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天地

>首页>护理天地>护理课堂

2017年10月-德昌县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二、做好输液、配药、配血、输血的相应准备。

三、急诊室环境

(一)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二)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的温湿度。

(三)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四、入院介绍

(一)介绍主管医生、护士。

(二)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五、生命体征的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一)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二)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天。

(三)体温37.5℃以上者, 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四)若体温39℃以上者, 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五)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危重患者生命体征每4小时测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一)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二)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三)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四)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五)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六)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七)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八)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九、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哈哈大笑2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一、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十二、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三、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十四、对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十五、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一)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二)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六、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高热

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所致。以体温升高在39℃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表或在里。急性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生命体征。

(二)伴随症状及生活自理能力。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

3、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

4、对于时行疫疠引发的高热,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

5、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及时更换衣被,用温水擦身,定时变换体位。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体温骤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不安等情况。

2、神昏谵语、肢体抽搐等情况。

3、吐血、咯血、衄血、便血、溺血等情况。

4、高热不退、大吐、大泻等情况。

5、高热、喘促、不能平卧、汗出等情况。

(三)给药护理

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凉服。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水或热粥,以助汗出。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腻之品。

2、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

3、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亦可选用芦根汤、淡盐水等以养阴增液。

(五)情志护理

内伤发热多病程长,患者常有烦躁、焦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立信心,提高自身对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

2、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温。

三、健康指导

(一)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二)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

(三)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四)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六)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神昏

因多种病证引起心脑受邪,窍络不通,神明被蒙所致。以神识不清、不省人事为主要临床表现。神昏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多种急慢性疾病危重阶段常见的症状之一。病位在脑。昏迷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等变化。

(二)既往史、现病史和服药史。

(三)生活方式、排泄状况。

(四)心理社会状况。

(五)辨证:闭证(阳闭、阴闭)、脱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取仰卧位,去枕,举颌仰额位。有呕吐者头偏向一侧,以防窒息。随时吸出咽喉部分泌物及痰涎。

3、中暑神昏患者,应将其放置在阴凉通风的病室;烦躁不安者,加床档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有义齿者应取下;抽搐者用牙垫或包有纱布的压舌板置于上下齿之间,防止舌咬伤。

4、四肢厥冷者,注意肢体的保暖,严防冻伤、烫伤。伴有肢瘫者,保持肢体功能位,定时翻身。

5、遵医嘱留置导尿,记录24小时出入量。

6、加强口腔、眼睛、皮肤护理。可用盐水或中药口腔护理;不能闭目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皮肤的清洁,定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的发生。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遵医嘱设专人护理,做好危重患者护理记录。

2、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瞳孔、面色、肢温、汗出、二便等情况,出现异常,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3、出现昏迷程度加深、高热、抽搐、呕吐、出血、黄疸等,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三)给药护理

严格遵医嘱用药

(四)饮食护理

1、遵医嘱鼻饲,保证足够的营养及水分。

2、保持大便通畅,遵医嘱给予通便药或按摩腹部。

(五)情志护理

患者若清醒之时,易产生恐惧、紧张、求生等心理变化,应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与康复氛围,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

(六)临证(症)施护

1、气息急促、面色青紫、肢体抽搐者,应遵医嘱给予吸氧,随时吸出气道的分泌物。

2、神昏高热者,遵医嘱给予针刺治疗。

3、脱证亡阳者,遵医嘱迅速给药,注意保暖。

4、突然昏迷、口噤手握、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者,遵医嘱针刺人中等穴。

5、谵语狂躁、大便秘结者,遵医嘱鼻饲中药通便,必要时灌肠。

6、尿潴留者可按摩膀胱区或遵医嘱行导尿术。

三、健康指导

(一)保持情绪稳定乐观,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二)平素起居有常,作息定时,避免过劳。

(三)注意饮食调摄,做到饮食有节,进食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之食物,忌食肥甘、油腻、生冷、烟酒之品。保持大便通畅。

(四)积极防治有关的感染性疾病;加强原发病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症、糖尿病等的治疗;避免药物中毒,预防中暑、烫伤等意外。

(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体育锻炼。

中风

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脑,涉及肝肾。脑血管意外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二)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状况。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蔽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保护。

3、注意肢体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4、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5、伴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三)给药护理。

1、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2、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3、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4、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2、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以保持营养。

(五)情志护理

1、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2、元气衰败者,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等救治。

3、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虚者加艾灸,必要时遵医嘱行留置导尿。

4、便秘者,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内服。

三、健康指导

(一)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志过激而使疾病再度复发。

(二)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

(三)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

(四)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五)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

(六)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参加锻炼,加强肢体功能活动。

中暑

    因长夏之季,感受暑热之邪所致,以出汗、头晕、头痛、神疲、胸闷、心慌、泛恶、少汗,甚至汗闭、高热,严重者以神昏、抽搐、肢厥等为特征。病位表里兼有,多在脾、心。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和日射病,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中暑的经过和伴随症状。

2、周围的环境、工作种类、生活方式。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暑热侵袭证、热盛动风证、气阴两伤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轻症中暑者,应迅速撤离现场,转送至阴凉、通风处。患者取平卧位,松解衣扣,给予清凉饮料。

3、重症中暑者,立即送至抢救室,不宜搬动,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吸氧,遵医嘱输液治疗。

4、监测生命体征至意识清醒。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生命体征、体温、神志、瞳孔、二便、汗出、舌脉变化。

2、患者出现神昏、惊厥、四肢抽搐、息短气粗、四肢厥冷、泠汗不止、瞳孔散大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三)给药护理

1、按医嘱用药,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2、服药期间,禁食辛辣、生冷、油腻等食物。

3、应用冬眠药物期间,要密切注意体温、血压、心率的变化。

(四)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多食清暑水果、蔬菜和绿豆汤等,忌食油腻及烟酒。

(五)情志护理

1、中暑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医护人员须仪态稳重,工作有条不紊,以减少其紧张情绪。

2、对烦躁、焦虑不安者进行安慰,稳定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六)临证(症)施护

1、口唇紫绀缺氧时遵医嘱及时吸氧。

2、出现四肢厥逆、面色苍白、冷汗不止时,遵医嘱艾灸。

3、抽搐痉挛者,注意安全,防止坠床。

4、大汗者遵医嘱用中药煎水代茶饮,频频冷服。

5、出现身热汗少、口渴不欲饮、吐泻等症者,遵医嘱给予藿香正气水口服及针刺。

6、神昏热厥者,遵医嘱鼻饲灌注醒脑急救中药或针刺治疗。

三、健康指导

(一)保持情志舒畅,心情愉悦,使之气血通畅。

(二)注意水分的摄入,保持环境的通风,避免长时间在高温下工作。

(三)注意个人防护及个人卫生,在烈日下工作注意防晒;在湿热环境中宜穿宽松、透气及浅色衣服等。

(四)出现头晕、乏力、胸闷不适等中暑先兆,应迅速离开高温环境,在阴凉通风处安静休息,并服用清凉饮料及解暑药物。

(五)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夏季汗出较多者,应补充足够的水分。忌食油腻、辛辣、烟酒之品。

急性出血

因脏络受伤,血溢脉外所致。以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下出于二阴或渗出肌肤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常见咳(咯)血、吐血、便血、尿血等。消化道、呼吸道、血液病等出血,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出血部位、方式、量、颜色、性质及伴随症状。

(二)有无不良生活习惯,有无机械损伤消化道、泌尿道、皮肤等情况。

(三)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四)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发病经过、病程长短。

(五)辨证:咯血、吐血、鼻衄、便血、尿血。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根据患者出血原因和出血量分别安置抢救室或观察室,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和检查,并保持适宜体位。

3、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为及时输血、输液做好准备。

4、定时测量血压、体温、脉搏、呼吸。

5、做好口腔护理,每日用盐水或遵医嘱给予中药液口腔护理。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出血部位、色、质、量及出血诱因和时间。

2、注意患者神志、面色、唇甲、舌脉及汗出等情况。

    3、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如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时,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

(三)给药护理

1、按医嘱准确给药。

2、中药汤剂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及反应。

3、凡中西药同用者,间隔服用,以利观察。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忌辛辣、烟酒、煎炸之品。

2、呕血者暂时禁食。

3、实热证者,可给予清热、凉血、止血的蔬菜和水果。

4、虚证者,饮食应温热,但出血期仍不宜过热,食物取平性为好,血止后再补益。

(五)情志护理

安慰患者,消除其恐惧和焦虑情绪,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三、分症护理

(一)咳血

咳血是肺络受伤,血溢脉外所致。以咳嗽、咯血或痰中带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肺癌以及二尖瓣狭窄、肺梗死等引起的咯血,可参照本病护理。

1、卧床休息,尽量少翻身,少语。

2、大量咳血者应取头低脚高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血凝阻塞气管而窒息。

3、嘱患者不要用力吸气、屏气、剧咳,如喉间有痰,应鼓励患者轻轻咳出。

4、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咳血的色、质、量以及伴随症状,有无胸痛、咳嗽等情况。

(2)如见面色苍白、汗出肢冷、气短神倦等,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

5、饮食护理

服用汤药时,宜偏凉服,同时可食用梨、甘蔗等润肺之品。

6、遵医嘱做好支气管镜术前准备。

7、临证(症)施护。

(1)外邪袭肺所致咳血兼口鼻干燥者,可遵医嘱中药煎水代茶饮。

(2)肝火犯肺、咳血量多者,随时观察生命体征,做好抢救准备。

(3)脾肺虚衰所致咳血者,多食补气养血食物。

(4)咳血时可遵医嘱给予针刺止血。

(二)吐血

吐血系胃络受伤,络伤血溢所致,以血从口中呕吐而出,色红或紫黯,以夹有食物残渣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脾、胃。上消化道出血或血液病、尿毒症引起吐血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吐血期间绝对卧床休息,头偏向一侧,防止血液流入气道,病情稳定后可以适当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吐血量、质、色、味以及大便性质及颜色,观察有无腹痛、心悸、出冷汗等情况。

(2)若见面色苍白、气息短促、冷汗出、四肢厥冷等,应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3、饮食护理

大量吐血者暂禁食。血止后宜给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辛辣、煎炸等动火之品;恢复期应多食蔬菜、水果等清淡而富有营养食物。

4、给药护理

(1)服药期间,饮食不宜过凉,可配合健脾开胃之药膳,以调理脾胃,提高药效。

(2)胃火炽盛所致吐血,服药时宜凉服。

5、临证(症)施护

(1)肝火犯胃之呕血多见暴吐如涌,遵医嘱采用三腔管压迫止血,并做好三腔管护理。

(2)吐血后用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三)衄血

鼻衄是由肺热上蒸,迫血妄行或燥气外袭所致,以鼻腔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齿衄是因脏腑虚损,邪犯牙床所致,以血从齿龈而出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鼻、齿,涉及肺、胃、肝。某些急性传染病、血液系统疾病、肝脏疾病、尿毒症等引起鼻出血和齿龈出血者,可参照本病护理。

    1、鼻腔大量出血者应取坐位,头部仰起。鼻部置冷毛巾或冰袋,向鼻中膈方向压迫鼻翼止血;血不止者遵医嘱用干棉球蘸云南白药或明胶海绵或三七粉纱条等填塞鼻腔,压迫止血;仍不止者,请耳鼻喉科医师诊治。

2、齿衄者,每日可用中药液漱口。遵医嘱如取中药五倍子粉加白糖调成糊状涂擦或用棉球压迫止血。

3、指导患者平时注意口腔、鼻腔卫生,纠正挖鼻孔、剔牙缝等不良习惯。

4、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出血部位、色、质、量及全身情况。

(2)若见面色苍白、气息短促、出冷汗、四肢厥冷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5、饮食护理

注意饮食调理,食用能帮助止血的食物。忌食辛辣、烟酒或肥甘厚腻之物,防止动火生热。

6、临证(症)施护

(1)胃热壅盛者,中药宜偏凉服,多饮清凉饮料,如橘子汁、西瓜汁等。

(2)肺经热盛者,室内空气应湿润,避免燥热而加重鼻衄。

(3)肝火上逆、阴虚火旺者,易致心烦恼怒,应劝其克服急躁情绪,以免加重病情。

(4)脾不摄血所致衄血者,嘱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多食补益气血之品。

(四)便血

便血因胃、肠络脉受损,以血随大便而下,在大便前后下血,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脾、胃、大肠。消化道出血、某些血液病、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等凡见大便带血者,可参照本病护理。

1、血量多者,应卧床休息,切忌下床排便,注意排便时勿用力,以免增加腹压损伤血络。

2、保持大便通畅,做好肛门及周围皮肤的护理。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便血的色、量、质,以判断出血的部位及全身情况。并准确记录,必要时可保留标本送检。

(2)如出现柏油样大便、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脉细微而数、头晕、心慌、汗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

(3)如痔疮、肛裂出血,可按有关章节护理。

4、给药护理

(1)药物宜温偏凉服。

(2)服药药期间,饮食不宜过凉,可配合健脾开胃之药膳,以调理脾胃。

5、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烟酒等物。

6、临证(症)施护

(1)口渴者遵医嘱,以中药煎水代茶饮。

(2)大便干燥者遵医嘱,给予润肠通便中药。

(五)尿血

因湿热下注,阴虚火旺,疫毒或药毒伤肾所致。以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块而出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肾与膀胱。泌尿系统疾病以及全身出血性疾病等出现的血尿,可参照本病护理。

1、严重血尿者,宜卧床休息。

2、遵医嘱做尿细菌培养、尿三杯试验,以了解出血病因。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尿血的色、质、量、有无血块,及尿频、尿痛、恶寒、发热、腰腹疼痛等情况。

(2)观察生命体征、神志、面色、汗出、舌脉等情况。

(3)如见面色少华、汗出肢冷、气短息微、脉沉细弱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4)如出现无痛性血尿时,也应报告医师。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水果,忌食膏梁厚味之品。

(2)肾阳虚者,可适当给以温补食物。阴虚火旺,忌食肥腻香辣动火之品。

5、临证(症)施护

(1)口渴、心烦、尿频、尿急、尿痛者,宜多饮温开水。

(2)肢寒腹痛者,可以炒热的盐用布包,敷下腹部,或遵医嘱给予针刺止痛。

四、健康指导

(一)向患者讲解尿血的诱发因素,以防复发。保持乐观情绪,避免情志过激。

(二)生活起居有常,注意休息,避免过劳。

(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平素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水果、蔬菜,进食有规律,勿暴饮暴食。忌食辛辣生冷刺激之品,戒烟酒。

(四)指导患者自行观察二便的情况,有异常及时就医。

(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

(六)避免外感邪气以耗伤正气,随季节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被。

痛证

因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饮食不节或遭受某些伤害等因素,或脏腑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所致。以出现某一部位不同程度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头痛、心痛、胁痛、腹痛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及诱因。

(二)呕吐物、二便等伴随症状。

(三)疼痛承受能力。

(四)心理社会状况。

(五)辨证:头痛、胸痹(心痛)、胁痛、急腹痛。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伴有发热、出血时,绝对卧床休息。

3、疼痛未明确诊断时,尤其是腹痛者,禁用镇痛剂。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面色、生命体征等。

2、观察呕吐物、二便及伴随症状。

(三)给药护理

汤药一般宜温服。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富营养。

2、热证忌辛辣烟酒;头痛、胸痹(心痛)、胁痛等忌油腻饮食;急性腹痛诊断未明确时应暂禁食。

(五)情志护理

1、稳定患者的情绪,解除思想顾虑,配合治疗。

2、多与患者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安心养病。

三、分症护理

(一)头痛

因风寒温热等邪外侵、风阳火毒上扰、痰浊瘀血阻滞,致经气不利、气血逆乱,或气血营精亏虚、清阳不升、脑神失养等所致。以患者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经络、气血及脑髓。脑血管意外、颅内占位性病变、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头痛发作时间及有无伴随症状。

2、观察患者瞳孔、体温、二便、舌脉。

3、头痛加重,出现口眼歪斜、瞳孔大小不等、肢体麻木震颤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饮食护理

以清淡、利湿、易消化为原则,勿过饱,忌食肥腻、黏滑及烟酒刺激之品。

5、临证(症)施护

(1)头痛剧烈时,遵医嘱给予针刺止痛。

(2)高热性头痛可用冷毛巾敷前额部。

(3)出现壮热、项背强直、喷射性呕吐、抽搐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4)伴有恶心、呕吐者,遵医嘱给予针刺。

(二)胸痹(心痛)

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以心胸部位呈现发作性憋闷、疼痛,甚则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血脉。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遵医嘱安置在CCU,卧床休息,采取止痛措施。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及生命体征等变化。

(2)心痛剧烈、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表情淡漠者,立刻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咳嗽、气喘、心律失常者,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保持大便通畅,多食蔬菜和水果。大便秘结者,遵医嘱给予中药灌肠或用中药煎水代茶饮。

3、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细软,多食水果、蔬菜。

(2)不宜过饱或过咸,忌食生冷、油腻、烟酒之品。

4、情志护理

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不安等心理,保持心情平静,安心治疗。

5、临证(症)施护

(1)心脏骤停,立刻心肺复苏。

(2)心痛发作,遵医嘱给予急救药物,如速效心丸、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或遵医嘱针刺止痛。

(3)寒凝心脉者,宜保暖,中药热服。

(三)胁痛

常因饮食失调、情志不遂所致。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位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肝、胆、经络。肋间神经痛、胸膜炎、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卧床休息,病情缓解后可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疼痛的部位、性质与咳嗽、饮食的关系。

(2)伴有上腹部及肩背痛、呕吐、黄疸、寒战、发热等症状,应报告医师。

3、饮食护理

宜清淡,多食清热利湿的菜果,忌油腻、辛辣、酒浆之品。

4、临证(症)施护

(1)高热给予物理降温。

(2)疼痛重者遵医嘱取中药熨胁痛区。

(3)呕吐者遵医嘱针刺或药物穴位注射止呕。

(四)腹痛

因六淫外感,内外损伤,火、食、石类痹阻,气滞血瘀或气血亏虚等所致。以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大肠、小肠,胞宫、膀胱。胰腺炎、阑尾炎、消化道肿瘤、肠梗阻或肠寄生虫等引起的腹痛,可参照本病护理。

1、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观察腹痛性质、部位及伴随症状,发现异常,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急性腹痛未明确诊断时暂禁食;禁用镇痛剂。

4、临证(症)施护

(1)虚寒型腹痛,注意保暖避寒,腹部用腹带或置热水袋,忌生冷饮食,

(2)腹痛剧烈者,遵医嘱针刺、艾灸或中药热熨腹部止痛。

(3)腹胀痛者,遵医嘱采用耳穴埋籽或肛管排气。

(4)腹痛伴大便秘结者,遵医嘱保留灌肠或中药泡水代茶饮。

四、健康指导

(一)保持乐观情绪,心情舒畅,防止七情内伤。

(二)注意气候寒暖之变化,避免六淫外袭。生活起居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

(三)饮食以营养、易消化、无刺激为宜。禁烟,忌食辛辣、油腻、酒浆、浓茶等。

(四)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等。肥胖者,适当减少食量;高脂者,减少动物脂肪及含胆固醇丰富的饮食,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防止便秘。

(五)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六)早期发现,早期诊治。

暴泻

    因感受外邪、疫毒或饮食、劳倦等所致。以发病急骤、突然腹泻、暴迫下注如水、腹痛肠鸣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肠,涉及脾、胃。急性肠炎、食物中毒、胃肠功能紊乱等,可能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腹泻的次数、量、色、性质及伴随的症状。

(二)近期进食情况、饮食喜好、生活习惯、居住环境等。

(三)肛周皮肤情况。

(四)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五)辨证:寒湿困脾证、肠道湿热证、食滞胃肠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护理,执行消化道隔离。

2、卧床休息,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心要时便后坐浴,遵医嘱肛周涂中药。

3、及时留取大便送检或细菌培养。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大便性状、次数、颜色、气味。

2、暴泻甚者两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粗糙、腹胀无力,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暴泻其势凶猛,面白肢冷、呼吸深长、烦躁不安、神志恍惚、尿少或无尿,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三)给药护理

1、确保患者遵医嘱服药,密切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

2、一般汤剂宜温服。

(四)饮食护理

1、吐泻严重者暂禁食,病情好转,可进流质饮食。

2、暴泻气阴两虚者遵医嘱可用药粥。

(五)情志护理

安慰患者,忌怒戒躁,保持心情平静,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鼓励患者多饮水或淡盐水,以补充体液。

2、两眼窝凹陷,遵医嘱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液体、药物输入。

3、腹胀无力者,遵医嘱给予参附汤、独参汤口服或针灸。

4、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柴胡注射液肌注、针刺十宣放血。

5、口渴烦躁不安者,多饮温开水,补充含钾、钠饮料,如鲜橘汁、淡盐水,防止脱水。

6、寒湿暴泻者,遵医嘱可隔姜灸或药熨;热泻者遵医嘱用中药煎水服。

(七)吐泻严重者,遵医嘱给予针刺止呕或药物止呕。

三、健康指导

(一)合理饮食,定时、按量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勿过食生冷食物以免伤及脾胃。

(二)注意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被。止泻后应避免再感风寒暑湿之邪。

(三)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四)适当运动,增强抵抗力。

脱证

    因邪毒侵扰,脏腑败伤,气血受损,阴阳互不维系所致。以突然汗出、目合口开、二便自遗、脉微欲绝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脑、经络、气血。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生命体征的变化。

(二)饮食习惯,排泄状况。

(三)生活自理能力。

(四)心理社会状况。

(五)辨证:气脱、阴脱、阳脱。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将患者安置在抢救室或监护室。

3、注意保暖。

4、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气道通畅。

5、尿失禁者,遵医嘱留置导尿管并定时冲洗膀胱,保持外阴清洁。大便失禁者,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6、准确记录出入量,患者6小时无尿,注意检查是否尿潴留,尿闭者应及时报告医师。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正确记录出入量,患者每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严格按医嘱用药。

2、中药汤剂宜温服。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

2、病情好转后,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五)情志护理

1、患者元气已弱,劝慰患者安定情绪,注意静养。

2、做好患者家属的劝慰工作,关心患者。

(六)临证(症)施护

1、四肢不温,汗出者,可予四肢放置热水袋等保暖,遵医嘱如给予参附汤或艾灸。

2、高热,遵医嘱给予十宣放血或针刺退热。

3、喉中痰鸣、喘促痰厥者,及时吸痰,遵医嘱立即吸氧。

三、健康指导

(一)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过激。

(二)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三)久病初愈,应注意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随气候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防止正虚邪袭,变生他证。

(四)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忌食生冷、油腻刺激之品,饮食有节,忌暴饮暴食。

(五)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中药中毒

因药物使用不当而产生毒性作用,造成毒攻脏腑,亡阴亡阳,均属中毒。病位在经络、气血及相关脏腑。常见乌头类、马钱子、洋金花、巴豆、蟾蜍等中毒,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服药的种类、时间、量及服药后的反应。

(二)病情缓急、患者的神志、瞳孔、脉搏、呼吸等情况。

(三)有无呕吐、腹痛、腹泻等情况。

(四)生活自理能力。

(五)心理社会状况。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按药物中毒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分别安置抢救室、监护室或观察室。

3、对马钱子类中毒引起的昏厥者,室内光线宜暗,避免光线、声音等刺激。

4、未明确何种药物中毒时应及时收集呕吐物、分泌物、大小便等送检。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的变化,以及呕吐物、分泌物、大小便的量、色、性质、气味等。

2、如出现抽搐、昏迷、喘促、心动过缓时,及时报告医师,做好抢救准备。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昏迷者遵医嘱鼻饲给药。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中、轻度中毒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重度中毒者初期以静脉供给营养,后期给流质,昏迷者鼻饲饮食。

2、中毒症状消失后,适当补充蛋白质,宜少食多餐,忌辛辣、油炸、粗糙等食物。

(五)情志护理

1、意识清醒者,安定患者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有轻生意念者,专人守护,防止意外。

(六)临证(症)施护

1、口服有毒药物中毒者,可用温淡盐水口服后,再用压舌板或手指刺激咽后壁,引起反射性呕吐,反复数次排毒。

2、遵医嘱洗胃,依据中毒种类选用生理盐水、温开水等,每次500ml左右,反复多次冼胃。必要时服用牛奶、蛋清、米汤等保护胃黏膜。

3、遵医嘱用通下药物导泻排毒。

4、中毒时间超过6小时,或服通下药超过2小时未泻者,可遵医嘱选用生理盐水或2%的肥皂水1000ml不保留灌肠排毒。

三、健康指导

(一)做好预防中药中毒的宣教工作,在医师和药师的指导下用药,不盲目使用剧毒药及民间偏方。

(二)服中药后如有舌麻、心慌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尽快就诊。

(三)按照说明服药,如有不明白之处一定要问明医师方可使用。

(四)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某些中草药的性能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若有异常立即停药。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一)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二)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三、入院介绍

(一)介绍主管医生、护士,并通知医师。

(二)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三)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一)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二)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

(三)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四)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五)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每4小时1次,或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小便次数1次。

六、每周测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一)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二)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泻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三)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措施。

十、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一、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二、遵医嘱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三、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一)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二)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风温

多因人体正气虚弱,或过分劳倦,起居不当,感受风热毒邪所致。以发热、恶风、头痛、咳嗽、咯痰、烦渴、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涉及心、肾。流行性感冒、肺炎、急性气管炎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体温、脉搏、呼吸的变化。

(二)咳嗽、咯痰的程度和性质。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风热犯肺证、痰热壅肺证、肺胃热盛证、热闭心包证、气阴两虚证、邪陷正脱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风温初期,注意保暖防寒;邪入营血者,有条件安置在单人病室,避免强光刺激。

3、发热期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

4、气息喘促不能平卧者给予半卧位,并遵医嘱吸氧。

5、汗出过多者,用毛巾擦干,及时更换湿衣和床单。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咳嗽、胸痛、汗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及量。

2、热入心包,神昏、谵语等症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邪陷正脱、体温骤降、汗出肢冷、面色苍白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邪热内陷、津气枯竭、皮肤等部位出现斑疹或瘀斑连成大片、色紫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实热证可偏凉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

(四)饮食护理

1、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为宜。

2、高热多汗烦渴者,可给予生津清热之品;饮食宜流质或半流质,少食多餐,忌食肥腻、辛辣、硬固、海鲜等物。

3、鼓励患者适当饮水。

(五)情志护理

为患者创造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避免不良刺激。

(六)临证(症)施护

1、高热不退、无汗者,可物理降温或遵医嘱针刺。

2、痰热壅肺,咯痰不爽者,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必要时吸痰。

3、呼吸困难、紫绀者,遵医嘱给予吸氧。

4、大便秘结者,遵医嘱给予淡盐水灌肠或番泻叶泡茶饮。

5、高热多汗,可遵医嘱给予鲜芦根煎水代茶饮。

三、健康指导

(一)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饮食有节。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

(二)注意四时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

(三)流感流行期间减少去公共场所的机会,服用预防药物。

(四)避免对呼吸道的不良刺激,鼓励患者戒烟。

感冒

因外感风邪,客于肺卫所致。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卫。上呼吸道感染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体温、寒热、汗出情况。

(二)有无咳嗽、咯痰。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暑湿袭表证、气虚感冒证、阴虚感冒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感冒宜卧床休息,热退后适当下床活动。

3、若汗出热退时,宜用温毛巾或干毛巾擦身,更换衣服,避免受凉。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体温、寒热、汗出、咳嗽、咯痰、痰色、舌脉及服药后反应。

2、服解热药后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出冷汗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药后无汗、体温继续升高、咳嗽、胸痛、咯血、或热盛动风抽搐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风寒感冒者,汤药宜热服,服药后可给予热饮料,或盖被保暖,以助微汗出。

2、风热感冒者,汤药宜温服。

(四)饮食护理

1、饮食以清淡为主,多饮水。忌辛辣、油腻厚味食物。

2、风寒感冒者,宜热食,忌生冷;风热感冒者,可多食水果;气虚感冒者,宜多选温补、易消化食物。

(五)情志护理

因感冒多次反复发作,情绪低落,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六)临证(症)施护

1、风寒感冒,发热无汗,遵医嘱针刺。

2、鼻塞流涕,可用热毛巾敷鼻额部或按摩迎香穴。

3、风热感冒口渴,可给予温开水或清凉饮料,或遵医嘱给予鲜芦根煎汤代茶饮。

4、便秘者,遵医嘱服用中药或中药泡水代茶饮。

5、暑湿感冒,头身疼痛者,遵医嘱针刺或采用刮痧疗法。

6、体虚感冒者,遵医嘱艾灸。

三、健康指导

(一)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

(二)自我穴位按摩,坚持每日凉水洗脸,预防感冒。

(三)注意四时天气变化,天暑地热之时,切忌坐卧湿地,汗出勿当风。

内伤发热

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所致。以低热,少数患者高热,或患者自觉身热、或五心烦热但体温不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涉及各相关脏腑。功能性发热、肿瘤、血液病、内分泌病、结核病、结缔组织疾病等具有发热症状时,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发热的时间、程度、性质和规律。

(二)生活自理能力。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阴虚发热证、血虚发热证、气虚发热证、阳虚发热证、气郁发热证、痰湿郁热证、肝瘀发热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高热或有出血倾向者卧床休息。

3、自汗、盗汗量多者,用干毛巾擦拭后及时更换衣被。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发热时间、程度、特性和规律。

2、注意伴发症状,如怕冷、出汗、口渴、面色、舌脉、神志及二便等变化。

3、体温过高或过低,发热程度与伴随症状不符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阴虚发热者宜凉服,气虚发热者宜热服。

(四)饮食护理

1、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为原则。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忌煎炸、肥腻、辛辣等助湿生热之品。

2、气虚发热可食健脾益气食物,阴虚发热可食滋阴清热食物,血虚发热可食益气养血之品。

3、肝郁发热可食疏肝理气,清热解郁之品。

(五)情志护理

1、解除思想顾虑,安慰和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的特点及调养的方法,以取得其配合,能安心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阴虚低热盗汗者,遵医嘱可予中药煎水代茶饮。

2、阴津耗伤,肠燥便秘者,遵医嘱给予通便药或中药泡水代茶饮。

三、健康指导

(一)内伤发热常缠绵反复,体温正常后嘱患者仍须注意体温变化。

(二)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急躁、焦虑、忧思等不良刺激。

(三)适当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

(四)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时来医院复查。

咳嗽

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涉及脾、肾。呼吸道感染、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及伴随症状。

(二)咯痰的性状、颜色和气味。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痰热壅肺证、肝火犯肺证、痰湿蕴肺证、肺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咯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2、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年老久病,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2、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宜食清热润肺化痰之品。

3、肺肾阴虚咳嗽宜食生津、润肺、止咳之品。

(五)情志护理

保持精神愉快,对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咳嗽的患者,做好情志调护,避免精神刺激,学会自我调节。

(六)临证(症)施护

1、风寒束肺咳甚者,遵医嘱给予背部拔火罐或镇咳药。

2、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干咳少痰、黏稠难咯,遵医嘱用中药雾化吸入。

三、健康指导

(一)鼓励患者适当户外活动,平时注意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

(二)注意四时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寒暖,预防感冒。

哮喘

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使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所致。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脾、肾。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既往史、家族病史、发病的诱因及是否接触过敏原。

(二)哮喘发作的症状及伴随症状。

(三)生活自理能力。

(四)心理社会状况。

(五)辨证:寒哮证、热哮证、虚哮证(发作期)、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气虚证(缓解期)。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哮喘发作时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或端坐位,立即给予氧气吸入。

3、哮喘缓解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哮喘发作的时间、特点、咯痰难易、痰色、痰量、神志、面色、汗出、体温、舌脉及哮喘发作与季节、气候、饮食和精神等因素的关系,以及伴随症状。

2、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张口抬肩,胸部满闷,不能平卧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哮喘持续发作、汗出肢冷、面青唇紫、烦躁不安、神昏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夜间喘甚、咯稀泡沫痰、心悸尿少、浮肿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5、服用含麻黄的汤药后,心率明显增快、血压升高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6、患者主诉鼻、咽、眼部发痒、咳嗽、流鼻涕等,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七)出现痰热闭阻、喘息不止、咯痰不利、神志恍惚、烦躁不安、嗜睡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宜热服。

2、哮喘发作有规律者,可在发作前1-2小时服药以缓解症状,服药后观察其效果和反应。

3、对喘证患者慎用镇静剂。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富营养,不宜过饱、过甜、过咸,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烟酒等食物。

2、喘憋多汗者,嘱多饮水。

3、注意饮食调护,保持大便通畅。

(五)情志护理

1、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

2、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六)临证(症)施护

1、痰气交阻,哮喘发作时,遵医嘱针刺、拔火罐等。

2、痰热阻肺,痰色黄黏稠时,遵医嘱给予中药雾化吸入、翻身拍背。

3、哮喘伴有表证发热时,遵医嘱针刺或服用中药。

4、缓解期可用耳针,或遵医嘱针刺。

三、健康指导

(一)起居有常,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防寒保暖。

(二)居室内切勿放置花草,禁止养宠物及铺设地毯等。

(三)戒烟酒,忌食海鲜发物等到易引发过敏的食物。

(四)保持良好的情绪,防止七情内伤,诱发哮喘发作。

(五)坚持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劳逸结合,节制房事。

(六)积极寻找过敏源,预防哮喘复发。

悬饮

因肺气不足,外邪乘虚侵袭,肺失宣通,胸络郁滞,气不布津,使饮停胸胁所致。以咳唾胸胁引痛,或见胁肋饱满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胸胁。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肺肿瘤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咳嗽、咯痰、胸痛、呼吸困难的程度及性质。

(二)生活自理能力。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邪郁少阳证、饮停胸胁证、肺络不畅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胸水量多、胸满气急者,取半卧位休息。恢复期适当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量。

3、年老体弱、长期卧床者,预防发生压疮。

4、肺结核活动期,执行呼吸道隔离。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体温、呼吸、咳嗽、胸痛与胸水消长情况及疼痛的性质、程度。

2、胸胁疼痛严重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呼吸困难、张口抬肩、面色紫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如服用逐水祛饮药时,应向患者讲明服药方法、药物作用及服后可能发生的反应等,并做好记录。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富营养,忌食肥腻、煎炸、酸性收敛及助湿生热之品。

2、饮邪亢盛时,可选用行气利水之品,适当限制饮水量。

3、气阴两虚者,可给予补中益肺之品。

(五)情志护理

保持良好的心态,对水饮消退较慢或病情反复者,耐心疏导,使患者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胸痛严重,取患侧卧位,减轻疼痛。

2、水饮积聚较多,呼吸困难明显,遵医嘱做好胸腔穿刺术术前准备及术后的护理。

3、患者喘促、气急、呼吸困难,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

三、健康指导

(一)慎起居、预防感冒。

(二)劳逸结合,选择适当的锻炼方法,以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

(三)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保持愉快、乐观、开朗的心情。

(四)定期到医院复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肺痈

因风热邪毒蕴滞于肺,使热壅血瘀,血腐化脓所致。以发热、胸痛、咳吐腥臭血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肺脓疡、支气管扩张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咳嗽、咯痰及痰量、性质、颜色和气味。

(二)胸痛的程度及性质。

(三)生活自理能力。

(四)心理社会状况。

(五)辨证: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室空气清新,避免烟尘等刺激性气味,禁止吸烟。

3、急性期和咯血时应卧床休息,咳而喘者取半卧位,恢复期适当下床活动。

4、定时漱口,保持口腔卫生。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体温、咳嗽、胸痛、咯血和痰的颜色、性状、痰量、气味和分层情况。

2、咳吐瘀血块或有痰液阻塞气道征兆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大量咯血后出现心烦、胸闷、汗出、面色苍白、血压骤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患者体温突降,烦躁不安,面色苍白,伴紫绀、冷汗出、四肢不温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忌食油腻厚味、辛辣刺激食品及海腥发物。

2、高热者,给予流食或半流食,多食水果等润肺化痰之品。

(五)情志护理

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汗出要避风。

2、痰热壅肺,痰黏难咯,给予雾化吸入,促使痰液排除,必要时吸痰;有气道阻塞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工作,及时协助医师进行抢救。

3、溃脓期根据部位予以体位引流排痰,轻拍其背,记录痰量,保持气道通畅。

4、呼吸困难喘甚者,给予吸氧。

5、口干明显者,遵医嘱给予中药煎水代茶饮。

6、大便秘结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

7、大咯血者,按咯血护理常规进行。

三、健康指导

(一)起居有常,适时加减衣服,注意保暖。冬季外出时戴好口罩。

(二)饮食有节,向患者讲解饮食宜忌。

(三)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基本知识,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对病情迁延、反复发作者,耐心疏导,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四)加强锻炼身体,谨防感冒。

肺胀

因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使肺气胀满,不能敛降所致。以胸中胀满,痰涎壅盛,喘咳上气,动后尤显,甚者面色、唇舌发绀,心慌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涉及心、脾、肾。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咳嗽、咯痰、喘息及痰量、性质、颜色和气味。

(二)生活自理能力。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寒饮束肺证、痰湿壅肺证、痰热郁肺证、痰蒙心窍证、肺肾气虚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病情缓解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3、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记录出入量。

4、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喘息、浮肿、咳嗽、咯痰等变化。

2、出现神志恍惚、面色青紫、痰声漉漉、四肢发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出现面赤谵语、胸中闷胀、烦躁不安、舌强难言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神志不清、气促、冷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并做好记录。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可口、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或过甜、过咸之品。

2、寒饮束肺者,忌食生冷水果。

3、痰热郁肺者,可饮清热化痰之品。

4、有心衰和水肿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

5、多汗者,注意补液,给予含钾食物。

6、纳呆者,可少食多餐,并注意饮食的色、香、味。

(五)情志护理

本病缠绵难愈,患者精神负担较重,指导患者自我排解方法,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六)临证(症)施护

1、痰热郁肺、痰黏稠难咯出时,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出现呼吸困难、呼多吸少、动则喘促、紫绀时,立即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观察吸氧效果,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工作,随时准备协助医师进行抢救。

3、躁动不安者,遵医嘱使用镇静药。

三、健康指导

(一)加强锻炼,劳逸适度。

(二)慎风寒,防感冒。

(三)饮食有节,戒烟酒。

(四)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去医院复查。

胃脘痛

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与饮食的关系。

(二)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的关系。

2、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脾胃虚寒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四)饮食护理

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五)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六)临证(症)施护

1、食滞胃痛者,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或半流饮食。

2、胃痛发作时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者,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部,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4、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三、健康指导

(一)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习惯。

(二)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三)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四)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呕吐

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以胃内容物从口吐出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性胃炎、幽门或贲门痉挛、胆囊炎、肝炎、胰腺炎等出现呕吐时,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呕吐物内容、颜色、气味、次数和时间。

(二)饮食、生活习惯。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寒邪犯胃证、食滞胃肠证、痰饮停胃证、肝气犯胃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呕吐严重者,卧床休息,不宜过多翻身,吐后不宜立即进食。

3、呕吐时宜取侧卧位,轻拍其背,吐后用温水漱口。对卧床不起或神志不清者,可将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呛入气道而窒息。

4、必要时将呕吐物留样送检。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和记录呕吐物内容、颜色、气味、次数和时间等。

2、呕吐剧烈、量多,伴见皮肤干皱、眼眶下陷、舌质光红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呕吐呈喷射状,伴剧烈头痛、项强、神志不清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呕吐物中带咖啡样物或鲜血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5、呕吐频繁,不断加重或呕吐物腥臭,伴有腹胀痛、拒按、无大便及矢气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6、呕吐频作、头昏头痛、烦躁不安、嗜睡、呼吸深大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小量渐进热服。

(四)饮食护理

1、进食时保持心情舒畅,宜少食多餐。

2、肝气犯胃者,可给予理气降气食物。

3、食积者应节食。

4、虚寒性呕吐宜温热性饮食,忌生冷不洁和肥甘厚味之品,尤忌甜食。

(五)情志护理

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理,肝气犯胃者,保持心情舒畅。

(六)临证(症)施护

1、寒邪犯胃,可用鲜生姜煎汤加红糖适量热服。

2、食滞肠胃,欲吐不得吐者,可先饮用温盐水,后用压舌板探吐。

3、痰饮停胃,可频服少量生姜汁。

4、肝气犯胃,稳定患者情绪,遵医嘱针刺。

5、脾胃虚寒者,胃脘部要保暖、热敷或遵医嘱隔姜灸或按摩胃脘部。

6、胃阴亏虚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

三、健康指导

(一)注意生活起居,避免受寒或过于劳累。

(二)讲究饮食卫生,做到饮食有节。

(三)饮食一般宜软、易消化,切忌过饱。

便秘

因气阴不足,或燥热内结,腑气不畅所致。以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大便干结难解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大肠。各种疾病引起的便秘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排便间隔时间、大便性状、便后有无出血。

(二)既往饮食习惯。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肠道实热证、肠道气滞证、脾虚气弱证、脾肾阳虚证、阴虚肠燥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鼓励并指导患者根据病情作适当腹肌锻炼,有利于促进肠蠕动。

3、指导患者进行通便的腹部按摩。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排便间隔时间、大便形状、便后有无出血、腹部有无硬块、有无腹痛等情况。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应在清晨或睡前服用,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富含粗纤维,多饮水,忌食辛辣、煎炸食物,勿过食生冷。

2、脾虚气弱、脾肾阳虚、阴虚肠燥者,可每晨饮温开水冲服蜂蜜一杯。

3、肠道实热、肠道气滞者,可每晨饮冷开水一杯。

(五)情志护理

便秘患者常有焦虑、烦躁心理,要多给予心理疏导,消除疑虑,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实秘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

2、虚秘者注意防寒保暖,可予热敷、热熨。

3、肛肠疾病而致便秘者,遵医嘱便后可用中药熏洗。

三、健康指导  

(一)指导患者正确选择食谱,改变既往不良习惯。

(二)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即使无便意,也坚持定时蹲厕。

(三)便秘时切忌滥用泻药。

(四)适当运动,避免久坐、久卧。

泄泻

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使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所致。以大便次数增多,便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大、小肠,涉及脾胃。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传染性。

(二)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寒湿因脾证、肠道湿热证、食滞胃肠证、脾气亏虚证、肾阳亏虚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急性泄泻者,应卧床休息。

3、具有传染性者,执行消化道隔离。

4、长期卧床者,应定时翻身,泄泻后清洁肛门。

5、遵医嘱及时、准确地留取大便标本送检。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里急后重等情况。

2、观察体温、脉搏、舌苔、口渴、饮水、尿量和皮肤弹性等变化。

3、泄泻严重、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无弹性、腹胀无力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呼吸深长、烦躁不安、精神恍惚、四肢厥冷、尿少或无尿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趁热服用,服后盖被静卧。

(四)饮食护理

1、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无渣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忌食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肠道湿热者,饮食宜清淡爽口,忌食生热助湿之品。

3、食滞胃肠者,暂禁食,待好转后再给予软食。

4、脾气亏虚者,以清淡饮食为宜,可食健脾食物。

(五)情志护理

1、慢性泄泻患者常有焦虑、恐惧心理,给予安慰,消除疑虑,保持心情愉快。

2、肝气郁滞者,忌恼怒,保持心情舒畅。

(六)临证(症)施护

1、寒湿困脾,腹痛者,可作腹部热敷。

2、肠道湿热,肛门灼热疼痛者,遵医嘱中药熏洗。

3、食滞胃肠,腹痛者,遵医嘱给予针刺。

三、健康指导

(一)注意饮食清洁、有节。

(二)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三)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服药。

黄疸

因感受湿热病邪,阻滞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溲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肝、胆,涉及脾、胃。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胆道疾病等出现黄疸者,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皮肤、巩膜、二便的颜色,有无传染性。

(二)腹痛、出血。

(三)生活自理能力。

(四)心理社会状况。

(五)辨证:肝胆湿热证、湿困脾胃证、热毒炽盛证、寒凝阳衰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疑似传染性疾病时,执行消化道隔离。

3、发病期限间宜卧床休息。

4、口臭、齿衄、呕吐者,做好口腔护理。

5、皮肤瘙痒者,保持皮肤清洁。定时翻身,预防压疮。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黄疸部位、色泽、程度,体温、血压、舌脉、二便以及有无呕吐、腹胀、腹水、神昏等情况。

2、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或黄疸急骤加深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言语不清、神昏谵语、或四肢震颤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呕血、便血或高热烦渴、恶心呕吐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神昏不能口服时遵医嘱鼻饲给药或保留灌肠。

(四)饮食护理

1、饮食以低脂、低蛋白、清淡、半流质为宜,忌食肥腻、辛辣、烟酒之品。

2、黄疸消退后可食健脾祛湿之品。

(五)情志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知识的宣教,解除忧虑,积极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肝胆湿热者,遵医嘱用中药泡水频服。

2、湿困脾胃,腹胀满重者,可遵医嘱用葱熨法;恶心、呕吐者,遵医嘱针刺。

3、热毒炽盛,病势急者,按有关急诊护理进行。

三、健康指导

(一)注意饮食清洁、有节,慎起居,适劳逸,防过劳。

(二)保持心情舒畅。

(三)禁止吸烟、饮酒,注意保暖,防止感染。

(四)保持大便通畅,定期门诊复查。

积聚

因七情、饮食、寒湿等致病因素交错夹杂,血瘀、虫积、食积、燥屎、痰凝等搏结所致。以腹腔内有可触及、有形可征的包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肝、脾。腹部肿瘤、肝脾肿大、内脏下垂、肠梗阻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包块的部位、大小、性质,以及能否活动、有无压痛。

(二)全身营养状况,生活自理能力。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肝郁气滞证、食滞痰阻证、气滞血阻证、气结血瘀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包块较大,腹痛较甚者,卧床休息,一般者可适当活动。

3、长期卧床患者,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癥积发生的部位、大小、硬度、活动度和压痛等情况。

2、有无黄疸、臌胀、血证、神昏、水肿、发热、呕吐等预兆。

3、腹部突然剧痛,伴恶心呕吐,腹部及结块有明显压痛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出现吐血或便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头晕心悸、血压下降、脉细弱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温服,观察药后效果及反应。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有营养、易消化、忌食肥腻、煎炸、硬固、辛辣、生冷、醇酒之品。

2、食欲正常者,可给予补益气血及化瘀之品。

(五)情志护理

关心、体贴和安慰患者,使其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遵医嘱给予外贴消癥散结药膏,有助于消积散瘀。

三、健康指导

(一)注意锻炼身体,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刺激。

(二)饮食上少食肥甘厚味及辛辣之品。

水臌

因肝脾受伤,疏运失常,气血交阻,水气内停所致。以腹满胀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肝、脾,久则及肾。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腹腔肿瘤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腹部的形态、腹围、体重。

(二)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以及生活自理能力。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气滞湿阻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结证、肝脾血瘀证、肝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疑似传染性疾病者,执行消化道隔离。

3、重症患者宜卧床休养;因腹胀而致呼吸困难者,可取半坐卧位。轻者可适当活动。

4、脾肾阳虚者,宜住向阳病室。

5、对长期卧床和重症行动不便者,应加强皮肤护理。

6、每日记录出入量。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注意观察神志、腹部形态、尿量及喘促、出血、呼吸、气味等情况。

2、骤然大量吐血、便血或神昏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出现烦躁失眠或静卧嗜睡、语无伦次、神昏谵语等肝昏迷之先兆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出现腹大如瓮、脉络怒张、脐心突出、下痢频繁、四肢消瘦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浓煎温服,寒湿困脾者趁热服用,湿热蕴结者凉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

2、服攻下逐水药前,应向患者解释服药方法、作用、服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及注意事项。

3、食管静脉曲张者,药丸研碎后服用。

(四)饮食护理

1、饮食以富于营养、易消化为宜。

2、厌食者,饮食宜清淡可口并多样化,忌食辛辣、油腻、生冷、煎炸、刺激性或硬固食物。限制钠盐的摄入。

3、高血氨时禁用高蛋白饮食。

4、气滞湿阻者,可多食理气健脾之品;脾肾阳虚者,可食健脾益肾之品;寒湿困脾者,可食健脾利水之品。

(五)情志护理

加强情志护理,鼓励患者树立信心,坚持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气滞湿阻者,遵医嘱用中药捣烂贴脐。

2、寒湿困脾者,遵医嘱腹部艾灸。

3、肝肾阳虚者,遵医嘱艾灸,或热敷。

4、抽放腹水时,应注意观察并记录腹水的量、颜色、性质等情况,遵医嘱送检。

5、密切观察抽放腹水后的病情变化,防止肝昏迷、出血、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三、健康指导

(一)戒烟酒,避免过度劳累。

(二)指导患者和家属掌握测腹围、记录尿量、测体重等一般知识。

(三)保持心情舒畅。

(四)预防口腔、皮肤感染。

(五)保持大便通畅。

(六)用药后注意定时测量腹围及体重,准确记录出入量。

水肿

因肺脾肾对水液宣化输布功能失调,使体内水湿滞留,泛溢肌肤所致。以头面、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涉及膀胱、三焦。肾性、心源性、营养不良性水肿等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水肿的部位、程度、消长规律。

(二)生活自理能力。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风水相博证、水湿浸渍证、湿热内蕴困证、脾虚湿困证、阳虚水泛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高度水肿而致胸闷气者,可取半卧位,下肢水肿重者,适当抬高患肢。

3、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对长期卧床的患者,预防压疮的发生。

4、饮水量视尿量而定,一般以总入量多于前1日总出量500ml为宜,高热、呕吐、泄泻者则适当增加入量。

5、水肿严重者,经常变换体位;眼脸及面部水肿时,可垫高枕;阴囊水肿者,用提睾带托起。

6、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定期测量体重和血压。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水肿的部位、程度、消长规律,尿量及颜色,体温、血压、舌脉等变化。

2、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或尿闭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表情淡漠、疲乏无力、腹胀、呼吸深长、胸满气急、恶心呕吐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出现吐白色泡沫、面白唇紫、冷汗肢厥、烦躁心悸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阳水兼风者,中药宜热服,盖被,饮热粥或姜糖水后安卧,以助汗出。

2、阴水证者,中药宜温服;若伴恶心呕吐者,在服药前生姜擦舌,或少量频服。

3、服攻下逐水药者,中药应频服,并观察二便情况。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肥腻之品。

2、水肿初期遵医嘱给予无盐饮食,肿势消退后可改低盐饮食。

3、阳水证者,可给予清热利水之品。

4、阴水证者,饮食宜富于营养。

5、脾虚湿困者,可给予补脾利湿之品。

6、腹胀者,少食产气食物。

(五)情志护理

鼓励患者消除恐惧、忧虑、急躁、悲观等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风水相博,浮肿尿少时,遵医嘱给予中药煎水代茶饮。

2、有呕吐、发热时,宜食清热利水之品。

3、胸闷、气促、口唇紫绀者,遵医嘱吸氧。

4、湿毒上泛,恶心呕吐不止者,可服热姜糖水,或遵医嘱用止吐药。

三、健康指导

(一)注意调摄,起居有常,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

(二)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严防感冒。

(三)劳逸适度,尤应节制房事,戒怒,以保护元气。

肾衰

因暴病及肾,损伤肾气或肾病日久所致。以急起少尿甚或无尿,继而多尿,或以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口中尿味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肾,涉及膀胱、三焦。急、慢性肾功能减退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血压、水肿、尿量、恶心、呕吐等情况。

(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脾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肾虚寒湿证、浊泛三焦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减少探视,以防交叉感染。

3、脾肾阳虚者,病室向阳,避免潮湿阴冷。

4、重者卧床休息,轻者适当活动。

5、勤洗澡,勤漱口,预防口腔感染和压疮发生。

6、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定时测量体重、血压。有腹水者定时测量腹围。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神志、呼吸、血压、口中气味、水肿、二便、舌脉,以及皮肤瘙痒等变化。

2、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恶心呕吐、腹泻,甚至吐血、便血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表情淡漠、头痛嗜睡、烦躁不安、精神恍惚,或神昏谵语、呼吸急促或深而慢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频服。

2、应用大黄煎剂灌肠治疗时,观察药后效果及反应。并注意保护肛门周围皮肤。

(四)饮食护理

饮食宜低盐、低脂及富含优质蛋白之品。

(五)情志护理

加强情志护理,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悲观绝望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以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脾肾阳虚,呕吐频繁时,遵医嘱给予针刺,或在舌面上滴姜汁数滴。

2、燥结便秘时,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

3、口中尿味时,遵医嘱给予中药煎汤含漱。

4、神志不清、躁动不安或抽搐者,实施保护性约束。

三、健康指导

(一)指导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增强抵抗力,减少感染的发生,避免使用损伤肾脏的食物和药物。

(二)指导患者能根据肾功能检查结果采用合理饮食。

(三)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食物选择的范围、烹调方法、进食量等。

(四)注意保暖,避免风寒侵袭,预防继发感染。

(五)按时服药,定期门诊复查。

淋证

因外感湿热、饮食不节,使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所致。以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膀胱、肾。泌尿系感染或结石、前列腺炎、乳糜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尿的次数、尿量、尿色、尿痛等等情况。

(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湿热蕴结证、肝气郁滞证、脾肾两虚证。临床根据症状不同分为热淋、血淋、气淋、石淋、膏淋及劳淋。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鼓励发热患者多饮水,以通利湿热。

3、做好外阴部的清洁卫生。

4、遵医嘱及时准确留取尿培养标本送检。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排尿的次数、尿量、尿色及有无尿痛。

2、排尿不畅或尿闭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腰腹绞痛,或伴恶心、呕吐、出冷汗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血尿多,或引起虚脱危象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5、高热、神昏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注意药后反应,并做好记录。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忌食辛辣、煎炸、肥腻、烟酒等刺激之品。

2、膏淋虚证和劳淋者,注意饮食进补。

3、石淋者,应根据结石成分性质的不同,注意饮食宜忌。

(五)情志护理

安慰患者,给予心理疏导,消除紧张、急躁或悲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热淋,高热不退时,遵医嘱针刺。

2、石淋,肾绞痛发作时,穴位按压。

3、膏淋发作时,按压肾俞、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

4、劳淋,腰酸甚时,在睡眠时腰下垫棉垫。

三、健康指导

(一)坚持按医嘱服用药物,切勿自行中断,以免复发。

(二)按时复诊。如有发病征象,及时就医,以免延误。

(三)起居有常,饮食有节,节制房事,保持心情舒畅。

(四)做好个人卫生,防止尿路感染。

(五)每日坚持多饮水,并限制含钙及及草酸丰富的饮食。

(六)病情缓解后适当活动。石淋者应增加活动量,指导患者进行跳跃、拍打等活动。

癃闭

因膀胱气化不利所致。以尿液排出困难、小便不利、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欲解不得为“闭”,一般合称癃闭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膀胱。前列腺肥大、尿路肿痛、尿潴留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排尿难易、尿色及量、尿痛时间及性质。

(二)生活自理能力。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湿热下注证、肝郁气滞证、瘀浊阻塞证、肾气亏虚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情急重或尿闭者,卧床休息。轻者可适当活动,但不宜过劳。

3、让患者听流水声或用温水冲洗会阴部,以诱导排尿。

4、经服药、针灸及诱导无效者,遵医嘱给予导尿术,必要时留置导尿。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排尿的难易、尿色及量,有无结石,必要时留标本送检。

2、尿潴留在6小时以上,经诱导、针刺无效者,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腹胀、呕恶、心悸、气促、抽搐、神昏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中药宜温服,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排尿情况。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

2、脾肾亏虚者,多选补脾益肾之品,忌食生冷、油腻、硬固之物。

3、湿热下注者,宜食偏凉、滑利渗湿之物,忌辛辣、肥甘助火之品。

4、除膀胱湿热者之外,适当限制水量。

(五)情志护理

耐心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或恐惧心理,保持心情平静,积极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湿热下注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

2、肝郁气滞者,做好情志疏导,解除患者忧郁情绪,保持宁静,或用耳针。

3、瘀浊阻塞者,遵医嘱用活血化瘀中药研末开水调敷少腹。

4、肾气亏虚者,可用食盐250g炒热,布包熨少腹部,或用艾条。

三、健康指导

(一)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本病的相关知识,使其掌握缓解症状的简单方法。

(二)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制。

(三)保持心情舒畅,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

(四)切忌忧思恼怒。

消渴

因禀赋不足,阴虚燥热所致。以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食易饥为中消、饮一溲一为下消,统称消渴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胃、肾。糖尿病、尿崩症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既往饮食结构和习惯、家族史。

(二)病程长短、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三)并发症。

(四)心理社会状况。

(五)辨证:燥热伤肺证、胃燥津伤证、肾阴亏虚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浮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遵医嘱定期检查血糖和尿糖的变化。

3、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周定时测体重。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患者神志、视力、血压、舌脉、皮肤等情况。

2、患者突然出现心慌头晕、出虚汗、软弱无力等低血糖现象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出现头痛头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呼出烂苹果气味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出现神昏、呼吸深快、血压下降、肢冷、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严格按医嘱服用降糖类药物。

(四)饮食护理

1、遵医嘱进食,控制总热量。

2、禁食糖、烟酒,少食煎炸食物。

3、可适当增加蛋白质、水煮蔬菜类食物。

(五)情志护理

增强与慢性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上消(燥热伤肺证),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

2、中消(胃燥津伤证),大便秘结时,可食用多纤维蔬菜或遵医嘱口服通便药。

3、下消(肾阴亏虚证),可进行穴位艾灸;口渴时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

4、神昏者,按神昏常规护理进行。

5、出现低血糖时,立即给予糖水或果汁、巧克力、饼干等,必要时遵医嘱给药。

6、有皮肤瘙痒、疖肿、痈疽者,嘱患者切勿搔抓,以免引起皮肤感染。

三、健康指导

(一)向患者讲解饮食疗法,使患者合理安排每日膳食。

(二)避免精神创伤和过度劳累。

(三)指导患者掌握自我监测血糖和尿糖的方法。

(四)讲解本病并发症的表现,如眼部病变、足部感染等,以便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五)指导患者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洗澡、理发、修剪指甲;内衣、鞋袜要柔软宽松;趾端要保暧。

(六)定期复查,随身携带糖尿病治疗保健卡,以防发生低血糖时,可采取急救措施。

(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运动方式,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心悸

因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所致。以心跳异常、自觉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神经官能症、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心率、心律情况。

(二)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心虚胆怯证、心脾两虚证、心阳虚弱证、阴虚火旺证、心血瘀阻、水气凌心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者卧床休息,轻者适当活动。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患者心律、心率、血压、呼吸、神色、汗出等变化。

2、观察心悸发作与情志、进食、体力活动等关系密切。

3、出现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口唇青紫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出现脉结代及促、心前区出现剧烈疼痛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5、出现呼吸表浅,频率、节律发生改变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心阳不振者应趁热服用。

2、观察并记录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四)饮食护理

1、饮食注意营养、水分和钠盐的摄入量,尤其对水气凌心水肿者,应限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2、饮食有节制,宜清淡可口,忌食辛辣、醇酒、咖啡之品。

3、便秘者给予润肠通便之物,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

(五)情志护理

1、心悸发作时有恐惧感者,应有人在旁陪伴,并予以心理安慰。

2、平时多向患者讲解紧张、恐惧、激动、思虑对病情的不良影响。

3、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自慰法、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六)临证(症)施护

1、心阳虚弱,水气凌心,喘促不能平卧者,取半卧位,并给予吸氧。

2、心血瘀阻,心阳虚弱,脉结代者,应正确测量短绌脉。

3、心悸时,遵医嘱给予针刺。

4、水气凌心伴水肿者,做好皮肤护理,避免皮肤损伤。

三、健康指导

(一)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诱发因素。

(二)起居有常,避免过劳。注意增进体质的保健锻炼,要适量、适度。

(三)教会患者监测脉搏和听心率的方法。

(四)指导患者正确选择低脂、易消化、清淡、富营养饮食,少食多餐。

(五)控制食盐摄入量,少饮浓茶、咖啡。

(六)保持大便通畅,切忌排便时因用力过度而发生意外。

(七)使患者了解坚持服药的重要性。

胸痹

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包炎、心肌病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疼痛发作时间、部位、性质,是否有辐射,伴随症状及缓解的方法。

(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心血瘀阻证、寒凝心脉证、痰浊内阻证、心气虚弱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床边监测,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

3、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4、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辐射的部位。

2、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及有无颈静脉怒张。

3、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型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观察患者24小时出入量,发现尿量减少,报告医师。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温服。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四)饮食护理

1、少量多餐,宜进食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食过饱及服用刺激性的酸、辣食物。

2、心衰者宜低盐饮食。

(五)情志护理

避免情绪紧张及不良刺激。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六)临证(症)施护

1、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注意防寒保暖,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可予热敷、热熨。

2、心血瘀阻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茶饮。

3、疼痛时,遵医嘱给予及时有效、解除疼痛的药物。

4、喘促不得卧者,给予吸氧,半卧位。

5、心跳骤停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即刻报告医师进行抢救。

三、健康指导

(一)保持大便通畅,嘱患者排便时勿屏气,排便不畅时可用开塞露。

(二)合理调整饮食,适当控制进食量,禁忌刺激性食物及烟、酒,少食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三)避免紧张、劳累、情绪激动、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

(四)注意劳逸结合,康复期适当进行康复锻炼。

(五)指导患者及家属在病情突然变化时的简易应急措施。

眩晕

因风阳上扰、痰瘀内阻,使脑窍失养,脑髓不充所致。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肝、肾、脾。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

(二)生活自理能力。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风阳上扰证、痰浊上蒙证、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宜卧床休息,轻症可闭目养神。

3、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严重者的坐椅、床铺避免晃动。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2、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音謇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血压持续上升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药后效果及反应。

2、眩晕伴呕吐者中药宜冷服,或姜汁滴舌后服用,采用少量频服。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腻、生冷、烟酒之品。

2、风阳上扰者,可食滋阴潜阳之品。

3、气血亏虚者,多食血肉有情之品。

4、肾阴不足者,多食滋阴益肾之品。

(五)情志护理

1、关心体贴患者,使其心情舒畅。

2、对肝阳上亢、情绪易激动者,减少情绪激动的刺激,掌握自我调控能力。

3、对眩晕较重,易心烦、焦虑者,需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和治疗成功的经验,以增强其信心。

(六)临证(症)施护

1、眩晕而昏仆不知人事,急按人中穴,并立即报告医师。

2、眩晕伴恶心呕吐者,遵医嘱针刺或用梅花针叩打穴位。

三、健康指导

(一)保持心情舒畅、乐观。

(二)注意劳逸结合,切忌过劳和纵欲过度。

(三)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四)为避免强光刺激,外出时佩戴变色眼镜。

(五)不宜从事高空作业。

(六)有高血压病史者要坚持服药,定期测量血压。

不寐

因脏腑机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所致。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失眠症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睡眠史及睡眠障碍的原因

(二)心理社会状况。

(三)辨证:心虚胆怯证、心脾两虚证、阴虚火旺证、肝郁化火证、痰热内扰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就寝前不做剧烈活动,看电视、小说不宜过久,避免过度兴奋。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患者睡眠总时数、睡眠型态及睡眠习惯等情况。

2、了解是否饮用刺激性饮料,如咖啡、茶或可乐等。

3、观察患者夜尿情况。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可口,忌食辛辣、肥腻之品。

2、晚餐不宜过饱,临睡前不宜进食,饮浓茶、咖啡等,可于睡前饮适量牛奶。

(五)情志护理

1、向患者讲解不良情绪对睡眠的影响,使其树立治疗信心。

2、嘱其家属及亲友劝导患者不能思虑过度。

(六)临证(症)施护

1、睡前用热水泡脚,或热水浴。

2、心脾两虚者,睡前按摩背部夹脊穴。

3、心气虚弱者,予酸枣仁粉睡前冲服。或遵医嘱指导患者服用安神补心类药物。

三、健康指导

(一)嘱患者注意精神调摄,喜怒有节,心情愉快。

(二)每日应有适当的活动,以增强体质。

(三)注意生活起居,按时作息。

痉症

因阴津亏虚、阴阳失调所致。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肝。各种脑膜炎、脑血管病、高热惊厥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发痉的次数、程度、持续时间、发作时和发作后等情况。

(二)生活自理能力。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邪雍经络证、热甚发痉证、阴血亏损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具有传染性者,执行传染病隔离制度。

3、重症患者应住单间,必要时实施保护性约束。

4、有义齿者,取下义齿,垫上牙垫,以免脱落而堵塞气道。

5、治疗与护理力求集中进行,动作轻柔,减少刺激,以免加重病情或引起抽搐。

(二)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发痉的次数、持续时间、发作时和发作后的情况。

2、观察体温、呼吸、血压、舌、面色、神志、汗出、二便等变化。

3、目瞪口呆、汗出如油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中药宜温服,少量频服。

2、吞咽困难者,遵医嘱鼻饲给药。

(四)饮食护理

1、发作期禁食。

2、一般给予富有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

3、热甚发痉者,给予流食,以保证足够的水分。

4、阴血不足者,多食血肉有情之品。

(五)情志护理

1、患者常有紧张、恐惧心理,向患者讲解与疾病相关的知识,以增强其信心,使其安心养病。

2、对高热心烦者,要耐心劝慰。同时做好家属工作,使之配合治疗与护理。

(六)临证(症)施护

1、患者抽搐时平卧,头偏向一侧,松解领扣,保持呼吸道通畅,遵医嘱给氧。

2、抽搐较重者应用牙垫,防止咬破自己的舌头。

3、抽搐时,适时约束,以免发生意外损害。

4、发作时遵医嘱给予针刺。

三、健康指导

(一)易感外邪而致痉者,注意顺应四时气候变化,重视锻炼身体。

(二)阴血亏虚致痉者,注意饮食调养,避免过劳。

(三)高热致痉者,及早就医,并及时采取降温措施。

痿病

邪热伤津或气阴不足使经脉失养所致。以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肝、脾、肾。周围神经病变、脊髓病变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肌肉萎缩的程度、皮肤的感觉、肢体活动。

(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三)家族史、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脾胃虚弱证、肝肾亏虚证、瘀阻脉络证、肺热伤津证、湿热浸淫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患者卧床休息,保持床铺平整、干燥。

3、生活不能自理者,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萎软发生的部位、肌肉萎缩的程度、皮肤的感觉、肢体活动等情况。

2、出现呼吸变浅、微弱,甚至呼吸骤停等危象时,立即抢救,再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

(四)饮食护理

1、饮食以清淡、高营养、多纤维食物为宜,忌食辛辣、肥甘、醇酒之品。

2、肺热伤津者,多食新鲜水果。

3、脾胃亏虚者,可食益气健脾之品。

(五)情志护理

1、关心患者,使之正确对待疾病,坚强面对人生。

2、劝导家属重视患者,经常探视,创造温馨氛围,增强其治病信心。

(六)临证(症)施护

1、遵医嘱给予针刺。

2、发生癃闭,或淋证,按有关病症护理常规进行。

三、健康指导

(一)饮食有节,调养脾胃,起居有常,不妄劳作。

(二)舒畅情志,保持乐观情绪。

(三)坚持服药和定期复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四)对早期患者鼓励加强肢体功能锻炼。重症者协助其每日多做被动活动,或进行按摩,防止肌肉萎缩。

痹证

因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闭阻经络,客于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以全身关节和或肌肉呈游走性红、肿、重着、酸楚、疼痛或晨僵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关节、经络。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疼痛发作时间、性质、关节形态。

(二)病程长短、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处理能力。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行痹、痛痹、着痹、热痹、虚痹。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恶寒发热、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者,宜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3、脊柱变形者宜睡硬板床,保持衣被清洁干燥,出汗多时及时擦干,更换衣单。

4、生活不能自理的卧床患者,要经常帮助其肢体活动,适时更换卧位,受压部位用软垫保护,防止发生压疮。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观察皮肤、汗出、体温、舌脉及伴随症状等变化。

(三)给药护理

1、风寒湿痹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2、热痹者,汤剂宜偏凉服。

3、注意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出现唇舌手足发麻、恶心、心慌等症状时,及时报告医师。

4、用药酒治疗时注意有无酒精过敏反应。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高营养、高维生素,清淡可口,易于消化。

2、风、寒、湿痹者,应进食温热性食物,适当饮用药酒,忌食生冷。

3、热痹者,宜食清淡之品,忌食辛辣、肥甘、醇酒等食物,鼓励多饮水。

(五)情志护理

1、病程缠绵,行动不便,患者常心情抑郁。要关心患者,给予心理安慰,减轻其痛苦,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劝说家属给予患者家庭温暖及生活照顾,使其心情舒畅。

(六)临证(症)施护

1、风、寒、湿痹者的患部可用热水袋或遵医嘱给予热药袋热敷,也可用食盐、大葱热熨。局部注意保暖,疼痛部位可用护套。

2、热痹者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局部禁用温热疗法。

三、健康指导

(一)注意风寒、防潮湿,出汗时切忌当风,被褥常洗常晒,保持干燥清洁。

(二)需继续服药者,应告知其特殊药物的煎煮法,并注意药后反应,如有不适,及时诊治。

(三)均衡饮食,肥胖者需指导患者减轻体重,以减轻关节负荷。

(四)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应减少嘌呤类的食物。

(五)根据病情和体质,适当活动。

汗证

因人体阴阴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所致。以异常的出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与心、肝、脾、肾均有关。植物神经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出汗的部位、时间、性质及量。

(二)体温、血压、面色、皮肤情况。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生活自理能力。

(五)辨证:肺卫不固证、营卫不和证、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鼓励患者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止感冒。

3、汗出后用干毛巾擦拭,及时更换衣被,安静休息。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出汗的部位、时间、性质、量等情况。

2、注意体温、心率、血压、舌脉、精神、面色、皮肤等变化。

3、出现大汗淋漓、出汗如油、面白神萎、喘促息微、肢冷脉细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服药后汗出的情况,做好记录。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注意补充水分,忌食辛辣之品。

2、盗汗者,可给予酸性饮料及滋补之品。

3、自汗者,可食清淡、滋补之品。

(五)情志护理

保持乐观情绪,避免精神紧张和劳累。

(六)临证(症)施护

1、自汗者可用大枣煎水代茶饮,或遵医嘱给予针刺。

2、盗汗者,遵医嘱给予五倍子、枯矾研末,加醋调成糊状,入睡前敷于肚脐处。

3、脱汗者,遵医嘱艾灸百会、涌泉穴。

三、健康指导

(一)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二)生活规律、饮食有节、适应寒温,增减衣服。

(三)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心态,积极治疗原发病。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一)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二)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达指定床位休息。

三、入院介绍

(一)介绍主管医生、护士,并通知医师。

(二)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三)介绍作息时间、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一)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二)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

(三)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四)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五)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六、每周测体重1次,或遵医嘱执行。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一)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二)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发现浸湿、脱落等情况及时处理,或报告医师。

(三)保持各引流管通畅,不受压,不脱落,注意引流液的量、性质及气味等,引流袋每日更换1次,遵守无菌技术原则。

(四)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五)急腹症患者,诊断不明前禁用止痛剂或热敷。

(六)手术患者按手术护理常规,做好术前准备、术后护理。

十、遵医嘱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一、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二、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三、根据患者的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一)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二)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外科手术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一)遵医嘱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二)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好情志护理。

(三)结合疾病做好健康教育。

(四)术前清洁皮肤,遵医嘱行手术区备皮,做好护理记录。

(五)术前晚遵医嘱给予安神镇静药物,保证患者休息。

(六)术日晨护理

1、遵医嘱放置胃管、尿管,排空膀胱。

2、取下义齿、眼镜和贵重物品,交家属保管。

3、遵医嘱给予术前用药,将病历、X线片、CT片及术中用药等手术用物带入手术室。

4、再次核对患者姓名、床号及手术名称。

(七)根据手术要求准备麻醉床、氧气及监护仪等用物。

二、术后护理

(一)术后根据患者病情遵医嘱送入ICU或普通病房。

(二)根据麻醉方式、手术部位和各专科特点决定患者卧位。

(三)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2、记录出入量,注意体液平衡。

3、评估肠蠕动功能恢复的情况。

4、禁食期间遵医嘱准确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发现异常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6、定时查看敷料,观察有无出血和分泌物,注意其颜色、性质及量,定期更换,做好记录。

7、评估伤口疼痛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分析疼痛原因,遵医嘱用针刺或药物止痛。

(四)针对不同的情绪反应,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战胜疾病。



因肌肤浅表部位感受火毒所致。以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肌肤。疖、皮肤脓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个人卫生习惯。

2、局部肿痛的情况。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热毒蕴结证、暑热浸淫证、体虚毒恋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洗澡更衣,保持皮肤不受损伤。保持大小便通畅。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注意观察疮形的变化,禁忌用手挤压、碰撞、挑剔,尤其颜面部疖肿,以免毒邪扩散。

(三)给药护理

1、应用箍围敷药干燥时,随时湿润。

2、应用油膏制剂时,涂在疮的周围,不应堵塞疮的中心部位。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平时少食辛辣炙煿之物,禁食发物。

2、热毒蕴结而致疖病者,宜进食流质或半流质,忌食辛辣荤腥之品。

3、疖溃后,不可过食生冷之品,以防伤及脾胃。

4、宜多饮水及清凉饮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五)情志护理

1、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给予疏导。

2、出现疖病、蝼蛄疖时,应安慰患者,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以达到早期治愈的目的。

(六)临证(症)施护

1、疖之初起,遵医嘱使用外敷金黄膏或2.5%碘酊涂擦,使疖肿局限。

2、脓成切开排脓时,保持疮口引流通畅,周围皮肤清洁。

三、健康指导

(一)夏季需多饮水,宜饮清凉解毒饮料。

(二)发现小毛囊及皮脂腺发炎,应积极治疗。

(三)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澡更衣,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四)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五)保持大便通畅。



因脏腑火毒炽盛或感受风热火毒所致。以颜面和手足等处出现疮形小,根脚坚硬,有如钉之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肌肤。疖、痈、气性坏疽、皮肤炭疽及急性淋巴管炎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疔疮的部位、形态、颜色、肿胀范围。

(二)心理社会状况。

(三)辨证:热毒蕴结证、火毒炽盛证、火毒凝结证、热盛肉腐证、火毒入络证、火毒入营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更衣。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注意疔疮的部位、形态、颜色、胀痛范围及全身症状,做好护理记录。

2、观察肘窝、腋下、腹股沟处淋巴结,发现异常,报告医师。

3、颜面疔疮若出现疮顶陷黑无脓、根脚走散、头面肿胀、全身高热寒战、神昏谵语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红丝疔者,应注意观察红丝的蔓延情况及全身症状变化。红丝蔓延躯干伴有高热、寒战、烦躁者为热毒炽盛,应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

(三)给药护理

遵医嘱适量外敷油膏及药物,注意观察用药部位的皮肤变化。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忌食辛辣、鱼腥等物。

2、高热患者,给予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半流质饮食。

3、颜面部疔疮者,饮食宜流质或半流质,并尽量减少咀嚼动作,避免牵引作痛。

(五)情志护理

经常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疏导,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有全身症状的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局部清洁,严禁挤压患处,以免毒邪扩散。

2、局部疼痛甚者可作冷湿敷,或遵医嘱给予中药捣烂外敷,以清热解毒。

3、切开引流者保持引流通畅,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三、健康指导

(一)保护皮肤清洁不受损伤,经常剪指(趾)甲。

(二)饮食宜清淡,少食膏梁厚味,忌食醇酒辛辣之品,保持大便通畅。

(三)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四)忌灸法、针挑、挤脓,以免疔毒走散入血。



因热毒酝蒸,气血雍滞所致。以患病部位红肿热痛、光软无头、寒热口渴、易肿、易脓、易溃、易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肌肤。急性化脓性疾病、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疮形、肿势、色泽、疼痛。

(二)生活环境、工作环境。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热毒壅盛证、热盛肉腐证、余毒凝滞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皮肤清洁,做好口腔护理。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注意观察疮形、肿势、色泽、疼痛及体温的变化,记录脓液的色、质、量。

2、高热烦躁者,宜卧床休息,多饮清热利湿解毒的饮料或遵医嘱给予清热利湿解毒中药代茶饮。

(三)给药护理

1、外敷膏药宜紧贴患部,箍围药宜注意干湿度,掺药粉宜散布均匀。

2、药物降温汗出较多时,及时更换被服,嘱患者多饮温开水。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2、忌食辛辣、鱼腥、生冷、肥腻之品。

(五)情志护理

1、嘱咐患者注意休息,避免情绪过激。

2、讲解本病相关知识,使患者心情平静,积极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红肿处禁用热敷,以免炎症扩散。

2、成脓切开后,保持引流通畅,敷料浸湿时,及时更换,以保持疮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三、健康指导

(一)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更衣,勤剪指甲,注意皮肤卫生。

(二)避免外伤,防止蚊虫叮咬及皮肤毛囊的感染。

(三)饮食禁膏梁厚味,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四)保持个人和工作环境清洁卫生。

(五)叮嘱患者切勿用手挤压患处,以免发生毒邪内陷。



因外感风温、湿热,内有脏腑蕴毒所致。以初起无头、红肿蔓延成片、中央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灼热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肌肤、蜂窝织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局部皮肤肿势、色泽、疼痛。

(二)个人卫生、环境卫生。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痰热蕴结证、热胜肉腐证、热伤胃阴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更衣,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不受损伤。保持大便通畅。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注意观察局部肿势、色泽、体温、疼痛等变化。

2、发于口腔底部者,病势凶险,应注意观察患者呼吸情况,一旦发现呼吸困难,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

3、高热时卧床休息,多饮水,及时采取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药物或针刺降温。

(三)给药护理

1、应用箍围药时注意湿度,使药力易于透达。

2、成脓切开时,保持引流通畅;遵医嘱更换敷料,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四)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五)情志护理

本病来势急,发展快,应安定患者情绪,避免各种不良刺激,使之保持心情平静,积极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痰热蕴结,气喘时,取半卧位。

2、手背发,患手忌持重,并用三角巾悬吊固定,手背朝下以利引流。

3、足背发,患足迹行走,并抬高患肢,使患足置于有利于脓液引流的位置。

三、健康指导

(一)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更衣。

(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露宿风雨或久居潮湿之地。

(三)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皮肤黏膜破损。及时治疗疮疖感染。

(四)注意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抵抗力。

丹毒

因皮肤、黏膜破损,使湿热火毒之邪乘隙侵入所致。以患部鲜红灼热、肿胀疼痛、红斑边缘微翘、与正常皮肤有明显分界为主要临床表现。急性网状淋巴管炎、丹毒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疼痛部位、性质、程度、体温变化。

(二)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三)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风热蕴毒证、湿热蕴毒证、胎火蕴毒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急性期卧床休息,保持局部皮肤勿受损伤,床边隔离。

3、下肢丹毒,抬高患肢,利于淋巴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及疼痛部位、性质、程度等情况。

2、出现壮热烦躁、神韵谵语、恶心呕吐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患者皮肤红肿灼痛、化脓,红肿斑片由四肢或头面向胸腹蔓延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口服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皮疹、体温等变化。

2、外敷药时,注意观察皮肤变化,如有小面积破溃、局部出现红疹、瘙痒时,报告医师。

(四)饮食护理

1、指导患者多饮水及清凉饮料,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勿食油腻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2、高热者,给予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半流质饮食。

(五)情志护理

注意稳定患者情绪,避免各种不良刺激,积极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体温超过39℃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针刺降温。

2、头面部丹毒时,适当抬高患者头部。

3、下肢丹毒时,抬高患肢。

4、唇及颊部出现皮肤、黏膜破损时,少说话,少咀嚼,避免疼痛加重。

三、健康指导

(一)指导患者加强锻炼,提高抵抗力,注意个人卫生。

(二)指导患者正确描述疼痛部位、性质、程度。

(三)指导患者禁止手指挖鼻孔、挤压碰伤颜面部丹毒。有肌肤破损者或足癣等病灶须彻底治疗,防止复发。

(四)遵医嘱用药,勿擅自加减药物,症状改善、局部红肿消退后,继续巩固治疗,防止复发。

(五)向患者和家属介绍本病的诱发因素,使其掌握自我护理的方法。

(六)保持大便通畅。

疖疮走黄

因疖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未能及时控制,或因挤压等,使邪毒走散入血,内传脏腑所致。以原发病灶疮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寒战高热、烦躁、神昏,甚至谵语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肌肤。毒血症、败血症、脓血症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疮形、肿胀范围、程度、色泽、疼痛性质及程度。

(二)有无寒热异常、神昏谵语。

(三)生活自理能力。

(四)心理社会状况。

(五)辨证:邪盛热极证、正虚邪盛正、脾肾阳衰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绝对卧床休息,取舒适卧位,固定患部,减少活动。

3、加强对患处局部的保护,避免触摸、挤压、碰撞。

4、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情况,观察疮形、疼痛、肿胀范围、程度、色泽、脓腐、气味变化。

2、患者出现高热、神昏谵语、气促喘咳、尿少浮肿、身目发黄,皮肤有瘀斑、瘀点、斑疹等情况,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患者出现畏寒、表情淡漠,报告医师。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服药后的反应。

2、协助医师换药时动作要轻,切忌挤压排脓。包扎敷料时,保证开放引流通畅。

(四)饮食护理

1、以清淡饮食为主,多食蔬菜、水果和清淡饮料。忌荤腥发物及甜腻之品。

2、邪盛热极证,饮食清淡、生津、降火之品,鼓励患者多饮水或清凉饮料。

3、正虚邪盛证,加强营养,以扶助正气,使邪毒透达,促进恢复。

(五)情志护理

1、情志不畅可致脏腑气机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加重病情。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保持患者心情平静,积极配合治疗。

2、协助患者解决生活需要,避免不良因素刺激。

(六)临证(症)施护

1、壮热恶寒无汗者,避免当风受凉;壮热不恶寒、头昏烦躁者,可用冰袋降温或用温水擦浴。

2、疼痛者取舒适卧位,头面部疖疮取半卧位,手足部疖疮宜抬高患肢并制动。加强对患处局部保护。

3、神昏因毒邪走散客于营血者,备好抢救物品。

三、健康指导

(一)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二)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利于通便。

(三)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本病诱发因素及并发症的症状,切忌搔抓、挤压、挑剔;若出现红、肿、热、痛时应及早就医。

(四)患者出院时,应指导其定期复诊。

流痰

因先天肝肾不足,后天失调,骨髓空虚,风寒湿痰之邪乘虚而入,流注于筋骨关节所致。以脓肿旁流和溃后脓液中伴败絮痰样物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骨与关节。骨与关结核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患者肿胀、疼痛及形态,局部有无窦道,肌肉是否萎缩。

(二)有无肺结核病史及结核接触史。

(三)生活自理能力。

(四)心理社会状况。

(五)辨证:阳虚痰凝证、阴虚内热证、肝肾亏虚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全身症状明显者,应卧床休息,并做好皮肤护理。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患部肿胀、疼痛及形态,皮肤有无光泽,肌肉是否萎缩。

2、局部有无窦道及其大小深浅,有无脓液及朽骨排出。

3、使用抗痨药物后,注意是否出现注射部位硬结、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等反应,发现异常,报告医师。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药物反应。

2、遵医嘱正确服用抗痨药物并观察反应,做好记录。

(四)饮食护理

1、肝肾亏虚证,宜多食富有营养的食物。

2、阴虚内热者,宜进清淡养阴之品。

3、忌食酒类、辛辣之品。

(五)情志护理

保持乐观情绪,避免忧怒悲思等不良刺激,积极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发生于胸椎、腰椎、髋关节等部位者,均需睡硬板床;发生于肘、膝、指部者,用夹板固定,限制其活动。

2、双下肢麻痹者,注意患肢保暖,并轻轻按摩患肢。

3、盗汗患者,按汗证护理。

4、并发截瘫者,按痿病护理。

三、健康指导

(一)注意饮食调理,平时宜多食富有营养的食物。

(二)慎起居,避风寒,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预防感冒。

(三)保持情志畅达,避免忧怒悲思等不良刺激。

(四)加强功能训练,促进功能恢复。

(五)患病期间宜清心静养,节制房事,禁忌生育。

(六)配合医师积极治疗其他部位的结核病。

窦道

因手术创伤,或局部残留异物,或兼有邪毒侵袭所致。以局部有小疮口,有脓性分泌物流出,疮周皮肤呈潮红、丘疹、糜烂等湿疹样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肌肤。瘘管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窦道形态、部位、数目、深浅,以及流出脓液的量、色泽、气味。窦道口周围皮肤颜色。

(二)局部是否红、肿、热、痛。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余毒未清证、气血两虚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经常变换体位,以利引流。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窦道引流应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脱落、受压、扭曲。

2、观察引流液量、性质、颜色、气味。

3、观察局部红、肿、热、痛情况。

4、保持疮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敷料浸湿时,应及时更换。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并观察药物反应。

2、外敷膏药宜紧贴患部,观察用药后情况,有无过敏现象。

(四)饮食护理

宜进清淡及多食血肉有情之品,促进创口愈合。忌食肥甘、生冷、辛辣、炙煿食物。

(五)情志护理

安慰患者,解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对气血两虚证可遵医嘱采用生肌玉红膏外敷。

三、健康指导

(一)保持窦道周围皮肤的清洁干燥及引流通畅。

(二)进食清淡、富营养、补气血的食物,以促进创口愈合,忌食海腥发物、肥甘、生冷、辛辣刺激之品。

(三)保持情绪稳定和乐观态度,避免不良情绪。

(四)注意劳逸结合,防止外伤跌仆,避免重体力劳动及过量活动。

(五)慎起居,避风寒。

压疮

因久病卧床,气血运行失畅,肌肤失养;或因摩擦皮肤、染毒所致。以皮肤破溃,疮口经久不愈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肌肤,重则达骨骼。

一、护理评估

(一)是否为易发生压疮的高危人群,受压部位皮肤情况。

(二)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三)辨证:气滞血瘀证,蕴毒腐溃证、气血两虚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长期卧床患者,应定时翻身,并用海绵或气垫床以保护骨突部位。

3、注意被褥的整洁、松软、干燥、无折,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

4、递送便盆时,动作轻柔,避免摩擦。大小便失禁者,便后清洁会阴部,并滑石粉外扑。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患者受压部位皮肤色泽、范围大小、疼痛、疮面大小及腐肉、脓液等变化。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温服,服后观察药物反应。

2、压疮破损、溃烂、有腐肉或愈合缓慢者,遵医嘱给予中药生肌散、玉红膏等外敷。

(四)饮食护理

1、增加血肉有情之品,以扶正气。

2、食欲不振者,劝其进食;不能进食者,遵医嘱给予鼻饲或静脉补充营养。

(五)情志护理

1、介绍病情,说明治疗的必要性,取得患者合作,缓解其紧张情绪。

2、向患者讲解发病的原因,帮助患者分散注意力,消除忧虑,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气滞血瘀或气血两虚者,可遵医嘱用艾灸治疗。

三、健康指导

(一)对患者及家属介绍预防压疮的知识。

(二)经常自行检查皮肤,定时变换体位。

(三)保持皮肤及被服的清洁卫生。

脱疽

因先天不足、正气衰弱、寒湿之邪侵袭所致。以初起肢冷麻木,后期趾节坏死脱落,黑腐溃烂,疮口经久不愈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四肢末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足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有无吸烟史。

(二)患肢疼痛的性质、程度,皮肤颜色和温度。

(三)生活自理能力。

(四)心理社会状况。

(五)辨证:寒湿阻络证、血脉瘀阻证、热毒伤阴证、湿热毒盛证、气血两虚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居住环境宜干爽,阳光充足。

3、注意防止肢体碰伤、刺伤、压伤或擦伤,鞋袜以大小合适、舒适为度。保持患肢清洁,每晚温开水或中药液洗涤后轻轻擦干。有足癣者及时治疗。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注意患趾(指)有无坏死、溃疡,脓腐颜色、气味以及皮肤色泽、冷热变化和局部毛发干枯脱落等情况。

2、患肢肌肉有无萎缩,血脉是否通畅,出现异常,报告医师。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温服。

2、中药熏洗时水温适宜。观察用药前后肢体变化,做好记录。

(四)饮食护理

1、寒湿阻络者多食温补食物。

2、气血两虚者给予血肉滋补食物。

3、湿热毒盛者宜进清淡之品,禁忌肥甘厚味、辛辣的食物。

(五)情志护理

如病程长,痛苦大,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缓解其恐惧、悲观的心理,稳定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六)临证(症)施护

1、患肢疼痛较剧,可遵医嘱针刺或穴位注射止痛。

2、血脉瘀阻者,可遵医嘱推拿患肢附近穴位,动作轻柔,防止皮肤破损。

3、足部有嵌甲、鸡眼时,不宜随意用药或处理。患肢已有溃疡者,应按医嘱进行换药。

4、长期治疗效果不佳,需截除患趾(指)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

三、健康指导

(一)注意休息,生活起居规则,避免刺激;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戒烟酒。

(二)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患肢锻炼。先将患肢从水平位抬高45℃以上,维持1~2分钟,然后下垂1~2分钟,再放置水平位2分钟,继而作患肢的旋内旋外,以及屈曲伸展活动,如此反复约20分钟。可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每日练习,但已有溃疡形成者禁用。

(三)每天用温水清洗足部,以促进气血运行,并随时检查脚趾之间有无水疱及破溃。

(四)每天换洗袜子,选择合适的鞋。患肢注意保暖。

(五)皮肤干燥时不可抓挠,可用润滑剂,不可使用酒精,以免使皮肤更加干燥。

(六)皮肤发生破溃时,及时到医院就诊。

(七)保护患肢,防止外伤或挤压,禁止掏挖趾(指)甲。

(八)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保护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乳痈

因乳汁瘀积,肝郁胃热,热毒入侵乳房所致。以乳房部结块肿胀疼痛、溃后脓出稠厚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乳房。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患乳肿胀范围、皮肤色泽、疼痛程度、有无肿块及全身有无寒热。

(二)溃后脓液的量、色、质及气味。

(三)有无乳头发育不良、有乳头破损等情况。

(四)心理社会状况。

(五)辨证:气滞热壅证、热毒炽盛证、正虚毒恋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情较重者,卧床休息;脓肿切开后取半卧位或患侧卧位,以利脓液引流。

3、停止哺乳,用三角巾或胸罩托起患乳。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注意观察患乳肿胀范围、皮肤色泽、疼痛程度、有无肿块、触痛,全身有无寒热。

2、观察溃后脓液的量、色、质、气味及疮口有无乳汁排出。

(三)给药护理

1、遵医嘱局部给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类中草药外敷。

2、局部红、肿、热、痛严重者,应遵医嘱服中药回乳。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辛辣、肥甘及鱼腥发物。

2、宜进食营养丰富、高维生素、高蛋白食物。

(五)情志护理

介绍病情,消除患者恐惧及焦虑心理,使其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气滞热壅者,遵医嘱局部外敷中药膏。

2、疼痛剧烈时,遵医嘱针刺或注射止痛剂。

三、健康指导

(一)指导哺乳期妇女保持乳头清洁,定时哺乳,每次哺乳后将剩余乳汁吸空。

(二)指导哺乳期妇女及时纠正乳头凹陷,防止因乳头内陷、乳汁不畅而反复发作。

(三)防止乳头皲裂,可用自身乳汁涂抹;乳头擦伤、皲裂时,可外涂麻油或蛋黄油。

(四)哺乳期妇女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

(五)早期可采用局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利于炎症消散。

(六)以胸罩或三角巾托起患乳,脓未成者减少活动牵拉。

乳岩

因神志失调、饮食失节、冲任不调及外感风寒之气所致。以乳房部结块、质地坚硬、高低不平,病久肿块溃烂、脓血污秽恶臭、疼痛日增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乳房。乳腺癌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乳房局部肿块大小、硬度、皮肤色泽、疼痛程度及腋窝淋巴结等情况。

(二)心理社会状况。

(三)辨证:情志郁结证、冲任失调证、毒蕴溃烂症、气血两虚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指导患肢注意休息,病情较重者卧床休息。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乳房肿块大小、硬度、皮肤色泽、疼痛程度、有无触痛及全身有无寒热等。

2、溃后脓液的量、色、质、气味等。

(三)给药护理

1、注意止痛药物的用药时间和注意事项,正确给药。

2、遵医嘱执行化疗药物的配制、给药途径、药量和注意事项。

(四)饮食护理

1、鼓励患者摄取足够的营养,宜进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

2、乳岩晚期,选择宜消化、喜好的饮食,少量多餐。

3、放疗或化疗反应严重而影响进食的患者,遵医嘱给予静脉补充营养。

(五)情志护理

1、多与患者沟通和交流,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增加安全感,树立信心。

2、关心体贴患者,保持心情平静,安心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情志郁结、冲任失调者,遵医嘱局部敷贴中药膏。

2、疼痛者,遵医嘱给予针刺、艾灸或止痛药。

3、择期手术者,术前指导患者锻炼有效咳嗽排谈的方法。

4、术后伤口加压包扎,保持引流通畅,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患肢血循环等情况。

5、术后3天内患侧上肢制动。无异常情况时,鼓励患者及早下床活动,并用三角巾将患肢托起。

6、术后3~5天指导患者进行握拳、屈腕、屈肘、上举、活动肩关节等功能锻炼。

三、健康指导

(一)出院后不宜用患侧上肢测量血压、行静脉穿刺,以避免皮肤破损,减少感染机会,防止肢体肿胀。

(二)避免用患侧上肢搬动、提拉过重物体。

(三)创面愈合后,指导患者掌握伤口护理知识,保持伤口的清洁、干燥。首次洗澡必须取得医师同意,注意保护伤口。

(四)遵医嘱坚持放疗或化疗,坚持服用中药。

(五)术后5年内避免妊娠。

(六)引导患者经常听音乐、看书、看报、看电视,与人交谈、散步、体育锻炼、种植花草等,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配合治疗。

石瘿

因情志内伤,痰湿内生,上逆于颈部所致。以甲状腺单侧或双侧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不移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颈部。甲状腺癌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项颈部肿块大小、硬度、有无压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

(二)生活自理能力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痰瘀内结证、瘀热伤阴症。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晚期患者全身衰竭,形体消瘦,长期卧床,应定时协助翻身,预防压疮。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患者神志、血压、舌脉、胸憋、心悸等情况。

2、观察肿块的皮肤色泽、大小、硬度、活动度、有无压痛、血管怒张、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气短、手足抽搐等情况。

(三)给药护理

1、了解用药类别、时间、途径、药量,观察用药后反应。

2、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甲状腺制剂。

(四)饮食护理

1、晚期患者的营养消耗量大,应注意饮食结构的调整,给予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高热量饮食,忌食辛辣、海带、灸煿和酒类。

2、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静脉营养支持疗法。

(五)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认识手术的重要性,减轻对疾病给予的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六)临证(症)施护

1、痰淤内结、瘀热伤阴者,遵医嘱给予中药药膏外敷。

2、术前指导患者腹式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床上排便、头部后仰等练习以便术后恢复。

3、术后1天患者的颈部需制动,禁止吞咽动作。发现异常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术后按手术后护理常规进行。

三、健康指导

(一)指导患者自我心理调节。

(二)指导患者掌握伤口护理知识,保持伤口的清洁和干燥。

(三)切口愈合后在医师指导下逐步练习颈部活动和肩关节活动。

(四)告知患者在放射治疗期间可配合中药治疗。

肠痈

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使败血浊气壅遏于阑门所致。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肠。阑尾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腹痛性质、部位、持续时间,腹肌紧张度,有无压痛、反跳痛等。

(二)心理社会状况。

(三)辨证:气滞血瘀证、瘀滞化热证、热毒炽盛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肌紧张程度、腹部包块等情况。

2、观察患者神志、血压、体温、呼吸等变化,并做好记录。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多次温服,并观察腹痛是否减轻,体温是否下降。

2、服用通里攻下药时,应注意大便情况。泻下太过者应报告医师处理,并鼓励患者多饮水。

(四)饮食护理

1、瘀滞化热者,宜进食流质或半流质。

2、热毒炽盛,呕吐频繁者,暂禁食。

3、恢复期可进食高蛋白、新鲜蔬菜及水果,忌食生冷之品。

(五)情志护理

介绍病情,安慰患者,使之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腹痛甚时遵医嘱针刺止痛。

2、腹痛或有包块时,应遵医嘱外敷中药膏。

3、手术后鼓励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发生。

三、健康指导

(一)慎起居,防感冒,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二)避免饮食不节及饮食后剧烈运动。

(三)保持良好情绪。

肠梗阻

因饮食不节、劳逸失调、情志不畅等而使肠道气血痞结、通降失调所致。以腹痛、呕吐、腹胀、便闭、无排气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肠。肠梗阻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观察腹痛部位、性质、程度及伴随症状。

(二)呕吐发生的时间、次数以及呕吐物的量、色、气味、性状。

(三)有无排气、排便以及大便的性状。

(四)心理社会状况。

(五)辨证:痞结型、瘀结型、疽结型。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血压稳定者取半卧位。

3、遵医嘱放置胃肠减压引流管,并使其固定、通畅。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腹痛、呕吐、腹胀及肛门排便、排气等情况。

2、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气味、性质和引流量。发现血性引流液时,应报告医师。

(三)给药护理

1、遵医嘱补充液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

2、中药汤剂宜温服;若用胃管注入,应在注入后夹管1~2小时,防止溢出。

(四)饮食护理

1、肠梗阻未缓解前禁食。

2、肠梗阻症状缓解后,遵医嘱进食流质、半流质等。

3、忌辛辣、油腻、刺激、热燥之品。

(五)情志护理

做好心理安慰与疏导,缓解患者的紧张及恐惧心理,使之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腹痛加剧者,遵医嘱针刺或药物止痛。

2、蛔虫、粪石引起的梗阻,遵医嘱口服或胃管注入植物油或液体石腊。

三、健康指导

(一)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和饭后剧烈运动。

(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预防和治疗肠道寄生虫病。

(三)鼓励多饮水,多进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忌烟、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四)早期发现,及时就医。

(五)保持情绪稳定,态度乐观。

石淋

因湿热久蕴,煎熬尿液成石,阻滞肾系所致。以疼痛、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膀胱和肾,涉及肝脾。泌尿系结石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次数及有无放射痛。

(二)有无发热、血尿,有无砂石排出,有无排尿突然中断。

(三)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湿热蕴结证、气血瘀滞证、肾气不足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遵医嘱做跳跃运动以利结石排出。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次数、有无发热、血尿,有无砂石排出,有无排尿突然中断等情况。

2、患者面色苍白、汗出、呕恶、辗转呻吟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出现虚脱时,取平卧位或头低位,做好抢救准备。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温服,注意药后反应,做好记录。

(四)饮食护理

1、嘱患者多饮水。

2、限制含钙、草酸类的食物,避免高糖、高胆固醇和高脂肪饮食,多食用高纤维食物。

3、尿酸结石不宜食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等。

(五)情志护理

做好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解释病情,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六)临证(症)施护

湿热蕴结者,可遵医嘱针刺止痛。

三、健康指导

(一)养成多饮水习惯。

(二)积极治疗尿路感染。

噎膈

因痰气交阻,或痰淤阻滞,胃失和降所致。以饮食梗噎难下,或食入即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食道和胃,涉及肝、脾、肾。食道癌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进食情况,有无呕吐、梗噎、恶液质等。

(二)饮食结构和习惯。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痰气阻隔证、阴津亏虚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轻症者可适当活动,重症者宜卧床休息。

3、重症者应做好口腔、皮肤的护理。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患者呕吐物的性质、颜色及量。

2、吞咽时胸膈部剧痛,并伴有呕吐者,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以少量多次温服。

2、丸、片剂应碾碎后温水送服。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稀软,并富含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的半流质或流质。忌食油腻、辛辣、硬固和粗纤维之品。

2、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或胃管输入以保持营养的摄入。

3、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五)情志护理

1、关心体贴患者,使之配合治疗。

2、做好心理疏导,重视与家属的沟通,共同关心患者。

(六)临证(症)施护

1、术前训练患者有效咳痰、主动排痰及腹式深呼吸等方法。

2、手术后按术后护理常规进行。

三、健康指导

(一)可适当参加户外活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忌食海腥发物和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少食多餐。

烧伤

因强热侵害人体所致。以皮肉腐烂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肌肤。

一、护理评估

(一)烧伤种类。

(二)烧伤的面积和程度。

(三)有无并发症,如休克、感染、微循环障碍等表现。

(四)心理社会状况。

(五)辨证:火盛伤阴、火毒炽盛、火毒内攻等实证;阴损及阳、气血两虚,阴伤胃败等虚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大面积烧伤者,实行保护性隔离。

2、做好病室地面、墙壁、空气的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3、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创面受压。

4、四肢烧伤者应抬高患肢。

5、大面积烧伤患者应绝对卧床,使用无菌床单。定时翻身,必要时使用翻身床。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凡中度烧伤有条件者,安置到重症监护室,遵医嘱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观察创面深浅、大小,注意有无水疱、红斑、出血焦痂、坏死、脓苔等情况。

3、观察患者神志、寒热、食欲、舌脉等变化。

4、出现躁动不安、神识昏糊、持续高热时,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5、出现烦躁不安、口干、尿少、面色苍白、神疲肢冷、血压下降、脉微细数时,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

6、创面出现绿色脓苔或散在性黄色霉斑、或片状坏死、或痂下积脓、或光面如镜时,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遵医嘱准确、及时地补充液体,保持静脉通畅。

2、中药汤剂温服;服后观察药物反应,做好记录。

(四)饮食护理

1、鼓励患者多进食,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炙博、肥甘厚味及海腥发物等。

2、不能进食的患者,遵医嘱鼻饲,给予营养丰富的食物。

3、口渴者遵医嘱补液。

(五)情志护理

烧伤患者心理压力大,应根据不同情绪变化做好患者的心理安慰与解释工作,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六)临证(症)施护

1、行暴露疗法时,注意保持创面清洁、干燥,严格执行病室的消毒制度。

2、呼吸道烧伤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的准备。

3、会阴部烧伤,二便后及时清洗,避免污染创面。敷料被污染者,应及时更换。

4、手足部或近关节部位烧伤时,应保持患肢于功能位,创面愈合后,及时进行功能锻炼。

5、执行无菌操作,对绿脓杆菌感染的敷料应严格隔离,及时焚烧。

6、伴高热、昏迷者,按高热护理常规。

三、健康指导

(一)指导并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二)鼓励患者进行适宜的整形、整容,进而增强生活自理的能力和坚定生活信心。

(三)嘱患者生活中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发生烫伤。

(四)加强劳动保护,远离火源、热源等。开展防火、灭火、自救等教育。

(五)继续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健康心理。

中医妇科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一)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二)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危重患者安置在抢救室。

三、入院介绍

(一)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二)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三)介绍作息时间、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一)测量入院时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二)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

(三)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四)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五)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六、每周测体重1次,或遵医嘱执行。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一)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舌脉、汗出及二便、阴道排出物等情况,发现异常,报告医师。

(二)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情况,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三)腹痛未明确诊断时,禁用镇痛剂。

(四)大出血或剧烈腹痛者,报告医师,并做好输液、输血和急诊手术准备。

十、遵医嘱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药后的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一、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二、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三、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所了解,并配合治疗。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一)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二)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三)有传染病者,按传染病要求隔离。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妇科手术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一)遵医嘱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二)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好情志护理。

(三)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术前的注意事项、指导床上使用便器等。

(四)术前清洁皮肤,遵医嘱行手术区备皮,并注意脐部的清洁,做好护理记录。

(五)术前晚护理

1、遵医嘱禁食、禁水。

2、遵医嘱给予清洁灌肠。

3、遵医嘱给予安神镇静药物,保证睡眠充足。

(六)术日晨护理

1、遵医嘱放置导尿管,排空膀胱。

2、取下义齿、贵重物品,并交家属保管。

3、将病历、X光片、CT片及术中用药等手术用物带入手术室。

4、再次核对患者姓名、床号及手术名称。

(七)遵医嘱给予麻醉用药,根据手术要求准备麻醉床、氧气及监护仪等用物。

二、术后护理

(一)术后根据病情遵医嘱送入ICU、普通病房等。

(二)全麻患者清醒前,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硬膜外麻醉患者去枕平卧6小时,头偏向一侧。

(三)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生命体征。

2、观察阴道出血及腹部切口有无渗血,发现异常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评估肠蠕动恢复的情况。

4、保持引流管、尿管通畅,定时观察颜色、性质及量。发现异常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5、定时查看敷料,观察有无出血和分泌物,注意其颜色、性质及量,及时更换。

6、评估伤口疼痛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并分析疼痛的原因,遵医嘱用针刺或止痛药。

月经不调

因素体气虚,冲任不固;或热伏冲任,血海不宁;或肾虚、肝郁,气血失调,血海蓄溢;或阴虚内热,扰动血海所致。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以周期改变者,为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以经期改变者,为经期延长;经量改变者,为月经过多、月经过少。其病位在胞宫,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肥大、子宫内膜炎等引起月经异常,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痛经史伴随症状。

(二)绝经年龄,更年期症状。

(三)精神刺激、环境、劳累、饮食习惯等诱发因素。

(四)有无盆腔炎、宫腔病变、阴道感染、贫血等疾病。

(五)妇科检查:诊断性刮宫、基础体温、激素测定结果。

(六)生活自理能力。

(七)心理社会状况。

(八)辨证:气虚证、血虚证、肾虚证、阴虚证、血寒证、血热证、气滞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经量多者注意休息;虚寒或月经过少者,注意保暖;寒冷季节及行经前,避免下冷水,以防血为寒凝。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和记录月经的周期,经期的长短,经血的量、色、质、气味及伴随症状。

2、月经量多,伴面色苍白、汗多肢冷、脉沉细等情况,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服药期间忌食炙煿动火之物,以免迫血妄行。

2、服药期间,注意月经来潮的时间、色、质、量。观察药后有无口渴、咽干、口鼻生疮、便秘、头目胀痛等现象。

(四)饮食护理

1、加强营养,多食鱼、肉、蛋、奶类食物及新鲜蔬菜。

2、经行期间忌食生冷、苦寒、辛辣刺激品。

(五)情志护理
 1、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情绪变化。
 2、气滞月经失调者,多劝导,调情志,消除情绪抑郁,保持气血畅行。
(六)临证(症)施护

经血量多者,观察面色、血压、脉象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健康指导

(一)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忧虑等情绪,以利于肝气通达、血液循环正常。
    (二)劳逸适度,节制房事,防止损伤冲任。
    (三)注意外阴及阴道卫生,内裤勤换勤洗,并在日光下曝晒,不宜阴干。 

(四)注意饮食调摄,忌食生冷、苦寒之品,以防胞宫受寒,导致月经过少、闭经等。
    (五)配合气功、太极拳等体育锻炼,以助气血运行,维持妇女的正常生理功能。

痛经

因情志损伤,六淫为害或气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冲任二脉、胞宫,与肝、肾有关。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年龄,经行腹痛病史,痛经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及程度,有无伴随症状。
    (二)起居环境,卫生习惯,心理社会影响及饮食嗜好。
    (三)婚育史,妇科手术史,有无妇科慢性疾病。
    (四)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五)辨证:气血瘀滞证、寒湿凝滞证、肝郁湿热证、气血亏虚证、肝肾亏损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行经期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防寒保暖。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痛经发作时,注意观察面色、汗出、脉搏等情况,以免发生昏厥。
    2、如有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血压下降、脉细等情况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要温服或热服。
    2、掌握服药时间。原发性痛经可于经前5~7日开始服药。
    (四)饮食护理
    1、饮食以清淡、富有营养为宜。
    2、经前、经期忌食生冷、酸醋等食物,以免收敛、凝滞气血。
    (五)情志护理
    避免精神紧张,保持心情舒畅,使肝气调达,气血调和。
    (六)临证(症)施护
    1、痛经发作较剧,采取平卧位、保暖,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寒湿凝滞证应遵医嘱按摩或热敷小腹部。
    三、健康指导
    (一)劳逸结合,生活规律,睡眠充足,经期避免过度劳累及剧烈活动。
    (二)行经时少食生冷瓜果,勿涉冷水,忌坐卧潮湿之地;注意下腹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三)注意个人卫生及外阴清洁,勤换卫生垫及内裤。
(四)行经期间绝对禁止房事。
(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

崩漏

因肾虚、脾虚、血热、血瘀,而使冲任不能制约经血所致。以月经周期紊乱,子宫出血如崩似漏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位在胞宫,与脾、肾关系密切。功能性子宫出血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年龄,月经史,婚育史,避孕措施。

(二)环境起居,卫生习惯,心理社会影响及饮食嗜好。

(三)有无贫血、盆腔包块、肝病、血液病等慢性疾病。

(四)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五)辨证:肾阳亏虚证、肾阴亏虚证、血热内扰证、瘀滞胞宫证、气不摄血证。

二、 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

2、慎起居,多休息,少活动。血崩时绝对卧床,必要时采取去枕平卧位。

3、保持外阴清洁,忌盆浴,勤换内裤及卫生垫。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阴道出血的量、色、质及气味、神色、血压、呼吸等变化。

2、阴道出血量多,报告医师,并做好抢救准备。

(三)给药护理

1、服清热固经汤剂时宜偏凉服;注意观察服药后阴道出血情况。

2、服用活血化瘀、通利血脉之剂时,宜在餐前热服。

3、一般中药汤剂宜热服,忌食生冷,服药后注意休息、保暖,避免重体力劳动。

4、服用回阳救逆之药时,应观察生命体征。

(四)饮食护理

1、饮食以营养丰富、易于消化为宜。忌煎炸、辛辣、活血等食物。

2、肾阳虚者饮食应热服,忌食生冷。肾阴虚者忌食辛辣动火刺激之品,多食滋阴类食物,可用藕汁、梨汁代茶饮。

(五)情志护理

对患者多关心体贴,精心护理,消除不良刺激,安心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出血量多时,应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止血药。

2、血脱者,遵医嘱急服人参粉,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抢救准备。

三、健康指导

(一)劳逸结合,勿过度劳累,损伤心脾。

(二)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三)对先天不足的少女,应及早治疗月经不调。

(四)调情志,尤其对更年期妇女,应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

(五)做好计划生育,避免房劳多产。

(六)可常灸足三里、肾俞穴,能健脾益肾,固摄冲任,生化气血,预防崩漏复发。

(七)指导患者正确服用激素类药物。

绝经前后诸证

因肾气渐衰,天癸将竭,阴阳失调所致。以月经紊乱、烘热汗出、潮热面赤、情志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位以肾为主,可涉及心、肝、脾。更年期综合征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月经史,生育史。

(二)烘热、汗出、面色、情绪变化等症状。

(三)妇科检查结果。

(四)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五)心理社会状况。

(六)辨证:肝肾阴虚证、肾阳亏虚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

3、穿着柔软、宽松、舒适,勿过暖,汗出及时更换,避免复感风寒。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 观察情绪、精神状态,食欲,潮热,汗出等变化。

2、 出现情绪暴躁、抑郁、哭泣,甚至欲自寻短见等异常情况时,应报告医师,并加强监护。

(三)给药护理

1、指导患者用药,使用激素替代疗法时,按医嘱的剂量和时间服药。
2、观察用药后月经量、色、质。

(四)饮食护理

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为宜,多食含钙食物。

(五)情志护理

加强精神护理,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健康教育,重视心理调护。

(六)临证(症)施护

1、面浮肢肿甚者,注意浮肿发生的部位、程度。
2、必要时记录尿量和体重;饮食宜低盐。

三、健康指导

(一)保持心情愉快,更年期应乐观、开朗、心胸开阔,避免生气。

(二)指导患者合理安排时间,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

(三)劳逸结合,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者易患本病,应与朋友交流思想,调畅心情。

(四)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练习太极拳或做保健操等。

(五)定期体检,无病先防,有病早治。

带下病

因湿热、湿毒或脾虚、肾虚等所致。以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前阴、胞宫,带脉。阴道炎、盆腔炎、宫颈炎、宫颈癌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 护理评估

(一)月经史或孕产史,既往史。

(二)白带增多,外阴瘙痒的时间及程度,有无伴随症状及诱发因素。

(三)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四)心理社会状况。

(五)辨证:脾虚湿困证、肾阴亏虚证、肾阳亏虚证、湿热下注证、湿毒蕴结证。

二、 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外阴瘙痒者,嘱其勤剪指甲,勤洗手,防止抓伤皮肤。

3、清洗会阴部的用具应清洁,专人专用,忌盆浴。

4、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裤或使用卫生垫,勤洗外阴,保持会阴清洁。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及全身情况。

2、带下量增多,出现脓样、夹血、有恶臭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观察服药后的效果。

2、服用温补脾肾、祛湿止带之药者,忌食生冷、肥甘之品及饮酒。
3、使用外用药时,应注意观察局部有无不良反应。

(四)饮食护理

1、合理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之品为宜。
2、忌食辛辣、油腻、煎烤之物。

(五)情志护理

患者因患带下病而困惑,思想负担重,故应做好心理疏导,使其情绪稳定,并能安心养病。

(六)临证(症)施护

1、脾虚者勿过度劳累,遵医嘱针刺或艾灸足三里、三阴交、脾俞等穴。

2、局部瘙痒者,遵医嘱每日坐浴熏洗。

三、健康指导

(一)慎起居,避寒湿,防劳累,节房事。

(二)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及措施,减少人工流产,避免多产。

(三)注意经期卫生,保持外阴、卫生垫、内裤等清洁,提倡淋浴。

(四)正确对待疾病,保持精神愉快。

(五)治疗原发疾病。如阴道炎者,连续复查三个月经周期,直至痊愈为止。

妊娠恶阻

因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以妊娠早期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厌食,甚则食入即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冲脉。妊娠呕吐,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 护理评估

(一)停经史及对妊娠反应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恶心、呕吐,厌食的时间、频率及程度,有无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三)尿妊娠试验,妇科检查,B超检查结果。
(四)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五)心理社会状况。
(六)辨证: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呕吐剧烈频繁者,卧床休息,病房空气新鲜,避免异味刺激。

3、保持口腔清洁,每次呕吐后用清水或淡盐水漱口。

4、观察和记录呕吐物的色、质、量,呕吐次数,尿色、尿量,进食情况

及全身症状,遵医嘱留尿送检。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患者精神异常,呼吸急迫,反应迟钝,呕吐物带血,尿酮体试验阳性等,提示有酸中毒发生,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对服药即吐者,中药汤剂宜浓煎,并少量多次频服。
2、服药前或进食前,可先用数滴鲜姜汁擦于舌面,以减轻呕吐。

(四)饮食护理

1、以富有营养、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少量多餐,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2、注意色、香、味的调配,促进食欲。

3、忌食辛辣、厚味、油炸之品。

(五)情志护理

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消除其不良的思想顾虑,保持情绪稳定,安心静养。

(六)临证(症)施护

脾胃虚弱者,应遵医嘱指压双侧内关,轻揉足三里,或按摩脾俞、胃俞穴,以健脾止呕。

三、健康指导

(一)注意休息,慎房事,适起居,预防感冒发热,定期孕期检查。

(二)保持心情舒畅,聆听音乐,指导孕妇阅读与妊娠知识有关的书籍,做好孕期卫生。

(三)注意饮食调理,不宜过饱。遵医嘱除必须服用安胎药物外,一般以调护为主,不宜乱服药物。

(四)恶阻治愈后,适当活动,有助于气血调和,增加食欲,有利于胎儿发育。

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

妊娠期间因冲任气血不调、胎元失固,或禀赋虚弱、脾肾气虚,或血热,或跌仆损伤,或服药不慎等所致。以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者,称为“胎漏”;胚胎在12周以内自然损堕者,称为“堕胎”;腰酸腹痛,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妊娠12~28周,胎儿自然殒落者,称为“小产”;小产连续发生3次以上者,称为“滑胎”。其病位在胞宫。先兆流产、先兆早产、习惯性流产及早、晚期流产等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停经史,早孕反应及伴随症状。

(二)妊娠史,既往史。

(三)阴道出血及腹痛情况,或有无胚胎组织排出物。

(四)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五)心理社会状况。

(六)辨证:肾气亏虚证、气血虚弱证、血热内扰证、外伤损络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出血停止3~5日后,可下床适当活动,避免过度劳累,以

免再次伤胎。

3、严禁房事,防止损伤肾气;避免阴道检查及灌肠,以防加重出血。

4、保持会阴部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腹痛、腰痛、胎动、阴道出血等情况,以及神色、血压、脉象的变化。

2、阴道出血量较多,伴腰酸、腹痛阵阵加剧,且有下坠感或尿频,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药后静卧少动。

2、如有外伤,伤势严重者,遵医嘱给药,严禁使用伤湿止痛膏,以防流产。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均衡,营养丰富,多食鱼、肉、蛋、动物内脏及蔬菜、水果等,以

补充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2、忌食辛辣动火、生冷寒凉、饮酒等碍胎之品。

(五)情志护理

1、对阴道出血、腹痛,或担心胎儿健康的患者,应多给予关心,讲解胎漏、胎动不安经积极治疗后,可顺利孕育健康婴儿的病例,以增强治病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2、耐心解释,使孕妇了解精神因素与胎漏的关系,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刺激,妊娠早期多听音乐,调节情感。

(六)临证(症)施护
1、肾气不足滑胎者,应卧床休息。
2、妊娠期外伤后,观察有无阴道出血、腹痛等情况,不可随意服用治伤药,

以免破血动胎。

3、滑胎者,应坚持药物治疗。

4、阴道若有组织物排出,应保留排出物,遵医嘱送病理检查,并做好刮宫术的准备。

5、小产或行刮宫术后,应注意观察排出之胚胎组织物是否完整及宫缩、阴道出血等情况。

三、健康指导

指导患者做好孕期保健。

(一)慎房事,早孕期及晚期妊娠禁房事。

(二)慎起居,生活规律,避免负重、攀高、防止跌仆。

(三)合理膳食,饮食宜富有营养,易于消化。

(四)重胎教,睡眠充足,保持心情舒畅。

(五)衣服宜宽大、轻松、柔软,勿紧束胸腰,以免影响胎儿成长及乳房发育。

(六)定期产前检查。

(七)妊娠期穿平底软质鞋,忌烟酒,避免过劳

(八)孕期出现阴道出血时,应卧床静养,及时就诊。

(九)凡安胎失败者,应劝慰患者不要急于再次妊娠,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消除紧张心态。

异位妊娠

因脏腑虚弱、气血劳伤,或情志不畅、气血郁滞,或风、湿、热邪损伤冲任,而致孕后凝聚于少腹,不达子宫。以停经、少腹疼痛、阴道出血、腹部膨大,甚则痛剧厥阴、血脱、昏不识人为主要临床表现。由于受精卵着床部位的不同,分为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子宫间质部妊娠。临床以输卵管妊娠最为常见。

一、护理评估

(一)月经史,生育史,既往史。

(二)生命体征变化及伴随症状。

(三)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阴道出血情况,有无并发症。

(四)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五)心理社会状况。

(六)辨证:休克型、包块型、不稳定型。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产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外阴清洁,每日用温开水清洗外阴,勤换内裤。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腹痛腹胀、阴道出血、阴道排泄物、肛门有无坠胀感以及面色、神志、血压、汗出等情况,做好阴道后穹隆穿刺的准备。

2、出现下腹剧痛、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时,应做好手术及抢救准备。

3、出现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冷汗淋漓、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做好手术及抢救准备。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饭前温服,如有恶心呕吐者,中药宜浓煎,少量多次频服。

2、包块型者,遵医嘱局部外敷中药散剂,促进包块吸收。

3、服用活血化瘀时,观察腹痛、阴道出血及有无胚胎组织物排出。

4、使用药物杀伤胚胎时,应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高营养、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之品。

2、不稳定型、休克型以流质、半流质饮食为宜。

(五)情志护理

安慰患者,解释病情,消除不良精神刺激,调节情绪。

(六)临证(症)施护

1、不稳定型者,禁止腹部热敷和不必要的妇科检查。

2、休克型者,按厥脱护理常规。

3、需手术者,按妇科手术护理常规。

三、健康指导

(一)治疗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预防异位妊娠的发生。

(二)注意经期和性生活卫生,减少炎症发生。

(三)指导患者选择避孕方法,做好避孕工作,减少人工流产及引产次数。

(四)定期门诊复查,特别是术后和包块型患者。

(五)妊娠失败者,嘱与下次受孕时间不得太近。再次妊娠后,注意是否宫外孕,如出现腹痛、阴道出血时及时就诊。

子痫
    因禀赋不足、肝肾阴虚、或脾虚湿盛,又复妊娠重虚所致。以妊娠晚期、临产时或新产后,出现眩晕头痛,昏不知人,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全身强直、时醒时发,甚或昏迷不醒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胞宫。先兆子痫、子痫,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妊娠中晚期有高血压、水肿、蛋白尿等病史。
(二)晕厥状况,水肿、体重增加的程度以及伴随症状。
(三)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四)心理社会状况。
(五)辨证:肝风内动证、痰火上扰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产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绝对卧床休息。子痫发作期,安置单人房间,室内光线宜暗,避免声、

光的刺激,采用深色窗帘。

3、做好防护工作,若昏迷烦躁者,加床档,防止意外发生。四肢抽搐者,忌强力按压,以免骨折。

4、做好口腔护理,取出假牙。牙关紧闭者,宜侧卧位,并用开口器或牙垫,防止咬伤唇舌。

5、各种治疗护理操作集中进行,动作轻柔、准确、迅速。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记录血压、胎心音、抽搐、神志、小便以及浮肿等变化,备齐急救物品,

配合抢救。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

2、昏迷者鼻饲给药。

(四)饮食护理

1、子痫发作时应禁食;昏迷者,采用鼻饲饮食;抽搐得以控制并完全清醒后,可进清淡低盐而富有营养的食物。

2、体瘦患者,应加强营养,多食利水及富营养食物。

(五)情志护理

1、加强精神护理,对患高血压、水肿、蛋白尿的孕妇,应告知本病知识,以消除患者恐惧心理,预防子痫的发生。
    2、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给患者以安全感。

(六)临证(症)施护
1、抽搐时,给予氧气吸入,吸出痰液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测胎心音,注意宫缩、宫口扩大及阴道出血等情况,做好接产或手术准

备。若手术者,按妇科手术护理常规处理。

3、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处理。

三、健康指导

(一)子肿、子晕或轻、中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者,应及时治疗,以免发展为子痫。

(二)子痫发作控制后,应加强原发疾病的治疗。

(三)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因素的刺激。

(四)讲解镇静、解痉、降压等药物的功效;嘱孕妇若有异常反应时,应及时报告。

(五)因子痫而终止妊娠者,应做好产后随访,待血压稳定后指导患者再次妊娠。

(六)加强卫生宣教,阅读有关的妊娠指南,防病治病,未病先防。

产后发热

因产后感染邪毒、正邪交争,或外邪袭表、营卫不和或阴血骤虚、阳气浮散等所致。产褥期内出现高热寒战,或发热持续不退,伴有腹痛及阴道分泌物的量、色、质、气味等异常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位在胞宫。产褥感染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 护理评估

(一)分娩史,有无难产、创伤产史等。

(二)发热、腹痛、阴道出血等情况。生活自理能力。

(三)产科检查、血常规等。

(四)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五)心理社会状况。

(六)辨证:热毒炽盛证、气血瘀滞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恶露未尽者取半卧位,有利瘀浊排出。

3、加强口腔和皮肤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4、产后出汗较多者,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切忌汗出当风。

(二)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体温、神志、面色、血压、汗出、腹痛、恶露等变化。

2、出现神昏谵语、面色苍白、脉微而数、烦躁不安、表情呆滞、手足不温、血压下降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高热时可凉服,注意药后体温的变化。

2、热厥甚者,遵医嘱口服清心开窍药时,指导用凉开水将药调匀后喂服,并观察热退情况。

(四)饮食护理

1、饮食以易消化而富有营养为宜,如瘦肉汤、蛋汤、牛奶等。

2、忌食辛辣油腻食物。热病初愈、脾胃功能较差者,饮食仍宜稀软清淡。

3、感染邪毒,高热口渴时,可给予鲜果汁,以清热解毒。

(五)情志护理

介绍本病相关知识,尤其是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切忌恼怒忧郁,保持心情平静,以防肝气郁结而致瘀血内停。

(六)临证(症)施护

1、体温超过38℃者,暂停哺乳,定时吸空乳汁并保持乳头清洁。

2、小腹疼痛拒按者,遵医嘱针刺、艾灸或热敷止痛。

三、健康指导

(一)产前宣教应强调孕期卫生的重要性。临产前2月避免盆浴及性生活,妊娠末3月不做阴道冲洗及治疗。

(二)产后使用消毒会阴垫,注意及时排尿,避免膀胱过度充盈,妨碍子宫收缩及恶露排出。

(三)产褥期禁止性生活。

(四)产后要适寒温,避风寒,注意保暖,夏天保持室内通风。

(五)调饮食,宜益气养血为主,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调情志,保持心情舒畅。

(六)保持外阴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适当下床活动,有利恶露排出。

(七)婴儿人工喂养期间,定时喂水,喂奶,做好皮肤清洁及大小便护理。

产后恶露不绝

因血热、血瘀、气虚、气血运行失常,或感染邪毒所致。以产后恶露持续3周以上,仍淋漓不尽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胞宫。子宫复旧不良,子宫轻度感染,胎盘、胎膜残留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体质,产孕史。

(二)分娩、恶露及伴随症状,有无贫血及炎性病变。

(三)产科检查,血常规等。

(四)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五)心理社会状况。

(六)辨证:脾虚气陷证、血热内扰证、气血瘀滞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血量多时,卧床休息,取半卧位。

3、注意保暖,避免直接吹风,以防外邪乘虚而入;血热者,衣被适中,不宜过暖。

4、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卫生垫,每日清洗坐浴。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恶露的量、色、质、气味及伴随症状。

2、恶露量多,色红并有血块伴腹痛者,应报告医师,做好清理子宫腔的手术准备。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并注意观察药后恶露排出情况。

2、血瘀者可在服中药汤剂后加服红糖水。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营养丰富,尤其是高蛋白食物,有利于产褥期机体恢复。

2、忌食生冷及辛辣油腻之品。

(五)情志护理

加强精神护理。

(六)临证(症)施护

1、发热者,按产后发热护理常规进行。

2、气血郁滞者,恶露量少伴腹痛,遵医嘱服益母草膏,或饮用生姜红糖汤。

三、健康指导

(一)调情志,慎起居,注意保暖,避受风寒。

(二)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卫生垫要柔软洁净,勤换内裤,严防邪毒内侵。忌盆浴,戒房事。

(三)注意休息,避免情绪激动,防止五志化火。

(四)宣传产褥期生理卫生常识,鼓励患者起床活动,有助于气血运行和积滞在胞宫内的余血浊液排出,促进子宫收缩。

(五)若恶露不止伴有其他症状时,及时就诊。

产后缺乳

多因气血不足不能生乳,或肝气郁结,乳汁阻滞所致。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全无为主要临床表现。产后缺乳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体质及分娩情况。

(二)乳汁及伴随症状。

(三)乳房、乳汁、乳腺发育情况。

(四)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五)心理社会状况。

(六)辨证:气血虚弱证、肝气郁滞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证睡眠,有利于产妇机体功能恢复,以免影响乳汁分泌。

3、产褥期做好乳头护理,每次哺乳前用温开水清洗乳头,防止哺乳时出现乳头皲裂。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乳汁排出量、色、质,乳房疼痛程度、性质以及伴随症状。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注意服药后的不良反应。

2、疏肝解郁,通络行乳的汤药宜热服。

(四)饮食护理

1、饮食以高蛋白食物及新鲜蔬菜为宜。忌食辛辣刺激、助阳化火之品,并注意增加水分摄取。

2、气血虚弱,乳汁缺乏者,应加强饮食调理,选用催乳汤等。重在补益脾气,使气血充足,乳汁自生。

(五)情志护理

加强精神护理,保持心情舒畅,调情志,避恼怒,忌忧郁,心境平和,乳汁畅行。

(六)临证(症)施护

1、乳房胀痛者,按摩乳房,挤出乳汁,或遵医嘱用芒硝湿敷;若有热痛且有肿块者,遵医嘱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品外敷。

2、缺乳者,遵医嘱选穴针刺,促进乳汁分泌。

三、健康指导

(一)适当活动,劳逸结合,使气血流通。做简单体操,逐渐增加运动强度。

(二)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产前检查如发现乳头凹陷者,应指导孕妇经常把乳头向外牵拉,并保持乳头清洁。

(三)掌握正确的哺乳姿势。忌用肥皂和酒精清洗乳头,以免引起局部皮肤干燥皲裂。

(四)每次喂奶前,按摩乳房,以利于刺激泌乳。哺乳后挤出少许乳汁涂于乳头上,以保护乳头。

(五)每次哺乳,吸空一侧乳房,再换另一侧。哺乳完后将剩余的乳汁挤空。

(六)保持心情舒畅,忌烦恼及忧虑,注意休息,保证足够的睡眠。

阴挺
因气虚下陷,肾虚不固,胞络损伤,提摄无力所致。以子宫位置下垂,甚则

完全脱出阴户之外,或阴道壁膨出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胞宫。子宫脱垂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分娩史,产育史,产后情况。
(二)腹部、阴部症状。
(三)脱垂程度,有无尿失禁及伴随症状。
(四)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五)心理社会状况。

(六) 辨证:脾虚气陷证、肾阴亏虚证、湿热下注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严重者要卧床休息。
3、避免可增加腹压的因素,如便秘、咳嗽等。
4、内裤要柔软、清洁,勤更换。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子宫下垂程度、颜色,表面有无红肿、破损、出血、腐烂,以及排尿、排便及伴随症状。
    2、脱出物红肿,疼痛难忍,带下量多,色黄质稠,伴有发热腹痛、倦怠无力、腰膝酸软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服药治疗无效时,应配合医师做好术前准备。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药后宜卧床休息片刻。

(四)饮食护理

1、饮食以补养气血,增强营养为宜,如鸡、鱼、瘦肉、蛋类等,最好清蒸或煨汤食用。

2、气虚者可选益气养血之品,如黄芪煨鸡或桂圆红枣粥。

3、邪毒未清者,不宜食用。

4、肾虚者可选补肾壮阳等药膳配合治疗。冬季可食用羊肉、狗肉以温补肾阳。

(五)情志护理

调畅情志,多关心、安慰患者,使其消除顾虑和恐惧。给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其树立信心,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护理
    1、脾虚气陷者,可使用子宫托。遵医嘱给予捏脊,指导患者膝胸卧位或做提肛练习。
    2、保持大便通畅,如有便秘,可用蜂蜜调服,以润肠通便,避免大便努责。

三、健康指导

(一)积极开展计划生育活动,防止生育过多,避免多产、频产。
    (二)普及产褥期保健及有关预防子宫下垂的知识,产后2个月需注意休息,不可从事久蹲、久坐、久站等重体力劳动。哺乳期不应超过1年,以免子宫及其支持组织萎缩。
    (三)注意卫生,积极防治慢性病,如腹泻、便秘、咳嗽等,养成大便习惯,避免直肠、膀胱常处于充血状态,防止子宫后倾。
    (四)介绍使用子宫托方法,定期复查,月经期及妊娠3个月后停止使用子宫托。
    (五)子宫脱垂严重时,选择手术疗法。

癥瘕

多因正气虚弱,情志不遂,气血失调所致。以妇女下腹有结块、胀满、疼痛,或伴有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称为“癥瘕”。坚硬不移,痛有定处未为癥;推之可动,痛无定处为瘕。病位在胞宫、胞脉,与肝、脾、肾有关。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炎性肿块、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月经史,生育史,带下病史。

(二)腹部状况,有无阴道出血及伴随症状。

(三)有无并发症。

(四)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五)心理社会状况。

(六)辨证:气滞证、血瘀证、痰湿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室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安静舒适。

3、体虚伴有阴道出血、发热者,需卧床休息。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癥瘕的部位、大小、性质、活动度,疼痛的时间、程度及性质,月经有无异常及伴随症状。

2、出现腹部剧痛、恶心呕吐、阴道大量出血、面色苍白、肢冷汗出、血压下降、脉细微弱时,应报告医师,做好输液、输血的手术准备,并配合救治。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空腹热服,注意观察药后不良反应。

2、血瘀者服用化瘀消癥药后,不可随意外出,以免阴道突然出血,发生意外。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富含高蛋白,如瘦肉、禽、蛋类食物,以增强体质。忌食生冷肥腻、辛辣及海腥发物之品,以免损脾凝血。

2、血瘀者,可多食活血化瘀、消积除癥之品,如海带、木耳、山楂等食物。

(五)情志护理

给予患者精神安慰,调畅情志,消除紧张、忧虑、恐惧等心理,使其保持心情舒畅,以利癥瘕消散。

(六)临证(症)施护

1、炎性包块可遵医嘱用中药熨敷或中药保留灌肠,注意经期停用。

2、手术治疗者,按妇科手术护理常规进行。

三、健康指导

(一)注意防寒保暖,可参加轻微活动,禁止剧烈运动。

(二)注意经期、产后卫生,勤换内裤,保持外阴清洁。

(三)调畅情志,避免劳累和七情刺激,节制房事,禁止饮酒。

(四)35岁以上妇女,定期妇科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五)若腹部有包块,应定期复诊,注意观察肿块物的生长速度及性质变化。

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一)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二)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三、入院介绍

(一)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二)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三)介绍作息时间、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一)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二)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

(三)若体温37.5ºC以上,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四)若体温39ºC以上,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五)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六、每周测体重1次,或遵医嘱执行。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

(一)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护理记录。

(二)手术患者按手术护理常规进行,做好术前准备、术后护理。

(三)观察伤口有无出血,出血与大便的关系。发现异常,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十、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一、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配合治疗。

十二、遵医嘱准确给药。正确实施外治熏洗法,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十三、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一)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二)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一)遵医嘱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二)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好情志护理。

(三)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术前的注意事项、床上使用便器等所需的指导。

(四)术前清洁皮肤,遵医嘱行手术区备皮,并注意脐部的清洁,做好护理记录。

(五)术前晚护理

1、遵医嘱禁食、禁水。

2、遵医嘱给予清洁灌肠。

3、遵医嘱给予安神镇静药物,保证睡眠休息。

(六)术日晨排空膀胱,遵医嘱给予麻醉用药。

(七)根据手术要求准备术后用床。

二、术后护理

(一)术后根据病情遵医嘱送入ICU、普通病房等。

(二)硬膜外麻醉、骶麻患者去枕平卧6小时,禁食、禁水。

(三)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生命体征。

2、观察肛周有无水肿,肛门有无脱出物,创面有无渗血,发现异常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四)手术当日不宜排便。局部处理从术后第2天初次排便开始,创面分泌物或粪便要及时除去。可遵医嘱用中药液坐浴和局部洗涤,预防术后感染。

(五)术后尽早给予普食,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和足够的水分,忌辛辣刺激,保持排便通畅。

(六)便秘者遵医嘱给缓泻的中药。

(七)尿潴留者给予热敷下腹部或诱导排尿,或遵医嘱针刺。

(八)创口疼痛甚者遵医嘱用局部止痛药,或中药煎液肛门湿热敷或坐浴,或给予耳针止痛。

(九)指导患者做适当的提肛运动,以促进创口愈合,利于功能康复。



因饮食不洁,燥热内生,下迫大肠及久坐、负重远行等所致。以便血、肛门有肿物、坠胀、异物感或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一、护理评估

(一)患者的职业、饮食、排泄习惯及诱发因素。

(二)排便有无疼痛、便血,便后有无肿块脱出等。

(三)直肠检查结果。

(四)心理社会状况。

(五)辨证:风伤肠络证、湿热下注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气陷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

2、痔发作期要侧卧休息。

3、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便后坐浴。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排便时如痔核脱出,应及时还纳。

2、外痔伴有感染或发生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者应卧床休息并报告医师。

(三)给药护理

大便后遵医嘱用中药熏洗。

(四)饮食护理

1、鼓励多饮水,多进蔬菜、水果以及纤维素的饮食,忌烟、酒、辛辣等刺激之品。

2、气滞血瘀者给予补中益气温阳之品;脾虚气陷者忌酸冷食物,宜进温补食物。

(五)情志护理

疏导患者情志,使之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术后出现尿潴留,但经诱导无法解除者,遵医嘱针刺或导尿。

2、术后7~9天为痔核坏死脱落阶段,嘱患者减少活动,密切观察便血情况。

3、内痔结扎术,嘱患者不可牵拉留在肛外的线端,以免疼痛或出血。

三、健康指导

(一)保持肛门清洁,坚持每晚热水或中药液坐浴。

(二)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避免排便时间过长。习惯性便秘患者,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三)避免肛门局部刺激,便纸宜柔软,不穿紧身裤或粗糙内裤。

(四)忌久坐、久立或久蹲,最好选用软坐垫。

(五)勿负重远行,防止过度劳倦,进行适当锻炼。可指导患者进行提肛运动,对于改善肛门局部血液循环,锻炼肛门括约肌功能有积极的作用。

(六)发现排便困难者应及时到医院复诊。

肛痈

因过食肥甘、辛辣、醇酒,或肺、脾、肾亏虚,湿热之邪乘虚下注所致。以肛门周围红肿、疼痛、有波动感,伴恶寒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患者的饮食、排便习惯及诱发因素。

(二)肛周症状及伴随症。

(三)直肠检查结果。

(四)心理社会状况。

(五)辨证:火毒蕴结证、热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避免坐位,高热及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取侧卧位。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局部皮肤红肿范围、温度、疼痛程度、有无波动感,观察体温变化及全身情况。

2、对切开排脓术后,应观察伤口情况及引流的色、质、量,有无出血或渗血,发现异常,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大便后遵医嘱中药熏洗。

2、火毒蕴结、热毒炽盛者,中药应饭后偏凉服。

3、阴虚毒恋者遵医嘱用中药泡水代茶饮。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2、急性期给予少渣半流质。

(五)情志护理

做好情志疏导,解除害羞及因惧痛而害怕排便、担心预后等心理问题,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体温超过39ºC,按高热护理常规进行。

2、局部疼痛难忍者,遵医嘱使用止痛剂。

三、健康指导

(一)忌油腻辛辣之品,戒烟酒。

(二)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治便秘,便后清洗肛门或坐浴。

(三)发现肛门局部异常,及时就诊治疗。

肛漏

因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久不收口,或因虚劳久嗽、脾肺两虚、湿热下注大肠所致,以局部反复流出脓水或粪汁,伴疼痛、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直肠、肛周,涉及肺、脾。肛瘘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既往病史,病程长短。
    (二)肛周症状。

(三)肛门指检、镜检等检查结果。

(四)心理社会状态。

(五)辨证:湿热下注证、正虚邪恋证、阴液亏虚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

2、疼痛剧烈时,卧床休息。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注意肛周瘘口流出脓液的色、质、量、气味及肛门疼痛、瘙痒程度等。

2、观察有无大便失禁现象,做好皮肤的护理,防止发生皮肤湿疹、糜烂等并发症。

(三)给药护理

大便后遵医嘱用中药熏洗。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2、湿热下注者宜食西瓜、绿豆、赤小豆等清热利湿之品。

(五)情志护理

关心体贴患者,解除不良情绪。

(六)临证(症)施护

1、可用耳针缓解疼痛。

2、指导施行挂线疗法患者不要拖拉留在肛管外的橡皮筋,以免引起疼痛及断裂。若发现异常,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指导瘘管切除并缝合治疗的患者术后2~3天控制大便,以免刺激伤口。

三、健康指导

(一)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避免劳累。

(二)保持肛门清洁,每晚及便后用温开水坐浴。

(三)饮食宜清淡,富含营养,忌辛辣、发物,戒烟酒。

(四)积极治疗肛周疾病,防止发生继发肛瘘。

肛裂

因阴津不足或脏腑热结、肠燥便秘、粪便粗硬、排便努责等所致。以肛门周期性疼痛、出血、便秘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肛门,与大肠关系密切。

一、护理评估

(一)饮食、排便习惯及病程长短。

(二)肛门症状。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血热肠燥证、阴虚津亏证、气滞血瘀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肛门疼痛的性质、程度与持续时间,大便是否带血、滴血及出血量。

(三)给药护理

1、早期肛裂者,排便后遵医嘱用中药坐浴,或用生肌玉红膏涂于裂伤处。

2、陈旧性肛裂,遵医嘱给予中药坐浴,以促进创面愈合。

(四)饮食护理

1、血热肠燥者多食蔬菜、水果。

2、气滞血瘀者给予理气活血之品。

3、阴虚津亏者多进滋阴增液之品。

(五)情志护理

1、因裂口剧痛难忍,易产生不良情绪,可教会患者按摩腹部,以减轻排便疼痛。

2、气滞血瘀者,易出现胸闷、烦躁,须加强情志疏导。

(六)临证(症)施护

1、疼痛剧烈时,遵医嘱可针刺镇痛,亦可予中药外敷肛裂局部。

2、便秘时,切忌努责,可遵医嘱给服润下剂或缓泻剂。

三、健康指导

(一)注意个人卫生,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每日早晨可空腹服淡盐水一杯。

(二)指导患者预防便秘的方法,坚持腹肌锻炼,排便时避免蹲坑时间过长。

(三)发生肛裂及时治疗,防止继发贫血和其他肛门疾病。

脱肛

因体虚劳倦、产育用力、久泻久痢或经常便秘而致大便努责等所致。以大便后、劳累、下蹲时,直肠黏膜脱出,伴直肠下坠感、疼痛及黏膜充血、水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肛门和肠。直肠脱垂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肛门脱出物情况,有无伴随症状。

(二)肛门指检及其他检查结果。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脾虚气陷证、湿热下注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3、避免劳累,大便时不宜采用蹲位,每日练习提肛运动,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脱出物的形态、长度,表面是否充血、水肿、糜烂、出血及伴腹痛。如有情况,应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指导患者脱肛后及时复位,用中药或温水坐浴,取侧卧位用黄连软膏纱布托住脱出物,轻轻还纳,并用“#”字敷料和“丁”字带压迫固定。

3、脱垂物发生嵌顿水肿,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便后遵医嘱用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中药熏洗。

(四)饮食护理

1、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忌食过于寒凉及辛辣、煎炸助火之品。

2、脾虚气陷者饮食宜偏温热,忌食生冷硬物。

3、湿热下注者可给予西瓜、绿豆、赤小豆等清凉利湿食物。

(五)情志护理

保持情绪稳定,安心养病。

(六)临证(症)施护

1、如肛门脱出物嵌顿者,可遵医嘱及时还纳。

2、对脾虚气陷者,可遵医嘱针刺提肛穴,亦可艾灸或隔姜灸。

3、对行直肠脱垂注射治疗者,术后平卧;控制3日内不大便,第3日开始遵医嘱每晚给予润下剂,保持大便通畅。

三、健康指导

(一)掌握适宜的排便体位、时间、排便环境,多饮水,多摄取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二)便后如有脱垂,及时还纳,有嵌顿不易还纳时,立即就医。

(三)病愈三个月内禁重体力劳动、负重劳动、剧烈运动及长时间站立、下蹲或半弯腰体位,避免咳嗽、泄泻、便秘,有感染者及时治疗。

(四)每日做提肛运动练习。

直肠息肉

多因先天禀赋不耐所致。以便血或便后滴血、伴黏液和肛门坠胀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直肠和乙状结肠下段。儿童型息肉、炎性息肉、家族性息肉等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家族史,既往病史,病程长短和心理社会状况。

(二)排便性质、形状、出血状况。

(三)大便常规和培养、肠镜等检查结果。

(四)辨证:风伤肠络证、气滞血瘀证、脾气亏虚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便后及时清洗会阴部,保持清洁。

3、需手术者,做好手术前后护理。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便血的色、质、量,有无黏液,是否伴腹痛、腹泻,或腹部不适,有无排便习惯的改变及肛门脱出肿物等。

2、若见粪块上附着黏液或渗血时,及时报告医师。

(三)给药护理

便后遵医嘱用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中药清洗。

(四)饮食护理

1、指导患者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忌辛辣刺激食物。

2、气滞血瘀及风伤肠络者,宜多食清热、凉血之品。

(五)情志护理

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忌烦躁恼怒,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六) 临证(症)施护

1、息肉脱出后应及时回纳;脾气亏虚者,可遵医嘱针刺。

2、息肉脱出不易回纳、疼痛甚者,属气滞血瘀证,可遵医嘱针刺。

三、健康指导

(一)保持大便通畅,注意观察粪便有无黏液及血丝。

(二)戒烟酒,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中医皮肤科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一)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二)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达指定床位休息。严重皮损者,使用消毒的床单、被套。

三、入院介绍

(一)介绍主管医生、护士,并通知医师。

(二)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三)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一)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二)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

(三)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四)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五)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六、每周测体重1次,或遵医嘱执行。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一)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二)注意观察患者皮损形态、瘙痒部位、性质、程度,做好相应护理。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三)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四)督促患者定期修剪指甲,避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

十、遵医嘱准确给药。

(一)给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二)指导或协助患者进行药浴、湿敷、擦药等外治方法。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三)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一、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二、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配合治疗。

十三、根据患者的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一)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二)对传染性皮肤病,按传染病护理常规执行。

(三)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黄水疮

因毒热郁于皮肤所致。以流黄水、浸淫成片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皮肤。脓疱疮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瘙痒及皮肤破损情况。

(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辩证:暑湿热蕴证、脾虚湿蕴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做好接触性隔离。

2、勤洗手、剪指甲,避免搔抓,防止皮损扩大,勤换衣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保持床单整洁。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脓疱大小、感染、发热、二便等状况。

2、如见形寒、面目浮肿、尿少、脉滑而微数时,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救治。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少量多次微凉服,服药后观察疗效及创面变化。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以素食为主,忌辛辣、油腻、鱼腥之物。

2、暑湿热蕴者,宜食清热解毒利湿之品。

3、脾虚湿蕴者,少进含纤维素较多食物。

(五)情志护理

多与患者交流,关心体贴患者,使其心情舒畅,消除烦恼,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暑湿热蕴者,渗出液多时,遵医嘱中药湿敷。

2、痂皮厚者遵医嘱用中药散或膏等帮助脱痂。

3、脓痂脱去,炎症减轻,脓液分泌停止时,遵医嘱涂抗菌止痒剂。

三、健康指导

(一)炎夏季节,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外伤或搔抓。

(二)加强患者的保健,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若有湿疹、痱子等皮肤病,及早治疗,以免继发本病。

(三)炎热季节,应多服清凉饮料,如绿豆汤等预防。

(四)经常参加户外活动,以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

(五)幼儿园、托儿所应定期检查,发现患者立即隔离,患者接触过的衣物要进行消毒处理。

蛇串疮

因肝脾内蕴湿热,兼感邪毒所致。以成簇水疮沿身体一侧呈带状分布,排列宛如蛇行,且疼痛剧烈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皮肤。带状疱疹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病程长短,对疾病疼痛的承受能力。

(二)饮食习惯。

(三)并发症及生活自理能力。

(四)心理社会状况。

(五)辩证:肝经郁热证、脾虚湿蕴证、气滞血瘀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肝经郁热者,病室温度宜偏凉;脾虚湿蕴者,病室温度宜偏干燥。

3、保护皮肤,避免摩擦,水疱不宜挑破。大疱者遵医嘱用无菌注射器抽取疱液,疱壁不宜除去,防止继发感染。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糜烂面有脓液分泌,或出现继发感染,遵医嘱中药液湿敷。

2、注意观察皮疹的部位、疱疹的大小、疼痛程度以及体温、脉搏、舌脉、二便等全身情况,有特殊变化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肝经郁热宜凉服,脾虚湿蕴宜温服。若出现食欲减退、腹痛便溏者。应停服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服药期间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时,立即报告医师,并做好记录。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少食煎烤、油炸之品,忌鱼腥虾蟹、鸡、羊肉等发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禁烟、酒。

2、肝经郁热者,宜进清热解毒之品。

3、脾虚湿蕴者,宜食清解余毒、行气通络之品。

(五)情志护理

多与患者沟通,忌怒,保持情绪稳定,更好地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肝经郁热者,睡眠要充足;重症者宜卧床休息。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可用缓泻剂或温水冲蜂蜜饮服。

2、疼痛剧烈者,遵医嘱针刺,理气止痛。

3、脾虚湿蕴者,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勤换衣裤,防止感染。水疱未破者,遵医嘱可用梅花针或刺络拔罐。

4、气滞血瘀者,病室应避免直接当风,防止感受风邪。

三、健康指导

(一)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忌怒,情绪开朗,心气调和。

(二)保证充足的睡眠。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注意个人卫生。临睡前热水泡脚,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三)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膏粱厚味食物,禁烟、酒。多食蔬菜、水果,多食行气通络,清解余毒之品。保持大便通畅。

(四)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五)局部遗留神经痛时,给予积极治疗。

面游风

因精神兴奋,皮质分泌异常或过食辛辣油腻所致。以皮肤油腻或干燥、结黄痂或起白屑、痒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皮肤。脂溢性皮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病程长短,皮肤感染表现。

(二)既往饮食习惯。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肺胃热盛证、脾虚湿盛证、血虚风燥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皮肤清洁,勤修指甲,避免搔抓,防止感染。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皮脂腺分泌情况、皮损部位、性质、瘙痒程度和毛发的变化。如头皮干燥、白屑叠起、毛发脱落、稀疏、变细等现象时,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湿性者,洗头不宜过勤,洗脸用温水,选用中性肥皂和硫黄皂。不用香脂类化妆品。

3、干性者,洗澡不宜过勤,用中性肥皂或多脂肥皂为好,洗涤后最好用香脂类霜剂或兑水甘油。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注意观察药物疗效。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限制多糖和高脂类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饮食。

2、肺胃热盛者,宜进寒凉之品。

3、脾虚湿困者,宜进健康利湿之品。

4、血虚风燥者,宜进富有营养、高热量流质或半流质。

(五)情志护理

向患者讲解急躁,忧虑等不良情绪对本病的影响,使其心情舒畅,树立治疗信心。

(六)临证(症)施护

1、肺胃热盛者,皮损处有糜烂渗出时,遵医嘱用中药调匀外涂。

2、脾虚湿困者,皮损处有灰白色麟屑用硫黄皂浴,浴后遵医嘱用中药软膏外涂。

3、血虚风燥者,干性麟屑瘙痒甚时,用保湿油涂擦。

三、健康指导

(一)保持心情舒畅,减少心理负担,保证充足睡眠。

(二)保持皮肤清洁,对颜面,头部尤需注意。

(三)指导患者生活有规律,避免过度紧张,思虑过重。

 脚湿气

因久居湿地,水浆浸渍,感染湿毒虫淫或足部多汗所致。以足部白斑湿烂或足跖,趾间起水疱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皮肤。足癣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个人卫生习惯。

(二)传播方式的认知及重视程度。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湿热下注证、血虚风燥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皮肤科一般常规进行。

2、注意个人卫生,常洗手,洗脚,勤换袜子。穿透气性好的鞋。经常保持足部的清洁干燥。

3、防止交叉感染,洗脸、洗澡、洗脚的用物要分开,患者用过的鞋、袜、盆要经常用开水烫洗或阳光下曝晒。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水疱的糜烂浸淫程度,有否瘙痒、疼痛、干裂,是否伴有发热、便秘等全身情况。

2、如发现脚面俱肿、恶寒、发热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凉服,服药期间多食健脾利湿之品,如玉米、山药等。

(四)饮食护理

1、湿热下注者,饮食应节制,不暴饮暴食,忌辛辣、刺激、肥甘、厚腻、海腥发物。

2、血虚风燥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以红枣、赤豆煎汤代茶。

(五)情志护理

疾病缠绵不适,给患者带来痛苦,心烦易怒,需给予安慰、消除烦恼,保持心情舒畅。

(六)临证(症)施护

1、湿热下注,糜烂流水者,遵医嘱中药液湿敷。

2、血虚风燥瘙痒者,皮肤忌搔抓,每晚用温热水加醋少许泡洗患足,擦干后外涂癣药膏。

3、剧痒者,遵医嘱外擦癣药水。

4、局部皮肤忌搔抓、热水烫洗,避免外伤,预防感染。

5、便秘者,每日晨起以凉开水加蜂蜜冲饮,保持大便通畅。

三、健康指导

(一)注意个人卫生、家庭、集体卫生。勿与他人共用洗脚盆、浴巾,鞋袜不与他人换用,勤洗脚,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夏天尽可能不穿胶鞋,宜穿布鞋或凉鞋。

(二)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发现此病及早治疗,巩固疗效,直至痊愈。对患癣动物也要及时处理,以消除传染源。

粉刺

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感外邪所致。以面部丘疹、脓疱、结节,有时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皮肤。寻常性痤疮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局部皮肤特征。

(二)饮食习惯及排便情况。

(三)对疾病的认知及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肺经风湿热证、湿热蕴结证、痰湿凝结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注意皮肤清洁卫生,常用温水和硫磺皂洗面、洗澡,洗后不宜擦油膏,防止毛孔堵塞。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粉刺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情况。

   2、黑头粉刺宜在局部消毒后将脂粒挤出,防止感染。

   3、皮疹已红肿,禁用手挤,以防感染扩散。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凉服,遵医嘱正确使用外用药。

(四)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少食糖类及多脂食物,忌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五)情志护理

向患者解释本病知识,忌躁勿忧,保持乐观情绪,使其配合治疗。

(六)临(症)施护

1、肺经风热者,温水洗脸后避风。

2、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以蜂蜜冲服代茶饮。

三、健康指导

(一)向患者讲解饮食宜忌及调养方法,宜多食粗纤维食物,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

(二)保持面部清洁,忌挤压,勤剪指甲。

(三)慎重选择化妆品。                       

瘾疹

多由禀性不耐或某些物质敏感所致。以皮肤瘙痒,搔之出现红斑隆起,形如豆瓣,堆累成片,发无定出,忽隐忽现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皮肤。荨麻疹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感受外邪史。

    (二)既往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风热犯表证、风寒束表证、血虚风燥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毛织品、化纤衣服不要贴身穿。经常剪指甲,避免搔抓,以防继发感染。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发疹的时间、部位、性质,瘙痒的程度,舌脉的变化。

2、若见声音嘶哑、呼吸困难、有明显的窒息感时,立即报告医师,做好抢救准备。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束表者,服药后以微微出汗为佳,注意避风保暖。

2、血虚风燥者,要坚持服药至痊愈。

(四)饮食护理

1、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不宜过饱,流质或半流质,多饮水,禁辛辣刺激、鱼腥等食物。

2、风热犯表者,多食清咽利喉之品。

2、风寒束表者,忌食生冷,宜热食。

3、血虚风燥者,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宜进清补、平补之品。

(五)情志护理

本病较顽固,易反复,应劝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疹发时避免精神紧张,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风热犯表高热汗出者,多喝温开水,遵医嘱针刺降温。

2、皮疹剧痒者,遵医嘱可搽外用止痒水等。

3、风寒束表者,接触冷水,冷风,多喝热茶,注意保暖防寒。

4、血虚风燥者,午后或夜间瘙痒加剧不能入睡时,遵医嘱针刺或给予镇静剂。

5、喉头水肿者,做好喉部护理,如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变化时,立即报告医师,及时配合抢救。

6、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遵医嘱针刺或给予缓泻剂。

三、健康指导

(一)宣传本病知识,帮助患者寻找诱发因素,一经确认立即避免接触。

(二)指导患者起居有常,加强体育锻炼,预防本病复发。

湿疮

因禀性不耐,风湿热邪客于肌肤所致,以皮疹呈多种形态、发无定处、易于湿烂流津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皮肤。湿疹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皮损表现,瘙痒程度。

(二)生活方式、排便状况。

(三)心理社会状态。

(四)辨证:湿热侵淫证、脾虚湿蕴证、血虚风燥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湿热侵淫者,室内宜干燥;脾虚湿蕴者,室温略高。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皮疹形状大小、渗出、糜烂程度、瘙痒及全身情况。

2、若发现患者皮肤反复滋水、淋漓、浸润成片,痒甚时,及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保持皮肤清洁,皮损处忌用热水、肥皂水清洗。避免搔抓,防止感染。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遵医嘱服用清热利湿、健脾止痒药时,注意观察药后反应。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蔬菜和水果,忌食辛辣及发物之品。

2、若发现某种食物能加重或诱发本病时,应禁忌食。

(五)情志护理

由于病情反复发作,患者易产生急躁、忧虑心情,多劝慰使之情绪稳定,增

强治愈疾病的信心。

(六)临证(症)施护

1、湿热侵淫者,保持皮损部位干燥,剧痒难以入寐时遵医嘱针刺。

2、脾虚湿蕴、糜烂渗出时,遵医嘱中药药液湿敷。

3、血虚风燥、剧痒时,遵医嘱用耳针或艾灸止痒。

三、健康指导

(一)向患者讲解本病的预防知识。

(二)注意饮食调理,避免疾病反复。

(三)患病期间,暂缓预防注射。

(四)保持情绪稳定,增强治疗信心。

药毒

因禀赋不耐,药毒内侵所致,以发病前有接触药物史,皮肤发疹、水疱、瘙痒,伴有发热、倦怠等全身症状,皮损多具对称分布、形态不一、广泛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皮肤,药物性皮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服药过敏史。

(二)瘙痒、皮损程度及伴随症状。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湿毒蕴肤证、热毒入营证、气阴两虚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按中医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剧烈头痛、高热恶寒、神志不清、皮损处出现大疱,甚至紫斑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有明确致敏药者,应在病历上用红笔记录,同时床头卡标有明显标记。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注意服药后的皮疹反应、全身变化及用药疗效。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忌食辛辣、硬固、煎炸食物,嘱患者多进清热解毒利湿之品。

2、气阴两虚者,宜给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之品等。

3、进食困难者,遵医嘱可用鼻饲法;急性中毒者,可暂禁食。

(五)情志护理

积极疏导患者因病情变化引起的焦虑和紧张不良情绪,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加强皮肤、黏膜护理;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勤换内衣,防止继发感染。

2、损伤发于眼睛时,遵医嘱给予眼药水或眼药膏,保持眼睛清洁。

3、气阴两虚,出现大片脱屑时,遵医嘱可用少许中药调和外涂。

4、皮损处处有水疱时,遵医嘱可用消毒三棱针刺破。

5、皮疹痒甚者,遵医嘱针刺或按摩涌泉穴。

三、健康指导

(一)告知患者室内的湿、温度,保持空气流通,避免对流风直吹患者。

(二)勤与患者交流,讲明疾病发展过程,保持心情舒畅,积极配合治疗。

(三)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致敏药物和预防措施,嘱患者不滥用药物。

摄领疮

多因情志不畅、风热外袭、久病血虚,引起风、湿、热、三邪蕴阻肌肤所致。以颈部两侧皮肤粗糙肥厚、剧烈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皮肤。神经性皮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皮损表现及瘙痒程度。

(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三)饮食习惯,睡眠状况。

(四)心理社会状况。

(五)辨证:肝郁化火证、风湿蕴肤证、血虚风燥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注意生活起居,避免风、湿、热邪侵入;保持床单元整洁、衣被柔软,衣领不宜毛糙过硬,减少摩擦。

3、皮肤局部禁用热水烫洗。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皮疹部位、形态、颜色、瘙痒程度。

2、瘙痒剧烈者,遵医嘱应用止痒剂或镇静剂。

(三)给药护理

1、中药宜温服。

2、出现纳呆、胃腕痞闷、便溏等变化时,报告医师。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之品,忌烟酒、辛辣刺激等食物。

2、肝郁化火者,多食西瓜、冬瓜等清热解毒之品。

3、风湿蕴肤者,可用健脾利湿之品。

4、血虚风燥者,常食大枣、桂圆、枸杞粥等富有营养之品。

(五)情志护理

勤与患者交流,解除思想顾虑,保持心情舒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六)临证(症)施护

1、肝郁化火者,用玫瑰花泡茶饮或遵医嘱用中药液外搽皮损处。

2、风湿蕴肤者,遵医嘱用止痒酊或中药膏外搽皮损处。

3、血虚风燥者,室温宜偏暖,注意气候变化,避免六淫侵袭。

三、健康指导

(一)教会患者促进睡眠的方法,如睡前用温水泡足或饮牛奶1杯等。

(二)掌握饮食宜忌,避免疾病复发。

白庀

因情志内伤、饮食失节所致。以皮肤上起红色斑片,上覆多层白色皮屑,抓去皮屑可见点状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皮肤。银屑病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皮损表现。

(二)病程、饮食习惯、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风热血燥证、血虚风燥证,瘀滞肌肤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患者需卧床休息,如出现大量脱屑、皮肤潮红等症状时,宜安排单人房间,严格床边隔离,做好生活护理。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皮疹分布的部位、颜色、大小、鳞屑多少、瘙痒程度、有无出血点及同形反应。

2、患者突然出现全身弥漫性潮红、大量脱屑、伴有高热或痛痒剧烈、烦躁不安者,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温服为宜。

2、血热血燥患者宜偏凉服。

3、血虚风燥患者可饭后服。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及豆制品,少食油腻食物,忌鱼腥、辛辣刺激等食物和酒类。

(五)情志护理

此病较顽固,易复发,应勤与患者沟通,避免急躁不安情绪,忌怒,心情舒畅,保持良好情绪,使其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风热血燥者,瘙痒剧烈,遵医嘱外用中药膏涂擦。

2、血虚风燥者,遵医嘱用中药浴治疗。

3、瘀滞肌肤、皮损肥厚者,遵医嘱给予中药制剂膏外擦。

4、换药前温水洗浴,再用软毛巾轻轻搓去鳞屑,不宜硬剥。禁用碱性肥皂和热水烫洗。换药时严格消毒,防止继发感染。

5、对顽固性皮屑,擦药后宜用油纸或纱布敷贴,保持药物疗效。

三、健康指导

(一)向患者讲解本病特点、治疗过程、用药常识、预防复发措施及注意事项。

(二)向患者说明不良情绪对本病的危害,指导患者采用心理咨询和宣泄方法,以缓解紧张、焦虑、自卑等情绪。

(三)指导患者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必要时加以记录,定期复查,为医师治疗疾病提供线索。

(四)指导患者合理进行体育锻炼及适当的文体活动,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五)指导患者合理调配饮食,忌食辛辣刺激发物;室温宜凉爽,忌热水烫澡,避免搔抓。

  猫眼疮

因禀性不耐,风、寒、湿邪侵入营血所致。以疹性形如猫之眼,好发于手足,可累及口腔及阴部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皮肤。多形性红斑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皮损情况。

(二)发热及并发症。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湿热蕴结证、寒湿阻络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湿热蕴结,发热者,宜静卧修养。

3、寒湿阻络,下肢发病者,注意下肢保暖,抬高患肢,必要时裹腿。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病情变化,出现高热、咽干、喉痛、胸痛、咳嗽、或呕吐、腹泻及皮损处有大疱、糜烂、出血等症状时,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注意皮疹变化及关节疼痛情况。

(四)饮食护理

注意饮食调节,宜清淡、易消化之品,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限制动物性蛋白摄入,忌食油腻、辛辣之物。

(五)情志护理

重症患者黏膜糜烂、疼痛而心烦,应主动热情、多交流,以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六)临证(症)施护

1、湿热蕴结,有水疱时,用无菌注射器抽取疱液;糜烂面可遵医嘱用中医湿敷。

2、寒湿阻络,皮损处有大疱时,用无菌注射器抽取疱液。关节疼痛明显者,可遵医嘱针刺,缓解疼痛。

三、健康指导

(一)指导并协助患者保持口腔、眼、外阴皮肤清洁、干燥,局部不宜洗浴。

(二)指导患者及家属给予清淡、低盐、高蛋白半流质,早期宜食清心解毒、健脾除湿之品,如莲子粥、山药红枣粥等;后期气阴两虚者,宜食益气养阴之品,如黄氏粥、桂圆粥等,不宜进食辛辣之物及烟酒。

(三)向患者讲解情志与疾病康复的关系,保持心情舒畅,积极配合治疗。

(四)告诉患者禁用可疑过敏药物,有感染则及时治疗。

(五)风寒证患者宜注意保暖,避免冷水、冷风等刺激。

风瘙痒

因湿热蕴于肌肤或血虚风燥所致。以阵发性剧痒,搔抓形成抓痕、血痂,皮肤干燥、增厚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皮肤。皮肤瘙痒证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皮损情况及瘙痒程度。

(二)饮食习惯,睡眠状况,病程长短。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风湿血热证、血虚肝旺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皮肤清洁,不宜用碱性强的肥皂洗澡。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皮肤瘙痒的部位、程度及有无抓痕。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注意观察服药后效果和反应。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鱼腥发物和酒类。

2、血虚肝旺者,多进滋阴补血泻火之品,如莲子、百合粥等。

(五)情志护理

保持情绪稳定,向患者解释情志变化与瘙痒发生的关系,增强对情绪的自控能力,缓解紧张、焦虑的心情。

(六)临证(症)施护

1、风热血热,瘙痒不安,影响夜寐时,遵医嘱针刺或用耳针。

2、血虚肝旺,痒甚时,遵医嘱可用梅花针叩击痒处。

三、健康指导

(一)教会患者观察瘙痒发生的时间、环境等,以寻找诱因并设法去除。

(二)告诉患者穿纯棉贴身衣裤。

(三)睡前不饮浓茶、咖啡等饮料。可用温水泡足或饮牛奶以助睡眠。

(四)调整心态,避免焦虑、急躁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皮痹

多因肾阴不足,卫气不固,风寒外袭所致。病变局限于某一部位或可累及全身。硬皮症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皮损情况。

(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三)并发症表现。

(四)生活自理能力,心理社会状况。

(五)辨证:寒湿阻滞证、脾肾阳虚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注意休息,适当活动,心肺及肾脏受损者卧床休息。

3、抽血、注射操作时,做好有计划地保护血管。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皮肤受损部位、性质、程度和皮肤弹性变化;注意患者伸舌、四肢关节伸展活动的程度,以判断病情进展情况。

2、患者胸闷、心慌、气短、憋气或呼吸困难或吞咽困难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救治。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肾脾阳虚者宜温热服。

2、遵医嘱按时、正确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时,密切观察副作用;服用中药时,注意与西药间隔1小时,并注意服后不良反应。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和水果,忌食动物脂肪和甜食,少饮酒、少食辛辣、鱼腥食物。

2、如有食道硬化而致吞咽困难时,协助患者进食。

(五)情志护理

1、多与患者交谈,了解思想动态,提供情感支持。

2、指导患者正确认识身体外观的改变,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六)临证(症)施护

1、寒湿阻滞,局部小片皮肤损害时,遵医嘱外贴药膏、定时更换或中药熏洗和按摩。

2、脾肾阳虚者,遵医嘱洗药浴。

三、健康指导

(一)心情舒畅。注意做好保暖工作,冬季以棉手套、厚袜保护手足。

(二)饮食有节,予以高蛋白、易消化食物。

(三)对肢体关节挛缩者,坚持按摩、热敷、理疗等治疗,使挛缩缓解。

(四)禁止吸烟,因吸烟会引起小动脉痉挛,加重指端缺血,使病情加重。

天疱疮

因心火皮湿,兼感风热暑湿之邪,熏蒸肌肤所致。以皮肤起燎浆水疱,小如芡实,大如棋子,皮破流津,缠绵不愈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皮肤。天疱疮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皮损症状。

(二)病程长短,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热毒炽盛证、心火炽盛证、湿热蕴结证、脾虚湿蕴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室定时进行空气消毒。及时更换消毒棉垫、衣服及床单。

3、保持皮肤干燥,不宜洗浴。皮损面积较大者,宜暴露皮损部位。床上放置支被架,避免摩擦皮肤,减少感染。

4、协助患者经常翻身,预防压疮。

5、保护口腔、眼及外阴清洁;口腔溃疡时,遵医嘱用中药液漱口;用生理盐水洗眼;阴部及肛周皮肤遵医嘱用中药液冲洗。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水疱的形状、糜烂面积大小、黏膜损害的深度及全身病情变化,发现异常者报告医师,给予相应的处理。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早晚空腹服。

2、气阴两虚者,宜温服。

3、热毒炽盛者,宜凉服。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低盐、高蛋白半流质或流质。

2、毒热炽盛,心火脾虚者,宜食清心解毒、健脾除湿之品及新鲜蔬菜。

3、气阴两伤者,宜食益气护阴、养血扶正之品,忌食辛辣、烟酒等刺激性之品。

(五)情志护理

向患者讲解情志与疾病康复的关系,保持心情舒畅,积极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水疱未破时,遵医嘱宜用散剂外用;有糜烂渗出液时,宜用油剂调敷。

2、热毒炽盛,大疱者,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疱液,并保护疱壁完整。

3、创面糜烂者,及时取标本送培养,遵医嘱外用中药液湿敷。

4、痂皮自然脱落为好。痂皮厚者,可用油类浸软后除去。脓液及痂皮多者,遵医嘱全身药浴。

5、静脉注射时,皮损处避免用胶布粘贴。

三、健康指导

(一)向患者讲解皮肤自我调护方法。

(二)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即使无便意也要定时如厕。

(三)向患者讲解激素治疗的必要性和药物副作用,如出现异常情况时,立即告诉医师。

红蝴蝶疮   

因先天禀赋不足、七情过极化火、饮食失调、劳累过度,复加日光照射所致。以面部常发生蝴蝶形红斑,并可伴有关节疼痛、脏腑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肌肤,与脾、肾有关。红斑性狼疮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皮肤受损情况。

(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三)发热、关节痛、精神及并发症等症状。

(四)心理社会状况。

(五)辨证:热毒炽盛证、气阴两伤证、脾虚阳虚证、脾虚肝旺证、气滞血瘀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室安静、灯光柔和,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床位。

3、病重者卧床休息,注意皮肤及床单位的清洁,防止压疮发生。肢体功能受限者,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

4、面部红斑者,经常用清水洗脸,以保持皮肤清洁;用小毛巾或纱布湿热敷于患处,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鳞屑脱落。面部忌用碱性肥皂、化妆品及油膏,防止对局部皮肤刺激或过敏。避免日晒。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观察神志、面色、舌脉、二便等情况。

2、有肾损害者,注意观察血压及出入量,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等变化。

3、出现高热不退、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抽搐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用药护理  

1、遵医嘱按时、正确给药。

2、使用消炎解热剂时,需注意消化道的副作用。

3、应用糖皮质激素减量时要观察症状是否反弹。

4、使用免疫抑制剂时应注意抑制骨髓的毒性及肝、肾功能,观察白细胞计数的改变。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进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2、有肾功能损害者,应限制钠的摄入。

3、有胃肠道症状者,应给予低脂、无渣饮食。

(五)情志护理 

患者思想负担重、情绪低落时,医护人员应体贴、关心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顾虑,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六)临证(症)施护 

1、口腔感染时,遵医嘱用中药药液漱口。

2、毒热炽盛合并关节疼痛者,取舒适体位,用枕头支撑患部。疼痛剧烈者,遵医嘱给予清热解毒、活血止痛膏外敷。

3、热结津枯,大便秘结者,宜多饮水,适当活动,或遵医嘱灌肠,或给予缓泻剂。

4、皮肤干燥、脱屑者,用润肤膏涂擦,忌用手搔抓。

三、健康指导  

(一)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一切不良精神因素。

(二)适当活动,劳逸结合,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上呼吸道感染。

(三)避免日晒的紫外线照射以及受寒受湿。

(四)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定期复查,门诊随访。 

淋病

多因房事不洁而感染淋球菌所致。以尿频、尿急、尿道刺痛或尿道溢脓,甚至排尿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膀胱和肾,亦可涉及肝、脾。急、慢性淋病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流行病学史。

(二)临床表现。

(三)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四)心理社会状况。

(五)辨证:湿热毒蕴证、正虚毒恋证、毒邪流窜证、热毒入络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治疗期间严禁性生活。湿热毒蕴者,宜避湿;正虚毒恋者,宜偏暖;热邪流窜者,宜偏凉。

3、有条件者,设单人房间,进行床边隔离。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密切观察用药反应,一旦出现药物过敏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湿热毒蕴者,宜凉服。

2、正虚毒恋者,宜早晚空腹,温服。

3、热毒入络者,宜多次少量温服。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禁辛辣刺激之品。

2、正虚毒恋者,宜进温补易消化之品。

3、热毒入络者,宜进食高营养、易消化及凉性之物。

4、毒邪流窜者,鼓励患者多饮水。

(五)情志护理  

与患者多交谈,解除其抑郁、焦躁、自责、怕歧视、恐惧等心理,正确对待疾病,坚定治疗信心。

(六)临证(症)施护  

湿热毒蕴者,遵医嘱给予清热利湿生津中药泡水代茶饮或针刺治疗。

1、正虚毒恋,腰酸腿痛时,腰下垫棉垫后睡卧,以缓解腰痛。

2、毒邪流窜,外阴瘙痒时,遵医嘱用燥湿杀虫中药煎水洗浴阴部。

3、热毒入络,高热时,采用物理降温或遵医嘱配用针刺降温。

三、健康指导  

(一)向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用药常识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

(二)宣传有关感染性疾病传播的预防知识。

梅毒

由性乱而使淫秽疫毒之邪入侵,流窜皮肉筋骨、脏腑经络,甚至侵犯脑系所致。以阴部糜烂、外发皮疹、筋骨疼痛、皮肤溃疡、神情痴呆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血分。梅毒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皮损情况。

(二)流行病学史。

(三)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四)并发症表现。

(五)心理社会状况。

(六)辨证:肝肾亏虚证、气血虚弱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对一、二级梅毒和早期胎传梅毒按传染病隔离护理。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心动过速等症状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遵医嘱准确执行青霉素注射剂量,一般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加到常规剂量。

2、中药汤剂宜在早晚空腹温服。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进清淡、营养丰富的食物。

2、大便溏薄者,禁食生冷、肥甘、烟酒等刺激之品。

(五)情志护理

患者往往因社会因素产生心理障碍,表现为抑郁、恐惧、焦虑、自责,甚至自杀。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沟通,有目的地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六)临证(症)施护

1、调畅情志,增强信心,配合治疗,早日康复。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

2、肝肾亏虚者,室温宜偏暖,注意气候变化,避免六淫侵袭。

三、健康指导

(一)遵医嘱接受正规治疗,切勿随意中断。疗程结束后,应定期追踪观察2~3年,第1年每3个月复查1次,第2年每6个月复查1次,第三年末再复查1次。

(二)告诉患者梅毒只要尽早、及时进行正规治疗室可以治愈的,如果治疗不规范延至晚期梅毒,可引起脏腑病变,造成终生痛苦。

(三)告知患者在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并动员自己的性伴侣到医院同时进行检查和治疗。对患者用过的衣被应单独清洗并消毒。

(四)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梅毒的传染源、传染途径、临床特征及预防措施。

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一)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二)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三、入院介绍

(一)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二)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三)介绍作息时间、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测量,做好护理记录

(一)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二)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

(三)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四)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五)体温正常3天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六、每周测体重1次,或遵医嘱执行。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一)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发现浸湿、脱落等情况及时处理或报告医师。

(二)各种引流管保持通畅,不受压,不脱落,注意及记录引流液的量、性质及气味等,引流袋每日更换1次,遵守无菌技术原则。

(三)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四)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护理记录。

(五)手术患者按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进行。

(六)根据病情,指导并帮助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功能锻炼,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功能锻炼的意义、原则、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等。

十、遵医嘱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外治或内服药,观察用药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一、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二、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患者配合治疗。

十三、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一)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二)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一)遵医嘱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二)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好情志护理。

(三)根据病情,制定功能锻炼计划和术前指导,并教会患者。

(四)术前清洁皮肤,遵医嘱行手术区备皮,做好护理记录。

(五)术前晚遵医嘱禁食禁水;给予安神镇静药物,保证充足睡眠。

(六)术日晨护理

1、遵医嘱给予麻醉用药,将病历、X光片、CT片及术中用药等手术用物带入手术室。

2、再次核对患者姓名、床号及手术名称。

(七)根据手术要求备好术后用的硬板床,根据病情及手术种类,必要时备好牵引器具。

二、术后护理

(一)术后将患者平稳地抬上床。四肢手术,取平卧位,抬高患肢;脊柱手术,取平卧位,保持脊柱平直,按时给予轴位翻身。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2、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时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色、质及量。发现异常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定时查看敷料,观察有无渗血和分泌物,注意其色、质、量,及时更换,做好记录。

4、评估伤口疼痛的性质、程度和持续时间,分析疼痛的因素,遵医嘱使用针刺或药物,以减轻和缓解疼痛。

(三)针对不同的情绪反应,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战胜疾病。

(四)根据患者手术的情况,指导不同的功能锻炼。

(五)牵引、外固定手术患者,按牵引、外固定护理常规进行。

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

一、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一)向患者说明小夹板固定的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

(二)整复固定完毕,搬动患者时,注意保护患肢,保持正确的位置,严防骨折断端重新移位。

(三)固定期间,抬高患肢并保持患肢的功能位或所需特殊体位。

(四)注意观察小夹板包扎的松紧度,以布带能在夹板上下移动1cm为标准,随着患肢肿胀逐渐消退时,及时报告医师,进行调整.

(五)经常巡视病房,倾听患者主诉,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如发现肢端皮肤青紫或苍白,肤温较对侧下降甚至冰凉,主诉剧痛、麻木等现象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六)整复固定后麻醉药效消失,患者感觉正常后,即可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七)经常检查压垫的放置位置是否合适,避免夹板压迫,形成压疮。保持小夹板的清洁。

(八)解除固定后,如需中药熏洗、热敷,应给予具体指导。

牵引术后护理常规

一、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二、向患者说明牵引的目的、注意事项,使患者主动配合。

三、洗净患肢,局部备皮。根据病情需要,帮助患者摆好体位,分散注意力,减轻患者紧张心理,协同医师做好牵引术。

四、凡新上牵引的患者,要做好交接班,倾听患者主诉,观察患肢血液循环、肢体感觉及活动情况,发现异常,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五、保证牵引效能,注意观察以下事项,做好护理记录。

(一)牵引的重锤要悬空,不可着地或靠在床架上,不可随意增减牵引重量。

(二)嘱患者不要擅自改变体位,保持牵引所需的体位和力线。

(三)牵引绳应滑动自如,被物不可压在牵引绳上,以免影响牵引轴线及牵引力。

(四)滑动牵引的患者,要适当抬高床头或床尾等处,以保持牵引力与反牵引力的平衡。

(五)按医嘱定时测量两侧肢体的长度,做好记录。

(六)皮肤牵引时,要随时观察胶布及绷带有无松散或脱落,局部皮肤有无水疱、皮疹或溃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七)保持骨牵引处针眼的干燥,定期清洁换药,预防感染。注意观察钢针有无松动、滑脱、皮肤有无拉豁,如发现牵引针向一侧偏移时,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八)人工牵引、电脑腰椎牵引、颈椎牵引等需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六、向患者解释早期功能锻炼的意义,指导患者功能锻炼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七、鼓励患者深呼吸、用力咳嗽,预防并发坠积性肺炎;鼓励多饮水,保持二便通畅。

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

一、按中医骨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二、石膏固定前清洁患肢,如有伤口先清洁再换药。

三、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主动配合。

四、上石膏当天需床头交接班,倾听患者主诉,严密观察肢体血液循环和感觉运动状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五、四肢石膏外固定术后,抬高患肢以利消肿。

六、石膏未干固护理

(一)石膏未干时,不应覆盖被物,如天气寒冷,盖被需用支架托起,以防石膏变形或折断。

(二)尽量不要搬动患者,若需变换体位,要用手掌托扶石膏,协助搬移,忌用手指捏压。

七、石膏干固后护理

(一)注意保持石膏清洁,勿使尿、便等污染。翻身或改变体位时要平托石膏,力量要轻柔均匀,避免折断变形。

(二)密切观察伤口渗血及患肢血运情况,如石膏表面有血迹渗出并逐渐扩大,为持续出血征象,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三)石膏固定后可指导患者进行石膏内的肌肉舒缩活动和未被固定的关节、肢体活动。如病情允许,应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八、注意加强石膏边缘及骨突部位的皮肤护理,如发现局部疼痛、红肿、瘀斑等早期压疮症状,及时处理。石膏过紧或松动、变形时,报告医师,及时更换。

九、拆除石膏后,按“骨折患者功能锻炼法”进行功能锻炼。

骨折

因外力或骨疾病等原因使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所致。以骨折局部疼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出现受伤肢体的畸形、异常活动,可闻及骨擦音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骨骼,涉及肾。

一、护理评估

(一)受伤史,骨骼病病史。

(二)精神状态,患肢疼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畸形等。

(三)生活自理能力。

(四)心理社会状况。

(五)X线摄片及CT等结果。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减少患肢移动,必须移动时,取得患者配合。移动时动作轻柔,用双手同时扶托骨折部位的上下两个关节。

3、牵引、复位、固定术前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术后摆放于功能位或所需特殊体位,防止畸形,并按各种牵引固定术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生命体征及患肢疼痛、肿胀、出血等情况。

2、观察患肢指(趾)端血液循环,皮肤感觉及运动状况。

3、开放性骨折,注意观察出血量的多少、伤口大小、有无异物及血管、神经损伤。

4、出现面色苍白、气短、出冷汗、四肢厥冷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5、患肢出现疼痛、麻木、肿胀、皮肤苍白,或青紫、肤温较健侧低,甚至冰凉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或医嘱用药酒服下。

(四)饮食护理

1、骨折早期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肥甘、煎炸之品。

2、骨折中后期宜选择补益气血之品。

3、长期卧床患者,应鼓励多饮水和多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以利大便通畅。

(五)情志护理

给予精神上安慰,解除患者紧张心理,保持乐观情绪,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疼痛剧烈,遵医嘱给予针刺或药物止痛。

2、患肢瘀血肿胀,遵医嘱用中药外敷或熏洗。

三、健康指导

(一)指导并帮助患者早期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

(二)向患者讲解防止并发骨质疏松、关节僵硬等的知识。

上肢骨折

指上肢及上肢带骨的骨连续性中断,常见骨折有锁骨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外髁骨折、桡骨下端骨折等。

一、护理评估

1、受伤史、暴力性质。

2、患肢疼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畸形等情况。

3、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4、X线摄片及CT等检查结果。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肢体功能位或所需的治疗性体位。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骨折部位疼痛、肿胀、血运情况。

2、外固定包扎的松紧度,发现问题时,报告医师,及时调整。

3、患肢皮肤温度和颜色、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被动活动手指时的反应等。

(三)给药护理

遵医嘱局部给予贴敷、熏洗,过敏者及时揭去,并注意观察用药反应。

(四)饮食护理

1、骨折早期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肥甘、煎炸之品。

2、骨折中后期宜选择补益气血之品。

3、长期卧床患者鼓励多饮水和多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以利大便通畅。

(五)情志护理

做好情志疏导和生活护理,避免患者焦虑情绪和恐惧心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六)临证(症)施护

1、上肢骨折一般应使上臂自然下垂、肘关节屈曲90º、腕关节背伸30º、前臂中立位、手半握拳、拇指对掌位,三角巾悬吊。

2、锁骨骨折患者在卧床休息时,应肩胛区垫高,以保持两肩后伸。

3、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在仰卧时,头部稍抬高,患肢垫高与躯干平行,避免肩关节前屈或后伸。帮助患者坐起时,应托扶背部及健侧肩部,以免引起患侧疼痛。

4、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三、健康指导

(一)指导患者和家属正确掌握有关牵引、外固定的配合方法。

(二)指导患者将患肢处于功能位或治疗所需体位。

(三)指导患者根据骨折不同部位和不同时期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

(四)定期复查,逐步恢复功能活动。

下肢骨折

指下肢及下肢带骨的骨连续性中断。常见的有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干骨折、髌骨骨折、胫腓骨干骨折、踝部骨折等。

一、护理评估

1、受伤史,暴力性质。

2、其它脏器有无损伤。

3、患肢疼痛的性质、程度,肿胀、瘀斑的范围。

4、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5、X线摄片、CT、血常规和生化检查结果。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嘱患者保持功能体位或治疗所需体位。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患肢局部疼痛、皮肤颜色、温度等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1、疼痛时遵医嘱使用止痛剂或针刺止痛。

2、遵医嘱局部贴敷时,注意避免烫伤皮肤,过敏者及时揭去,并注意观察药后反应。

(四)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

(五)情志护理

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照顾,使之安心养病。

(六)临证(症)施护

1、下肢骨折一般应使髋关节屈曲15º、外展20º、膝关节屈曲15º、踝关节背伸90º、足尖向上位。

2、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时,应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防止外旋、内收。

3、协助患者坐起,深呼吸并拍打背部,预防肺部感染。

三、健康指导

(一)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骨折。

(二)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能和身体的协调性,防止骨质疏松,减少骨折的发生。

(三)指导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

(四)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更换体位,定时排便的习惯,预防便秘。

(五)去除牵引和外固定后,鼓励患者尽量使用拐杖,防止负重再跌仆。

(六)定期到医院复查。

脊柱骨折

多因严重外伤引起脊柱骨压缩、脱位或断裂。病情较复杂,可并发骨髓损伤。

一、护理评估

(一)受伤史,暴力性质。

(二)生命体征、疼痛、肢体感觉、二便功能等。

(三)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四)X线、CT等检查结果。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患者应平卧硬板床,保持脊柱平直,床尾用护足架,防止足下垂。

2、协助患者翻身时,保持躯干上下同时翻动。

3、合并高位截瘫的患者,注意观察其生命体征、肢体活动及躯体麻痹平面的变化,备好各种急救用品。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

(四)饮食护理

久卧患者的肠蠕动减慢,应多食蔬菜和水果,以防便秘。

(五)情志护理

经常与患者沟通,及时疏导不良情绪,配合治疗,安心养病。

(六)临证(症)施护

1、腰椎压缩性骨折复位后,腰下垫一薄枕,维持复位角度。

2、需用手术切开复位者,应配合医师做好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需牵引复位者,按牵引术护理。

3、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嗽、排痰,预防坠积性肺炎。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定时开放导尿管,冲洗膀胱,预防逆行感染。合并尿潴留患者,按癃闭常规护理。

5、便秘者,可按摩腹部或遵医嘱服用缓泻药物。大便失禁者,做好会阴部护理。

三、健康指导

(一)脊柱骨折尤其伴随脊髓损伤者,病情严重、病程长、恢复慢,向患者和家属交代病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教会家属常见并发症的护理知识。

1、便秘者养成定时排便习惯,训练床上排便,放松紧张情绪;顺时针按摩腹部;多吃蔬菜、水果等。

2、预防压疮: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无碎屑,发现潮湿及时更换;卧气垫床,每2~4小时翻身1次,翻身时做到肩、髋呈一直线,避免脊柱扭转;每日按摩受压处2~3次。

3、尿潴留:放松紧张情绪,用诱导法帮助排尿;按摩膀胱区,以助排尿。

4、预防尿路感染,多饮水,每日不少于1500ml;每日用温水清洗会阴部,并用0.25%碘伏消毒尿道口,勤换内裤。

5、预防坠积性肺炎,指导患者行有效咳嗽,应深吸气,并收腹后重咳,将气管深部的痰液咳出;翻身后给予拍背,用空心拳由下而上、由外向内扣拍;痰多难咳时,配合雾化吸入。

(三)指导并鼓励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四)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根据个体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和生活自理能力。

骨盆骨折

因外伤引起骨盆完整性遭受破坏,常可合并膀胱、尿道、直肠及盆腔内血管、神经损伤引起出血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一、护理评估
    (一)生命体征,受伤史、暴力性质。

(二)疼痛、肿胀、瘀斑、下肢活动障碍、血尿、腹痛等状况。
(三)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四)心理社会状况。

(五)X线、CT等检查。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尿量等全身情况。做好手术准备。
2、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呼吸急促、脉微细、血压下降时,立即报告

医师并配合处理。
3、出现尿道口滴血、血尿、膀胱膨胀、排尿障碍、会阴部血肿、尿液外

渗时,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出现肛门疼痛、出血、触痛等直肠损伤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5、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下肢无力或皮肤感觉异常等神经损伤时,报告

医师并配合处理。

6、骨盆单处骨折且骨盆环保持完整者,应卧床休息。患者处于舒适位,屈髋以减少疼痛。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药效及反应。

(四)饮食护理

要鼓励患者多饮水,多食水果、蔬菜,以利通便。

(五)情志护理

多与患者沟通,给予精神安慰,解除患者的紧张心理。

(六)临证(症)施护

1、骨盆多处骨折并移位明显时,做牵引复位,按牵引护理常规进行。

2、采用骨盆托带悬吊牵引术,应保持仰卧位,托带离床面约5cm。大小便时,可将便盆置于托带与臀部之间,注意不被污染。

3、尿道不全撕裂损伤时,遵医嘱膀胱内留置尿管2周,注意防止尿管脱出。留置导尿管时保持引流管通畅及会阴部清洁,及时清理分泌物,以免逆行感染。仔细观察尿液性状、量及颜色,发现异常时,及时报告医师。

4、出现便秘,不宜行腹部按摩法,必要时可遵医嘱服用缓泻剂。

三、健康指导

(一)忌急躁、焦虑情绪,树立康复信心。

(二)腹部注意保暖,防止局部受凉或受碰撞、挤压。康复期可自理日常生活,但不可劳累。

(三)每日进行腰背肌、双下肢功能锻炼,注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四)注意安全,学会自我保护,防止骨折伤口再损伤。

脱位

因外力所致骨端关节面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引起关节功能障碍者,称为脱位。

一、护理评估

(一)外伤史或关节反复脱位病史。

(二)关节局部有无疼痛、肿胀、瘀血等情况。

(三)有无伴随骨折、神经及血管损伤,是否合并多发性创伤。

(四)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五)X线检查结果。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做好复位前的准备工作,协助医师及时整复。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患者关节局部情况和全身变化,若疼痛较甚,遵医嘱使用止痛剂;移动患者时,需托扶患肢,避免因活动患肢而加重疼痛。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药后疗效及反应。

(四)饮食护理

多食具有润肠通便、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

(五)情志护理

给予精神安慰,解除患者的紧张心理。

(六)临证(症)施护

1、脱位早期局部冷敷,减轻损伤部位的出血和水肿。

2、复位后,需用三角巾或宽带悬吊固定者,注意保持患肢于功能位。需石膏外固定或牵引时,按石膏外固定或牵引术护理常规进行。

3、在固定期间,要注意患肢的肌肉收缩活动及未固定的关节功能锻炼。解除固定后,要防止活动过猛及粗暴的被动活动。

三、健康指导

(一)正确进行关节部位功能锻炼,避免用力过猛、剧烈运动或过早运动而导致习惯性脱位。

(二)遵医嘱进行负重活动,若有异常及时就诊。

伤筋

伤筋是肌肉、韧带、筋膜、肌腱、腱鞘、关节囊、椎间盘纤维环等组织因跌打、撞击、闪扭、牵拉或积劳过度所致。以局部瘀肿、疼痛、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护理评估

(一)患者年龄、性别、职业,劳累过度或跌打损伤病史。

(二)局部有无瘀肿、疼痛、功能障碍。

(三)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气滞血瘀证、风寒湿证、虚寒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注意休息,局部保暖,免受风寒。四肢扭挫伤者,应抬高患肢,必要时加以固定,限制活动。腰背部扭挫伤者,宜卧硬板床。

(二)观察损伤部位的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活动受限程度,必要时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及神色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三)给药护理

疼痛剧烈者,遵医嘱给予止痛剂。

(四)饮食护理

多食具有润肠通便、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

(五)情志护理

患者因疾病或疼痛等原因而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时,应做好精神安慰和鼓励。

(六)临证(症)施护

1、气滞血瘀者,严密观察损伤部位的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程度,并作记录。

2、遵医嘱刺络拔罐、后期可用灸法,施灸时注意皮肤距离,小心艾火烧伤皮肤。

三、健康指导

(一)向患者介绍本病的预防措施,如体力劳动或剧烈活动前,先做好准备活动。

(二)弯腰、负重、低头等活动时,注意正确的姿势和体位。

(三)避免过度疲劳,平时锻炼身体,量力而行,避免发生伤筋。

腰椎间盘突出症

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脊神经根所致。以腰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好发部位为腰4、腰5、骶1等椎间盘。

一、护理评估

(一)发病史、诱因。

(二)疼痛部位、程度、体位等状况。

(三)评估腰部功能、下肢感觉和肌力、大小便情况。

(四)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五)X线、CT等检查结果。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对急性发作期的患者,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与体位变化的关系以及有无放射痛和皮肤感觉异常等情况。

2、推拿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

3、推拿后既用腰围固定腰部,平卧硬板床;观察腰腿疼痛情况。

4、症状缓解后应坚持腰背肌锻炼。

5、注意患者有无二便功能障碍,做好皮肤护理,防止湿疹、压疮的发生。

(三)给药护理

用药期间忌生冷及寒凉食物,同时外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

(四)饮食护理

饮食宜营养丰富,忌食生冷、辛辣、滋腻之品。

(五)情志护理

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做好思想疏导,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和护理。

(六)临证(症)施护

1、非手术疗法治疗急性期患者时,应绝对平卧硬板床休息,包括饮食、大小便等均不能起床,可缓解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以缓解疼痛。1~3周后,如症状缓解,可戴护腰下地活动。

2、手术治疗时,按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进行。术后遵医嘱翻身,预防并发症。

3、翻身时须保持躯干上下一致,切忌脊柱扭转或屈曲。

4、术后指导并帮助患者锻炼下肢肌肉收缩、足趾的屈伸和直腿抬高活动,防止术后神经根粘连。

三、健康指导

(一)宜睡硬板床。

(二)注意腰背部保暖,避免因受风寒湿冷的刺激而诱发。

(三)腰围不可长期使用,通过功能锻炼来加强腰背肌的力量,以免肌肉退化、萎缩。

(四)腰部不可过度负重,取物时应避免大幅度的弯腰和旋转。

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法

全身各关节、肌肉等通过合理的运动,起到理气活血、舒筋活络、强壮筋骨的作用,以加速骨折愈合,恢复肢体功能的锻炼方法。

一、四肢骨折功能锻炼法(遵医嘱指导患者)

(一)骨折早期

伤后2周以内。此期患肢肿胀疼痛,骨折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患肢肌肉舒缩运动。原则上骨折部上、下关节不可活动,身体其他部位均应进行正常活动。此期间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以利消肿和稳定骨折。

1、上肢

整复固定后,即可鼓励患者做握拳及手指屈伸活动,腕关节做轻度背伸掌屈活动。根据骨折部位,做肘关节伸屈和提肩活动。

2、下肢

整复固定后,即可鼓励患者做脚趾自主活动、踝关节背伸和拓屈、股四头肌舒缩活动、髌骨按摩等每日3~4次。牵引患者,可酌情嘱其手拉吊环,做收腹提臀动作。

(二)骨折中期

伤后2周,局部肿胀消退,疼痛减轻,骨折端已较稳定,骨痂开始生长。此期锻炼的形式除继续增强患肢肌肉舒缩活动外,逐步恢复骨折部上、下关节的活动,并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伤后5~6周,骨折部有足够的骨痂时,可以进一步加大关节活动的幅度,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但仍应注意限制不利于骨折连接和固定的活动。

1、上肢

鼓励患者握紧拳头,做自主性关节屈伸活动,可由一个关节开始,继而几个关节协同锻炼。并可放下悬吊带,自主抬举上臂。

2、下肢

鼓励患者练习患肢足部轻度蹬床及直腿抬举动作。牵引者,可练习双手拉吊环,健肢逐步负重锻炼。小夹板固定的患者,鼓励并协助患者扶双拐下床,做患肢逐步负重锻炼。

(三)骨折后期

骨折临床愈合后,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锻炼,使关节迅速恢复正常活动的范围和肢体正常力量。

此期限上肢可鼓励做力所能及的轻微工作,使关节得到全面的锻炼。下肢扶双拐者,应逐步改成单拐,继而弃拐行走,并逐步增加摆腿、蹲下起立及旋转摇膝等动作。

二、腰椎压缩性骨折功能锻炼法(遵医嘱指导患者)

(一)五点支撑法

仰卧硬板床,用头部、双肘及双足跟支撑全身,背部尽力腾空后伸,开始进行腰背肌锻炼,以促进血肿吸收,减轻局部水肿,防止损伤后的软组织粘连和组织纤维。一般无休克等合并症的单纯压缩性骨折,复位后第二天即可锻炼。

(二)三点支撑法

仰卧硬板床,患者双臂置于胸前,用头部及双足跟撑起全身,背部腾空后抻。此法根据患者的体力,于伤后3周开始,逐渐增加练习次数。

(三)飞燕点水法

患者俯卧,上肢后伸,抬起头肩部,下肢伸直抬起,全身仅让腹部着床,呈一弧形,伸展松弛反复进行,适用于伤后3~4周开始练习。

三、功能锻炼注意事项(遵医嘱指导患者)

(一)向患者做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主动配合、坚持锻炼。

(二)要求患者在锻炼时思想集中,呼吸均匀,动作准确,切忌粗暴过猛。

(三)做到循序渐进,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加大活动范围和时间,以患者不感到疲劳和骨折部位不发生疼痛为度。患肢轻度肿胀,经晚间休息后能够消肿的可以坚持锻炼,如肿胀较重并伴有疼痛,则应减少活动,抬高患肢,待症状减轻或消失后再恢复锻炼。

(四)应严格限制不利于骨折愈合的动作,如前臂骨折的旋转活动、股骨粗隆间骨折及股骨上1/3骨折的内收活动等。腰椎骨折不可做弯腰动作,3个月后方可进行弯腰练习。

(五)锻炼下肢骨折肢体负重时,应保护患者,防止滑倒、碰伤、扭转等。

(六)指导患者在出院后仍须坚持锻炼,直至功能完全恢复。

中医针灸科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一)病室环境整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二)根据病症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对年老、中风、行动不便者,应尽量提供方便的床位。

三、入院介绍

(一)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二)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三)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一)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二)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

(三)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四)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五)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六、每周测体重1次,或遵医嘱执行。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一)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二)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三)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十、针刺护理

(一)针刺前做好准备和解释工作,交代施术中的感觉和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

(二)协助患者调整舒适体位,做好保暖。

(三)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变化、效果和反应。如出现晕针、折针、弯针等现象,立即报告医师,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四)遵医嘱针刺,严格掌握禁忌证。

(五)针刺后协助患者穿好衣服,安置好体位,并做好护理记录。

(六)做好修针和针具的清洁消毒工作。

十一、灸法护理

(一)遵医嘱艾灸,严格掌握禁忌证。

(二)施灸时,严密观察艾条燃烧情况,防止艾火灼伤皮肤、衣被。

(三)艾灸后皮肤局部出现水疱时,小型水疱无需处理,大水泡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疱内液体,并以消毒纱布覆盖,防止感染。

(四)施灸后,协助患者穿好衣服,切忌吹风,做好护理记录。

十二、遵医嘱按时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药效和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有关知识的宣教。

十三、按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注意饮食宜忌。

十四、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配合治疗。

十五、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欧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六、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一)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二)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七、做好出院指导,征求患者意见。

中医肿瘤科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一)病室环境整洁、舒适、安静、美观,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二)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晚期重症者,卧床休息。

三、入院介绍

(一)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二)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三)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一)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二)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

(三)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四)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五)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六、每周测体重1次,或遵医嘱执行。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一)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二)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三)疼痛者,参照痛证护理常规护理。

(四)出血者,参照血证护理常规护理。

(五)手术患者,做好术前准备与术后护理。

十、遵医嘱准确给药。其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一、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鼓励患者多进滋阴、补血、益气等扶正之品。

十二、关心体贴患者,注重情志疏导,消除各种不良刺激,遵守保护性医疗制度,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十三、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一)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二)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患者意见。

化疗护理常规

化疗常采用静脉、动脉、腔内、肌内注射及口服给药。现代医学的介入疗法,是化疗的新途径。可按本节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精神状态。

(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三)心理社会状况。

二、一般护理

(一)按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1、静脉给药时,药液现配现用,剂量、浓度及使用方法严格按医嘱执行,准确无误,以免影响药效。

2、静脉给药时,采用外周静脉和中心静脉穿刺方法,操作要稳、准、轻、块,注意保护血管,以备长期用药。

3、药液滴注出现外渗及外漏时,应立即停止注入,重新穿刺。遵医嘱局部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外敷或作局部封闭,以减轻局部组织的损伤,促进吸收并防止感染。

4、介入疗法给药时,术前应做好思想工作,根据给药途径备皮,遵医嘱做药敏试验,药液现配现制要求同静脉给药法。

5、介入疗法一般从股动脉导管给药,患者取平卧位,手术肢体严禁屈曲移动,术后导管创口部位置沙袋压迫止血24小时。创面有渗血或出血时,应立即报告医师给予重新处理。

6、介入疗法术后给药应严格按医嘱执行,观察患者的全身反应,注意时间及剂量准确性。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病情,有无恶心、呕吐、耳鸣、心悸、神疲乏力、出血、脱发等反应。做好相应护理,严重者应立即报告医师。

2、病情较重者,如出现吐血或便血,疑似应激性溃疡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介入疗法后遵医嘱观察肢体血液循环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三)饮食护理

1、治疗期间给予清淡、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以增进食欲,保证营养。

2、治疗间歇阶段宜多给具有补血、养血、补气作用的食物,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四)口腔护理

按放疗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五)情志护理

1、治疗前做好疾病治疗的宣教工作。采用介入疗法时,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解释和开导,解除患者精神负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因化疗反应致体虚加重,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应协助做好生活护理,尽量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3、组织患者散步及参加娱乐活动,尽量使患者在接受化疗过程中处于最佳身心状态。

(六)临证(症)施护

1、恶心呕吐者,化疗可安排在饭前进行,遵医嘱给予针刺治疗。亦可在化疗前1小时和化疗后4~小时遵医嘱给予镇吐剂。

2、注意保暖,防止复感外邪。

3、服用中药汤剂时,少量慢服,频服。

4、并发口腔炎及溃疡时,应做好口腔护理。

5、对有出血倾向或已出现皮下出血点和鼻衄等症状时,应按血证常规护理。

三、健康指导

(一)化疗休息期间,嘱患者多注意休息,尽量减少外出,要注意季节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防止感冒等呼吸道疾病。

(二)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给予补血、养血、补气等食物。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三)保持皮肤清洁,预防皮肤感染。

(四)关心患者生活起居,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积极配合治疗。

(五)出现头晕、发热时,及时到医院就医。

 

 

您也可能感兴趣