
(1)内服中药
湿热蕴肤证:中药汤剂宜凉服。服药期间注意病情变化,若出现食欲减退、胸闷、恶心、腹痛、便溏,则停服。
脾虚湿蕴证:中药汤剂宜空腹或饭前温服,以枣汤送服效更佳。服药期间忌食生冷瓜果、荤腥油腻,以免影响药物疗效。
血虚风燥证:中药汤剂宜饭后温服。
阳虚湿盛证:中药为辛温热剂,宜温服,服药期间注意保暖,忌食生冷,药中有人参需忌食萝卜。
(2)西药:氯雷他定抗组胺,盐酸多塞平片抗过敏。该类药品宜晚上服用,服用后嘱病人不能开车。
2.外用药:
(1)院内制剂外用:硼酸霜、蛇黄膏性质较温和,可用于急性期。复方樟脑乳膏外用止痒。
(2)中药清肤洗剂湿敷,地休洗剂收敛止痒。
3.注射用药:
(1)中成药制剂建议单独使用,如需联合给药,应考虑时间间隔或中性液体过渡。
(2)滴速不宜过快,孕妇及哺乳期慎用。
(3)用药过程中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4)穴位注射维丁胶钙针抗过敏止痒。患病期间,应暂缓注射预防针和接种牛痘,以免诱使皮疹加剧。
(二)特色技术
1.火针疗法:主要用于慢性湿疹。
(1)取穴: 取典型肥厚性苔藓化皮损。
慢性湿疹的好发部位,但胫骨前缘的皮损在夏天禁用火针点
(2)针后处理:针后72小时,局部红晕完全消失为度,方可洗浴。
(3)异常情况及处理:出血者压迫止血;晕针者作常规处理;皮肤感染者,用百多帮药膏外涂。
2.刺络放血疗法:急慢性湿疹均可选择运用。
(1)穴位:取大椎、双侧肺俞穴,皮损发于上肢加曲池、下肢加委中、头面部加耳尖穴。
(2)注意:局部皮肤有创伤及溃疡者,不宜使用本疗法。治疗后局部保持干燥、清洁,1天内不沾水。
3.针刺疗法:具有祛风、止痒、安神的作用。
(1)穴位:神庭、头维、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等。
4.艾条温和灸
取局部皮损处,悬于施灸部位之上,距皮肤约3厘米,进行悬灸,以病人觉得温热舒适为度。
取穴:艾灸神阙、足三里等穴,悬于施灸部位之上,距皮肤约3厘米,进行悬灸,以病人觉得温热舒适为度。也可选用灸盒治疗。视皮损及穴位多少确定时间,每次5~20分钟,每天1~2次。
5.中药熏蒸:皮肤给药,药物直达患处;特别适合于全身性的慢性湿疹。
(1)将煲加入所需要的药液后,正确放于底座上,盖上盖子后开机,请注意不要超过最高水位三分之二。
(2)注意:饥饿以及过度疲劳时不宜中药熏蒸治疗。熏蒸过程中有发生不适时应寻找原因,并应即停止熏蒸;如果皮肤有明显红肿、热痛、溃烂化脓等炎症表现皆不宜用。
(3)疗程:一般隔日治疗1次。
6.中药湿敷:适用于皮肤瘙痒、渗出者。六层纱布浸透药液,以不滴水为宜
7.放血疗法:选皮损红斑、丘疹处。
(1)常规消毒,用无菌注射针头垂直快速点刺红斑、丘疹处至微微点状出血,再用火罐吸附点刺部位,留罐5-8分钟后取罐消毒。
(2)疗程:2日一次,3次已疗程。
(3)注意:局部皮肤有创伤及溃疡者不宜使用本方法。治疗后局部保持干燥、清洁,1天内不沾水。
8.耳穴埋豆:运过王不留行籽粘附耳廓上的穴位或脏腑反应点,常用耳穴如下:心、肝、脾、胃、肺、神门、内分泌、皮质下等。
方法:左右耳交替使用,每两日一次,3次一疗程。
9.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选择生物共振(检测及脱敏)、窄谱UVB、半导体激光治疗仪等进行治疗。
四、健康教育
(一)生活起居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流通、勿养猫狗,避免一切异常气味及粉尘的刺激,切断过敏原。湿热蕴肤证:避免潮湿,尤以长夏、梅雨秀节,要防潮、防霉,以免潮湿而加重病情;脾虚湿蕴证:室温宜略高而偏燥,冬天注意保暖;血虚风燥证:室内湿度在50%~70%之间为宜;阳虚湿盛证:卧床休息,病室温暖向阳,注意保暖,避免潮湿刺激及直接当风。
(二)情志护理:保持心情舒畅,尽量少思、少虑、少怒,因思虑过度伤脾,致脾失健运、湿热内生。怒伤肝,致肝阳上亢、情绪波动后激发疾病。做好解释工作,使之情绪稳定,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
(三)饮食指导: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及鸡、鸭牛肉、虾蟹、羊肉、海腥等动风发物,忌烟酒。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若发现某些食物加重或诱发本病,应禁食。
1.湿热蕴肤证:宜食渗湿利水清热之品,多食冬瓜、西瓜、丝瓜、赤小豆、绿豆、苦瓜等,食疗方:黄芪、苡仁粥,银花饮。
2.脾虚湿蕴证:宜食健脾利湿之品,如宜食山药、扁豆、芡实、苡仁等。少食糖类、牛奶胀气之物,忌食膏梁厚味、辛辣、刺激、海腥发物,以免助湿内生,加重病情。食疗方:苡仁、赤豆粥。
3.血虚风燥证:多食补益气血之品,如菠菜、鸡蛋、猪肝、瘦肉等,食疗方红枣、赤豆汤。
4.阳虚湿盛证:宜食温阳补肾健脾之品,如桂圆、苡仁、扁豆、瘦肉、核桃、人参等,食疗方:莲子生姜粥、山药扁豆粥。
(四)并发症护理
感染化脓:局部皮肤保持清洁干燥,勿用水洗,勿搔抓,用清肤洗剂湿敷加蛇黄膏外搽,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以利毒素排泄。观察体温变化,高热者按高热病人护理,观察大小便、苔脉变化,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抗生素,观察用药后效果与反应,并记录。
五、护理难点
瘙痒症状明显尤以晚上明显。
患者不忌口,容易反复发作。
解决思路:
合理调整睡眠时间,白天尽量减少休息,分散注意力,晚上睡前遵医嘱服用止痒的药物,必要时给予安眠药。
经常去病房,给患者沟通,多做健康宣教,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湿疮(湿疹)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湿疮(湿疹)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湿热蕴肤证□         脾虚湿蕴证□         血虚风燥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辩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瘙 痒
□    1.患处皮肤护理□
2.饮食护理□
3.情志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注射□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针刺疗法□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涂擦□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耳穴埋豆□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糜烂渗出
□    1.生活起居指导□
2.患处皮肤护理□
3.观察患处渗出□
4.饮食、情志护理□
5.其他护理措施□    1.刺络放血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半导体照射□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艾条灸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中药湿敷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红斑丘疹
□    1.情志护理□
2.患处皮肤护理□
3.其他护理措施□    1.刺络放血□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湿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涂搽□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皮损肥厚浸润经久不愈□    1.情志护理
2患处皮肤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火针疗法□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熏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涂药□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UVB照射□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火针疗法                       
    刺络放血疗法                       
    针刺疗法                       
    艾条灸                       
    中药熏蒸                       
    中药湿敷                       
    中药涂药                       
    穴位注射                       
    耳穴埋豆                       
                           
健康指导    /    /    /           
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______________ 技术职称 ________________  护士长签字:____________

 
三、粉刺(寻常性痤疮)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肺经风热证:黑头或白头粉刺,红色丘疹,可伴少量小脓疱或有痒痛。可伴有口干、便秘。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二)脾胃湿热证:皮肤油腻,以疼痛性丘疹和脓疱为主或有结节。可伴有口臭、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
(三)痰瘀互结证:皮损主要为结节及囊肿,反复发作,容易形成疤痕。可伴有大便干结。舌质暗或有瘀斑或瘀点,苔腻,脉弦滑。
(四)冲任不调证:女性患者月经前皮疹加重,皮疹多发于口周或下颌,或伴月经前后不定期,经前乳房、小腹胀痛,舌红,脉细或弦。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局部丘疹、粉刺
1.平时注意个人卫生,修平指甲,病变处忌挤压,以免引起感染加重病情。
2.遵医嘱刺络拔罐、耳尖放血。
3.遵医嘱中药面膜。
4.遵医嘱火针治疗。
5.遵医嘱蓝光照射。
(二)局部脓疱
1.观察局部肿胀范围、程度、脓液性质与量。病变处忌挤压,以免引起感染扩散。
2.遵医嘱刺络放血。
3.遵医嘱火针点刺后灸法治疗。
4.遵医嘱耳尖放血。
5.遵医嘱蓝光照射。
(三)局部结节、囊肿
1.注意局部清洁干燥,禁用化妆品,勿挤压饮食宜清淡。
2.注意观察结节、囊肿大小,及伴随症状。
3.遵医嘱可行肝腧、肾腧、肺腧、气海、关元、足三里的穴位埋线治疗,可达到调节脏腑功能,调理冲任。
4.遵医嘱中药面膜外敷。
5.遵医嘱火针点刺后灸法治疗
6.遵医嘱刺络放血
7.遵医嘱蓝光照射
(四)瘢痕、遗留色素
瘢后期遗留色素及凹陷性疤痕可遵医嘱微晶磨削或点阵激光。增生性瘢痕遵医嘱用德保松封闭治疗。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火针:取穴:局部阿是穴, 丘疹、脓疱、结节或囊肿顶部及基底部。使引邪外出;异常情况及处理:出血者压迫止血;晕针者作常规处理;皮肤感染者,用百多邦药膏外涂。
(二)艾条温和灸:主要用于火针后促进结痂防感染,排脓外出。取火针点刺后局部阿是穴,悬于施灸部位之上,进行悬灸,以病人觉得温热舒适为度。
(三)刺络拔罐法、耳尖放血:取穴:取大椎、双侧肺俞、脾俞等穴。放血可达到清热解毒的功效。禁忌:局部皮肤有创伤及溃疡者、传染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妇女孕期经期、年老体弱等,不宜使用本疗法。
(四)穴位埋线:取穴:肺俞、脾俞、足三里等。可达到调节脏腑功能,调理冲任。
(五)中药面膜外敷:中药面膜是一种将中药微粉经过调配后敷在脸上的面膜,主要用于痤疮及痤疮后炎性色素沉着。注意事项:
①过敏体质禁用。
②使用过程中若出现瘙痒、刺痛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试用,并对症处理。
③面膜时间不要太长,千万不要等到干了再洗。
(六)其他疗法
在火针治疗后当天及皮损炎症明显者采用蓝光照射促进炎症消退,余采用红光照射促进皮损修复,隔日一次,10次1疗程。后期遗留色素及凹陷性疤痕可选择微晶磨削或点阵激光。
四、健康指导
(一)情志调理:由于痤疮主要发于面部,严重影响了病人美观,也会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责任护士多与患者沟通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和自卑心理,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对于焦虑明显者适当采用疏肝的方法,比如火针点刺肝俞、穴位埋线肝俞等。
(二)生活起居:生活作息规律,保证足够的睡眠,以免影响痤疮皮损的修复时间。尽量避免使用洗面奶及化妆品,用毛巾洗冷水脸,油腻明显时可改用温热水洗脸。肺经风热者环境宜通风凉爽,可跑步锻炼;脾胃湿热者:环境避免潮湿;痰瘀互结、冲任不调者避免风寒,注意保暖。
(三)饮食指导:饮食要清淡富有营养,禁食辛辣甘甜腥腻等物,少吃糖果甜食,多食新鲜水果蔬菜,避免大便秘结。切记勿挤压患处。
1.肺经风热证:饮食宜清淡偏甘寒、甘平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及腥发之物,忌饮酒,可用枇杷叶水熬薏米粥服用,可多食枇杷肉。
2.脾胃湿热证: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及海腥发物,进食健脾利湿之品,可用山药薏米芡实熬粥服用。
3.痰瘀互结证: 宜食通阳泄浊,活血化瘀之品,如薏苡仁、冬瓜、白萝卜、百合扁豆桃仁、柚子。可用薏苡仁、桃仁熬粥食用。
4.冲任不调证:可食用大枣、花生、莲子、山药、等健脾益气,胡桃补阳黑木耳补阴。
(四)治疗后护理:术后三天不沾水,避免日晒,结痂后不要搔抓痂壳,待其自然掉落。
五、护理难点
1.在夏季该类病员较多;使用火针疗法后,因出汗量较多无法坚持忌水。
2.病员没无菌观念,常用卫生纸擦拭患处渗出物。
解决思路:
1.告知病员火针后注意事项,并说明沾水后其严重性,从而建立起患者的依从性。
2.应给予病员无菌棉签,在有渗出及化脓物的情况之下擦拭,防感染。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粉刺(寻常性痤疮)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粉刺(寻常性痤疮)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肺经风热□     脾胃湿热证□     痰瘀互结证□     冲任不调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辩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局部丘疹、粉刺
□    1.患处皮肤护理□
2.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面膜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刺络拔罐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耳尖放血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火针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蓝光照射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其他:¬¬¬¬¬¬¬¬¬¬¬¬¬¬¬¬¬¬¬¬_____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局部脓疱
□    1.体    位□
2.患处皮肤护理□
3.观察脓疱大小、脓液性质□
4.其他护理措施□    1.刺络拔罐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火针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3.耳尖放血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艾灸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5.红光照射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其他:_____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局部结节、囊肿
□    1.体    位□
2.患处皮肤护理□
3.观察结节、囊肿大小、及渗出物□
4.其他护理措施□    1.刺络拔罐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火针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穴位注射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艾灸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5.红光照射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中药面膜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7.其他:_____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中药面膜                       
    火针                       
    艾灸                       
    穴位埋线                       
    刺络拔罐                       
    耳尖放血                       
健康指导    /    /    /           
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__   _______        技术职称 ____   ____         护士长签字:______   __
 
四、白疕(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血热内蕴证:皮疹多呈点滴状,发展迅速,颜色鲜红,层层鳞屑,瘙痒剧烈,抓之有点状出血,伴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心烦易怒,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或数。
(二)血虚风燥证:病程较久,皮疹多呈斑片状,颜色淡红,鳞屑减少,干燥皲裂,自觉瘙痒;伴口咽干燥,舌质淡红,苔少,脉沉细。
(三)湿毒蕴阻证:多发在腋窝,腹股沟等屈侧部位,红斑糜烂,结痂粘厚,瘙痒剧烈,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四)气血瘀滞证:皮损反复不愈,皮疹多呈斑块状,鳞屑较厚,颜色暗红,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细缓。
(五)阳虚湿盛证:久病不愈,皮损暗淡,肥厚难消,伴畏寒而四肢不温,腰膝酸软,肢体困重。大便溏薄,小便不利,舌质淡,苔薄,脉沉细。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皮损潮红、鳞屑
1.观察皮疹部位、颜色、形状、鳞屑、有无出血点及同形反应。如突然出现全身弥漫性潮红、大量脱屑,并伴有高热等症状或皮肤痛痒剧烈时,立即报告医生。
    2.禁用热水烫洗皮肤,避免外伤等。
    3.遵医嘱中药湿敷。
    4.遵医嘱蛇黄膏中药涂药。
    5.遵医嘱放血治疗,选择斑块颜色鲜红者。
6.鳞屑较多的患者宜在擦药前温水洗浴,轻轻去除鳞屑;皮损处留有其它药物时宜用棉球蘸植物油将其拭去;当患处结痂较厚时,用植物油或清热解毒软膏,如黄连膏厚涂,待痂皮软化去除后再行涂药。
7.头皮部位的皮损,擦药前宜把头发剪短;女患者不愿剪发时,可用梳子将头发分开再上药。
(二)皮损淡红、干燥脱屑
1.观察皮疹部位、颜色、形状、鳞屑情况。
    2.遵医嘱中药药浴。
    3.遵医嘱黛硫膏中药涂药,涂后选用塑料薄膜或纱布封包患处。
4.遵医嘱UVB光照射,注意遮盖保护眼睛及会阴部皮肤。
(三)皮损肥厚浸润、经久不退
1.观察皮疹部位、颜色、形状、鳞屑情况。
2.遵医嘱黛硫膏中药涂药,涂后选用塑料薄膜或纱布封包患处。
3.遵医嘱中药药浴。
    4.遵医嘱拔火罐,适用于肌肤丰厚处。
    5.遵医嘱给予火针治疗,注意无菌操作,治疗后注意保护局部皮肤,三天勿沾水。
6.遵医嘱UVB光照射,注意照射剂量和遮盖保护眼睛及会阴部皮肤。
(四)瘙痒
    1.评估瘙痒程度,观察皮肤有无抓痕、血痂、感染,是否影响睡眠等。
    2.宜选用干净柔软的纯棉衣服,可用手轻轻拍打痒处。
    3.保持皮肤清洁,选用温和、刺激性小的洗涤用品,水温适宜。
    4.遵医嘱蛇黄膏与黛硫膏1:1中药涂药或青黛紫草膏涂药。
    5.遵医嘱中药药浴。
6.遵医嘱针灸治疗:取曲池、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进展期禁用,注意观察有无同形反应,可用中频代替针灸。、
(五)便干
    1.评估排便的次数、量、性质。
    2.告知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指导进行腹肌锻炼。
    3.腹部按摩:取平卧位,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以腹内有热感为宜。每日2~3次。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胃俞、脾俞、关元、中脘、支沟、天枢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大肠、直肠、肺、便秘点等穴。
三、中药特殊治疗护理
(一)特色技术
1.中药湿敷:适用于皮损色红者,药液温度20~25℃,以6~8层纱布浸湿,用双钳夹起或戴无菌手套将其挤干(以不滴水为度),将湿敷垫紧贴在患部(中间不能有空隙),每隔20分钟更换一次,持续时间40分钟,每日1~2次
    2.中药药浴:适用于血燥、血瘀证,皮损色暗或淡,静止或趋于消退者。遵医嘱中药煎汤浸浴,每次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3.针刺疗法:取大椎、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陶道、肩胛风、肝俞、脾俞等穴位,采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4.火针治疗:主要用于斑块型银屑病。取穴: 取典型肥厚性苔藓化皮损。
    5.放血疗法:斑块颜色鲜红、增殖不明显、白色鳞屑少者使用放血疗法。
    6.中药涂药:薄涂患部,揉擦使之均匀,每日1~2次。血瘀证,皮损肥厚浸润、经久不退的患者,宜厚涂,涂药后可选用塑料薄膜或纱布封包患处,每日1~2次。
    7.拔火罐: 适用于血燥、血瘀证患者。在肌肤丰厚,皮损肥厚处,遵医嘱采用拔(走)罐法,每日或隔日1次
    8.耳穴贴压:取大肠、直肠、肺、便秘点等穴每日按压3-5次,每次1分钟, 可保留2-3日。
    9.穴位按摩:取胃俞、脾俞、关元、中脘、支沟、天枢等穴。
10.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选择窄谱UVB照射。照射强度必须适当,以皮肤出现短暂的轻度红斑(最小红斑量)为限。在疗程中可逐渐增加剂量。
(二)药物治疗
1.口服给药:
(1)中药汤剂一般温服为宜。血热内蕴、火毒炽盛症:患者宜偏凉服,血虚风燥者宜饭后服,湿毒蕴阻证者宜温服,服后观察药物反应,并记录。
(2)应用阿维A胶囊、甲氨蝶呤及雷公藤时注意电解质,肝肾功的检查。女性注意避孕。
2.注射给药:应用二丁酰环磷腺苷钙调节代谢,注意观察用药后有无不良反应。
3.外用药:换药时注意无菌操作,防止继发感染,换药前,用温水洗浴,用软毛巾轻轻搓去鳞屑,不宜硬剥,便于药物吸收。急性期不宜选用刺激性的外用药,以免激发红皮病。首次用药需在小片皮损处试用3次,局部无红肿反应,方可大面积外搽,如发现有刺激现象或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报告医生。若有头部皮损,男性病人应把头发剃光,女性病人应把头发剪短。皮损范围广泛,应采取分区交替搽药,搽药时注意皮损变化,如皮损加剧,应停止搽药。
(1)院内制剂外用:蛇黄膏:性质较温和,可用于急性期。黛硫膏:主要用于静止期,肥厚皮损可配合封包。瘙痒者蛇黄膏与黛硫膏1:1比例外搽。厚薄均匀,促进皮损修复,出现丘疹、皮肤刺痛等过敏反应,立即停药。
(2)中药药浴:适用于血燥证、血瘀证,皮损色暗或淡,静止或趋于消退者。根据病情选用养血活血润燥止痒药物,煎汤药浴或熏蒸,每次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注意:饥饿以及过度疲劳时不宜中药药浴治疗。药浴过程中有发生不适时应寻找原因,并应即停止药浴;如果皮肤有明显红肿、热痛、溃烂化脓等炎症表现皆不宜用。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保持床单位清洁,选用柔软、纯棉制品,减少摩擦。
2.保护皮肤,勤修剪指甲,防止搔抓及强力刺激;禁用热水烫洗,避免外伤及滥用药物。
3.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避免风、湿、热邪侵入。
4.鼓励患者加强健身和文体活动,可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养生操锻炼。
5.做好口腔护理,饭后及睡前用冷水后或野菊花液等含漱,防止口腔黏膜霉菌感染。
(二)饮食护理
(1)血热内蕴证:宜食清热凉血、清淡的食品,如雪梨、藕粉、莲子、西瓜等。食疗方:绿豆百合汤、地黄马齿苋粥。多饮水、忌狗肉、巧克力、芒果等热性食物。
(2)血虚风燥证:宜食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之品,注意宜平补、清补。可食鸭蛋、瘦肉、百合等。食疗方:红豆排骨汤、红枣糯米粥。
(3)湿毒蕴阻症:宜食清热利湿、解毒通络之品,可食用绿豆、薏米、赤小豆、芡实、萝卜等。忌食油腻、辛辣刺激食品及肥甘厚味,以免助湿内生。
(4)气血瘀滞证:多饮水,多食丝瓜、陈皮、萝卜、柑橘等行气通络之品。食疗方:桃仁粥。
(5)阳虚湿盛证:忌食生冷,补充蛋白质,可食用鸡蛋、牛奶、瘦肉等,可用多食苡仁、山药等健脾利湿之品。食疗方:红枣、桂圆粥。
(6)瘙痒者禁食辛辣腥发动风的食品,如牛羊肉、鹿肉、狗肉、海鲜、辣椒、花椒等。
(7)皮损部位大量脱屑的患者,应提高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摄入量,宜食禽、畜、蛋、奶、植物蛋白等,必要时可使用营养素补充剂。
(8)告知患者注意观察可能引起病情发作或加重的食物,对可疑食物避免食用。
(9)建议选用蒸、煮、炖等方法烹制食物,避免烟熏、炙烤、油炸等。
(三)情志护理
1.多与患者沟通,采用倾听、言语开导、移情易性、顺情解郁、暗示调理等方法,及时疏导患者。
2.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
五、护理难点:
 患者情志失调
解决思路:
1.对白疕病患者情志致病情况进行评估调查,如使用焦虑测评量表等。
2.通过健康宣教、集体心理疏导和单独心理治疗等多层次干预,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减少情志致病,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和中医护理效果。如通过网络微博,宣传健身气功八段锦运动等。
3.建立“银屑病患者病友会”,利用“世界银屑病日”、“银屑病患者关爱”等系列活动,开展医、护、患等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白疕(银屑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白疕(银屑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血热内蕴证□    血虚风燥证□    湿毒蕴阻证□    气血瘀滞证□    阳虚湿盛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皮损潮红;鳞屑
□    1.观察皮损情况□
2.皮损护理□
3.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湿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涂药□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放血疗法□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皮损淡红;
干燥脱屑
□    1.观察皮损情况□
2.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药浴□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涂药□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UVB光照射□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皮损肥厚浸润;
经久不退
□    1.观察皮损情况□
2.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药浴□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涂药□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拔罐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火针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UVB光照射□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瘙痒□    1.评估瘙痒情况□
2.生活起居□
3.中频治疗□
3.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涂药□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药浴□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针灸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便干□    1.评估排便情况□
2.腹部按摩□
3.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说明)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中药湿敷                       
    中药药浴                       
    放血疗法                       
    中药涂药                       
    耳穴贴压                       
    火针                       
    穴位按摩                       
    拔 火 罐                       
    针灸                       
                           
健康指导    /    /    /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第十章  其他中医护理方案
一、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湿热毒蕴证:疮周有痒痛,疮面腐肉较多,或秽臭难闻,疮周皮肤灼热,可伴发热,大便秘结,夜难入寐。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数。
(二)湿热瘀阻证:疮面腐肉未完全脱尽,脓水淋漓,大便秘结。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数。
(三)气虚血瘀证:疮面腐肉已尽,新肌难生或不生,肉芽色暗淡不鲜,脓水清稀。舌质淡,或有瘀斑,舌苔薄,脉细。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发热
1.发热者限制患者活动,宜卧床休息。病室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阳光充足。
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出汗较多者及时擦干皮肤,保持皮肤和床单位清洁、干燥。
3.鼓励患者多饮水约1500ml/天,可用菊花、金银花泡水代茶饮,以清热解毒。饮食易消化,均衡营养,注意优质蛋白的摄入,如鸡蛋、牛奶、瘦肉等。忌食海腥发物及辛辣刺激、助火食品,如牛羊肉、海鱼、虾、蟹、葱、蒜、辣椒等。
(二)疮面腐肉未脱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流通,温湿度适宜。
2.卧床时适当抬高患肢15~30°,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3.根据医嘱,疮面脓腐较多难以清疮者,外敷提脓祛腐药物或油膏,如逐腐祛瘀胶囊、红油膏等;渗出较多者,予清热解毒利湿收敛的中药煎液湿敷患处,如黄连、马齿苋、土槿皮等,外用油膏贴敷。
4.疮周红肿灼热明显者,遵医嘱予清热解毒消肿油膏贴敷,如金黄膏等,观察有无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
5.脓水多而臭秽,引流通畅者,遵医嘱予中药熏蒸局部疮面,每日1次。
6.保持疮周皮肤清洁干燥,敷料渗出较多者及时更换。
(三)疮面新肌不生
1.根据医嘱,疮面较干燥者,予补虚活血生肌中药油膏贴敷,如橡皮生肌膏;新生肉芽及上皮生长缓慢者,予补虚活血通络生肌中药煎剂湿敷,如黄芪水煎液等。
2.新肌难生或不生者,遵医嘱予中药熏蒸、艾灸疮面,每日1次。
3.疮面无渗出,肉芽组织生长良好者,适当延长换药间隔时间。换药时,动作轻柔,避免用力擦拭疮面,以免损伤新生组织。胶布过敏者,用绷带缠缚疮面,使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注意缠缚的松紧度,肢端皮肤的色泽、患肢肿胀情况。
(四)疮周痒痛
1.保持疮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摩擦。
2.指导患者戒烟、酒,穿着合适的鞋袜和棉制衣物,注意保暖,避免穿着化纤毛织品。
3.忌用热水烫洗局部皮肤,避免搔抓,用力擦拭等加重损害。
4.局部瘙痒者,遵医嘱予清热利湿收敛药物或止痒洗剂外涂,如紫草油、三黄洗剂、三石散、青黛散或青黛膏、黄连膏等,以收涩止痒,减少皮肤浸渍。
5.遵医嘱穴位按摩,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中脘、足三里、内关、合谷、曲池等穴位。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特色技术
1.中药外敷:适用于疮周红肿、痒痛者。药物涂抹薄厚均匀,约0.1~0.2mm,部位准确,固定松紧适宜(详见附录2)。
2.中药湿敷:适用于疮周皮肤瘙痒、渗出者。六层纱布浸透药液,以不滴水为宜(详见附录2)。
3.中药熏蒸:适用于疮面不敛,久不收口者。应用智能中药熏蒸仪,达到设定温度90°时喷气口开始喷出雾气,喷气口与皮肤之间最佳距离为25~30cm,防止烫伤(详见附录2)。
4.艾灸:适用于疮面不敛,久不收口者。距疮面5~10cm,以旋灸方式艾灸疮面10分钟,及时弹去艾灰,防止烫伤(详见附录2)。
5.半导体激光局部照射:适用于疮面不敛者。每次换药前照射20分钟,照射时距疮面25~30cm。
6.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二)药物治疗
1.外用药:厚薄均匀,出现瘙痒、皮疹等过敏反应,立即停药。
2.注射给药:应用活血化瘀药物时注意患者有无出血倾向。
3.其他详见附录1。
四、健康指导
(一)疮面护理
1.勤剪指甲,避免搔抓,注意肢体保暖。
2.每日清洗疮面和疮周皮肤,保持清洁、干燥。
3.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弹力绷带,以保护疮面和疮周皮肤。晨起时抬高患肢,排空浅静脉内血液。从足心开始,将弹力绷带向上缠绕到膝下,粘扣固定。弹力绷带缠绕松紧适度,特别注意足踝部,因此处位置最低,若松紧度不适易造成局部水肿。包扎弹力绷带后,活动时应自觉舒适,无酸胀、疼痛等不适。
(二)生活起居
1.注意休息,适度活动;忌烟酒。
2.卧床时抬高患肢15~30°,观察趾端血运是否正常。
3.避免久行久立、跷二郎腿,教会患者腿部按摩,两手分别放在小腿两侧,由踝部向膝关节揉搓小腿肌肉。站立时做踮脚运动,或做小腿的踢腿运动。
4.指导患者进行坐式八段锦、简化太极拳锻炼。
(二)饮食指导
1.指导患者健康、合理饮食。宜食清淡、易消化的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富纤维素、低脂饮食。忌食辛辣、油炸、烧烤、高脂肪食物及海腥鲜发物。
2.糖尿病患者饮食宜少食多餐,忌食碳水化合物高、纤维素低的食物。忌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牛油、肥肉、动物内脏等。大便干结时,可适量增加坚果类食物和膳食纤维素,如燕麦、芝麻、红薯、芹菜、杏仁等,但忌食花生米、核桃、杏仁、松子等坚果类食物。
3.湿热毒蕴证:便秘患者可多食香蕉、蜂蜜、芝麻等润肠通便之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宜食甘寒、甘平的食物如绿豆、芹菜、土豆、马齿苋等。食疗方:玉米赤豆粥,绿豆银花汤等。
4.湿热瘀阻证:予新鲜马齿苋、绿豆煎汤服用,以助清热利湿。食疗方: 冬瓜排骨汤等。
5.气虚血瘀证:宜进食高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材,如瘦肉、山楂、大枣、莲子、新鲜蔬菜水果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食疗方:薏苡仁黄豆汁、黄鳝粥等。
(三)情志调理
1.采用暗示疗法、说理开导法,引导患者自觉地戒除不良心理因素,调和情志。
2.责任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时予以心理疏导。
3.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亲朋好友给予情感支持。
4.鼓励病友间相互交流治疗体会,提高认知,增强治疗信心。
五、护理难点
患者对弹力绷带使用依从性差。
患者对弹力绷带的使用不能长期坚持。
解决思路:
1.加强对伤口护理人员的专科培训,建立医护合作的伤口治疗护理模式,培养伤口护理的专科护士。
2.开设中医专病护理门诊,建立臁疮患者健康档案,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日常起居、饮食行为。提供健康教育处方,评价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的有效性。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入院日期:
证候诊断:湿热毒蕴证□    湿热瘀阻证□    气虚血瘀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疮面脓腐未脱
□    1.体位□
2.疮周皮肤护理□
3.观察疮面渗出□
4.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湿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熏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请注明,下同)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疮面新肌不生
□    1.体位□
2.疮周皮肤护理□
3.情志护理□
4.使用弹力绷带指导□
5.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湿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熏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疮周痒痛
□    1.体位□
2.疮周皮肤护理□   
3.肢体保暖□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便秘
□    1.饮食□
2.腹部按摩□
3.排便指导□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穴位按摩                       
    中药湿敷                       
    中药贴敷                       
    中药熏蒸                       
    艾灸                       
                           
                           
健康指导    /    /    /           
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护士长签字:                  
 
二、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邪盛正虚证:面色苍白,头晕,疲乏无力,活动后心慌气短,或发热,出血,骨痛。舌质淡,苔薄白。
(二)邪热炽盛证:壮热口渴,皮现紫癜,齿鼻渗血,血色鲜红。舌质红,苔黄。
(三)痰瘀互结证:瘰疬痰核,胁下包块,按之坚硬,时有胀痛,或伴有低热、盗汗,面色不华。舌质暗,苔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疲乏无力
1.注意休息,适当活动,重度贫血者,卧床休息,限制探视。
2.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皮肤和黏膜以及自觉症状,监测血红蛋白值及白细胞、粒细胞、血小板计数等。
3.心慌气短伴头晕明显者,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穴心、神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等穴。粒细胞缺乏(<0.5×109/L)的患者禁用。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
(二)发热
1.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准确监测、记录体温。
2.高热者可在头部、腋下、腹股沟置冰袋,或使用冰毯机物理降温,遵医嘱给予退热药物,热退汗出时,及时更换衣裤、被褥,防止受凉。
3.保证休息,限制陪住和探视,避免交叉感染。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曲池、耳尖等穴。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禁用。
5.遵医嘱中药熏洗或中药湿敷。
(三)骨痛
1.卧床休息,减少活动,改变体位时动作轻缓。
2.保持肢体功能位,避免受压,可给予局部冷敷,以减轻疼痛。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头维、上星、百会、风池、风府、列缺、合谷、阿是穴等穴。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禁用。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脑、额、枕、神门、肝等穴。粒细胞缺乏(<0.5×109/L)的患者禁用。
(四)出血
1.观察出血的部位、色、质、量的变化及病情症状,出现面色苍白、气息短促、出冷汗、四肢厥冷或突然间的剧烈头痛等症状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
2.局部出血护理:
(1)鼻腔出血: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报告医师,遵医嘱用云南白药棉球填塞鼻腔,如出血量大且位置较深时请耳鼻喉科会诊填塞;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内鼻、肺、肾上腺、额等穴,粒细胞缺乏(<0.5×109/L)的患者禁用。
(2)牙龈出血:报告医师,遵医嘱用棉棒蘸止血药物局部按压,或用云南白药/三七粉棉球外敷牙龈或遵医嘱予凉血止血类中药汤剂含漱止血,做好口腔护理。
(3)皮肤黏膜出血:注意出血部位观察和皮肤保护,治疗或注射后穿刺局部应按压15分钟以上,避免出血。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中药含漱:遵医嘱实施中药含漱,每日5次(晨起、睡前、三餐后及出血时),每次2~3遍,每遍10~20ml。先用清水漱口,然后口含中药30秒,再行冲击性漱口1分钟,使漱口液充分接触牙龈齿缝及口腔黏膜。中药漱口后10分钟内禁止刷牙、饮水及进食。
3.注射给药
(1)亚砷酸注射液:稀释后3~4小时内输注,可用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注意观察胃肠道反应。
(2)三尖杉注射液:易损害心肌及心脏传导,输液速度小于40滴/分,注意观察心律及血压的变化。
(3)其他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2.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3.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4.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5.中药湿敷(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病室安静整洁,定时开窗通风。
2.保证充分的休息,限制陪住和探视,重症患者卧床休息,粒细胞缺乏的患者(<0.5×109/L)实行保护性隔离。
3.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口腔清洁,经常漱口,用软毛牙刷刷牙,避免挖鼻孔、用力擤鼻涕等。
4.指导患者保持大便通畅,便后用温水清洗肛周,女性患者注意经期卫生。
5.指导患者适度活动,避免磕碰、外伤,洗浴用水不宜过热,不可用力搔抓皮肤,保持皮肤清洁。
(二)饮食指导
1.邪盛正虚证:宜食益气养阴的食品,如银耳、山药、莲子等;忌食寒凉冰冷的食品,如海鲜、绿豆等。
2.邪热炽盛证:宜食清热解毒的食品,如冬瓜、绿豆、竹笋等;忌食温热辛辣的食品,如羊肉、辣椒等。
3.痰瘀互结证:宜食祛瘀化痰的食品,可选用杏仁、白萝卜、陈皮等;忌食肥甘厚腻的食品,如肥肉、奶油等。
4.发热患者多饮水或果汁,如西瓜汁、梨汁、桔汁或用鲜芦根煎汤代茶饮,汗出较多者,可适量饮用淡盐水,脾胃虚寒者慎用。
5.贫血患者宜食富含铁的食品,如豌豆、黑豆、芝麻酱、蛋黄、血豆腐、猪肝等。
6.有出血倾向患者避免食用坚硬或带骨刺的食品,如坚果、排骨、鱼虾等。
(三)情志调理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如发病诱因、治疗方法及化疗时注意事项等,使患者正确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注意调节情志,宜平淡静志,避免七情过激和外界不良刺激,可采用移情疗法、暗示疗法等,及时发泄抑郁情绪,化郁为畅。
3.定期组织病友会,患者通过沟通交流,增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五、护理难点
PICC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高。
解决思路:
1.患者骨髓抑制期要监测血象及体温,每日评估导管情况,如发现穿刺局部红肿、疼痛及出现分泌物等,及时处理。
2.患者化疗期间可沿置入PICC导管的血管走向外敷金黄膏或血管保护膜。
3.教会患者PICC置管的自我护理方法,如日常活动、洗澡的注意事项以及自我观察知识等。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邪盛正虚证□    邪热炽盛证□    痰瘀互结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疲乏无力□    1.活动与休息□
2.评估皮肤、黏膜及血象□
3.氧    疗□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请注明,下同)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发热□    1.体温监测□
2.高热护理□
3.生活起居□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熏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湿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骨痛□    1.活动与休息□
2.保持肢体功能位□
3.局部冷敷□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出血□    1.评估出血情况□
2.鼻腔护理□
3.口腔护理□
4.皮肤护理□
5.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术    耳穴贴压                       
    穴位贴敷                       
    穴位按摩                       
    中药熏洗                       
    中药湿敷                       
                           
                           
健康指导    /    /    /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三、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
(二)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淡红,苔花剥少津。
(三)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白滑。
(四)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
(五)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萎废不用,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肢体麻木、挛急、疼痛
1.观察四肢末端皮肤颜色、温度的变化、有无破溃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观察疼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
3.注意肢体及足部保暖,做好足部护理,预防足部溃疡及压疮的发生。
4.遵医嘱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治疗。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内分泌、脾、腰、足等穴。
6.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药液温度38~40℃,防止烫伤。
7.遵医嘱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8.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涌泉等穴。
9.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10.遵医嘱艾灸,取地机、委中等穴。
(二)肢体痿软无力
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卧床休息为主。
2.根据病情指导并协助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病情稳定后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3.注意安全,做好预防措施防止跌倒。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
(三)腰膝酸软
1.遵医嘱监测血糖,观察有无低血糖发生。
2.遵医嘱艾灸,取肾俞、神阙、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关元、委中、涌泉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皮质下、内分泌、脾、胰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活血化瘀类药一般饭后服;气虚血瘀、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痰瘀阻络者宜温凉服;肝肾亏虚者宜温服(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用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中药泡洗:适用于下肢麻木、发凉、疼痛者,遵医嘱选用活血通络止痛制剂。水温以38~40℃为宜,时间15~20分钟,严防烫伤(其他详见附录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4.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5.艾灸(详见附录2)。
6.穴位贴敷:首次贴敷2小时左右即可,以后每日1次,每次保留4小时,10~14天为一疗程(其他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顺应四时及时增减衣物,慎起居、避风寒。
2.避免劳累,戒烟限酒。
3.教育患者及其家属重视足部自查及保护。每天自查内容:观察双足l~2次,注意足部皮肤颜色、温度改变;检查趾间、趾甲、足底皮肤有无水肿、鸡眼、红肿、甲沟炎、溃疡、坏死等;评估足部感觉减退、麻木、刺痛的程度;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皮肤是否干燥等。
4.促进足部血液循环:经常按摩足部;每天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起坐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冬天注意保暖,避免使用热水袋、电热器等直接暖足,谨防烫伤皮肤而引起感染。
5.选择宽松的鞋袜,大小适中,鞋子轻巧,鞋底较厚而鞋内较柔软,透气良好,不建议穿皮鞋;袜子以弹性好,透气及散热性好的棉毛质地为佳。
6.保持足部清洁,避免感染,勤换鞋袜。每日用中性皂水或温水泡脚,水温38~40℃(用水温计试水温,勿直接用脚试温),时间15~20分钟,洗净后用清洁、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尤其注意擦干趾间;干燥皮肤可以使用油膏类护肤品。趾甲修剪不宜过短,不随意自行剔除胼胝。
7.预防外伤:指导患者不要赤脚或穿拖鞋走路,以防扎伤;穿鞋前先检查鞋内有无异物或异常;足部疾患应及时治疗。
8.定期足部穴位按摩,取足三里、三阴交、地机、涌泉等穴。
(二)饮食指导
1.气虚血瘀证:宜食益气活血的食品,如山药等。
2.阴虚血瘀证:宜食滋阴化瘀的食品,如百合、银耳、黑木耳、黑芝麻等。
3.寒凝血瘀证:宜食温经通络的食品,如肉桂、茴香、花椒等。
4.痰瘀阻络证:宜食化痰活血的食品。如山楂、陈皮、金橘等。
5.肝肾亏虚证:宜食滋补肝肾的食品,如枸杞子、甲鱼、老鸭、银耳等。
6.肢体萎软者,宜食补中益气类的食品,如山药、鱼肉、香菇等。
7.腰膝酸软者,适当食用枸杞、黑豆等固肾之品。
(三)情志调理
1.多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组织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病友活动,开展同伴支持教育,介绍成功的病
例,鼓励参与社会活动。
3.听舒缓的音乐以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
(四)康复指导
1.制定切合实际的运动计划,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有氧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游泳等。做到定时,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空腹不宜运动,运动时随身携带糖果,血糖<5.5mmol/L时运动前需适量补充含糖食物,如饼干、面包等。运动要确保安全,安全运动强度的简易计算法:运动后心率(次/分钟)=170-年龄(次/分钟)。
2.运动选择在饭后1小时(第1口饭记时)左右,运动时间为每周至少150分钟,一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运动后以周身发热、微微出汗、精神愉悦为宜。
3.指导肢体麻木患者主动活动,防止局部受压;肢体萎缩或无力者,协助正确的体位移动。使肢体处于功能位,防止足下垂,并进行肌肉按摩,防止肌肉进一步萎缩。
4.血糖>16.7mmol/L,肢体痿软无力严重,合并糖尿病急性代谢并发症以及合并各种心、肾等器官严重慢性并发症者暂不宜运动。
5.糖尿病神经或血管病变有足部麻木、发凉等不适者可每天做5分钟足部操,注意足部保暖。足部操具体动作:动作一:平卧,患肢伸直抬高45°,足趾作背伸跖屈;动作二:平卧,患肢伸直抬高45°,踝关节作伸屈活动;动作三:平卧,患侧靠床边,患肢伸直抬高45°并维持1~2分钟,再垂于床边1~2分钟。
6.八段锦的“两手攀足固腰肾”法
松静站立,两足平开,与肩同宽。两臂平举自体侧缓缓抬起至头顶上方转掌心朝上,向上作托举。稍停顿,两腿绷直,以腰为轴,身体前俯,双手顺势攀足,稍作停顿,将身体缓缓直起,双手顺势起于头顶之上,两臂伸直,掌心向前,再自身体两侧缓缓下落于体侧。
五、护理难点
老年患者缺乏自我足部护理能力
解决思路:
1.老年患者以少文字、大图片、反复强化等健康教育方式,提高患者依从性。
2.对与子女同住的老年患者可指导家属参与足部护理。对孤寡老人指导简单易行的足部护理方法。
3. 指导老年患者穿白色棉袜,用白色毛巾擦脚,以便及时发现足部小破溃。
4. 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督促患者按时进行相关检查。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消渴病痹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气虚血瘀证□    阴虚血瘀证□    寒凝血瘀证□    痰瘀阻络证□    肝肾亏虚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肢体麻木、
挛急、疼痛□    1.局部观察□
2.疼痛观察□
3.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中药离子导入□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7.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请注明,下同)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肢体痿软□    1.肢体功能锻炼□
2.其他护理措施:    1.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腰膝酸软
□    1.监测血糖□
2.其他护理措施:    1.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中药泡洗                       
    穴位按摩                       
    耳穴贴压                       
    艾    灸                       
    中药离子导入                       
    穴位贴敷                       
                           
                           
                           
健康指导    /           /    /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四、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郁气滞证:视物模糊,视野中央区或某象限可有大片暗影遮挡;心烦郁闷,口苦胁痛,头晕目胀,舌红苔薄白。
(二)肝肾不足证:双眼昏矇日久,渐至失明,口眼干涩,头晕耳鸣,腰酸肢软,烦热盗汗,男子遗精,大便干,舌红苔薄白。
(三)气血两虚证:视力渐降,日久失明,面色无华,唇甲色淡,神疲乏力,懒言少语,心悸气短,舌淡苔薄白。
(四)气滞血瘀证:视神经萎缩见于外伤或颅内手术后,头痛健忘,舌暗红有瘀点。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视物模糊
1.做好安全评估,如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跌倒/坠床评估等,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2.加强巡视,及时了解患者所需,协助服药到口,防止漏服、误服。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肾、眼、神门等穴。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太阳穴、肾俞、肝俞等穴。
5.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取太阳穴 。
6.遵医嘱艾灸,取光明、足三里等穴。
7.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
(二)心烦郁闷
1.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室内光线柔和,温度适宜。
2.观察患者情绪变化,经常与其交谈,增强患者与慢性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保持情志安和,身心愉快。
3.对于忧郁、焦虑的患者,要安慰患者,讲解情志与疾病的密切关系,使患者能自觉调整和控制情绪。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肾、神门、交感等穴。
5.遵医嘱中药代茶饮,如菊花代茶饮。
(三)眼干涩
1.指导患者少用目力,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2.避免强光刺激,室内光线柔和,外出可佩带有色眼镜。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上睛明、承泣、四白、养老等穴。
4.遵医嘱予睑板腺按摩。
5.遵医嘱中药熏蒸。
6.遵医嘱中药代茶饮,如菊花、金银花、枸杞子代茶饮。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注射(详见附录2)。
2.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3.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5.中药熏蒸:患者宜采取坐位,眼部由远及近,慢慢向熏蒸头靠近,觉得温度可耐受时保持此距离进行熏蒸,注意眼部距熏蒸头不得小于10厘米(其他详见附录2)。
6.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7.艾灸(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生活起居有节,注意用眼卫生,不可久用目力。
2.指导患者做眼保健操、按摩眼部周围穴位,如上睛明、丝竹空、承泣、养老等穴,或按摩肾俞、涌泉等强壮穴。
3.患者外出活动应有人陪伴,并尽量避免夜间外出。
4.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等选择太极拳、散步等活动,以增强体质。
5.指导患者戒烟限酒。
(二)饮食指导
1.肝郁气滞证:宜食疏肝理气的食品,如荞麦、橘皮、豆制品、萝卜等。也可用菊花茶、绿豆汤、荷叶粥等配合治疗。悲伤郁怒后不宜立刻进食,以免影响消化。
2.肝肾不足证:宜食补肝益肾的食品,如肝、血、黑芝麻、黑豆。可配合食疗方:银杞明目汤。眼干涩者,可配合菊花、枸杞子代茶饮,多食滋阴食物,如百合、薏苡仁,木耳等。
3.气血两虚证:宜食补气养血的食品,如红枣、桂圆、甲鱼,服用补药时忌食萝卜、白芥子等破气的食品,也可配合服龙眼肉粥以养心安神。
4.气滞血瘀证:宜多食有活血行气功效的食品,如山楂、丝瓜、大白菜等。食疗方:桃仁粥。少食寒凉之品,以免加重气血郁滞。
5.指导患者饮食上补充动物的肝脏、麸皮等富含维生素B1、B12的食品,多吃新鲜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C,忌食辛辣刺激之品,忌烟酒。
(三)情志调理
1.告知患者及家属本病的特殊性,向患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及治疗成功经验,增强患者信心,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2.多听舒缓放松的音乐,如渔舟唱晚、高山流水、彩云追月等。
3.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及社会交往,以放松身心。
五、护理难点
患者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
解决思路: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使患者逐渐接受此病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
2.鼓励病友间沟通、交流,提高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
3.鼓励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取物品,室内活动,独自出行。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肝郁气滞证□  肝肾不足证□  气血两虚证□  气滞血瘀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视物模糊 □    1.安全管理□
2.服药护理□
3.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注射□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中药离子导入□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请注明,下同)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心烦郁闷 □    1.情志护理□ 
2.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眼干涩 □    1.休息□
2.日常护理□
3.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熏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穴位注射                       
    耳穴贴压                       
    中药泡洗                       
    中药熏蒸                       
    穴位按摩                       
    艾    灸                       
    中药离子导入                       
                           
健康指导    /    /    /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附件:
眼保健操
1.第一节  按揉攒竹穴:用双手大拇指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穴位上,其余手指自然放松,指尖抵在前额上。随音乐口令有节奏地按揉穴位,每拍1圈,做4个八拍。
2.第二节  按压睛明穴:用双手食指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穴位上,其余手指自然放松、握起,呈空心拳状。随音乐口令有节奏地上下按压穴位,每拍1次,做4个八拍。
3.第三节  按揉四白穴:用双手食指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穴位上,大拇指抵在下颌凹陷处,其余手指自然放松、握起,呈空心拳状。随音乐口令有节奏地按揉穴位,每拍1圈,做4个八拍。
4.第四节  按揉太阳穴刮上眼眶:用双手大拇指的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太阳穴上,其余手指自然放松,弯曲。伴随音乐口令,先用大拇指按揉太阳穴,每拍1圈,揉4圈。然后,大拇指不动,用双手食指的第2个关节内侧,稍加用力从眉头刮至眉梢,两个节拍刮1次,连刮2次。如此交替,做4个八拍。
5.第五节  按揉风池穴:用双手食指和中指的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穴位上,其余三指自然放松。随音乐口令有节奏地按揉穴位,每拍1圈,做4个八拍。
6.第六节  揉捏耳垂 脚趾抓地:用双手大拇指和食指的螺纹面捏住耳垂正中的眼穴,其余三指自然并拢弯曲。伴随音乐口令,用大拇指和食指有节奏地揉捏穴位,同时用双脚全部脚趾做抓地运动,每拍1次,做4个八拍。



五、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侯要点
(一)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口干咽燥,视力减退,目睛干涩,神疲乏力,便干或稀溏。舌胖,紫暗或有瘀斑。
(二)肝肾阴虚,目络失养证:视物模糊或变形,目睛干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大便干结。舌暗红,少苔。
(三)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五心烦热,视物模糊或不见,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腰酸肢冷,大便溏结交替。舌胖少津或有瘀点。
二、常见症状/证侯施护
(一)视物模糊
1.病室光线明亮,避免强光刺激,物品摆放有序,地面防滑。
2.观察患者视物模糊或变形的程度,评估跌倒的高危因素,悬挂标识,加装护栏,督促其更换防滑鞋。
3.患者突然出现眼前全黑或漂浮的圆形黑影等眼底出血症状时,立即报告医师。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眼、肾、神门、交感等穴。
5.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二)目睛干涩
1.避免强光与烟尘刺激,阅读及使用电脑大于1小时应闭目休息10分钟。
2.遵医嘱眼部中药湿敷。
3.遵医嘱眼部中药熏蒸或雾化。
4.遵医嘱眼部中药离子导入。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上睛明、四白、丝竹空等穴。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眼、肾、神门、皮质下等穴。
(三)头晕耳鸣
1.出现头晕、头痛加重、血压升高时卧床休息并及时报告医生,改变体位时动作宜缓慢,防止跌扑。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肝、肾、神门、交感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知柏地黄丸宜空腹或饭前服用(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2.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3.中药熏蒸
(1)距离:3~5cm。
(2)温度:37~40℃。
(3)时间:20~30分钟。
(4)其他详见附录2。
4.中药湿敷
(1)无需加热,闭目贴敷于双眼。
(2)每次15~20分钟,每天2~3次。
(3)其他详见附录2。
5.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6.中药雾化:操作时超声雾化器的伸缩管距离雾化部位3~5cm,调节适宜的雾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如有不适。操作完毕后,用纱布轻轻拭干皮肤。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室内光线明亮,避免强光等不良刺激,眼底出血者卧床休息。
2.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努责,戒烟酒。
3.选择合理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避免剧烈运动,运动时随身携带糖果。
(二)饮食指导
1.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宜食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的食品,如莲子、百合、山药等。食疗方:山药排骨汤。
2.肝肾阴虚,目络失养证:宜食补益肝肾,养血通络的食品,如黑芝麻、枸杞等。食疗方:枸杞蒸鸡。
3.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宜食阴阳双补,化痰祛瘀的食品,如牛肉、羊肉、枸杞等。食疗方:清炖枸杞鸽。
(三)情志调理
1.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解除患者疑虑、恐惧心理。
2.耐心倾听患者主诉,了解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
3.鼓励病友间交流治疗体会,增强治疗信心。
4.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情志调理:
①清静养神法:对视物模糊或视物不见的患者,通过闭目静坐、静卧,全身放松,平静呼吸,以达到全身气血流通顺畅。
②顺意从欲法:对于暴盲、精神压力大的患者,鼓励并引导其倾诉,以疏泄情志。
③五行相胜法:对于视力逐渐减弱或暴盲的患者,易出现忧虑情绪,根据五行制约法则——喜胜忧,指导患者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相声或听欢快、喜气的乐曲,减轻忧虑。
五、护理难点
消渴目病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后特殊体位耐受性差
解决思路:
1.加强对患者家属的教育,取得家属的支持。
2.对术中采用C3F8气体注入或硅油充填的患者,术后患者每日俯卧位18小时以上。给予患者额下垫一自制软枕,或以额颏胸垫辅助体位,变换体位时面部必须严格保持朝下。
(1)俯卧位:保持面部与地面平行的体位,应加强巡视,及时纠正体位。
(2)半卧位:患者头部纵轴线于地平线的夹角≥75°,也可头向一侧倾斜。
3.加强随访工作。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       肝肾阴虚,目络失养证□       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      其他:
一、    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视物模糊
□    1.安全护理□
2.症状观察□
3.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离子导入□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请注明,下同)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目睛干涩
□    1.用眼卫生□
2.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熏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雾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中药湿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中药离子导入□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7.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头晕耳鸣
□    1.安全指导□
2.症状观察□
3.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耳穴贴压                       
    中药离子导入                       
    中药湿敷                       
    中药熏蒸                       
    中药雾化                       
    穴位按摩                       
                           
健康指导    /    /    /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六、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湿热内阻证:皮目黄染,黄色鲜明,恶心或呕吐,口干苦或口臭,胁肋灼痛,或纳呆,或腹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
(二)肝脾血瘀证: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毛细血管扩张,胁下积块,胁肋久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三)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口干口苦,或咽部有异物感,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腹胀,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便溏,舌质淡红,苔薄黄或薄白。
(四)脾虚湿盛证: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便溏或黏滞不爽,腹胀,气短,乏力,恶心或呕吐,自汗,口淡不欲饮,面色萎黄,舌质淡或齿痕多,舌苔薄白或腻。
(五)肝肾阴虚证:腰痛或腰酸膝软,眼干涩,五心烦热或低热,耳鸣,耳聋,头晕,眼花,胁肋隐痛,劳累加重,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六)脾肾阳虚证:五更泄,腰痛或腰酸腿软,阳痿,早泄,耳鸣,耳聋,形寒肢冷,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舌质淡胖,苔润。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胁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的时间、伴随症状以及与气候、饮食、情志、劳倦的关系,避免疼痛的诱发因素。
2.病室宜安静,减少外界不良刺激,疼痛发作时卧床休息。
3.遵医嘱局部中药离子导入。
4.遵医嘱药熨,热熨疼痛部位。湿热内阻证不宜此法。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肝俞、章门、阳陵泉等穴。
6.遵医嘱肝病治疗仪治疗。
(二)腹胀
1.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观察腹胀发作的规律,定期测量腹围及体重。避免腹胀发作的诱因,如饮食过饱、低钾等。
2.保持大便通畅,予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环形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便秘者遵医嘱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穴。
4.遵医嘱药熨,热熨腹部。湿热内阻证不宜此法。
5.遵医嘱艾灸,取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湿热内阻、肝肾阴虚发热者忌用此法。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胃、大肠等穴。
(三)黄疸
1.密切观察黄疸伴随症状,加强巡视。如果患者出现黄疸迅速加深,伴高热、腹水、神志恍惚、烦躁等急黄证,及时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2.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遵医嘱口服通便药物,禁止使用碱性液体灌肠。
3.并发皮肤瘙痒时,指导患者着棉质宽松透气衣裤,保持个人卫生,避免用力抓挠,防止皮肤破溃,洗澡时禁用肥皂或浴液等碱性用品。
4.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5.遵医嘱中药全结肠灌洗。
6.遵医嘱中药熏洗。   
(四)纳呆
1.观察患者饮食情况、口腔气味、口中感觉、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2.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及时清除呕吐物、排泄物,避免不良气味刺激。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脾俞、中脘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脾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合并食管静脉曲张者中药汤剂宜温服。
(2)脾虚湿盛者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频服;湿热内阻者中药宜温服。
(3)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3.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4.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5.艾灸(详见附录2)。
6.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7.中药全结肠灌洗(详见附录2)。
8.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9.药熨法(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保持病室整洁,空气清新,起居有常,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2.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戒酒,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3.在医师指导下用药,避免加重肝脏负担和肝功能损害。  
(二)饮食指导
1.湿热内阻证:饮食宜偏凉,宜食清热利湿类的食品,如西瓜、梨子、番茄、藕、冬瓜、苦瓜、黄瓜、薏苡仁、绿豆、赤小豆、鲤鱼等。
2.肝脾血瘀证:饮食宜稀软,宜食理气活血化瘀的食品,如金桔、柚子、橙子、扁豆、萝卜、山楂等。
3.肝郁脾虚证:宜食疏肝健脾的食品,如山楂、山药、扁豆、黑鱼、黑豆、莲藕等。
4.脾虚湿盛证:宜食健脾利湿的食品,如红枣、山药、莲子、薏苡仁、甘薯、鲤鱼、鲫鱼、赤小豆等。
5.肝肾阴虚证:宜食滋补肝肾的食品,如百合、枸杞、栗子、木耳、鸭肉、甲鱼、瘦肉等。
6.脾肾阳虚证:宜食温补脾肾的食品,如韭菜、胡桃、山药、羊肉、牛肉、鸡肉等。
7.饮食原则:清淡、易消化低脂半流饮食,不食山芋、土豆等胀气食物,勿暴饮暴食,忌食生冷辛辣、煎炸油腻、粗硬之品,禁烟酒。并发肝性脑病者予低蛋白饮食,禁食动物蛋白;长期使用利尿剂者,摄入含钾高的食物,如柑橘、橘汁、蘑菇等。
(三)情志调理
1.对于焦虑的患者,加强健康教育,针对病情恰当解释,使患者和家属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不思少虑,防止思多伤脾。
2.对于恐惧或急躁易怒的患者,加强与患者沟通,介绍成功病例,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向患者说明疾病和情志的关系,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采用移情易性、澄心静志疗法,以疏导情志,稳定情绪。
3.对于情绪低落或悲观失望的患者,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多与家人、同事、朋友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争取社会支持,以利康复。
4.病情稳定时,进行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
五、护理难点
(一)服药的依从性差
解决思路: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抗病毒等综合治疗的必要性,强调自行停药、减量后对身体的危害。
2.定期门诊复查及追踪回访,督促患者坚持治疗。
3.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二)不良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难以纠正
解决思路:
1.加强健康教育,宣传饮酒、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督促患者自觉戒除,逐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2.介绍饮食调护方法,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专业营养师给予康复治疗与指导,帮助患者制定食谱,并督促执行。
3.定期追踪回访,督促患者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调护。
4.必要时对嗜酒患者进行强制戒酒。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湿热内阻证□  肝脾血瘀证□  肝郁脾虚证□  脾虚湿盛证□ 肝肾阴虚证□  脾肾阳虚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胁痛□    1.评估疼痛□
2.避免诱因□
3.体    位□
4.肝病治疗仪□
5.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离子导入□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药熨法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请注明,下同)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腹胀□    1.监测腹围、体重□
2.饮食护理□
3.排便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药熨法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黄疸□    1.观察皮肤、尿色□
2.排便护理□
3.皮肤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保留灌肠□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全结肠灌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熏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纳呆□    1.饮食护理□
2.口腔护理□
2.生活起居□
3.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穴位贴敷                       
    中药保留灌肠                       
    中药离子导入                       
    耳穴贴压                       
    艾    灸                       
    穴位按摩                       
    中药全结肠灌洗                       
    中药熏洗                       
    药熨法                       
                           
健康指导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七、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肺脾气虚证:咳嗽,喘息,气短,动则加重;神疲、乏力或自汗;恶风,易感冒;纳呆或食少;胃脘胀满或腹胀或便溏;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舌苔薄白或腻。
(二)肺肾气虚证:喘息,气短,动则加重;乏力或自汗;易感冒,恶风;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面目虚浮;小便频数、夜尿多,或咳而遗尿;舌质淡、舌苔白。
(三)肺肾气阴两虚证    :喘息,气短,动则加重;自汗或乏力;易感冒;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头晕;干咳或少痰、咳嗽不爽;盗汗;手足心热;舌质淡或红、舌苔薄少或花剥。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咳嗽、咳痰
1.取舒适体位,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拍背,痰液无力咳出者,予胸部叩击或振动排痰。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
3.遵医嘱拔火罐,取大椎、定喘、肺俞、风门、膏盲等穴。

5.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
6.遵医嘱中药雾化。
(二)喘息、气短
1.观察喘息气短的程度及有无紫绀,遵医嘱给予氧疗,观察吸氧效果。
2.取合适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指导采用放松术,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3.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常用的锻炼方式有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大椎、定喘、肺俞、脾俞、天突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列缺、内关、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
7.遵医嘱艾灸,取大椎、肺俞、命门、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等穴,用补法。
(三)自汗、盗汗
1.衣着柔软、透气,便于穿脱;汗出时及时擦干汗液、更衣,避免汗出当风。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肺、内分泌、肾上腺等穴。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等穴。
(四)腹胀、纳呆
1.病室整洁,避免刺激性气味,咳痰后及时用温水漱口。
2.顺时针按摩腹部10~20分钟,鼓励患者适当运动,促进肠蠕动,减轻腹胀。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气海、关元、神阙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三焦、胰、交感、神门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中脘、足三里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膏方:宜早晨和晚上睡前空腹温水调服,服药期间避免油腻、海鲜、辛辣之品,戒烟、限酒,忌食萝卜、忌饮浓茶。感冒、咳嗽痰多或其他急性疾病时应暂停服用。膏方开启后应冷藏(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3.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4.拔火罐(详见附录2)。
5.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6.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7.艾灸(详见附录2)。
8.中药雾化(详见附录2)。
(三)五音疗法
宜选用商调、羽调音乐,于15时~19时欣赏《阳春白雪》、《黄河》、《金蛇狂舞》等曲目可助长肺气;于7时~11时欣赏《梅花三弄》、《船歌》、《梁祝》等曲目,可促使肾气隆盛。
(四)物理治疗
1.胸部叩击(详见喘病中医护理方案)。
2.有效咳嗽(详见喘病中医护理方案)。
3.振动排痰。
(五)呼吸功能锻炼
1.缩唇呼吸及腹式呼吸(详见喘病中医护理方案)
2.全身呼吸操练习:以缩唇呼气配合肢体动作为主,吸气用鼻,呼气用嘴。第一节:双手上举吸气,放下呼气,10~20次;第二节:双手放于身体侧面,交替沿体侧上移下滑,10~20次;第三节:双肘屈曲握拳,交替向斜前方击拳,出拳吸气,还原呼气,10~20次;第四节:双腿交替抬起,屈曲90°,抬起吸气,放下呼气;第五节:吹悬挂的小纸球训练。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室内勿摆放鲜花。
2.顺应四时,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勿汗出当风。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避免去公共场所,防止感受外邪诱发或加重病情。
(二)饮食指导
1.肺脾气虚证: 宜食健脾补肺的食品,如山药、百合、薏苡仁、核桃、胡萝卜、鸡肉等。
2.肺肾气虚证:宜食补益肺气、肾气的食品,如枸杞子、黑芝麻、核桃、木耳、山药、杏仁、桂圆、牛肉 、猪心、羊肉等。
3.肺肾气阴两虚证:宜食益气养阴的食品,如莲子、牛乳、蛋类、百合、荸荠、鲜藕、雪梨、银耳、老鸭等。
4.汗出较多者,可多饮淡盐水,进食含钾丰富的食物,如橘子、香蕉等;腹胀纳呆者可用山楂、炒麦芽少许代茶饮。
5.饮食宜少量多餐,每餐不宜过饱,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为主,烹调方式以炖、蒸、煮为宜,忌食辛辣、煎炸或过甜、过咸之品。
(三)情志调理
1.经常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问题,及时予心理疏导。
2.采取说理开导、顺情解郁、移情易性等方法对患者进行情志护理,并注意充分发挥患者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四)康复指导
1.呼吸功能锻炼: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和全身呼吸操锻炼,提高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
2.病情较轻者鼓励下床活动,可每日散步20~30分钟或打太极拳等。病情较重者指导其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等主动运动,或予四肢被动运动,
3.自我按摩印堂、迎香、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穴位,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
4.进行耐寒训练,如入秋后开始用凉水洗脸等。
五、护理难点
患者对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差
解决思路:
1.向患者讲解呼吸功能锻炼对改善肺功能,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
2.为患者制定切实可行的锻炼方案,采取多种指导和教育的方法,使患者易于接受和掌握。
3.提供病友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分享锻炼体会,提高患者锻炼的信心。
4.定期随访,鼓励坚持锻炼。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 肺肾气虚证□     肺脾气虚证□     肺肾气阴两虚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咳嗽、咳痰
□    1.体    位□
2.有效咳嗽□
3.胸部叩击□
4.振动排痰□
5.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拔火罐□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足部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中药离子导入□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中药雾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请注明,下同)    好  □    较好 □
一般 □   差   □
喘息、气短
□    1.体    位□
2.氧    疗□
3.呼吸功能锻炼□
4.放松术□
5.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艾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
一般 □   差   □
自汗、盗汗
□    1.皮肤护理□
2.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
一般 □   差   □
腹胀、纳呆
□    1.口腔清洁□
2.腹部按摩□
3.活动指导□
4.饮食指导□
5.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艾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
一般 □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
一般 □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部分满意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耳穴贴压                       
    拔 火 罐                       
    穴位贴敷                       
    穴位按摩                       
    中药离子导入                       
    中药雾化                       
    中药泡洗                       
    艾    灸                       
健康指导    /    /        /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八、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邪外犯证:突发耳聋,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发热、身痛。舌质红,苔薄白。
(二)肝火上炎证:突发耳聋,耳鸣如潮或风雷声,情志抑郁或恼怒之后加重,伴口苦口干,便秘尿黄,面红目赤。舌红,苔黄。
(三)痰火郁结证:耳聋耳鸣,耳中胀闷,或见头晕目眩,脘腹满闷,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二便不畅。舌红,苔黄腻。
(四)血瘀耳窍证:耳聋突然发生,并迅速发展,常伴耳胀闷感或耳痛,耳鸣不休,或有眩晕。舌质暗红。
(五)气血亏虚证:听力下降,遇疲劳之后加重,或见倦怠无力,声低气怯,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夜寐不安。舌质淡红,苔薄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耳聋
1.评估患者耳聋的程度以及有无眩晕等伴随症状。
2.禁用耳塞,嘱病人勿用力挖耳,避免污水入耳。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肾、内耳、皮质下、肾上腺等穴位。肝火上炎者加肝穴;风邪外犯者加肺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听会、听宫、合谷、耳门、翳风等穴。
5.遵医嘱刮痧,取风池、翳风、听宫,耳门等穴;背部取大杼、风门、肺俞等穴。
(二)耳鸣
1.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噪声刺激。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内耳、神门、肾、心等穴。
(三)耳内胀闷
1.观察有无耳痛情况。
2.伴鼻塞、流涕时,指导患者正确擤鼻方法。
3.行鼓气吹张法,即捏鼻、闭唇、鼓气。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听会、听宫、耳门、翳风等穴。
(四)头晕目眩
1.观察患者眩晕发作的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
2.改变体位时应缓慢,避免低头、旋转等动作,做好安全措施。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肝、心、皮质下等穴。肝火上炎伴血压升高者可加降压沟、肝阳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印堂、太阳、风池、百会等穴。
(五)夜寐不安
1.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肾、交感、神门等穴。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三阴交、肾俞、涌泉等穴,伴心悸者加内关、心俞等穴。
3.遵医嘱中药泡洗。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刮痧(详见附录2)。
4.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减少噪音刺激,避免长时间使用手机。
2.双耳重度耳聋者避免单独外出,注意行走安全。
3.避免剧烈咳嗽。
4.指导患者正确擤鼻,防止涕液注入耳窍。
(二)饮食指导
1.风邪外犯证:宜食疏风解表、散邪通窍的食品,如薄荷粥、葛根粥等。
2.肝火上炎证:宜食清肝泻热的食品,如绿豆、冬瓜、梨、菊花叶、芹菜等。食疗方:芹菜瘦肉粥。
3.痰火郁结证:宜食清热化痰的食品,如薏苡仁、梨、枇杷、莲藕、百合等。食疗方:百合粥。
4.血瘀耳窍证:宜食活血化瘀的食品,如红糖、山楂、韭菜、黑木耳、桃仁等。食疗方:桃仁拌黑木耳。                                  
5.气血亏虚证:宜食健脾益气、补血的食品,如大枣、枸杞、山药、桂圆等。食疗方:红枣桂圆粥。
(三)情志调理
1.可采取多种形式的沟通方式,如采用文字书写等。
2.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教会患者调节情绪及自我心理疏导的方法,如:转移注意力等。
(四)康复指导
1.鸣天鼓:调整好呼吸,将两手掌心紧贴于两外耳道口,使外耳道口暂时处于封闭状态,两手指放于枕部,食指叠于中指上,食指从中指上滑下,轻轻扣于脑后枕部。左右手各叩击24次,再两手同时叩击48次。
2.营治城廓:以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每次做15分钟。
3.鼓膜按摩:以手食指(或中指)按摩耳屏,随按随放,每次按20~30下,用力均匀,应先左后右交替进行或同时进行。
4.自行咽鼓管吹张术:用手指捏住鼻翼两侧,先用口吸气,然后闭唇,再用力用鼻呼气。可反复多次,使咽鼓管通畅。急性鼻炎或鼻腔浓涕较多时不宜使用此方法。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住院号):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风邪外犯证□    肝火上炎证□    痰火郁结证□    血淤耳窍证□    气血亏虚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耳  聋 □    1.病情观察□
2.耳部护理□
3.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刮    痧□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耳  鸣 □    1.病室环境□ 
2.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耳内胀闷 □    1.病情观察□  
2.擤鼻方法□
3.鼓气吹张法□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头晕目眩 □    1.病情观察□
2.安全护理□
3.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夜寐不安 □    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耳穴贴压                       
    穴位按摩                       
    刮    痧                       
    中药泡洗                       
                           
健康指导    /    /    /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九、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
(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
(四)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舌红苔薄黄或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恶寒、发热
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束表者注意保暖。
3.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4.遵医嘱物理降温。
5.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太阳、风池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7.遵医嘱中药泡洗。
(二)头痛
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等穴。
(三)咳嗽、咳痰
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尖等穴。
(四)鼻塞、流涕
1.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2.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药后加被安卧或啜服热稀粥,以助汗出。
(2)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3)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三)特色技术
1.刮痧(详见附录2)。
2.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3.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5.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年老体弱、反复外感者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国传统养生保健操,以增强体质。
(二)饮食指导
饮食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1.风寒束表证:宜食解表散寒的食品,如生姜、葱白、红糖等。食疗方:红糖生姜饮等。
2.风热犯表证:宜食疏风清热、宣肺化痰的食品,如西瓜汁、荸荠汁、金银花茶等。
3.暑湿袭表证:宜食清热解暑、理气化湿的食品,如丝瓜、冬瓜、绿豆汤等。
4.卫气同病证:宜食养阴透热、益肺生津的食品,如藕汁、梨汁、荸荠汁等。
(三)情志调理
1.加强与患者沟通,避免不良情绪。
2.向患者讲解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
证候诊断:风寒束表证□     风热犯表证□     暑湿袭表证□     卫气同病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恶寒□
发热□    1.监测体温□
2.口腔护理□
3.物理降温□
4.其他护理措施:    1.刮痧□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保留灌肠□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头痛□    1.病情观察□
2.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咳嗽□
咳痰□    1.病情观察□
2.体位护理□
3.有效咳嗽咳痰□
4.翻身拍背□
5.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鼻塞□
流涕□    1.病情观察□
2.有效擤涕□
3.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刮    痧                       
    中药保留灌肠                       
    中药泡洗                       
    穴位按摩                       
    耳穴贴压                       
                           
 健康指导    /    /    /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十、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风哮: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舌淡苔白。
2.寒哮: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多、色白多泡沫,易咯,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天冷或受寒易发。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
3.热哮:喉中痰鸣如吼,咯痰黄稠,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烦躁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
4.虚哮: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至持续喘哮,咳痰无力。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
(二)缓解期(病期诊断中属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肺脾气虚证: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
2.肺肾两虚证:气短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膝酸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喘息哮鸣
1.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发作持续时间,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
2.取适宜体位,可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平喘、肺、肾上腺、交感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府、云门、孔最、膻中等穴。
5.遵医嘱拔火罐,取肺俞、膏肓、定喘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肺俞、天突、天枢、定喘等穴,三伏贴效果尤甚。
7.遵医嘱中药泡洗。
8.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二)咳嗽咳痰
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量、颜色、性状。
2.咳嗽胸闷者取半坐卧位。
3.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
4.做深呼吸训练,采用有效咳嗽、翻身拍背、胸背部叩击或使用设备进行排痰等方法。
5.保持口腔清洁。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皮质下、大肠等穴。
7.遵医嘱拔火罐,取肺俞、膏盲、定喘、脾俞、肾俞等穴。
8.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穴。
9.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肺俞、膻中、中府、云门、孔最等穴。
(三)胸闷
1.观察胸闷的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等。
2.协助患者变换舒适体位。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膻中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胸、神门、小肠、皮质下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寒哮证服用中药汤剂宜热服,热哮证宜偏凉服。补虚汤药宜温服。服用含麻黄的中药时,注意观察患者汗出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2)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4.用药注意事项。
(1)使用吸入剂的注意事项
①吸入药物时取坐位,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吸入装置,保证嘴包住吸入制剂的吸嘴。
②指导患者正确的呼吸方法,用力呼气后再用口尽力吸入,确保药物充分发挥药效。
③使用含激素类药物后应及时漱口,避免激素残留在口腔引起真菌感染。
④在医生指导下坚持使用吸入药物,不得擅自停药。
(2)指导患者按时规律用药,遵医嘱适时调整药物,不可自行减药或停药。
(3)告知患者哮病难以速愈和根治。虽然缓解期常自我感觉没有症状,但是气道的高反应性还持续存在,必须坚持长期用药。
(二)特色技术
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拔火罐(详见附录2)。
4.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5.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6.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三)物理治疗
1.胸背部叩击。
2.有效咳嗽。
(四)呼吸功能锻炼 
1.腹式呼吸。
2.缩唇呼吸。
3.呼吸吐纳功。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寒哮患者病室宜阳光充足,温度宜偏暖,避风寒;热哮患者病室应凉爽通风。
2.在心肺康复锻炼基础上增加:太极拳、八段锦等;可做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和呼吸吐纳功,以提高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
3.注意加强过敏源识别与规避,及时检测过敏原的类别,在日常生活中规避防范。
4.自我保健锻炼:
(1)按摩保健穴位,取迎香、风池、三阴交、膻中等穴。
(2)足底按摩,取涌泉穴。
(3)叩齿保健。
(二)饮食指导
避免摄入易引起过敏的食品,如蛋白、海鲜类,忌食辛辣油腻等刺激之品。
1.风哮证:宜食祛风涤痰,降气平喘的食品,如杏仁、萝卜等。食疗方:杏仁粥等。
2.寒哮证:宜食温肺散寒,豁痰利窍的食品,如葱、姜、胡椒等。食疗方:椒目粉可配菜或制成胶囊。
3.热哮证:宜食清热宣肺,化痰定喘的食品,如梨汁、杏仁等。食疗方:雪梨川贝冰糖饮等。
4.虚哮证:宜食补肺纳肾,降气化痰的食品,如木耳、核桃、胡桃等。食疗方:核桃粥等。
5.肺脾气虚证:宜食健脾补肺益气的食品,如南瓜、银耳、山药等。食疗方:莲子银耳汤等。
6.肺肾两虚证:宜食补肺益肾的食品,如杏仁、黑豆、百合等。食疗方:白果核桃粥等。
(三)情志调理
1.进行心理疏导,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避免不良情绪刺激。
2.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3.介绍疾病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
4.告知患者情志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风哮□    寒哮□    热哮□    虚哮□    肺脾气虚证□    肺肾两虚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喘息□
哮鸣□    1.观察□
2.体位□
3.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拔火罐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中药离子导入□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7.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咳嗽□
咳痰□    1.观察□
2.体位□
3.排痰□
4.口腔清洁□
5.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拔火罐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胸闷□    1.观察□
2.体位□
3.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术    耳穴贴压                       
    穴位按摩                       
    拔 火 罐                       
    穴位贴敷                       
    中药泡洗                       
    中药离子导入                       
                           
健康指导         /         /         /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十一、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肾亏虚证:关节疼痛、肿胀、时轻时重、屈伸不利,或伴关节弹响,腰膝酸软,腰腿不利,屈伸运动时疼痛加剧;或伴关节变形,筋肉萎缩,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舌淡、或有瘀点、瘀斑,苔白或白腻。
(二)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酸痛,或关节局部肿胀,屈伸不利,局部畏寒,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得热痛减,遇寒痛增,活动时疼痛加重;或伴腰膝酸软,四肢乏力;或纳食欠佳,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苔薄白或白滑。
(三)湿热阻络证:关节红肿热痛,活动不利,拒按,局部触之灼热。发热、口渴,烦闷不安;或伴腰膝酸软,四肢乏力,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
(四)痰瘀互结证:曾有外伤史,或痹痛日久,关节刺痛、掣痛,或疼痛较剧,入夜尤甚,痛有定处;或伴肢体麻木,不可屈伸,反复发作,骨关节僵硬变形,关节及周围可见瘀色。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腻或黄腻。  
(五)气血两虚证:关节酸沉,隐隐作痛,屈伸不利,肢体麻木、四肢乏力;或伴形体虚弱,面色无华,汗出畏寒,时感心悸,纳呆,尿多便溏。舌淡,苔薄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关节疼痛
1.评估疼痛的诱因、性质、部位、持续时间、躯体感觉、运动情况等,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保持患肢功能位。
3.做好生活能力及安全评估。
4.遵医嘱中药湿敷。
5.遵医嘱穴位贴敷。
(二)关节肿胀
1.评估肿胀的部位、持续时间、运动情况等。
2.寒、湿痹的患者可局部热敷,注意避免烫伤。
3.遵医嘱中药湿敷。
4.遵医嘱中药熏蒸。
5.遵医嘱中药外敷。
6.遵医嘱穴位贴敷。肩痹取曲池、肩髃、手三里等穴,膝痹取足三里、委中、阳陵泉等穴。
(三)屈伸不利
1.评估活动受限的范围、持续时间等,必要时采取安全防护措施,防止跌倒及其他意外发生。
2.遵医嘱中药涂药。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5.遵医嘱蜡疗。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
(1)告知患者外用中药可能着色。
(2)其他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中药湿敷(详见附录2)。
2.中药熏蒸(详见附录2)。
3.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4.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5.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6.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7.中药涂药(详见附录2)。
8.蜡疗(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关节部位保暖,防风寒、防潮湿,出汗时切忌当风。
2.日常活动中要注意保护关节,必要时佩戴腰围护膝、颈托,避免出现关节扭挫、磕碰等意外损伤。病变在颈椎者应避免长时间低头,纠正不良姿势和体位,病变在腰椎、膝、髋关节者,避免久行、久立。
(二)饮食指导
1.肝肾亏虚证:宜食补益肝肾,强筋健骨的食品,如黑豆、黑芝麻、羊肉、韭菜等。
2.寒湿痹阻证:宜食进温经散寒的食品,如薏苡仁、韭菜、羊肉、干姜等,忌生冷的食品。
3.湿热阻络证:宜食进清热利湿通络的食品,如丝瓜、冬瓜、赤小豆、玉米须,忌食辛辣、肥甘、醇酒等的食品,鼓励多饮水。
4.痰瘀互结证:宜食进化痰祛瘀的的食品,如萝卜、山楂等,忌肥甘厚腻等生痰生湿的食品。
5.气血两虚证:宜食进补益气血的的食品,如大枣、桂圆、阿胶,同时多进食动物肝脏、菠菜等富含铁的食品。
(三)情志调理
1.向患者介绍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取得患者理解和配合。
2.及时评估患者心理社会状况,及时消除不良情绪。
3.有情绪障碍者,加强巡视,多关心患者,建议请心理咨询医师进行治疗。
(四)康复指导
1.卧床期间或活动困难患者,指导患者进行关节主动或被动运动,提高肌肉强度和耐力;症状缓解后应逐步或适当进行锻炼。
2.急性期关节肿痛较甚者宜卧床休息,不要急于活动,减轻关节负荷;症状缓解后应逐步或适当进行关节非负重运动锻炼,增强肌力和耐力;缓解期可适当下床活动;恢复期可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可采用散步、游泳等,注意减少关节负重。
3.根据患者关节病变部位、程度、症状,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功能锻炼方法。如以双手等小关节病变为主者,可做抓空法、持物法等动作;以脊柱关节病变为主者,可做扩胸、弯腰、飞燕等动作;以双膝关节病变为主者,可做骑自行车、游泳、散步等运动。
4.活动时动作应轻柔、缓慢,避免剧烈活动,注意关节保暖,避免寒凉刺激,可配合使用辅助用具,如腰围、护膝、手杖等,减轻关节的负重。
5.康复锻炼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1)功能锻炼的方法及强度应遵医嘱。
(2)进行功能锻炼的原则是将关节伸展到最大但不疼痛为宜,全身不觉得疲乏劳累为度,告知患者不是活动越多越好,也不是越痛效果越好。
(3)选取合适的锻炼方式,如步行和游泳是骨关节病患者较好的锻炼方式,不主张爬山、登高、深蹲、爬楼梯等加重膝关节负重的运动。
(4)合理的锻炼可恢复肌肉收缩力,关节灵活度和防治骨质疏松,告知患者不合理的锻炼则会增加关节负荷。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肝肾亏虚证□   寒湿痹阻证□   湿热阻络证□   痰瘀互结证□   气血两虚证□     其他:     
一、    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关节疼痛□    1.评估疼痛□ 评分:     
2.保持患肢功能位□
3.生活能力评估□
4.安全评估□
5.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湿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疼痛评分:_   __
关节肿胀□    1.评估□
2.局部热敷□
3.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湿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熏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外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屈伸不利□    1.症状评估□   
2.安全评估□
3.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涂药□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离子导入□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蜡    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中药湿敷                       
    中药熏蒸                       
    中药外敷                       
    穴位贴敷                       
    中药涂药                       
    中药泡洗                       
    中药离子导入                       
    蜡    疗                       
                           
健康指导    /    /    /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十二、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血瘀气滞证:髋部疼痛,夜间痛剧,刺痛不移,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暗或有瘀点,苔黄。
(二)肾虚血瘀证:髋痛隐隐,绵绵不休,关节强硬,伴心烦失眠,口渴咽干,面色潮红。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
(三)痰瘀蕴结证:髋部沉重疼痛,痛处不移,关节漫肿,屈伸不利,肌肤麻木,形体肥胖。舌质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髋部疼痛
1.评估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与负重、活动及体位的关系,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卧床休息,下床活动时使用拐杖,避免患肢负重.
3.遵医嘱中药熏蒸。
4.遵医嘱中药塌渍。
5.遵医嘱中药外敷。
6.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二)关节屈伸不利
1.评估患者髋关节僵硬、活动受限对生活自理能力影响,协助患者生活所需。
2.遵医嘱蜡疗,协助患者进行髋关节被动锻炼。
3.遵医嘱中药塌渍。
4.遵医嘱中药熏蒸。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血瘀气滞证: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类药物,饭前温服。
(2)肾虚血瘀证:补益肝肾,行气活血类药物,饭后温服。
(3)痰瘀蕴结证:祛痰化湿,活血化瘀类药物,两餐之间温服。
(4)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中药熏蒸(详见附录2)。
2.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3.中药塌渍(详见附录2)。
4.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5.蜡疗(详见附录2)。
(三)围手术期的中医护理
1.排尿困难。
(1)遵医嘱艾灸,取中极、关元、气海等穴。
(2)热熨下腹部,配合穴位按摩,取中极、关元、气海等穴。
2.腹胀便秘。
(1)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关元、足三里、大横、天枢等穴。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大肠、小肠、脾、胃、交感等穴。
(3)腹部按摩(详见附录2),必要时遵医嘱给予中药贴脐。
四、健康指导
(一) 生活起居
1.疼痛较甚时卧床休息,下床时扶拐或坐轮椅。
2.肾阴虚者室温宜略低,凉爽湿润;肾阳虚者住向阳病室为宜。
3.教会患者正确的睡姿、坐姿,避免下蹲、坐矮凳子、弯腰拾物、前倾系鞋带等动作。
4.告知患者扶拐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教会正确使用拐杖和维护拐杖方法。
5.单侧患病坚持扶拐不负重行走,双侧患病则需坐轮椅,避免股骨头塌陷。
(二)饮食指导
1.血瘀气滞证:宜食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的食品,如白萝卜、鲈鱼、红糖、山楂、生姜、桃仁、百合等;忌煎炸、肥腻、厚味、寒凉的食品。食疗方:山楂桃仁粥。
2.肾虚血瘀证
(1)肾阴虚患者宜食滋养肾阴的食品(不宜与萝卜同服),如大枣、枸杞子、黑芝麻、甲鱼肉、桃仁等;忌辛辣香燥的食品。食疗方:枸杞大枣粥。
(2)肾阳虚患者宜食温壮肾阳,补精髓的食品,如黑豆、核桃、杏仁、腰果、黑芝麻等;忌生冷瓜果及寒凉的食品,食疗方:核桃黑芝麻粥。
(3)血瘀患者宜食活血化瘀的食品:如红糖、山楂、生姜、桃仁等;忌煎炸、肥腻、厚味的食品。
3.痰瘀蕴结证:宜食健脾除湿、行气活血化瘀的食品,如白萝卜、山药、薏苡仁、赤小豆、木耳等;忌辛辣、燥热、肥腻等生痰助湿的食品。食疗方:苡仁赤豆粥、冬瓜排骨汤等。
(三)情志调理
1.向患者介绍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取得患者理解和配合。
2.告知患者及家属,本病病程迁延,治疗时间长,鼓励家属陪伴,给予患者情感支持。
3.介绍成功病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四)康复指导
1.搬运时将髋部水平托起,不可牵拉,动作轻、稳、准,防止髋关节脱位。
2.遵医嘱监督指导患者进行髋关节外展、屈髋主动锻炼。注意髋关节外展不大于30°,屈髋不大于90°,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
3.髋关节置换术后要做到三不:不盘腿、不内收,下蹲动作>90°。
4.术后康复:
(1)手术当日平卧位,抬高患肢,保持患侧髋关节外展15~30°中立位,两腿之间置软枕。
(2)术后6小时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静力收缩、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
(3)术后第二日平卧位,如需坐起时髋关节屈曲≤90°。
5.术后引流管拔除后,遵医嘱监督指导患者使用下肢关节功能康复机(CPM)进行髋关节伸屈锻炼。
6.扶拐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详见附件)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血瘀气滞证□    肾虚血瘀证□   痰瘀蕴结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髋部疼痛□    1.评估疼痛□ 评分:     
2.体位□
3.使用拐杖□
4.磁热疗法□
5.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熏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塌渍□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外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中药离子导入□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疼痛评分:   
关节
屈伸不利□    1.评估□
2.协助生活所需□
3.防跌倒□  
5.功能锻炼□
6.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熏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溻渍□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蜡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中药熏蒸                       
    中药塌渍                       
    中药外敷                       
    中药离子导入                       
    蜡    疗                       
                           
健康指导    /    /    /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附件:
扶拐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拐杖的使用方法
(1)三点步方法
①患腿和两侧拐杖同时伸出→健腿伸出。适合于一侧下肢障碍,患腿只能部分负重或完全不能负重使用,步行速度快,稳定性好。
②四点步和两点步:一侧拐杖→对侧腿→另一侧拐杖→另一侧腿,此为四点步。步行速度稍慢,但稳定性好,近似于自然步态,熟练后可以将一侧拐杖与对侧腿同时交替前行,此为两点步。
2.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拐杖:患者自然站立时,身长减去41cm即为拐杖的长度,股骨大转子的位置即为手把持的位置;或以自然站立,小趾前外侧15cm处到腋窝的距离即为拐杖的长度,屈肘30°,腕背伸时掌面即为手把位置。
(2)检查拐杖各连接部位是否牢固,告知患者使用拐杖时用力点在手部,不可依靠腋窝用力,以免造成神经损伤。
(3)扶拐上下台阶
①上楼梯时,扶双拐立于楼梯前,健侧腿先上台阶,将身体重量放在手上,双拐与患侧腿跟上,保持身体平衡。
②下楼梯时,双拐与患侧腿先下,再将健侧腿迈下至下一台阶,患足与双拐始终在同一台阶上。
(4)坚持扶拐和患肢不负重行走。单侧患病可扶拐不负重行走,双侧患病则需坐轮椅,避免股骨头塌陷。
(5)扶拐行走时有人陪伴,穿防滑鞋,防跌倒。
(6)定期复查,在医师指导下逐渐负重或减少扶拐时间。


十三、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先天不足证:发病隐蔽,四肢酸软,疼痛绵绵,神疲乏力。舌淡红,苔白。
(二)血瘀气滞证:患处疼痛,跛行。舌质可紫暗或舌有瘀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疼痛
1.评估疼痛性质、部位、持续时间与负重、活动、体位的关系。
2.注意髋、膝部保暖。
3.遵医嘱中药熏蒸。
4.遵医嘱中药塌渍。
5.遵医嘱中药外敷。
6.早期卧床休息,配合医师行患肢皮牵引。
(二)髋部功能障碍
1.评估患儿生活自理或活动的能力,协助患儿移动肢体及日常生活。
2.遵医嘱协助进行髋关节被动锻炼。
3.下地活动的患儿需佩戴支具,在他人陪伴下不负重行走,并防止跌倒。
4.遵医嘱中药外敷。
5.遵医嘱中药塌渍。
6.遵医嘱中药熏蒸。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需口服中药汤剂患儿,分次诱导服用,哭闹时用糖块安抚。
(2)告知家长服药时间。
(3)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中药熏蒸(详见附录2)。
(2)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3)中药塌渍(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急性期患儿卧床休息,避免髋部负重。石膏或支具固定后患儿平卧位,保持患肢外展40~45°,内旋10~15°。石膏未干时不要随意搬动,以免在石膏上形成凹陷压迫皮肤,并要防止石膏断裂。搬动时将髋部水平托起,不可牵拉。
4.保持皮肤和石膏清洁干燥,如石膏有异味或污染,及时更换。
(二)饮食指导
1.先天不足证:宜进补益肝肾、强壮筋骨的食品,如牛奶、黑芝麻、核桃仁、藕粉、胡萝卜、粟米、牛骨髓等。
(1)肾阳虚者,宜进温壮肾阳,补精髓的食品,如羊肉、鸡肉、核桃仁;忌生冷瓜果及寒凉的食品。食疗方:干姜煲羊肉。
(2)肾阴虚者,宜进滋阴填精、滋养肝肾的食品,如百合、红枣、牛奶、木耳;忌辛辣香燥的食品。食疗方:百合红枣粥。
2.血瘀气滞证:宜进行气活血,化瘀解毒的食品,如山楂、茴香、蛋、奶、鲜榨果汁等。忌煎炸、肥腻厚味的食品。
(三)情志调理
1.向家长介绍本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2.使用鼓励赏识的语言与患儿交流,多引导,使患儿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3.向年龄大的患儿及家长介绍成功病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鼓励家长之间多交流治疗康复经验,相互鼓励支持。
(四)康复指导
1.多与患儿家长联系,了解患儿治疗、康复进展,及时予以相关指导。
2.遵医嘱指导并协助患儿进行双下肢股四头肌训练,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
(1)股四头肌的训练。
①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每日2~3次,每次10~20下。
②助力下直腿抬高(通过手的助力帮助完成直腿抬高),直腿抬高30°,保持10秒,重复20~30次。
③主动进行直腿抬高练习,方法同前。
(2)屈髋练习:在无痛范围内进行主动的患侧髋膝屈伸能力锻炼,屈髋度数不大于60°。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证候诊断:血瘀气滞证□    先天不足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疼痛□    1.评估疼痛□
2.体位□
2.髋、膝部保暖□
3.牵引□        次数/天
4.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熏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塌渍□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外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髋部功能障碍□    1.评估□
2.防跌倒□
3.佩戴支具□
4.功能锻炼□
5.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熏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塌渍□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外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其它: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中药熏蒸                       
    中药塌渍                       
    中药外敷                       
                           
                           
健康指导    /    /    /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十四、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血瘀气滞证:骨折初期,伤后1~2周。局部肿胀压痛,舌质淡,苔薄白。
(二)瘀血凝滞证:骨折中期,伤后2~4周。伤处疼痛拒按,动则加剧,功能活动障碍。舌红或有瘀点,苔白。
(三)肝肾不足证:骨折后期,伤后大于4周。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淡胖。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疼痛
1.评估疼痛的程度、性质、原因、伴随症状,是否有被动牵拉痛,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遵医嘱中药外敷。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交感、皮质下、肝、肾等穴。
(二)肿胀
1.评估肿胀的程度、范围、伴随症状,有无张力性水泡并做好记录。
2.密切观察有无出现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可能:肿胀进行性加重、皮肤张力增高,水泡、肌肉发硬、不能触及足背动脉搏动、肢体颜色发绀或苍白,应立即报告医师,作好切开减压术前准备。
3.观察肢体血运及颜色。
4.抬高患肢,以减轻肿胀。
(三)功能活动障碍
1.评估患肢末梢血运、感觉及肢体活动情况。注意防止石膏支具压迫腓骨颈部导致腓总神经受压,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2.给予支具固定,抬高患肢并保持功能位。
3.改变体位时注意保护患肢,避免骨折处遭受旋转和成角外力的干扰。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2.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拐杖。
2.下床活动时防跌倒。
(二)饮食指导
1.血瘀气滞证:宜食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的食品,如白萝卜、红糖、山楂、生姜等,少食甜食、土豆等胀气食物,尤其不可过早食以肥腻滋补之品。
2.瘀血凝滞证:宜进活血化瘀的食品,满足骨痂生长的需要,加以骨头汤、鸽子汤等高蛋白食物。
3.肝肾不足证:宜进滋补肝肾、补益气血的食品,如鱼、虾、肉、蛋、牛奶,新鲜蔬菜水果。适量的食用榛子、核桃等坚果类食物以补充钙的摄入及微量元素。
(三)情志调理
1.向患者介绍本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取得患者理解和配合,消除不良情绪。
2.介绍成功病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疼痛时出现情绪烦躁,使用安神静志法:患者闭目静心全身放松、平静呼吸,或听音乐,以达到周身气血流通舒畅。
(四)康复指导
1.在医师(康复师)的指导下,帮助和督促患者康复训练。
2.告知患者应坚持功能锻炼,促进胫腓骨骨折功能恢复,增强患者自我保健意识。
3.指导患者进行足趾及踝关节的屈伸锻炼,每日多次,每次15~20分钟。
4.术后康复。
(1)遵医嘱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运动及膝、踝关节主动活动。
(2)遵医嘱扶双拐不负重步行,逐步过渡到单拐逐渐负重。
(3)功能锻炼以患者自感稍微疲劳、休息后能缓解、不引起疼痛为原则,并应循序渐进。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入院日期:
证候诊断:血瘀气滞证□    瘀血凝滞证□    肝肾不足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疼痛□    1.评估疼痛□ 评分:     
2.被动牵拉痛□
3.其他护理措施:    1.中药外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肿胀□    1.评估肿胀部位、程度□
2.观察患肢皮肤色泽/温度/张力/足部感觉□
3.抬高患肢□
4.观察足背动脉搏动□
5.其他护理措施:    1.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功能活动障碍
□    1.评估□
2.支具固定□
3.安全防护□
4.功能锻炼□
5.其他护理措施:    1.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
2.
3.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中药外敷                       
    耳穴贴压                       
                           
                           
健康指导    /    /    /           
签    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附录1: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内服汤剂
1.服药时间
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例如:解表药、清热药宜饭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消食化积药,通常饭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
2.服药温度
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
3.服药剂量
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l,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
二、内服中成药
1.内服中成药一般用温开水(或药引)送服,散剂用水或汤药冲服。
2.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提醒医生关注。
3.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对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尤应注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4.服用胶囊不能锉碎或咬破;合剂、混悬剂、糖浆剂、口服液等不能稀释,应摇匀后直接服用;如番泻叶、胖大海等应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
三、中药注射剂
1.用药前认真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
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
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严禁混合配伍。
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前后使用间隔液。
5.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
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7.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
(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
(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检。
(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药。
(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
四、外用中药的使用
使用前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必要时局部清创。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灼热、发红、瘙痒、刺痛等局部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并报告医师。过敏体质者慎用。

附录2:
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
2.护理评估
(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
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
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
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7.观察
(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二、艾灸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
2.护理评估
(1)施灸的皮肤情况。
(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
(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7.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
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熄灭艾火。
10.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增加剂量。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的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三、拔火罐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拔罐,正确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
2.护理评估
(1)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有皮肤溃疡、水肿、毛发较多处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忌拔罐。
(4)女性患者妊娠期腰骶部禁用。
3.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4.操作前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缝。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
5.拔罐过程中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注意询问患者感觉,如有不适,及时起罐,防止烫伤。
6.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7.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适宜,否则因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
8.起罐后,一般局部皮肤呈现红晕或紫绀色(瘀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9.操作完毕后,记录拔罐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
四、刮痧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刮痧治疗,根据部位选择适宜的刮痧用具。
2.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体质和皮肤情况,体型消瘦者慎用,局部皮肤瘀斑、水泡、疤痕、炎症、破溃、有出血倾向等情况者禁止刮痧。
(2)评估患者证候表现,遵医嘱辨证选择刮痧油及刮痧方向。
(3)评估患者耐受能力,确定手法轻重。
(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室温保持在22~24℃,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和隐私保护。
4.刮痧手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局部皮肤发红或有紫色痧点为宜,但不强求出痧,禁用暴力。
5.刮痧时不可过饥过饱,宜饭后1~2小时后刮痧。
6.关节部位、脊柱、头面部禁止采用重手法,刮痧时间相对较短。
7.糖尿病患者皮肤耐受性差,血管脆性增加,刮痧的力度不宜太大,速度不宜太快,时间不宜太长。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浮肿者,宜从下往上刮。
8.刮痧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果出现头晕、恶心,甚至晕厥等现象称为晕痧,应立即停止,迅速让其平卧,饮一杯糖盐水,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9.告知
(1)操作前:刮痧时局部可有疼痛、灼热感。
(2)操作中:出现头晕、恶心、四肢无力等情况,应及时告知。
(3)治疗后:刮痧部位可出现痧点或瘀斑为出痧,出痧后1~2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属正常现象。刮痧后局部注意保暖,多喝热水,避风寒,3小时内避免洗浴。
10.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
五、穴位按摩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按摩。
2.护理评估
(1)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操作者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4.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5.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停止按摩并做好相应的处理。
6.操作完毕后,记录按摩穴位、手法、按摩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六、穴位贴敷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贴敷。
2.护理评估
(1)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2)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充分暴露贴敷部位,同时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4.膏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并保持一定的湿度。
5.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停止使用,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理。
6.贴敷期间,应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的食物,避免烟酒、海味、辛辣及牛羊肉等食物。
7.操作完毕后,记录贴敷的穴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七、穴位注射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注射。
2.遵医嘱正确用药,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3.护理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穴位注射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4.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5.注射时避开血管丰富部位,避免药物注入血管内。患者有触电感时,针尖应往外退出少许后再进行注射。
6.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如有不适,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7.操作完毕后,记录穴位注射的部位、药物、剂量及患者感受。
八、药熨法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药熨法。
2.按医嘱准备药熨所用药物,并将其装入布袋中,制作成温度为60~70℃的中药热奄包。
3.护理评估
(1)药熨部位的皮肤情况。
(2)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3)对热的耐受程度。
(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腹部禁用。
4.药熨前嘱患者排空小便。
5.选择合理体位。
6.药熨中保持药袋的温度,冷却后应及时更换或加热。温度以患者耐受为宜,一般不宜超过70℃,年老、婴幼儿及感觉障碍者药袋温度不宜超过50℃,以免发生烫伤。
7.观察患者反应及皮肤情况,若患者感到疼痛或出现红疹、瘙痒、水泡时,立即停止操作,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8.操作完毕后,记录药熨的温度、部位、实施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九、中药保留灌肠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保留灌肠。
2.护理评估
(1)肛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
(2)有无药物过敏史。
(3)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
(4)近期有无实施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有无大便失禁。
3.操作时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
4.操作前嘱患者排空大便,必要时遵医嘱先行清洁灌肠。
5.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
6.抬高臀部10cm,肛管插入肛门10~15cm。采用直肠滴注法时,药液液面距肛门约30~40cm,滴速60~80滴/分钟,每次灌注量不超过200ml。
7.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药液灌注完毕后,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并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以提高疗效。
8.中药保留灌肠后,患者大便次数增加,需注意对肛周皮肤的观察及保护,必要时可局部涂抹油剂或膏剂。
9.操作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并嘱患者深呼吸,可减轻便意,延长药液的保留时间。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通知医师做好相应处理。
10.操作完毕后,记录灌肠时间、保留时间及患者排便的情况。
十、中药全结肠灌洗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全结肠灌洗,正确配制结肠灌洗液。
2.护理评估
(1)是否有肠道疾病、肠道手术史等。
(2)药物过敏史。
3.患者宜取左侧卧位,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
4.灌洗前做好肠道准备。遵医嘱先清洁灌肠,后结肠灌洗。
5.灌洗置管深度为50cm,置管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肠腔。
6.药液温度以37~39℃为宜。
7.治疗过程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面色及感受;治疗结束后观察排便、肠功能情况。
8.指导患者加强肛周卫生,防止出现破溃或湿疹。
9.操作完毕后,记录灌肠时间、置管深度、药量、排便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一、中药离子导入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离子导入。
2.护理评估
(1)评估离子导入部位皮肤。
(2)孕妇、婴儿慎用。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离子导入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报告医师并做相应处理。
4.操作环境宜温暖,暴露治疗部位,保护患者隐私,注意为患者保暖。
5.遵医嘱选择处方并调节电流强度,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如有不适及时调整电流强度。
6.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情况,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置。
7.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离子导入的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二、中药泡洗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泡洗。
2.护理评估
(1)评估中药泡洗部位的皮肤,有皮损者慎用。
(2)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的患者禁用。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4)评估患者下肢对温度的感知觉。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泡洗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空腹及餐后1小时内不宜泡洗。餐后立即泡洗可因局部末梢血管扩张而影响消化。
5.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注意为患者保暖及隐私保护。
6.充分暴露泡洗部位,药液以浸过患者双足踝关节为宜。
7.药液温度一般以37~40℃为宜,泡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考虑病种的差异性,以防烫伤。
8.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如出现红疹、瘙痒、心悸、汗出、头晕目眩等症状,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泡浴后以浅色毛巾轻轻拭干皮肤,注意拭干趾间皮肤,趾甲长者给予修剪。
10.患者实施中药泡洗后,嘱患者饮200ml温开水。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泡洗的温度、时间、泡洗部位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三、中药塌渍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塌渍。
2.护理评估
(1)皮肤感知觉,迟钝者掌握适宜的温度。
(2)皮肤对中药过敏者或婴幼儿慎用。
(3)治疗部位皮肤有水泡、疤痕、破溃、活动性出血或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3.充分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4.根据治疗部位选择适宜的药垫,药液均匀浸泡,干湿度适中,以不滴水为宜。
5.药液温度以皮肤耐受为度,不可过热,以免烫伤皮肤;若药液已冷,可再加热后浸泡。热塌、罨敷的温度宜在45~60℃之间。
6.治疗中注意巡视和观察,如局部皮肤出现红疹、瘙痒、泛红或水泡时,应停止治疗,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7.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部位皮肤情况及患者的感受等。
十四、中药湿敷注意事项
1.遵医嘱正确选择药物,实施中药湿敷。
2.护理评估
(1)患者湿敷部位的皮肤。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3.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4.用 5~6层纱布浸透药液,干湿度适中,以不滴水为宜。注意药液温度,一般以38~41℃为宜,防止烫伤。
5.操作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遵医嘱对症处理。
6.如有特殊专科用药,遵医嘱给予相应护理。
7.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8.操作完毕,记录湿敷部位、时间、温度及患者感受等。
十五、中药外敷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外敷。
2护理评估
(1)评估中药外敷部位皮肤的情况。
(2)评估患者对温度的感知觉。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4)婴幼儿患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外敷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报告医师,予以相应处理。
4.操作环境宜温暖。
5.充分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6.遵医嘱确定敷药部位,敷药面积应大于患处。
7.中药涂抹厚薄均匀,保持一定湿度,外固定敷料松紧适宜。
8.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现象,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外敷部位的皮肤情况及患者的感受等。
十六、中药熏洗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熏洗。
2.护理评估
(1)熏洗部位皮肤情况。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孕妇及经期妇女不宜坐浴及外阴部熏洗。
(4)心、肺、脑病患者,水肿患者,体质虚弱及老年患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熏洗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
5.暴露熏洗部位,注意遮挡,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6.熏蒸药液温度以50~70℃为宜,当药液温度降至37~40℃时,方可坐浴、冲洗,以防烫伤。
7.熏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8.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及时调节药液温度。
9.中药熏洗后要休息30分钟方可外出,防止外感。
10.操作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有不适,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处理。
11.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熏洗时间、温度及熏洗处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七、中药熏蒸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熏蒸。
2.护理评估
(1)观察熏蒸部位的皮肤情况。
(2)心、肺、脑病患者,水肿患者,体质虚弱及老年患者慎用。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熏蒸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
5.暴露熏蒸部位,注意遮挡,保护患者隐私及注意保暖。
6.熏蒸药液温度以50~70℃为宜。
7.熏蒸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8.熏蒸时在熏蒸部位加熏蒸罩,以免蒸汽流失,影响疗效。
9.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及时调节药液温度。
10.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有不适,立即停止操作,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置。
11.熏蒸完毕时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着衣,30分钟后方可外出,防止汗出当风。
12.操作完毕后,记录熏蒸时间、温度、熏蒸处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八、中药药浴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药浴。
2.护理评估
(1)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肺脑疾患、严重贫血、妇女妊娠及月经期、软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疾患的患者禁用。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药浴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空腹及餐后1小时内不宜药浴。
5.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室内要通风。
6.注意药浴温度及水位的控制。
7.药浴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对汗出较多者,可嘱其饮温盐水,以防虚脱。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如出现红疹、瘙痒、心悸、汗出、头晕目眩等症状,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8.药浴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9.当药浴结束后,应嘱患者动作宜缓,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10.年老体弱者进行药浴时,应专人全程陪伴。
11.药浴室内应配有抢救药品、物品。
12.注意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13.操作完毕后,记录药浴的温度、时间、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九、中药涂药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涂药。
2.护理评估
(1)既往史及过敏史。
(2)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3.涂药前清洁局部皮肤,遵医嘱执行涂药次数。
4.水剂、酊剂用后须塞紧瓶盖;悬浮液须先摇匀后涂擦;霜剂则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摩擦,使之渗入肌肤。
5.局部涂药不宜过多、过厚,以免堵塞毛孔。
6.面部涂药时防止药物误入口及眼睛。
7.局部皮肤如出现丘疹、奇痒或肿胀等,应立即停用,通知医师并协助处理。
二十、中药雾化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雾化吸入。
2.护理评估:病情、药物过敏史。
3.指导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用口缓慢吸气,用鼻缓慢呼气,以使吸入的雾粒在气道沉降。
4.观察患者吸入药液后的反应,如有不适立即停止,通知医生并配合处理。
5.操作完毕后,记录雾化吸入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二十一、腹部按摩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腹部按摩。
2.护理评估
(1)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2)急腹症和腹部肿瘤患者禁用。
(3)区分证候:实证顺时针方向按摩;虚证逆时针方向按摩。
3.夜间入睡前和起床前进行,排空小便,洗清双手。
4.选择合理体位:取仰卧位,双膝屈曲。
5.双手叠放在腹部,手心对着肚脐,绕脐揉腹,时间为5~10分钟。
6.操作时用力均匀,速度适中,注意为患者保护隐私。
7.操作完毕后,记录腹部按摩的手法、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二十二、中药外洗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外洗。
2.护理评估
(1)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肺脑疾患、严重贫血、妇女妊娠及月经期、软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疾患的患者禁用。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空腹及餐后1小时内不宜进行。
3.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4.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外洗的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5.注意药液温度,控制在37~40℃为宜,时间以10~20分钟为宜。
6.外洗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对汗出较多者,及时擦干汗液。冬季注意保暖。
7.年老体弱者进行外洗时,应专人全程陪伴。
8.注意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外洗用品专人专用。
9.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外洗液的温度、时间、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二十三、蜡疗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蜡疗技术。
2.护理评估
(1)体质衰弱和高热患者、急性化脓性炎症、肿瘤、结核、脑动脉硬化、心肾功能衰竭、有出血倾向及出血性疾病、婴幼儿童禁用。
(2)局部皮肤有创面或溃疡及温热感觉障碍者禁用。
3.控制蜡的温度,保护治疗部位,切勿用力挤压。
4.每次蜡疗时间一般以30~60 分钟为宜。
5.操作过程中关注患者对热的感受,当感觉灼热或不适,应立即处理。
6.操作完毕后告知患者应防寒保暖,休息半小时,记录中药蜡疗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附录3:
《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1.证候诊断
“辨证分型”要根据本病的中医护理方案书写,在相应的证型后划“√”,如有其他分型填写在“其他”一栏。
2.主要症状
指中医护理方案中涉及到的本疾病的主要症状,以及方案未涉及但在具体患者病程中表现出的主要症状。根据患者病情在相应的症状下划“√”。
3.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指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对某一主要症状采取的关键护理措施,不包含一般护理措施,如生活起居、环境等常规护理。在相应的护理措施后划“√”。
4.中医护理技术
(1)指依据本病的中医护理方案,针对主要症状采取的中医护理技术。护理方案中未涉及但临床实际应用的,可在 “其他”一栏补充说明。
(2)“应用次数”指在患者住院期间,应用某一项中医护理技术的次数。
“应用时间”指在患者住院期间,应用某一项中医护理技术的合计天数。
若针对不同症状采用了同一种护理技术,应分别填写应用次数,但应在表后说明该项技术应用总次数和总天数,以免重复计算。
5.护理效果
指针对某一主要症状,实施“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及“中医护理技术”后症状的改善情况。根据患者某症状实际缓解程度,在相应的项目后划“√”。
6.患者对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1)“中医护理技术”指为患者实施的中医护理技术。根据临床实施情况如实填写。
(2)“健康指导”只填写患者对责任护士实施本病中医护理健康指导的满意度(不填写依从性)。
(3)“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由责任护士填写,“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由上级护士或护士长填写。
7.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1)由落实“中医护理方案”的责任护士填写。根据临床应用情况,在相应的选项后划“√”。
(2)改进意见指针对本病的中医护理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请用文字表述。
 

 

您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